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养狗一本通
6898500000016

第16章 狗的常见病与科学防治(1)

(一)狗的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传染病严重地危害着狗的健康和生命,有的还会传染给人,为此,应该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狗的传染病主要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两类。

1.犬瘟热

该病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危害2~4月龄的幼犬,也是近几年在犬群中常易暴发、流行的疾病。其特征是双相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还有鼻炎、支气管炎和脑炎,此外,呼吸和消化受到严重障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国,我国是多发地区。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瘟热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RNA型。本病毒对乙醚、高温敏感。在冷冻干燥-70℃以下时可保存一年以上;-10℃可保存半年以上;在4℃时能存活7~8周;在室温下能存活7~8天;55℃时能存活30分钟;100℃时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对碱的抵抗力弱。3%氢氧化钠、1%甲醛溶液、5%碳酸对病毒均起消毒作用。

“流行特点”

病犬和康复犬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大量地存在于鼻汁、唾液、眼分泌物、血液、脑脊液、胸腔和腹腔液及实质脏器内,还在90天内通过粪便、尿液排出大量病毒,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健康犬得此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康复犬可获终生免疫。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发。

“症状”本病潜伏期3~6天。犬在发病初期精神不振,无食欲,流泪,并有水样鼻汁,打喷嚏,体温可升高至40℃左右,持续8~18小时后,再经1~2天的无热潜伏期,体温再升高至40℃左右,可持续数天。但体温在高热2~3天内,病狗死亡的急性型病例少见。当第二次体温升高时,病犬临床常表现出三种类型:(1)一是呼吸道感染型的病犬,初期精神倦怠,食欲减退,渴欲增加,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体温升高至39.5℃,呈双相热型。体温再度升高时,表现为食欲废绝,鼻镜干裂,眼鼻分泌物为脓性,还有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肺炎,眼睑和腹部皮肤还有丘疹及脓疮;(2)其次是急性胃肠炎型的病犬,其表现为突然食欲废绝,拉稀,粪便呈粉红色黏稠胶胨样或红褐色水样,有腥臭味,还间或呕吐,病犬迅速脱水;(3)还有一种是神经症状型的病犬,表现多为突发惊厥、尖叫、肌痉挛、昏迷或癫痫发作。肌痉挛多见于面部,病犬大多在1~2天内死亡。还继发呼吸道感染及急性胃肠炎之后的神经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后躯麻痹。

本病还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如弓形虫病、球虫病、蛔虫病和犬传染性肝炎等。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同,其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呼吸道炎症的病犬,其肺门淋巴结肿大,出现气管黏膜环状出血,支气管内还有脓性分泌物,肺表面还有散在出血点或出血灶;胃肠道症状明显的病犬,其剖检可见胃肠黏膜弥漫性出血,肠黏膜脱落,还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此外,还有膀胱黏膜、尤其是膀胱颈的出血;神经症状的病犬,其剖检可见脑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诊断”根据本病典型病例,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或患病组织的上皮细胞内发现核内包涵体,可做出诊断。由于本病在相当多的场合存在混合感染和细菌继发感染,从而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诊断较困难,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用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以荧光抗体较实用)才能确诊。

病理组织学检查,在各器官的上皮组织细胞中的胞浆内可见到嗜酸性包涵体,包涵体为圆形或椭圆形。

包涵体检查,对病犬活体可刮取鼻、舌、结膜、瞬膜、阴道黏膜涂片,或采取气管、膀胱、胆管等黏膜,也可采取脾、肺、脑、肾、淋巴结等组织做涂沫标本,然后用苏木素一伊红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就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其呈红色,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

诊断本病时应重视与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的鉴别。

犬传染性肝炎:剖检本病犬时可见具特征的肝、胆囊病变及体腔血样渗出液,而犬瘟热病则无此变化。组织学检查,本病为核内包涵体,而犬瘟热则是核内和细胞质内有包涵体,且以细胞质内的包涵体为主。

狂犬病:该病犬有喉头咬肌麻痹症状及攻击性行为,而犬瘟热则无此症状。

“防治措施”

(1)治疗:本病很难治疗,只能以对症和扶持疗法为主,才可降低死亡率。

①血清疗法:病犬感染初期,即使用大剂量免疫血清或球蛋白有效果,但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则已无效。肌肉或皮下注射犬瘟热高免血清5~10毫升,每3天1次,连用2次;

②抗菌疗法:为了控制继发感染,可用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静脉注射。或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口服,每天1次。同时,再使用氨苄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2次。此外,也可用卡那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③对症疗法: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再用地塞米松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具有消炎和解热作用。若病犬病程长、还有脱水症状,可补给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同时加入维生素B、维生素C各1克,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当犬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扑癫酮250~1000毫克,每天3次灌服,或用安定100~200毫克,肌肉注射,对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护理,确保病犬舒适,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2)预防:对本病的预防主要在于坚持日常的综合性防治。

①落实卫生防疫措施,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对犬加强饲养管理;

②发现病犬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互相传染、扩大传播,并对犬舍、运动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可用3%烧碱(又名氢氧化钠)溶液或10%甲醛溶液或次氯酸钠液等进行消毒;

③定期预防接种。为提高狗的免疫功能,应注射犬瘟热弱毒苗,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注射。成年犬每年肌肉或皮下注射1次。幼犬7~8周龄及12~16周龄各注射1次。未吃乳的仔犬在生后2周龄时进行接种。如犬群发现疫情,应立即对其他犬注射犬瘟热弱毒苗,可迅速控制疫情,减少损失。非疫情年的免疫程序。仔犬首免时间可适当延长至8~9周龄,第二次在11~12周龄,第三次在14~15周龄,以后每半年以3周的间隔时间进行二次免疫。

2.犬细小病毒病

该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急性出血性胃肠炎。本病多发于2~6月龄的幼犬。患有此病的特征是剧烈呕吐、腹泻,血液白细胞显著减少,还有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症状。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属细小病毒属,RNA型。本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在pH值3~9和56℃条件下能存活一小时,用0.5%甲醛溶液、β-丙内酯、氧化物、紫外线均能使之灭活。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本病毒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抗原性相似,二者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

“流行特点”

