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命的奥秘(奥秘世界知识文库)
6902100000016

第16章 悔恨的力量

自打有了良知,人类便有了悔恨,一直以来它都是圣经故事和酒吧间忏悔的主要素材。然而直到最近,研究人员才开始明白它对情绪的影响,并了解到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行为的。

心理学家威廉·卡拉汉说:“尤其过了中年之后,悔恨可能成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总是听到人们说:‘我和孩子们从来没有亲近过。’或者‘我曾发誓永远不会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我还是步了他的后尘。’”

医学专家们说,这些话属于一种悔恨,会让人们在余生中不断地谴责自己。然而,心理研究人员指出,通常的反应——逃避或者继续悔恨下去——既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不现实的。悔恨可以作为情绪的公告牌,表明我们是哪种人,我们最希望的是什么。改变对待悔恨的态度,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它对情绪的影响。这种发展中的观点部分源于研究,部分源于精神病专家处理中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经验之谈。在他们看来,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悔恨之情不一定是痛苦的深渊,而是个人历史的储藏库,可以用来缓解抑郁和焦虑。

洛杉矶的老年心理学家丹尼尔·普洛特金认为,悔恨“是拥有完整和丰富人生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它常常折射出一个带有很多两难和复杂选择的人生历程。

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后悔是一种没有尽头的“本来可以怎样怎样”

的怪圈,纠结在我们对往事的追忆当中。有些悔恨是良性的,可以令人直接受益:例如,研究显示,“我本该更认真地准备上次考试”的想法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学习,提高下次考试的成绩。

但是更严重的自责会对这种往事追忆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一段婚姻结束得太早或太晚;一个学位没有读完;拜别高堂远赴他乡等等。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尼尔·勒泽的研究课题是悔恨等情绪对行为的影响,他说:“对本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的设想通常是健康的,这是一种从往事吸取教训的方法。但如果情况很糟糕而且无法弥补时就大不相同了,这时我们会陷入追悔莫及的负面情绪中。”

在2003年6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蒙特利尔的康科迪亚大学研究人员卡斯滕·弗罗施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心理学家尤塔·黑克豪森认为,我们对待悔恨情绪的方式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他们对年龄在20到87岁之间的122名成年人进行了关于悔恨和精神健康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年轻人中精神健康得分较高者倾向于把引起悔恨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能完全控制局面。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年龄较大的成年人中,精神健康得分较高者倾向于对自己不那么苛求。他们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再采取行动挽回错误,因为通过改变对悔恨的看法而适应了这种情况,他们不再背负所有责任。

勒泽指出,对记忆的研究发现,在回忆某一事件时考虑多种情况和解释的人能够更精当地重新设想已经发生的情况。他说:“在悔恨中你只会设想你的生活本来可以变得更好。其实你也一样可以设想你的生活本来可能变得更糟。例如,当时你没有写小说,而是决定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如果你当时忽略了家庭又会怎样?你会有什么感觉?”

由于悔恨如此强烈地反映了我们最希望做到的事情,因此它也可以促使人们作出永远都不会考虑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