无事是最大的快乐
是最大的幸福
在赵州禅师的禅院中,有这么一位文远和尚,他整天以拜佛为己任,终日打坐,甚至不思劳作。他认为这样就能悟得禅的真谛。
赵州禅师知道这件事情后,想让这位弟子明白虽然禅是释家的支脉,在很多方面还遗留着释家的形式,比如打坐、拜佛等,但是,只是执著于这样的形式并不能悟到什么真谛。他想把这位文远和尚从形式的执著中解脱出来。
一天,赵州禅师看见文远正在佛殿里拜佛,就走过去,用禅杖打了他一下。然后赵州禅师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我在拜佛!”
“拜佛干什么?”
文远一听,心中就犯起了嘀咕,堂堂大禅师怎么还问这种简单的事。出家人谁能不拜佛?但是他也想不出该说什么,就说:“拜佛也是好事呀!”
那知赵州禅师听完后,缓缓地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胜佛。”
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坦荡平静的心境之中完全没有了外在的纷扰岂不是最大的快乐?意净才能心轻,而一切的形式只能是一种执著,会给人们的心中带来烦恼和不安。
烦恼由心生
不想自然无
白云守端禅师年轻时曾从杨岐方会禅师得到了许多点悟。有一天,白云守端去参访杨岐方会禅师。杨岐问他说:“听说你的师父作了一首诗很奇妙,而且这首诗竟然使他得以开悟,你记得吗?”
白云守端禅师的师父是茶陵郁山主,有一天骑驴子过桥,驴子的脚陷入桥的裂缝,禅师摔下驴背,忽然契悟,吟了一首诗歌。白云守端很喜爱这首诗,于是不假思索,开心地背诵出来:
我有神珠一颗,
久被尘劳羁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见山河万朵。
等他诵完了,杨岐大笑一阵,就起身走了。
白云愕然,想不出为什么杨岐会大笑,是不是自己的诗背错了?他的笑又有什么含义?那晚,他竟然被这个问题折磨得通宵不寐。
第二天一大早,白云守端就急忙赶去问杨岐,昨天的笑,是什么意思。
杨岐被他问得莫名其妙,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他笑着问白云守端说,“你见过舞台上表演的小丑吗?”
“见过。”
杨岐说:“你连他们的一点点都比不上呀。”
白云听了吓一跳说:“师父是什么意思?”
杨岐说:“他们喜欢人家笑,你却怕人家笑。”
白云听了,当场就开悟了。
唐朝盘山宝积禅师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当你被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只要你不那么想,一切自然周全圆融。
不操闲心
不说闲话不管闲事
有一个小和尚念经的时候,心却不在经上,为此他非常苦恼,因为心中总是想着师兄师弟们说他的闲话。
那些无所不在的闲话让他坐立不安、无所适从。他实在无法忍受了,于是,他跑去向师父告状:“师父,他们老说我的闲话。弄得我都无法静下心来念佛了。”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说了一句:“是你自己老说闲话。”
小和尚不明白地瞪大眼睛。“我,我可没说谁的闲话。”他不服气地说:“倒是他们老替别人瞎操闲心。”
“不是他们瞎操闲心,是你自己瞎操闲心。”
“师父,确实是他们多管闲事呀,你不能冤枉我呀?”小和尚还在辩解着。
“不是他们多管闲事,是你自己多管闲事。”师父还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操闲心、说闲话、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说去,与你何于?你不好好念经,老想着他们操闲心,不是你在操闲心吗?老说他们说闲话,不是你在说闲话吗?老埋怨他们说闲话的事,不也是你在管闲事吗……”
话未说完,小和尚茅塞顿开。
虽然爱说闲言碎语是某些人的陋习,但我们如能把自己的“心”保养好,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让“心”成为主人,让“心”能听自己的话,对那些闲话采取豁达和漠视的态度,生活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不要让眼前的事物
蒙蔽心灵
一只蜜蜂飞进了白云禅师的屋子,在屋中飞了半天也飞不出去。它不停地撞向透着光亮的窗纸,结果,一次次碰到窗纸上。后来,这只蜜蜂绕来绕去,突然找到了屋门,便一下子飞出去了。
白云禅师目睹此景,忽然有悟,写下一首诗:
为爱寻光纸上钻,
不能透出几多难,
忽然撞见来时路,
始知从前被眼瞒。
生活中,我们的心之所以被蒙蔽,无法得自由,很多时候是因为被眼前看到的事物蒙蔽了心灵。
春秋时候,有一个叫王寿的人,他爱书成癖,藏书丰富。但那时的书,多是人工抄写的竹片上,再以皮革连接起来的。他便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满了竹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用来借书、抄书、看书。
这还不算,他每年还要花许多时间把书搬出去晾晒一遍,免得被虫蛀蚀,如果有脱落的文字,就及时补上。40多年来,王寿孤身一人一直过着这种自以为充实的生活,并以此为乐。
母亲去世后,王寿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带了五本书,准备途中抽空看看。结果只走了一会儿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他只好坐在路边休息,并随手抽出一册书来读。
这时,有个东周隐士徐冯路过,见他背这么多书,就问:“敢问是王寿先生吗?”王寿很奇怪,就问:“你是谁?你怎么认识我呢?”徐冯才告诉他王寿爱书远近闻名啊!