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粪便、尿液、呕吐物及唾液排出体外,污染狗的食物、垫料、食具和周围环境。康复犬的粪便中可长期带毒。本病是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或健康犬食用了被病犬污染的饲料而被感染。此外,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犬,也是危险的传染源。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犬都易感染,但以断乳前后的幼犬对本病则为最易感染,并以同窝暴发为特征。感染此病时大多为散发,只有在养犬集中的地方呈暴发流行,传播的速度很快。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发病率最高。本病的另一特点是,纯种犬和外来品种的犬要比当地土种犬的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症状”被本病感染后的犬,临床上常表现为二种病型,即出血性肠炎型和急性心肌炎型。

(1)出血性肠炎型:本病型潜伏期7~14天。犬患病初的表现是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呕吐,体质迅速衰弱。不久又开始腹泻,呈喷射状向外排出,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覆有多量黏液和伪膜,继而粪便又呈番茄汁样,散发出特别难闻的腥臭味。排便次数不定,有里急后重的症状,血便后就迅速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退,鼻镜干燥,体重明显下降。此外,还可见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的严重贫血症状。因病犬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酸中毒等,一般腹泻1~3天后即死亡。有的病犬腹泻也可持续一周多。在进行血液学检查时,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尤其在发病后的第5~6天最为明显,常在3000以下。发病和死亡率分别在20%~100%和10%~50%。

(2)心肌炎型:此病型多见于3~6周龄的幼犬。犬在发病初期精神尚好,或仅有轻度的腹泻,个别病例有呕吐症状,此后可视黏膜苍白,病犬迅速衰弱,呼吸困难,听诊心区时有明显心内膜杂音,常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60%~100%。

“病理变化”

出血性肠炎病犬的剖检病变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充血、水肿,浆膜出血,肠腔内还有红色的水样物,回肠也有类似的变化。淋巴结和胸腺充血、出血。组织学检查时可见小肠黏膜上皮坏死和脱落,绒毛萎缩,隐窝萎陷或扩张,或数目减少。肠管与膀胱上皮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

心肌炎病犬的剖检病变为肺严重水肿,浆膜出血,心肌和心内膜有非化脓性坏死灶,心肌纤维弹力降低、水肿,并伴有出血斑纹,心肌病变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对初发病例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其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此法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常用的特异、简便的诊断方法)、荧光抗体试验等。

在诊断时应与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犬冠状病毒病、犬轮状病毒病加以鉴别。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

①控制继发感染、纠正脱水:发病初期,表现不食,无呕吐,不表现脱水时,可用25%葡萄糖5~40毫升,维生素C 5~10毫升,能量合剂0.5~2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2次;或用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克,溶于1000毫升水中,每次内服15~100毫升,每天3~6次;表现轻度呕吐,不食,表现脱水的犬,可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50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5~40毫升,维生素C 5~20毫升,一次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2次;病犬表现严重呕吐,腹泻,纠正脱水,控制继发感染,可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50毫升,红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维生素C,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氟美松,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上述药物混合后,静脉注射;若无红霉素,也可用四环素(或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按每千克体重8~10毫克,配合上述药物静脉注射,每天注射1~2次。必要时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以纠正酸中毒。

②止吐解痉:常用阿托品,每次0.5~1毫克,皮下注射;氯丙嗪,每日每次按每千克体重4毫克,肌肉注射,或注射胃复安1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亦可用5%葡萄糖250毫升,林格氏液500毫升,10%氯化钾5毫升,缓慢一次静脉注射。

③止泻:常用次硝酸铋,每次4~6片,每天3次;矽碳银,每次4~6片,每天2次,口服。

④病犬心率在每分钟160次以上有明显肺水肿时,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50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5~40毫升,维生素C 5~20毫升,三磷酸腺苷二钠0.5~2毫升,辅酶A50~200单位,复方丹参注射液0.5~2毫升,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0.3~1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

⑤止血:可用安络血片或安络血注射液,或止血敏注射液等。

⑥注射高免血清:每天肌肉或皮下注射5~10毫升,连用3天;重症病例可注射抗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每犬腹腔注射30~50毫升,间隔2~3天,连用2~3次。

⑦在恢复期加强精心护理,给予易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的食物。及时清理粪便,及时消毒,给予充足的饮水,少喂多餐。可在1000毫升饮水中加入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食盐3.5克,口服葡萄糖50克。犬舍一定要保持在18~24℃。

(2)预防:

①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

②定期注射犬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或弱毒苗,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免疫程序为:幼犬于7~8周龄第一次注射;10~12周龄第二次注射;妊娠母犬产前20天注射一次;成年犬每年注射二次疫苗。

3.犬传染性肝炎

该病是由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凝血障碍、黄疸、贫血和肝小叶中心坏死,还有肝细胞、内皮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胆囊壁增厚。本病常发生于不满一岁的幼犬。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又称犬腺病毒I型,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DNA型。该病毒抵抗力强,在室温下可存活10~13周,冻存9个月后仍有活力;在4℃以下的50%甘油中可保存数年,对热和酸有一定抵抗力,对乙醚、氯仿有耐受性,在0.2%甲醛溶液中经24小时后方能灭活,经紫外线照射2小时后虽失去毒力,但仍能保持免疫原性。病毒在土壤中经10~14天后仍有感染性;在37℃能存活26~29天;60℃经3~5分钟灭活。

“流行特点”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犬的呕吐物、唾液、鼻液、粪便和尿液中都带有病毒。康复犬可获终生免疫,但病毒在肾脏内仍能生存,经尿排毒可持续6~9个月。本病的感染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及胎盘。此外,还可以外寄生虫为媒介进行传染,但这种病毒不能通过空气感染。本病的感染不分季节、性别、品种、年龄,但不满1岁的幼犬,其感染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症状”本病潜伏期2~8天,其临床上分为以下三种病型。

(1)轻症型:本病型潜伏期10~15天,大多见于成年犬。

病犬精神不振,食欲稍差,或有慢性贫血症状,有浆液性、黏液性的眼分泌物;

