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经的智慧
6902800000011

第11章 用理性约束自己

坚持有原则的自由

有这样一则寓言。

车轮对方向盘说:“你总是限制我的自由。”方向盘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就会跌到深渊中去。”

由此,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汽车不能离开方向盘的限制,人也离不开社会的约束。

只有有约束的自由是常态,但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自由与约束是相对的,自由和约束总是在变化,约束少一点,自由就会多一些;约束多一些,则自由便会少一点。

生活中,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世界上有绝对的自由吗?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贾平凹笔下的云雀总以为笼子是它的束缚,想方设法地逃离那里,飞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来,它发现笼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机,有太多的艰辛束缚着它,使它疲惫,于是它回到了那个原本是约束,现在又成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笼子。

从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柬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

不仅是人,在自然界亦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阐述的就是生物链,而生物链就是自然界中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一种生物是没有天敌的,它们在和同类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防天敌的袭击。假设哪天狮子不吃羊了,豹子不吃兔子了,所有动物都安乐地繁殖,那么终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机”外,还会出现“牲口危机”,到时候动物们是不是也需要找一个星球来移民呢?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一种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约束。

其实,人类是经过了无数次“包装”的,约束就是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没经过包装的人做起事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这种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如果我们不愿被别人抛弃,不想被社会淘汰,那么,我们必须约束自己。

当你陶醉于硕果满枝的果园时,当你迷恋于赏心悦目的花草时,当你折服于巧夺天工的盆景时,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人们对它的精心修剪,没有人们对它们的“约束”,它们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大概只会看到没有果实的纷繁的枝叶和杂乱无序的花草。

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都具有促进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圆满的人生。

心中不染铜臭

唐代德宗时的王锷是个赳赳武夫,凭着血气之勇打了几次胜仗,后来一步一步升迁。此公生性吝啬贪鄙,凡是他经手的工程建设,哪怕琐屑小事也要躬亲,不过,这完全不是出于对工作的谨慎负责,而是怕肥水流入外人田。每次公家设宴请客的剩菜剩饭,他要么自己全部带回家,要么全部当下卖掉,反正不白白便宜了手下人。

他多年的一个旧友,看到他这样富贵了还见钱忘命,便善意又委婉地对他说:“相爷要把身外之物看淡一点,对于金钱要有聚有散,好让社会上知道相爷重义不重财。”几天后那位旧友又去见王锷,王锷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前天你的劝告太及时了,我已按你的意思把钱财散了。我的每个儿子各分得万贯,每个女婿各分得千贯。”

听着王锷的话,那位老友两眼睁得又大又圆,心里暗暗地说:“原来如此!”这种方法的结局会很可悲。因为,留给儿孙的家业太多了,反而养成了他们不想自食其力的惰性。

的确,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把握和控制金钱,那么,钱越多,对于我们而言则害处越大。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要知道:金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项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就兴奋得睡不着。

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他隔壁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

墙这边的富商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金钱并不是唯一能够满足心灵的东西,虽然它能为心灵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却不能只顾享受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

享受金钱只能让自己早日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尝人生的幸福。享受金钱会让自己被金钱的恶魔无情地缠绕,于是自己的生活主题只有“金钱”两字,整天为金钱所困惑,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生活便会沦为围绕钞票而上演的闹剧。

享受生活的人则不在乎自己有多少金钱,多可以过,少一样可以过,问题是自己处处能够感悟到生活。享受金钱的人最后会被金钱妖魔化,绝对没有好的下场。享受生活的人会感到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于是越活越开心。

对待金钱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只为了赚钱。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那人将是一种可怜的动物,人将会被自己所制造出来的这种工具捆绑起来,被生活遗弃。

贪戒:杜绝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但不知所终;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非常富有,但他还是不满足,希望自己更富有。他甚至希望有一天,只要他摸过的东西都能变成金子。

结果,这个愿望实现了,天神给了国王一份厚礼。国王非常高兴,因为只要他伸手摸任何物品,那个物品就会变成黄金。他开心地用手触摸家中的每样家具,顿时每样东西都变成了黄澄澄的金子。