王寿闻听此言,惭愧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哪知徐冯听了叹口气说:“无用!”
王寿听得一愣,呆呆地望着徐冯,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徐冯拱了一揖,笑笑说:“你现在就背这么多,活到60岁得背多少?总有一天背不动吧。书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聪明的人注重思考问题,形成思想,不会背着这些累人的东西到处走。”
王寿听了,如梦方醒,立刻三拜徐冯,当场烧了自己所带的书,轻身去了东周。
德国的格里特说:“应当教给思考方法,而不是教给思考好了的事。”我们所能看到和读到的固然都是事实,但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关键不在你做了多久,重要的是是否有进步。明确判断才雾正心的根本。
世上一切牵绊
都是忧虑和烦恼
一位老僧深有感触地说:“人生一世,所谓的名利,能带走吗?即便带走又有何用?但是,人们总是想不开啊?总是不断被欲望折腾来折腾去。其实,所有的欲望,都是烦恼之源,是烟云之物。”
小徒弟问:“所以我才要活得快乐些,因为死后根本带不走快乐。”
老僧缓缓摇头:“你说的快乐仍是情。无情,才是佛。唯一能带的,将是你的真与灵了,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真与灵是什么?”
“真就是佛,灵也是佛。”
小徒弟有些糊涂了:“我不懂您的话。”
老僧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个一心向佛的人,常年在寺庙苦苦悟什么是佛,参了很久,也没悟出。就去拜访佛。那天,佛知道他要来,就在他把门推开时,猛地把门关了。那个人就敲啊敲啊,敲了很久,又喊,连嗓子都喊出了血,佛就是不开门。他愤恨之余无奈地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猛然悟出了什么是佛。”
小徒弟更迷惑了:“什么是佛,吃闭门羹就是佛吗?”
“对了。”老僧说,“吃了闭门羹就是佛。因为这就是真。”
“那您所说的灵呢?”小徒弟又问。
“灵是一种超脱,一种真气。”老僧叹口气,“不是你我能达到的。在尘世之中,惟有佛能够避开忧和烦恼,避开了,就是灵。”
“在佛的眼中,什么是忧和烦恼?”
老僧轻轻地说:“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和烦恼。”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委实太多太多,虽然无法解脱,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淡泊一些。把幸福和快乐看得淡些,追得缓些,它们反而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在平淡中追求快乐
有三种动物非常羡慕人类的生活,于是找到造物者把它们造成人。造物者答应了,准备把它们下放到人间。
临行前,造物者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造物者又问第二个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造物者又问第三个人同样的问题,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对于这三个人的回答,造物者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也打了50分,而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决定多创造一些像“第三个”这样的人。
结果,这三个人来到人间后,人类却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
原来,第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不结婚更不要孩子,充满了神圣的奉精神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他从无所求;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间时,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
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践踏法律,破坏人伦道德。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的财富,生活奢华,一掷千金,妻妾成群。后来,正义之剑把他驱逐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是鄙视和啐骂。
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
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生活得很平常。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的存在。
只会创造的人或只会享受的人,都不是健全的正常的生活。既懂创造、又懂享受,自食其力,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这样的人虽然平淡,却拥有平淡中的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
生气要转移注意力
一位老和尚骑着驴和小徒弟去化缘。上坡时,无论小徒弟怎样使劲拉,驴还是坚持它固执的脾气,它的四只脚就像上了钉子一样,固定在地面,怎么也不肯往前挪动脚步。
小和尚面对着不肯迈步的毛驴,高高举起了鞭子。
老和尚赶忙制止了他:“慢,每当驴闹脾气时,有经验的主人,不会拿鞭子打它,那样只会让情况更加严重。”
小和尚忙问:“那该怎么办呢?”