(2)重症非致死型:本病型潜伏期2~8天,多见于1岁以上的育成犬。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干咳,流浆液性鼻液,多泪,体温可升高至40~41℃,渴欲增加,继而发生呕吐,腹泻,粪便中带血,腹痛明显,皮下浮肿,尤其是头面部的水肿更为明显。贫血较多见。少数病例还有黄疸症状,持续1~2周后逐渐恢复,康复期时,病犬还常发生角膜混浊,甚至变蓝色,称为“肝炎性蓝眼”,一般持续2~8天后就能自愈。发病后病犬如能耐过48小时多能康复。本病型致死率在25%左右;

(3)突然发病致死型:本病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或1岁龄犬。病犬突然发病,精神高度沉郁,伴发剧烈的腹痛、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和排泄物中都带血。幼犬常在12~24小时内死亡;成年犬大多在15天左右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同,其病变也有所不同。轻症型、重症非致死型的病犬,其肺膨胀不全,有充血和不同程度的硬变,常表现在肺的前叶和后叶,还有支气管淋巴结充血、出血。突然发病致死型的病犬,就可见腹腔中有血样腹水,胃肠道出血,肝脏肿大,而且色淡、包裹紧张,实质却呈黄褐色,并杂有多量暗红色的斑点。此外,胆囊壁也发生水肿、增厚,并呈黑红色,肠系膜淋巴结也肿大。

组织学检查可见肝小叶中心坏死,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细胞和内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

“诊断”根据本病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可采取病犬发热期的血液、尿液、扁桃体等,死后采取犬的肝、脾及腹腔液,进行病毒分离。血液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酸(A1T)升高,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胆红素增多;还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反应、荧光抗体、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以及皮内变态反应诊断。

在诊断本病时应与犬瘟热加以鉴别。

“防治措施”

(1)治疗: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继发感染,可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早期用高免血清,每条犬皮下或肌肉注射5~10毫升。对角膜混浊可用1:10甘汞葡萄糖混合均匀后吹入眼,一天3次,连用3~5天,或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滴数次,晚上可用金霉素眼膏挤入眼内过夜,以防止继发感染。青霉素的注入可按每千克体重4~8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2~4天。保肝常用药物可用5%葡萄糖盐水或10%葡萄糖溶液加肝泰乐、维丙胺进行静脉注射,或每天口服肝太乐3次,每次2~3片。也可用大青叶、板蓝根、维生素B11、维生素C进行肌肉注射。也可用50%葡萄糖液20~40毫升,维生素C 250毫克或三磷酸腺苷(ATP),连用3~5天。

(2)预防:本病的预防主要采用综合性防疫措施。平时对犬舍、犬体及其周围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此外,预防本病还应给犬接种犬传染性肝炎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免疫程序是:幼犬7~8周龄进行第一次免疫接种,间隔2~3周再作第二次免疫接种,必要时还可在犬3~4月龄时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成年犬每年应作二次免疫接种。如发现病狗应及时予以隔离,周围场地可用3%的氢氧化钠液消毒。在疫病流行期间,要给小狗注射健康狗血清,每周1次,每次3毫升,连用2次。

4.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该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或其他动物及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犬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有攻击人、畜的行为,最后因麻痹而自行死亡。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单股RNA。该病毒粒子呈子弹形,常2~4个成队排列成短链状。此病毒主要存在病犬脑组织、脊髓、唾液腺和唾液中,能随唾液排出体外。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50℃15分钟、60℃5分钟、100℃2分钟内,病毒即可被杀死,此外,病毒也易被日光、紫外线、5%甲醛溶液、0.1%升汞、酸、碱、有机溶剂(氯仿、乙醚)、70%酒精、0.01%碘液、新洁尔灭等消毒液杀死。

“流行特点”

患有此病的病犬及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多数病例是因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据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本病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少数也可因带毒犬舐触健康畜伤口感染,发病以春、夏两季为多。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8周,但也有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狂暴型: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畜,有时还会咬伤自身。有的犬盲目奔走,再也不归。因病犬咽喉肌麻痹,吠声变得嘶哑,此时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下垂、麻痹,吞咽较困难,流涎也增多。狂暴发作与沉郁交替出现。最终病犬因疲劳过度而卧地不起,随着呼吸中枢的麻痹、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6~9天,少数可延长至10天,患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

麻痹型:病犬消瘦,精神高度沉郁,咽喉肌麻痹,下颌肌、舌肌、眼肌也有不全麻痹症状。病犬常张口、垂舌或斜视,口中还流出带泡沫的唾液。不久,后躯就麻痹,行走摇摇晃晃,尾巴垂在两腿之间,还常卧倒在地。最终因全身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在2~4天。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犬虽无特征性的变化,但可见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黏膜充血、出血,还可见中枢神经实质及脑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经组织学检查,在采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延脑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可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诊断”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胃内可见的大量异物,一般可作出诊断。但确诊则要采取脑组织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血清学诊断(可用荧光抗体法,生物学试验,酶联免疫测定,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

诊断时应与伪狂犬病、犬瘟热等加以鉴别。

“防治措施”

在狂犬病流行区或受到威胁的犬应及时进行定期预防注射。可使用有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其用法、用量可参见说明书。对未接种疫苗的犬,引入时应隔离观察一月以上。对可疑病犬和野犬应予以捕杀。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狂犬病进行治疗无望,应一律捕杀和进行无害化处理。

5.伪狂犬病

狗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以猪发病为较多,但犬也可感染此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状,具有囊膜。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8℃环境下可存活46天;在24℃环境下可存活30天。但紫外线、2%热火碱、3%来苏儿、0.1%升汞、5%碳酸等则能迅速将其杀死。该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经15分钟,70℃经5分钟,100℃经1分钟即可被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能侵染狗、猫、牛、绵羊、山羊和猪。猪则是该病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鼠和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它们的鼻液、唾液、尿、乳和阴道分泌物排出病毒。传染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体表伤口和生殖道予以感染。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在3~6日。患病犬常极度不安,还无故狂吠,对主人的呼唤没有反应,两眼还常呈惊恐状。病毒的侵入部位奇痒难忍,先以舌舐,随后则用牙啃,还以周围的物体摩擦自己的脸嘴,还用爪抓挠,不久奇痒部位即成烂斑,周围组织肿胀。病犬对人畜无攻击性。此时,病犬唾液增多,不能吞咽,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也明显增加,同时呼吸也很困难。病程迅速,经一天左右,病犬常因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根据病死犬尸检,除体表的局部损伤病变外,还可见脑膜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量,肺水肿,大脑、延脑细胞可见为数不多的核内包涵体,还可见明显的管套和弥散性胶质细胞反应。