此时,国王心爱的小女儿高兴地跑过来,国王一伸手拥抱她,立刻,活泼可爱的小公主就变成一尊冰冷的金人。他傻眼了。

的确,有很多事情,做到何种程度是由我们自己来控制的,成功的人往往适可而止,而失败的人不是做得太少就是做得太多。但是,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太多有时也是一种麻烦。

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积功德、盖庙宇、讲经说法,他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很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两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了手铐。

这个法师说:“我们商量一下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阎王。”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下来。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宇也不修了,什么都不干,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只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要讲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光里还有一点黑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成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给和尚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盂往地上一扔,说:“好了!我跟你们一起去见阎王吧!”这一下,两个小鬼也开悟了。

就是这一个故事,足以说明除贪之难。

曾经有人说:“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过多,不加节制,便成了贪婪。

人生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陷阱,而这些陷阱中,最为可怕的一种是我们亲自挖掘的。因为贪心,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弱点,不顾一切地去满足我们的欲望。这时,即使危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去理会、避让,贪婪遮住了我们的眼,使我们无法看到危险。

别为小事抓狂

一位经理向全体员工宣布,从明天起谁也不许迟到,他自己带头。第二天,经理睡过头,一起床就晚了。他十分沮丧,开车拼命奔向公司,连闯两次红灯,执照被扣。他气喘吁吁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营销经理来了,他问:“昨天那批货物是否发出去了?”营销经理说:“还没来得及,现在马上发。”他一拍桌子,严厉地训斥了营销经理。营销经理满肚子不愉快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此时,秘书进来了,营销经理问昨天那份文件是否打印完了,秘书说:“说没来得及,今天马上打。”营销经理找到了出气筒,严厉责骂了秘书。秘书忍气吞声一直到下班,回到家里,发现孩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大骂孩子为什么不看书、写作业。孩子极不高兴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猫竟然趴在自己的地毯上,他对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这就是愤怒的链条。恐怕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叫做“迁怒于人”。在单位被领导训斥了,工作不顺利,回家对着家人出气。在家同家人发生了不谕快,把家里的东西砸了,又把这种不愉快带到工作单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更严重的是,发生不愉快后开车发泄,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它是当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方面不满,或者个人的意愿一再受到阻碍时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学会排解愤怒,也是道德修养的表现。养身贵在戒怒,戒怒就是养怡身心,尽量做到不生气、少生气,性格开朗,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宽厚待人,谦虚处世。这样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于人于己都会有益而无害。

容易动怒的人,光知道排解怒气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制怒,学会让自己尽量不发脾气,不轻易动怒,才是上策。这就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事事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风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宽以待人,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心胸开阔,心里永远充满阳光。

人常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在怒火中放纵,无异于燃烧自己有限的生命。人生苦短,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尝的东西实在太多,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生气,可以算是真正的愚行。其实,人生多一点豁达,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感悟,多一点理性,愤怒的情绪便会化为虚无。

瞋如刃

比刮骨钢刀更锋利

有一位学僧请教禅师:“我脾气暴躁、气短心急,以前参禅时师父曾经屡次批评我,我也知道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掉它。但这是一个人天生的毛病,已成为习气,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这个缺点吗?”

禅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好,把你心急的习气拿出来,我一定能够帮你改正。”

学僧不禁失笑,说:“现在我没有事情,不会心急,有时候遇到事情它就会自然跑出来。”

禅师微微一笑,说:“你看,你的心急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这哪里是习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来没有,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而发的。你无法控制自己,还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认为自己太不孝了吗?父母给你的,只有佛心,没有其他的。”

学僧惭愧而退。

大多数人也许会像故事中的学僧那样,认为自己“脾气暴躁、气短心急”的品性是父母所生,是不可能改变的遗传。

其实,正如禅师所说,那样的品性根本不是来源于父母,而是源自自身后天的习性,是一种外在侵入的毒素,因此,绝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好好清除。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像关云长刮骨疗伤那样的大勇气和超乎寻常的毅力。

昭引和尚云游各地,被大家认为是一个行脚僧时,有信徒来请示:“发脾气要如何改呢?”

