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经的智慧
6902800000015

第15章 广度天下苍生

救尽天下苍生

心中不留一念

佛用他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却不留一念。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诵经时,有一强盗手拿利刃进来恐吓道:“把钱拿来。否则这把刀就结束你的性命!”

禅师头也不回,镇静地说道:“不要打扰我,钱在那边抽屉里,自己去拿。”

强盗搜刮一空,正要转身时,七里禅师说:“不要全部拿去,留一些我明天要买花果供佛。”

强盗要离开时,禅师又说道:“收了人家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走了吗?”

后来强盗因其他案子被捕,衙门审问后知道他也偷过禅师的东西。衙门请禅师指认时,禅师说:“此人不是强盗,因为钱是我给他的,记得他已向我谢过了。”

强盗非常感动,后来服满刑后,特地皈依七里禅师,成为门下弟子。

七里禅师不在意自身的利益得失,以此无私之心度化强盗,其慈悲心感人肺腑。

真正佛的精神,不是只图意境上的清闲享受,它注重施舍,而不企望回报。法布施让人得智慧,引导人走上觉悟之道,其功德极其深广。

佛家的慈悲和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同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与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才是真正的佛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度人如春风化雨

佛陀在度人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慈悲心,他经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度脱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示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世尊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佛陀这时对比丘说:“您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当比丘听完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因为知道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动了比丘,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着他修成了正果。

杜甫有诗《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教育之大道的最佳表达。真正和谐有效的教育,必定是以“以身作则”的观念为基点的,它不会是某种观念、知识、想法的强制传达,也不是让被教育者钻入一个设定好的框架,而是以自身的行动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让被教育者发现自己、完成自己、发展自己。最伟大的教育,是无声的,它的力量就像杜甫诗中的春雨,润泽万物,细致无声。

教人认识自身宝藏

走下坡路的人,并非都是存心堕落的,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对自己的正常发展失去了信心,帮助他们找到信心,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度脱。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著名的禅僧。

在失败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人们往往怨天尤人,觉得世道不公。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人们之所以有此种烦恼,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自身力量的缘故。

其实,正像故事中所表达的,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需要它、相信它,它就不会离你而去。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无论如何,人都不要走上堕落之道。

慈悲的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同样。”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世间没有不可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育的人才。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感化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折服你。

恩威并施,父母师长对年轻人,一面授予爱的感染,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度人必须“因心施教”

传说中,大迦叶尊者为度一位老母,而喝下臭米汁,可谓功德无量之举。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赢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尊者入定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前日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请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尊者回答:很好很好!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咒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老母于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尊者又想,我当显现神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随即隐没地中又飞上虚空,身出水火,种种变化。老母看到如此神变后欢喜踊跃,诚心地跪在地上遥视尊者。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向往天上的快乐,就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大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耀天宫。帝释天主释提桓因很惊讶,不知是什么人有此福德,该不是这里还有人在我之上吧?于是以天眼观察,得知是因为这个天女的福德。释提桓因问天女:你从何处来?是修了什么大福德,有如此大光明大威德?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阎浮提的粪窟中住,又老又病,无衣无食,因为供养了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一点臭米汁,然后发愿生天,所以现在生到此处。

人心中往往有无数的想法和念头,想要帮助别人,就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因为真正的诚意会让人顾及他人的想法,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实现他人的愿望,还能够让人在受到帮助的过程中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无论是何种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人,他们尽管希望得到帮助,但绝不希望被人施舍,“助人为乐”不仅要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别人快乐,这才算是真正的帮助。

投其所好劝人成佛

有一位海涛法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佛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妙庄严王,他的王后叫净德,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净藏,小的叫净眼。这两个儿子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具有神通。

有一天,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对净藏和净眼说:“要是妙庄严王也能修行佛法就好了。”“恐怕不行,我父亲从来不信佛的。”净藏回答。

“师父,我看要他信佛是难上加难啊!”净眼也附和着。

“你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慈悲地说道。

净藏、净眼回到宫中,就一直想怎样能让父王去见师父,他们决定先对王后说这件事。

“母后,我们希望您和父王一起拜访一次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好吗?”净藏问。

王后为难地说:“你们父王只信婆罗门法,恐怕……”

“但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啊!”净眼说。

王后说:“这样好了!儿子,你们修佛苦行,应当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国王面前露露功力,我再劝劝他,应该就好办多了。”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中,妙庄严王正埋头忙于国事。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啦!”王后说。

“只有你一个人吗?儿子们呢?”妙庄严王转头看看四周,不见儿子的身影。

忽然从窗外传来二人的声音:“父王、母后,儿臣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王后抬头一望,只见两个儿子凌空站着,惊讶得张大了嘴,说道:“怎么回事?”“父王、母后,请看儿臣十八般变化。”

话才刚说完,净藏、净眼马上变成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还不断朝他们招手。一会儿,佛像不见了,空中又现出两棵开满花的菩提树。忽然树不见了,天上飘下朵朵鲜花。鲜花过后,又见两匹骏马在空中奔腾。

净藏、净眼的十八般神功真让妙庄严王开了眼,不由得啧啧称奇。

当兄弟俩降到地上时,妙庄严王高兴地问道:“你们的师父是谁?这是什么功力?能不能见到你们的师父?我想马上去拜访他。”于是妙庄严王和王后带着嫔妃、王子及群臣,一起出发到佛所去了,共计四万二千人,声势浩大。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便为国王及王后等众人说法,妙庄严王听了心里产生极大的欢喜,立即将王位传给弟弟,自己与王后连同两个儿子还有众嫔妃都皈依佛法,出家修行。妙庄严王就是后来的华德菩萨,净德夫人就是光照庄严相菩萨,而净藏、净眼就是药王和药上两位菩萨。

可以想象,如果两位王子对妙庄严王没有如此深刻的了解,那么要度脱他就会非常艰难。

在现实中,人们当然不可能像两位王子那样显示出各种神通,但是这个故事中所讲的道理是很值得人们借鉴的。

俗话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没有管理不好的员工,只有愚钝无知的管理者。此话不错,如果只用一种单一、固定的方法对待所有的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那么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人必定会被耽误。

懂得“对症下药”,了解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最相信什么、最需要什么、最精通什么,再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点,这样做,才可能让自己的工作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