“诊断”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经实验室作出诊断。可进行包涵体检查和动物接种检查。此外,还可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检查,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予以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无特效疗法。早期可对病犬注射抗伪狂犬病的高免血清,有一定疗效。病犬必须一律捕杀焚烧。病犬的粪、尿要及时清扫,并用2%氢氧化钠液进行彻底消毒。

(2)预防:平时搞好犬舍的内外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定期用0.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犬的肉质食品要经过热处理,防止犬吃死鼠。对犬进行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的接种,4月龄以上的犬,肌肉注射0.2毫升;大于1年以上的犬可注射0.5毫升,3周后再注射1毫升。

6.犬冠状病毒病

该病是由犬冠状病毒引起的症状不一的急性胃肠炎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毒的表面有长约20纳米的纤突,单股RNA。本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6~9天,污染物在水中可保持数日传染性;对热、紫外线、来苏儿、0.1%过氧乙酸、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敏感。

“流行特点”

感染犬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随病犬的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料,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犬。本病对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犬都有易感性。本病多发于冬季,并成窝暴发,易在引进感染犬时暴发。幼犬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高于成年犬。

“症状”本病潜伏期仅1~3天,传播迅速,数日内就可成窝暴发。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幼犬的病症则更加重剧,其主要表现是胃肠炎。病狗初期是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或拒食,继而呕吐,并混有大量黏液的食糜。2~3天后就出现腹泻,粪便由糊状、半糊状变为水样,呈黄、绿色至橘黄色,有恶臭,还混有黏液,或带有少量血,重症狗的粪便为紫红色水样。此时,病犬的腹痛剧烈,常拱背、呻吟,腹部膨大,四肢无力,还喜卧。后期出现病犬有明显腹水,呼吸困难,心衰,常昏睡。此后,病犬迅速脱水,体重减轻。多数病例在7~10天内就可恢复,但有的犬、特别是幼犬,腹泻淡黄色或淡红色粪便24~36小时后就突然死亡。本病的发病率高,致死率却常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成年犬一般不会死亡。

“病理变化”

本病表现为轻重不一的胃肠炎。剖检时,轻度感染可见肠管内充满水样,尸体严重脱水,肠壁薄,肠管扩张,肠内还充满白色至黄绿色的粪便,肠黏膜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水肿。组织学试验,小肠绒毛萎缩变短,并可发生融合,隐窝变深,绒毛长度与陷窝深度之比发生很大变化。黏膜固有层的细胞成分增多,上皮细胞变平,杯状细胞排空。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变化,确诊必须在实验室进行诊断。需进行病毒分离、电镜观察(可在犬粪便中检出犬冠状病毒)及血清学检查(可用中和试验)。

本病常与犬细小病毒病、轮状病毒病混合感染,诊断时应加以鉴别。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用对症疗法,不严重的病犬可自愈。常用复方乳酸林格氏液,加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静脉注射;或用林格氏液500毫升,氨苄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静脉注射。同时还应口服肠道黏膜保护剂次碳酸铋,每次2~4片。

(2)预防:对本病应采取一般性综合措施。据报道,目前国内农牧大学研制的冠状病毒灭活菌,按仔犬6~8周龄起,以2~3周的间隔连续免疫3次,每次肌肉注射1个剂量,就可获得1年的免疫力。

7.犬轮状病毒感染

该病的感染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犬腹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双层衣壳。本病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有抵抗力,对酸(pH值3)和胰酶稳定。粪便中的病毒在18~20℃时,经7个月仍有感染性。

“流行特点”

病犬和康复犬及人类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毒存在于病犬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所以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本病毒在人、犬之间有一定的交互感染性,只要病毒在人或犬中持续存在,就会造成本病的长期传播。本病常发生在冬季,各种年龄的犬都可感染,成年犬感染后一般呈隐性感染。7天左右的仔犬感染后病状最为严重。若卫生条件差,病犬受寒冷或腺病毒合并感染,病情加剧,死亡率增高。

“症状”幼犬,尤其是仅出生7天左右的仔犬常发生严重腹泻,排出水样、黏液和血液,并可持续8~10天,食欲和体温无大变化,机体则迅速消瘦,眼球凹陷,心跳、呼吸加快,常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根据病死犬的尸检,其病变主要在小肠、空肠和回肠部,其表现是充血、肿胀、出血和坏死,肠腔内充满黏液、血液和坏血块,液体呈暗或巧克力色。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可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免疫吸附试验等诊断方法。

“防治措施”

(1)治疗:对病犬应立即进行隔离,并置于干燥、温暖的场所,因病犬已腹泻大量失液,所以应停止喂奶,并改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此溶液配方为:葡萄糖45.0克,氯化钙8.5克,甘氨酸6.0克,枸橼酸0.5克,枸橼酸钾0.13克,磷酸二氢钾4.3克,水200毫升);或用葡萄糖氨基酸溶液给病犬自由饮用;或用林格氏液300毫升,5%葡萄糖300毫升,维生素2克,一次静脉注射;或用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以防病犬脱水、脱盐。为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还可用磺胺脒10克,一次喂服,每天喂3~4次,连用2~3天;或用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

(2)预防:目前无疫苗可接种,幼犬应吸吮足量初乳,从中获得免疫保护。

8.犬疱疹病毒病

该病是由犬疱疹病毒病引起的一种以全身性出血和局灶性坏死为特征的急性、无热性和迅速致死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3周龄的仔犬。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疱疹病毒工型,属疱疹病毒亚科。本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在56℃经4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也很敏感。在酸性环境(pH值4.5),经30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致病力。

“流行特点”