“脾气皆由瞋心而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你把脾气和瞋心给我好吗?”

一个人如果能够每时每刻都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世间的人和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中就会除却很多烦恼,就能够时时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瞋怒的锋刃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它既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瞋,这把“双刃”剑,剑锋所向,最终归结于我们自身。

瞋剑就挂在每个人心间,出鞘不出鞘,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贵在了解,彼此沟通、增进了解,知道人都有弱点和局限,便可化解瞋怒。

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能一眼看出别人优点的人,不容易犯瞋怒。相反,老是挑剔、强求别人的人,处处看不惯别人,自然容易犯瞋怒。

而治疗瞋怒的药方就是:宽恕。

谎言的纸包不住事实的火

说谎,其实就是一种欺骗,欺骗别人以掩藏自己的真实行为,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但他们却不知道,事实和真理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的,谎言的纸终究包不住事实的火。

有一个英国人查理·多森,为名利所驱,先后在1911年、1915年两次预先把假化石埋在皮尔特顿沙丘中,然后向世人宣称他两次在同一沙层中挖掘出古代人头骨化石。开始还真的蒙骗了一些善良的人,将他的“发现”定名为“多森原始人”;后来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测定,真相大白。多森落得个欺世盗名,被人耻笑的下场。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定的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也许,很多人总是愿意去相信欺骗、说谎是一种获得名利的有效手段,在他们看来,欺骗的手段、谎言与资本是同等重要的。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关于说谎的猴子的故事:

一个水手带了一只猴子做他的航海伴侣,不巧的是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船翻了,船上的人全部掉进大海里,猴子也一样。可是,它拼命地往岸上游,游着游着,一只海豚过来了,海豚一开始以为猴子是人,于是就驮着猴子向海岸游了过去,快到雅典港口的时候,海豚突然问猴子:“你是雅典人吗?”猴子便回答说:“当然,而且我在雅典是很有名的。”海豚继续向前游着,对岸正是皮隔亚斯村,海豚又问道:“你是雅典人,那你应该知道皮隔亚斯吧?”猴子得意地说:“当然知道,皮隔亚斯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小时候是同学。”海豚生气了:“哼!你怎么说谎呢?”于是沉入水中。猴子最终淹死了。

的确,正如所罗门在他的论集中所说:“吐露真话的,说出公义;做假见证的,显出诡诈,口吐真话,永远定立……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说谎是“人性之林”里的一条蛇,灵活多变,是狡猾和诡诈的。它经常在真、善、美之间游走,对三者进行离间,致使真变为假、善变为恶、美变为丑,甚至能将人变成魔鬼。

说谎者的嘴粘满别人的鲜血,这嘴像蛇的嘴一样有毒,被咬的人会因中毒而痛苦不堪,甚至丧命。

说谎者可能从说谎中暂时得到好处,但是他所得到的好处有赖于谎言不被人识破,而即使谎言不被识破,说谎者在心理上也要受到很大的折磨,因为他要费尽心机,不断地用新的谎言去弥补旧的谎言;而他每说一次谎,又使后面的谎言变得越来越必需,这就增加了他被识破的危险,而最重要的是,他只要有一点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不难想到:这样自己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生活不是太苦了吗?由此而来的利益不是太沉重了吗?如此一来,他便让谎言伤害了自己。

而且,说谎的人能用谎言去骗取他人的信任,说明他们本身是聪明人,但有句古话用在这些说谎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便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的说谎者并不明白“纸包不住火”这样一个事实,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理性约束

迈过人生的三重关隘

有一座泥像立在路边,历经风吹雨打。它多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然而它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它太羡慕人类了,它觉得做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到处奔跑。它决定抓住一切机会,向人类呼救。

有一天,智者圣约翰路过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圣约翰发出呼救。“智者,请让我变成人吧!”圣约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后衣袖一挥,泥像立刻变成一个活生生的青年。“你要想变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把你还原。”智者圣约翰说。