老和尚说:“你可以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进它嘴里。”
小和尚于是试了一下,驴很快就把满嘴的泥沙吐个干净。刚才还一动也不动的犟驴,居然迈开了脚步。
小和尚好奇地问:“师父,为什么驴吃了泥土,就会乖乖地继续往。”
老和尚笑着说:“因为它忙着处理口中的泥土,便忘了自己刚刚生气的原因啊!塞泥土只不过是转移它的注意力罢了!”
小和尚听后笑了,他想,这个方法用在驴身上有效,用于爱发脾。
有些人一直认为自己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固执地让自己的情绪不肯离开令人不快的事情。那样,除了折磨自己的身心之外毫无益处。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就是为封闭的心胸打开了一扇门,忘却那些烦恼才会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学会给自己减压
有一位讲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大家都认真地听着。
“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讲着,讲师拿起一杯水。
有人说200克,也有人说300克。
“是的,它只有200克。”讲师说。
“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讲师又问。
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讲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可是,如果让你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
讲师继续说道:“有人可能感觉荒唐,傻瓜才会一杯水一直拿一天呢?可是,就有人这么做。同学们想想,现在这杯水就是压力,虽然它重量很轻,可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许多人就是因为感觉压力不是很重而长时间不停地工作,结果就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所以,我们必须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水,休息一下然后再拿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讲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发出一阵掌声。
其实,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总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大化的目标,以至于无法完全控制自身,使其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总有一天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所以,一定要注意心理调节和精神的放松。在压力面前,学会忘记它、淡化它、适应它,而不要为它所纠缠,一切会恢复正常。
自珍自爱
自敬自重
归宗智常禅师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弟子,法名叫灵训。他很有慧根,而且心思奇快。也正因为灵训和尚领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参念天下之心。
一个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不停地下,天地一下子笼罩在白色之中。灵训下定决心要离开,云游四方,参学天下。他就去向归宗智常禅师告辞,说明自己的想法。
归宗智常非常喜欢他,一直希望他继承佛法,使禅门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但是看看实在挽留不住,便问他:“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四海云游,处处是家。”
“好!你在我这里参禅十几年了,就要走了,在这最后的时间我再向你说点佛法真意吧。你收拾好了行李,再来找我吧。”
灵训和尚就回去收拾行李,不一会提着行李到方丈室的门外。他将行李放在门外,进去拜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面来。”等灵训和尚走到他面前时,不爱动情的归宗禅师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在这寂寥的气氛中,灵训和尚的心头升起了一股暖意。
禅虽然忌讳对于情的执著和偏执,但人生本来是有情的,所以禅师也是一种有情人。“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还有一种告诫和提醒就是:世间万象,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样时时侵入肌肤,扰乱心灵,一定要多加小心,多加珍重。
树木花草会遭受寒暑、虫蚁、污染的侵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会遭受财色名利、是非人我、贪瞋嫉妒所侵扰。如何维护我们心灵的清净和安危呢?
房屋,只要把根基保养好,就不怕倾倒;树木,只要把树根保养好,就不至于枯萎。我们如能善自珍重,就不怕任何寒流侵袭了。
正确对待环境
正确对待内心
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为卧病太久,所以他住的房间非常污秽。最初还有很多人来探病照应,但时间久了,就没有人肯前去慰问。
住在祗园精舍的佛陀知道后,有一天他来到这位病比丘的房间里探病。
“你的病,现在怎么样?”佛陀问。
“佛陀!我的病不易好了。我已被人遗弃,佛陀为什么对我这样慈悲?”比丘问。
“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你帮助过我,我也应该帮助你。”佛陀说道。
“佛陀!我对你从没有帮过忙。”
“你帮过我。在往昔有一位恶王,为集财宝不择手段,要陷害一位僧侣。那时有一名将军很慈悲,不惜生命保奏,那僧侣幸而免殃,那将军是你,僧侣是我。”
比丘听后非常欢喜。
佛陀说完,亲手抚着比丘的身躯,忽然间,比丘的病立即痊愈了。
“佛陀,感谢你,我的病好了。”比丘流着泪说。
其实,佛陀是编造了这样的故事。他这样说,是为了让比丘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看望,而不背心理负担。比丘病了很久,他最需要的就是重获人情的温暖和快乐。只有这些,才能解除他的寂寞和重病。犬慈大悲的佛陀满足了他。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非外境;