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唾液、鼻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仔犬可通过胎盘,或在分娩过程中与带毒母犬的阴道接触,或在出生后因母犬的含毒飞沫而感染此病。仔犬间能互相传染。本病毒只感染犬,以3~4周龄仔犬最易感,1周龄以内的仔犬感染后致死率可达80%。成年犬感染后的症状轻微,呈不显性感染。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8天。病仔犬精神沉郁,不爱吃奶,体温虽不升高,但呼吸困难,腹痛,还有连续嚎叫、呕吐等症状。3周龄以内的仔犬发病24小时后就可死亡。3周龄以上和成年犬感染后,其主要症状是流鼻汁、打喷嚏、干咳等,约持续2周,症状较轻微。妊娠母犬患病后易流产或发生阴道炎。如此病有混合感染,则可引起致死的肺炎。

“病理变化”

根据病仔犬的剖检,可见肝、肾和肺有散在的坏死和出血。肾脏表面有条纹状,还有肺充血、水肿,以及脾充血、水肿,淋巴结发炎和非化脓性脑膜炎、鼻气管炎等症。

组织学检查,多数器官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肺泡和肺间质细胞内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在肝、肾坏死灶附近的细胞内可见嗜碱性核内包涵体。

“诊断”根据本病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需从肾、肺及鼻汁中分离病毒,还可运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方法,一般都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当病仔犬出现临床症状时,对其治疗的效果不佳,对同窝剩下的病犬则应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因此时的仔犬,其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5℃,湿度为50%。同时再进行补液,并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就可减少仔犬的死亡率。

(2)预防:目前还无临床使用的有效疫苗,所以只能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此外,还应注意不引进常发呼吸器官疾病的幼犬。

9.犬腺病毒Ⅱ型感染

犬腺病毒Ⅱ型感染可引起犬的传染性喉气管炎及肺炎。该病的特征为持续性高热、咳嗽,有浆液性乃至黏液性的鼻漏、扁桃体炎、喉气管炎和肺炎等症状。本病易在4月龄以下的幼犬中成窝发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腺病毒Ⅱ型,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DNA型。大腺病毒1型和犬腺病毒Ⅱ型在免疫学上能产生交叉保护。

“流行特点”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犬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带有病毒,被污染过的场所也能传染此病。病犬与健康犬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犬都有易感性,但大多见于4月龄以下的幼犬。

“症状”本病潜伏期5~6天。病犬的症状表现是精神沉郁,不食,呕吐和腹泻,并有持续性发热,体温在39℃左右。此外,鼻部还流出浆液性鼻液,有时还会随呼吸向外喷出水样鼻液。6~7天后出现阵发性干咳,后再表现为湿咳,并有痰液,呼吸也随之急促,听诊时可听到气管哕音,进行口腔咽部检查时可见扁桃体肿大,咽部红肿。病状继续发展可引起坏死性炎。本病易和犬瘟热、犬副流感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混合并发,若病犬属混合感染,治疗上就会造成很大困难,死亡率也较高。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则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其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

诊断本病时,应与犬瘟热、犬副流感病毒等加以鉴别。

“防治措施”

(1)治疗:目前我国还没有犬腺病毒Ⅱ型高免血清,所以对本病一般采用对症疗法,通常用镇咳药、祛痰剂、静脉滴注葡萄糖、电解质液及抗生素疗法,也可肌肉注射多联血清,防止继发感染其他的传染病。

(2)预防:若发现本病应立即予以隔离,对犬舍及周围环境可用2%氢氧化钠液、3%来苏儿液消毒,并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可用多价苗(六联苗、五联苗、三联苗)联合进行免疫。免疫程序是:首免在50日龄进行;二免在80日龄进行;三免在110日龄进行。三次免疫后,以后可每年免疫1次。

10.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

该病又称犬窝咳,是由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单一或混合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侵害任何年龄的犬。

“病原”本病病原有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单一或混合,即可能有犬副流感病毒、犬腺病毒Ⅱ型、犬腺病毒1型、犬疱疹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一些细菌可能为条件性致病菌。

“流行特点”

健康犬吸入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被感染。如犬舍处在寒冷、高湿度、贼风阴暗的环境中,也会增加犬的易感性。

“症状”本病最为突出的症状是阵发性咳嗽,继而是干呕或作呕,以清除喉中的黏液。病犬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则体温正常。原发病最初5天的症状较严重,继发或并发细菌感染就可使病程延长、病情加剧。当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时,胸部听诊可听到干哕音、湿哕音。混合感染的病犬,病情严重时,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还流出脓性鼻汁,并有明显的痛咳,咳嗽还会随运动量或气温的变化而加重,早晨则更为明显。

“诊断”本病是由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单一或混合感染引起,所以确诊本病必须在实验室进行诊断。其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治疗可用作用于中枢的镇咳药。如硫酸可待因,按每千克体重1~2毫克,口服,4~8小时1次;或用重酒石酸二氢可待因酮,按每千克体重0.25毫克,每天口服3次;或用右旋甲氧甲基吗喃,按每千克体重1~2毫克,口服,每天3次;或用硫酸吗啡,按每千克体重0.1毫克,皮下注射,每天1次。当干咳变为排痰的咳嗽时,必须停止使用镇咳药,改用祛痰剂,否则会使下呼吸道积聚渗出液。蒸汽疗法可使症状得以改善。药物治疗可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等,连用10~14天。有轻咳而无全身症状的病犬,应对其加强护理,如通风、保暖、减少运动等,以免引起阵咳,加重病情症状。

(2)预防:对本病的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犬舍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季要保温,并经常用3%~5%福尔马林进行喷雾消毒。此外,还可定期用工型或Ⅱ型犬腺病毒、犬副流感、犬细小病毒和钩端螺旋体多价疫苗对犬进行接种,防止相应的病原体感染,6个月后再重复接种。也可用Ⅰ型或Ⅱ型犬腺病毒及犬瘟热、犬副流感的混合疫苗对犬进行接种,以2~4周的间隔对其连续接种2次,以后则可每年接种1次。

11.副流感病毒感染

该病是由副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使犬传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副流感病毒Ⅱ型,属副黏病毒科。病毒的形态与其他副黏病毒一样。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pH值3和37℃下迅速灭活。4℃时经2~4小时感染力丧失90%以上,常用消毒药就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病犬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随病犬的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其感染途径就是健康犬吸人了病犬的飞沫,特别是幼龄、体质弱或处于应激状态的犬,更易受到感染,病程一至数周不等,死亡率为60%左右。