于是,青年跟智者圣约翰来到一个悬崖边。“现在,请你从此崖走向彼崖吧!”圣约翰长袖一拂,已经将青年推上了铁索桥。青年战战兢兢,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链环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跌进了一个链环之中,顿时,两腿悬空,胸部被链环卡得紧紧的,几乎透不过气来。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圣约翰在前方微笑着说。青年扭动身躯,奋力挣扎,好不容易才从这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你是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我是名利之环。”脚下铁链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青年稍一走神,脚下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被链环死死卡住。可是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回应,没有一个人来救他。这时,圣约翰再次在前方出现,他微笑着缓缓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你只能自救。”青年拼尽力气,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小憩。“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链环。”脚下链环答道。

经过一阵轻松的休息后,青年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满幸福愉快的感觉,他为自己终于从链环中挣扎出来而庆幸。青年继续向前走,然而他又接连掉进欲望的链环、嫉妒的链环……待他从这一个个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已经疲惫不堪了。他抬头望望,前面还有漫长的一段路,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了。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还是带我回原来的地方吧!”青年呼唤着。智者圣约翰出现了,他长袖一挥,青年便回到了路边。“人生虽然有许多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后的欢乐和轻松,你真的愿意放弃人生么?”“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太少了,我决定放弃做人,还原为泥像。”青年毫不犹豫地说。智者圣约翰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我从此再也不用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场大雨冲成了一堆烂泥。

人的一生需要迈过的坎很多,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栽在其中一道坎上。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或许最重要的是迈过金钱、权力与美色三道坎,就像孔子所说的“人生三戒”一样。

其实,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这“三戒”的内容,都应当牢记于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礼”约束,用理性的缰绳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便能顺利走过人生的几个关隘。

恶语一句六月寒

佛陀在只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吵起架来,并且举出十点,嘲骂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知道此事后,便召集六群比丘来开示道:过去,健驮逻王在得叉尸罗城治国的时候,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只小牛。有一婆罗门就从养牛人家讨回那只小牛,并为它取名叫欢喜满。婆罗门把小牛放在儿女的住处,每天拿乳粥饭食等喂养它,很爱护它。

过了几个月,小牛长大了。它想:“这婆罗门曾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阎浮提力气最大的牛,正好让我来显一次本领,报答他养育我的恩惠吧!”

有一天,欢喜满对婆罗门说道:“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

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问长者道:“这城中谁养的牛最有力气?”

长者先举别家的牛来回答,最后说:“全城中没有一头牛能及得上我所养的。”

“我也有一头牛,能拖一百辆货车。”婆罗门道。

“哪里有这样的牛?”长者不相信。

“我家里就有。”婆罗门得意地说。

长者不服气,便以千金和他打赌。

婆罗门回去后,便在百辆的车中装满沙石,为欢喜满洗浴,喂它香饭,把它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举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这时,牛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今天受这种称呼?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牛走回来,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上前去问他:“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千金输去了,还能睡觉吗?”

“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打碎过碗没有?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

“都没有。”婆罗门连忙否认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呀!”

婆罗门听了欢喜满牛的话,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千金。

依照上回的方法,把百辆货车前后联系起来,并将装饰好的欢喜满牛驾系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牛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啊!往前拉吧!”果然,欢喜满把联系着的百辆货车拉着前行,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专门养牛的那位长者终于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也都拿出很多钱来赏赐欢喜满牛。婆罗门因为欢喜满牛的帮助,终于得到了许多财物。

“比丘们啊!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

佛陀叱责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学处,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正如佛陀的教诲一样,我们一辈子的大事便是“好好说话”,证严法师也曾说过:“一辈子的大事是‘好好说话’。”

人的话语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用了。有时,一句污辱的话会促使一个善良的人行恶,一句宽慰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言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赢得一生的爱情和幸福,一句恶语相向的派头可以摧毁多年的夫妻之情……

事实也正是如此,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出口伤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但用话语暖人却是一种长期修炼的本事,更是一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