佛心也罢,禅心也罢,俱是自心。
正确对待环境,才能不为外物所动;正确对待内心,才能体味快乐境界。或许我们会像这位比丘一样寂寥,这时请记住,我们的自心便是那大慈大悲的佛陀。
功名如粪土
富贵如浮云
唐朝贞观年间,有位禅宗第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一住30多年。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
使臣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宣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我年事已高,清净的山野适宜养老,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吧。”
使臣回来将道信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想道信大师也许是推辞,第二次派遣使臣前去。道信大师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告诉使臣:“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实在是辜负皇上的好心了。”
唐太宗听使甄说道信大师这样倔强,心里非常不悦。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
这次,太宗实在忍无可忍,就令使臣前去威吓道信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
面对使臣的威吓,道信大师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戮。使臣没想到道信大师这样坦然,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情形禀告唐太宗。
太宗听后想满朝文武,不争名夺利者能有几人?更加对道信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已,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
入了功名富贵的牢笼,自然与快乐的境界失之交臂。岂不知功名如粪土,富贵如浮云,皆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回看清贫之士脸上安详的微笑,方知放下与随缘的妙处。
寸金难买寸无阴
生存就是最大的快乐
有个守财奴,他一生吝啬节俭,积攒了100万元。
不想死神突然降临,要夺去他的生命。守财奴这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好好享受过人生,他对死神说:“我把我财富的三分之一给你,你卖给我一年活着的时间吧。”
“不。”死神的口气不容商量。
“那就分50万给你,我现在只求你给我半年的时间,总可以了吧。”守财奴恳求道。
“不行。”死神还是不同意。
守财奴有点着急了,说:“那……我把所有的财富都给你,你给我一天的时间行吗?”
“不行。”死神说完,走过来伸手要他的命。
守财奴绝望了,他向死神提出最后一个请求:“请你给我一分钟时间,我要写下遗嘱。”
死神这次同意了守财奴的请求。守财奴用颤抖的双手,艰难地写下一行字:“人们,请记住——你所有的财富买不到一天时间。”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钱,但有钱的人也不一定都快乐。很多人为获取金钱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头来却发现金钱换不来多一分一秒的时间。
占有不能带来快乐,为金钱而忙碌顾不上享受并不是明智的。
远离尘世
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小镇里有一对夫妻。男的在外面开了一家公司,生意红火。他没日没夜地忙碌,很少在家。儿子去很远的地方读书,几个月才回家一次。
女人一个人在家里,终日无所事事,日子过得不快乐。
男人想让她快乐起来,就让女人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跟他们聊聊天,打打麻将。女人于是去亲戚朋友邻居家里串门、聊天、打麻将。果然开心了一段时间。但话题聊完了,麻将打腻了,她又变得不开心了。
有一天,女人对男人说自己想开间花店。男人同意了,他想,这里还没有人开,一定能赚钱。花店很快开张了。女人每天去花店做生意,她变得忙碌起来了。来买花的人很多。
可是过了几个月,男人算了一笔账,发现女人经营的花店不但不赚钱,倒赔进去不少。原来她根本不是经商的料子。
一天,他和老婆商量花店是否还继续开,女人说:“还开。”
“赚了多少?”他问老婆。
女人笑了笑说:“钱是一分没赚到,可赚的全是快乐。”
男人想想老婆确实比以前过得快乐、充实了,花店就继续开了下去。
赚快乐比赚钱更重要。心情快乐的人生活才有情趣。
在印度圣塔莫尼卡的海边,天空很蓝,海面翻卷着白浪。
一天,在一个高出海滩的土坡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鸟起起落落,一对老夫妇正在从小麻袋里掏出食物喂它们。
看得出来,老夫妇和这些海鸟很熟,因为几乎每一只鸟他们都能叫得出名字来,还指指点点地对身边好奇的人们说哪只鸟最调皮,哪只鸟最近刚做了妈妈。
原来,老夫妇住在这里已经七年多了。七年中的每一天下午,他们都会来喂海鸟。“我们都觉得这是心情最愉快的时光。”老夫妇说,“看到这海天一色的大自然和这么可爱的海鸟,我们觉得比任何物质享受都满足。”
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就需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因为拥有全部并非就能快乐。有了快乐的心情,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快乐没有统一标准
更没有可比性
在沙漠炎热的骄阳下,骆驼一次又一次练习足尖旋转,反复用足尖支立身体,单腿站立,伸前臂,抬后脚。因为它决心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
它说:“要使每个动作高雅完美,这是我唯一的愿望。”
它一直练了好几个月,每天上百次地重复这五个基本姿势。脚起了泡,浑身酸疼不已,但是它从来没想过停下来不练。
终于,骆驼说:“现在我是一名舞蹈演员了。”它举行了一个表演会,但观众却没有一个为它鼓掌。
其中有一位发言说:“作为一名评论家和这群伙伴的代言人,我必须坦率地对您说,您的动作笨拙难看。您跟我们一样,生来就是骆驼,背部弯了,圆滚滚的凹凸不平,所以不但你今天成不了芭蕾舞演员,将来永远也成不了。”