“症状”病犬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升高,还流出浆液性的鼻液及成黏液性的鼻液。此外,还有咳嗽,扁桃体充血肿胀,如病犬患有混合感染,病症就明显加重。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还可见支气管及肺脏有出血点。此外,还有肺门淋巴结肿胀。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再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可确诊本病。

“防治措施”

(1)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进行治疗。发现病犬应及时隔离,并对其进行对症疗法。可用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毫克,一次肌肉注射;还可用卡那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并用地塞米松,按每千克体重1~3毫克,一次肌肉注射。同时使用维生素C 2~4克,一次灌服。

(2)预防:平时应搞好犬舍的清洁卫生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犬舍,定期给犬预防接种副流感病毒疫苗。

12.传染性口腔乳头状瘤

该肿瘤是由犬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一种良性肿瘤疾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乳头状瘤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属,双股DNA。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乙醚、酸也有抵抗力。在50%甘油盐水中可长期存活。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8℃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

“流行特点”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染途径是经口腔感染,主要在幼犬的口腔黏膜和咽喉黏膜,老年犬对病毒有较大抵抗力。有些病犬呈隐性传染。康复犬有免疫性。其他动物对本病不感染。

“症状”本病潜伏期3~5周。病犬初期精神沉郁,唇部出现白色隆起的小结节,后变粗糙呈树枝状和稍有起伏的乳头状瘤。随病情发展,病变蔓延至颊部、舌、硬腭和咽喉黏膜。继发感染时,口腔有恶臭味,咀嚼困难,吞咽有障碍,还流涎。有的病犬呈隐性传染。

“病理变化”

根据犬的尸检,口腔内可见白色隆起、粗糙而又突起的乳头状瘤,此种病变在颊部、舌、硬腭和咽喉黏膜也有所表现。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并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可确诊本病。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进行外科手术切除。也可用环磷酰胺,按每千克体重4毫克,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9~14天,肿瘤即可在3周左右萎缩。病犬大多在3~20周内就可自行康复。

(2)预防:可采取病犬肿瘤组织制作的乳剂,加入甲醛灭活,对幼犬进行肌肉注射,有一定的免疫作用。

13.犬布氏杆菌病

该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犬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又称传染性流产。临床特征是流产,大多病犬呈隐性感染,但少数病犬的生殖器及胎膜表现为有炎症,还有流产、不育和多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原”本病病原是流产布氏杆菌、马耳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及犬布氏杆菌。本菌菌体为球杆菌或短杆菌,无鞭毛,不产生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毛皮和衣服上能存活150天;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阴暗处能存活6个月。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加温到100℃时2分钟即死亡。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也很弱,使用2%甲醛液、1%来苏儿、0.1%升汞和5%的石灰乳液等,都能在数分钟内就将其杀死。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氯霉素很敏感,对青霉素却不敏感。

“流行特点”

病犬和带菌犬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中最为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犬,它在分娩或流产时,大量的布氏杆菌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体外,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也含有大量的布氏杆菌。本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即通过采食被病原体污染过的饲料和饮水感染此病。这种菌不仅可从口腔黏膜、结膜和阴道黏膜侵人机体,而且还可从消化道黏膜、皮肤创伤处侵人体内而引起感染。此外,病公犬的精液中也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在交配中也可将此病传染给受配的母犬。

“症状”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在2周至半年之间。本病大多为隐性感染,以体表淋巴结肿大、不发热为特征,少数也有发热性的全身症状。通常母犬在妊娠40~50天后流产,流产前体温不高,阴唇和阴道黏膜红肿,流产后阴道内会长期流出淡褐色或灰绿色的分泌物。流产的胎儿还常有组织自溶、水肿及皮下出血等特点。部分母犬妊娠后没有流产,妊娠早期胎儿就在腹内死亡,并被母体吸收,流产后,因母犬发生子宫内膜炎,所以屡配不孕。当然,公犬也可发生睾丸炎、睾丸萎缩、副睾丸炎、前列腺炎及淋巴结炎和菌血症,导致雄性不育。病犬除表现在生殖系统症状外,还可发生多发性关节炎和腱鞘炎,并导致患肢跛行。

“病理变化”

一般隐性感染病犬无明显症状和病理变化,仅可见淋巴结炎。只有临床症状较明显的病犬,剖检方可见关节炎、腱鞘炎、骨髓炎、睾丸炎、乳腺炎和淋巴结炎等的病变。

“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因大多病犬呈隐性感染,所以确诊本病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其中包括进行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采用抗生素疗法和维生素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混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2次。或口服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天2~3次;

②硫酸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万单位,每天2次;

③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克,口服,每天2次;

④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8千单位,每天2次;

⑤维生素C,按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维生素B1,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口服,每天2次。

(2)预防:对本病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①对犬群定期(每年2次)进行血清学检查,以阴性者方可作为种用;

②被病犬污染的犬舍、运动场及用具应用10%石灰乳、2%~5%漂白粉溶液,或热火碱液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要立即消毒、深埋。对有经济、使用价值的犬,可进行隔离治疗;

③每年配种前,种公犬应给予检疫,确定健康后方能进行配种;

④新购入的犬应隔离观察一个月,再做二次检疫,确认健康后再解除隔离。

14.犬沙门氏菌病(副伤寒)

该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对仔幼犬危害很大,能引起仔幼犬的败血症和肠炎,并导致其衰竭。

“病原”本病病原是沙门氏菌属、包括近2000个血清型,是一群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本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水中可存活14~22天;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使用化学消毒药就能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特点”

病犬、隐性带菌犬、还有患病动物的乳、肉、蛋以及已被污染过的饲料、饮水等,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的传染途径是消化道及呼吸道。鼠类、禽类和蝇类等都可将病原体带入犬舍,从而使犬引起感染。

“症状”病犬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犬的年龄、营养状况和免疫状态,该病主要有以下三种病型:

(1)胃肠炎型:病犬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升高可达40~41℃,并有呕吐、腹泻,腹泻可分水样和黏液样,重症还可出现血便样。发病后,几天内体重就明显减轻,黏膜苍白,全身虚弱,毛细血管充盈不良,出现黄疸,很快就休克死亡。有的病犬,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体征有应激性过盛,还有后肢瘫痪、失明和抽搐等症状。

(2)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幼犬在患犬沙门氏胃肠炎过程中,常会发生暂时的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所以病犬无论是否有胃肠道的症状,它都可出现体温降低,全身虚弱和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的症状。被急性沙门氏菌感染的犬,其死亡率在10%以下;被几种血清型沙门氏菌感染的犬,若保护机制正常,其症状是暂时的,成年犬的表现仅有1~2天的剧烈腹泻,如病犬已妊娠,则可发生流产或死胎,即使出生的幼犬也很衰弱。康复的病犬可带菌6周以上。

“病理变化”

根据尸检,可见其消瘦,可视黏膜苍白或呈蓝紫色。还可见胃肠黏膜水肿,出血,十二指肠上段有多处溃疡和肠穿孔。急性型的肝脏肿大2~3倍,呈暗红色或带黄色,脂肪变性,后期还可发生肝硬化,胆囊也明显肿大,脾脏肿大6~8倍,呈暗红色或暗褐色,被膜紧张,被膜下有出血,实质脆,切面多汁并呈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3倍,切面多汁。肾脏被膜下有点状出血,皮质与髓质的分界不清。膀胱黏膜有散在性出血点。脑水肿,心包、心肌有出血和充血症状,并有纤维蛋白性的渗出物。组织学或细菌学检查证明,细菌已扩散到许多器官,其中包括骨髓、脾及淋巴结。

“诊断”因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胃肠病都有可能是沙门氏菌病。所以仅凭临床诊断,易被误诊为犬细小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为此,对具有临床症状的犬,只能采取病死犬的脾、肠系膜淋巴结、肝和胆汁等的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以及细胞学检查,方可发现有致病性的沙门氏菌,再结合临床症状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病犬可用抗生素治疗。

①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02克,内服,每天4次,连用4~6天。肌肉注射,用量减半;

②氨苄青霉素,肌肉注射0.5~1克,每天1~2次;

③复方新诺明,内服,每次1~2片,每天2次;

④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3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

⑤呋喃唑酮,按每千克体重0.01克,分2次内服,连用5~7天;

⑥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0.02~0.04克,甲氧苄氨嘧啶,按每千克体重0.004~0.008克,分2次内服,连用一周;

⑦大蒜5~25克捣成蒜泥内服,或制成大蒜酊内服,每天3次,连用3~4天;

⑧对失水严重的病犬,可用林格氏液200毫升,5%葡萄糖液300毫升,维生素C2克,一次静脉注射,连用2~3次,为防止脱水,还可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

⑨为维持心脏功能,可用0.5%强尔心注射液1~2毫升(幼犬0.5~1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⑩为制止出血,保护胃肠黏膜,可用0.1%高锰酸钾液,或活性炭和次硝酸铋的混悬液,进行深部灌肠。

(2)预防:

①禁喂已被污染的肉、蛋、乳类等食物,消除病原体来源。此外,还应严控健康犬与带菌犬和其他带菌畜禽接触,并搞好灭鼠灭蝇工作;

②将患病犬隔离观察、治疗;

③对病犬舍和有关用具,可用10%石灰乳或3%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死亡犬应予以深埋;

④饲养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注重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15.破伤风

该病是由破伤风梭菌产生特异性嗜神经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创伤性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主要表现是病犬的全身肌肉会发生强直性痉挛,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

“病原”本病病原是破伤风梭菌,属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单个存在,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易形成芽胞,其直径较菌体大,位于菌体的一端,形似鼓槌。该菌能产生以下二种毒素:一种是痉挛毒素,毒性很强,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另一种是溶血毒素,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它的繁殖体对外界抵抗力不强,煮沸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的消毒药即能在短时间内把菌杀死。本病菌的芽胞体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阴暗干燥处能存活10年以上,在土壤表层也能存活数年。该芽胞在120℃煮沸90分钟或高压灭菌20分钟后才可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草食兽的粪便中,被污染的土壤就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当破伤风梭菌的芽胞进入狗的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破伤风梭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使狗引发此病。所以犬的钉伤、刺伤、脐带伤、阉割伤和蚊虫叮咬均可引起感染。本病的感染和引发无季节性,通常呈零星散发,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狗都可感染此病。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5~10天,有时可长达3周。狗的受伤部位越靠近神经中枢,发病越迅速,病情也越严重。病犬对光、声非常敏感,稍有刺激病犬即可表现出兴奋状,其骨骼肌、咬肌、颈部肌肉呈现强直性痉挛,第三眼睑突出,眼球上翻,口角后吊,咀嚼困难至不能张口,鼻翼张开,两耳竖立互相靠拢,瞬膜外露,手触患犬全身肌肉僵硬,尾举起,此时四肢僵直而不能行走。此后因不能吃食,不久即陷入呼吸困难而死亡。

破伤风的病程差异大,严重病例在2~3天内即死亡,有的则缓慢发生并不严重,但大多在出现症状3~10天后就死亡。康复期需持续很长时间,有的经4~6周后,仍可观察到病狗运动不灵活或肌肉僵硬症状。患有此病的狗,大多预后不良,最终因进食困难而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根据尸检未见特殊变化。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伤口的感染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如病犬没有明显的伤口,就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分离到破伤风梭菌芽胞杆菌后方能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的治疗是采取中和毒素,镇静解痉,抗菌消炎的对症治疗方法。

①伤口扩创:特别是对深部的创伤,应用3%的双氧水冲洗伤口,再用10%碘酊涂于伤口,然后再在创伤口内撒布碘仿磺胺粉。伤口应暴露,忌包扎;

②中和毒素:肌肉或静脉注射破伤风抗血清10~20万单位,分三天注射。第一天用10万单位,第二天、第三天各用5万单位;

③抗菌消炎:用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7天;

④镇静解痉:苯巴比妥,按每千克体重6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或氯丙嗪,按每千克体重4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1~2天;