“我喜欢跳舞,在跳舞中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快乐,所以我要坚持不懈地跳下去。”骆驼坚持说。
它真的这样做了,这使它愉快了好些年。
也许你的行为和梦想得不到认可和满足,但又何必在意呢?只有你自己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快乐。
快乐没有统一标准,更没有可比性,但共同点是能使肉体和精神上的每一部分敏感活跃,所以,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快乐源于自身
你想快乐就会快乐
一只住在树林里的猫头鹰总是搬家,却没有一次能稳定地居住下来。这天,它又要从西边搬到东边去了。原因是,周围的人不知为什么都拒绝与之交往,它感到住不下去了,非搬家不可。
直言的鸠鸟看其奔波劳累,就告诉它:“假如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到东边去当然可以,但如果还是老样子,新邻居们仍然会讨厌你的声音。”
猫头鹰不听这些,依然故旧。它不去思考自己不受欢迎的理由,只是不停地搬家,白白浪费时间。
人何尝不是如此。一旦在一个地方遇到挫折或不遂人愿,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殊不知,如果不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查找原因,只是一味地改变工作环境,最终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有座寺庙。寺庙里的和尚人人互相猜疑、戒备森严,而且脾气暴躁的还经常吵架,住持为此很苦恼。
一天,他到相距不远的另一座寺庙去办事,看到那里的和尚个笑容满面,和睦相处,心里非常羡慕,但又不知其中的奥妙所在。于是,他便问一位小和尚:“你在这里感觉快乐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庙里一直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呢?”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们也没什么奥妙,倒是经常做错事。”
正当那位住持感到疑惑不解之时,忽见一个匆匆从外面回来的和尚,走进大厅时不慎摔了一跤。住持想这位和尚肯定会发怒了。可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过来,一边扶起那位摔倒的和尚一边忙道歉:“真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拖得太湿,让你摔着了。”
站在大门口的和尚见状也跟着跑过来说:“不,都是我的错,没有。”
摔跤的和尚没有半句怨言,只是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
自责既是对他人的道歉,也是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心相对。这时,双方的心里都会涌上一种感动。自己快乐,别人才能分享到你的快乐。
蔑视困难的人
在黑衣中也会露出笑容
一个从未看见过海的人来到海边。那儿正笼罩着雾,天气又冷,深不可测。“啊!”他想,“幸好我不是水手,否则,当一个水手太危险了。”
在海岸边,他遇见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
“你怎么会爱海呢?那儿弥漫着雾,又冷。”
“海不会总是这样,它有时也是明亮而美丽的。但不论何种天气,我都爱海。”水手说,“我们家庭的每个人都爱海。航行是我们的工作,不去想有什么危险。”水手说。
“你父亲在哪里供职?”看海的人问。
“噢,他死在海里。”
“你的哥哥呢?”
“死在大西洋里。”
“你的弟弟呢?”
“他在印度洋航行时,不幸遇到风暴,船翻人亡。”
“既然如此,”看海的人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
“那么,你的父亲现在健在吗?”水手说。
“啊,他在床上断的气。”看海的人说。
“你的哥哥呢?”
“也是死在床上。”看海的人回答。
“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也总有欢乐和忧愁。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在黑夜中也会露出笑容;凄苦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险的,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滴泪。
如果你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为生活增添欢乐,那么,请换一种心情去生活,即使倒下也面向太阳。
打开心灵之窗
高唱快乐之歌
弟子问禅师:“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厉声喝道:“你外出云游,在庙宇与丛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你们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来来去去,那只是白白踏破草鞋,等着阎王爷向你收草鞋钱吧!”
弟子又问:“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回答说:“将踏破的草鞋扔掉,不用为草鞋破了磨脚担心,更不用为草鞋钱担心。光着脚向前走,没有了任何束缚,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如果心里挂念太多,忧虑太多,心都装满了,千门万户都封锁了,还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望了望自己的草鞋,灵光一闪,顿悟了。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也有人舍不得扔掉磨破的鞋子。
人生即哲学,该放就放。
当你走累的时候,请脱掉鞋子,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任阳光在脸上跳跃。你会感觉到,温柔的小草抚平了你的心田。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推开门窗,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当无名的烦恼袭来。请走出封闭自己的囚室,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这时,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
虽然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