⑤补液:病犬不食,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25%硫酸镁5毫升,40%乌洛托品1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⑥护理治疗:经常变换病犬的体位,防止褥疮,再将病犬置于安静处喂养,休息,减少外界刺激,才有望治好本病。

(2)预防:

①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止发生外伤。如狗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用2%~5%的碘酊进行严格消毒;

②在常发地区,对犬应定期进行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以防该病的发生。

16.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病原”结核分枝杆菌有牛型、人型、禽型三种。犬结核病的病原主要由人型和牛型的结核菌所致,极少数则由禽型的结核菌引起。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和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不产生芽胞和荚膜,不能运动。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湿冷,但不耐热,在60℃30分钟内即可杀死,100℃的沸水中立即死亡。常用消毒药,如5%来苏儿、5%石炭酸、20%石灰乳、3%~5%甲醛液、70%酒精、10%漂白粉溶液等均可杀灭本菌。

“流行特点”

病犬和患有结核病的动物和人,他们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空气、饲料和用具后,健康犬就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感染此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气候条件、饲养管理状况的优劣,对本病的发病率大有关系。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犬患结核病常是慢性感染,病犬初期症状不明显,仅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低热,进行性消瘦、虚弱等。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其临床症状也不一样。

(1)肺结核:病初表现短促干咳,随病情的发展变为湿咳,咳嗽加重,频繁,还流出黏液脓性带有血丝的鼻液,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困难。听诊胸部有浊音区,此外,还有干哕音和湿哕音,如肺部有空洞,还可听到泼水音。肺结核还可继发胸膜炎、胸膜结核和心包炎;

(2)腹部器官结核:扰乱消化,伴有呕吐,消化不良,腹泻,营养不良,病犬还消瘦、贫血,腹外触诊时可触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呈算盘珠状,还常有腹水;子宫结核,表现为腹围膨大,生殖功能紊乱,还有流产、不孕等症状;

(3)皮肤结核:皮肤边缘不整齐,基底部由无痛感的肉芽组织构成溃疡,常见于喉头部和颈部。体温时高时低,还怕冷、打寒战;

(4)骨结核:表现为运动障碍、跛行,还易出现骨折症状。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结核结节呈灰色、黄白色,其大小不一,界限清楚,很坚实。刚发生结节时,四周有红晕,时间较长,大多钙化,四周则有白色结缔组织。若肺脏有结核病灶,其结节呈干酪样、灰黄色与灰红色互相交错形成斑纹状,干酪区则变为脓样或钙化,并有肺空洞。

“诊断”本病常呈慢性经过,所以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以确诊。但经X射线透视、照相检查,就可见钙化病灶和空洞影。也可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即在其皮下注射结核菌素250单位,然后再观察皮肤的肿块是否在判定的标准以上。也可用鼻腔分泌物、痰液和乳汁进行涂片,抗酸染色后进行镜检,就可直接看到结核杆菌。

“防治措施”

(1)治疗:本病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

②异烟肼,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或按每千克体重8毫克,一次灌服,每天3次,连用5天;

③利福平,按每千克体重5毫升,一次灌服,每天3次,连用5天;

④有全身症状的犬,可对症治疗,给予镇咳、祛痰,如咳必清,按每千克体重0.5毫克,每天2次。此外,对病犬加强营养,并减少剧烈运动。

(2)预防:对本病应采取定期检疫,用结核菌素检查,发现病犬立即隔离,对患有开放性的病犬应立即予以扑杀,被病犬污染过的场所,要进行彻底消毒,注意公共卫生,防止扩大传染。

17.弯曲菌病

该病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是轻重不等的腹泻,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病情严重时还有血样腹泻。

“病原”本病病原是空肠弯曲菌,属螺菌科、弯曲菌属中的一个种。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随温度而定,一般较弱,pH值3以下加热就很快被杀死。在25℃以上,存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在一70℃冷冻保存,时间就较长。

“流行特点”

患有弯曲病的犬和其他动物或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过的饲料和饮水,通过消化道均可感染此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犬都易感,尤其是4月龄的犬易感性更大。

“症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不爱饮水,嗜睡,腹泻则轻重不一,有的病例仅为软便,有的病例有血样粪便,因严重腹泻造成脱水,最后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尸检,可见肠内容物中混有多量的血液,还可见肠黏膜充血、出血和肠淋巴结肿大。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变症状,再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通过采样、染色、培养、镜检和分离鉴定,才能确诊本病。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使用抗生素有效。

①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5~7天;

②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天;

③红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7天。在治疗期间,还应予以精心护理,病犬可望治愈。

(2)预防: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对犬舍及其用具要定期消毒,因人也可感染本病,所以小孩不宜多接触爱犬和其他小动物,以防感染。

18.钩端螺旋体病

该病又称细螺旋体病和传染性黄疸。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黏膜坏死和水肿等。我国25个省市均会发生本病,幼犬、公犬发病率高。

“病原”犬传染性黄疸型其病原是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或是犬钩端螺旋体引起;犬型钩端螺旋体的病原是犬钩螺旋体。

“流行特点”

犬传染性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是鼠类。被鼠尿污染过的饲料、水和土壤,犬即可经口感染,甚至还可经犬的眼结膜感染。此外,病犬和健康带菌犬也是犬型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及其他物品,健康犬经黏膜、受伤皮肤或经消化道得到感染。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季和早秋季多发。各种年龄的犬均可感染,公犬发病较多,幼犬也易发病且症状较重。

“症状”本病潜伏期5~20天。病犬的临床症状取决于患病犬的年龄、免疫状态及病原的毒力。当犬感染传染性黄疸钩端螺旋体时,体温突然升高(39.5~40℃),精神沉郁,后躯肌肉僵硬和疼痛,不愿起立走动,严重呕吐,尿量减少或无尿,尿呈胆汁色。病犬中有70%出现黄疸,可视黏膜呈黄色,皮肤、黏膜出血,并迅速脱水甚至休克,通常病犬在出现黄疸5~7天后即死亡。

犬感染犬钩端螺旋体时,其主要表现是呕吐、腹泻带血,出现严重的出血性胃肠炎症状,腹痛,口腔黏膜还发生溃疡,口内舌坏死、甚至腐烂,还散发出尿臭味,脱水并呈虚脱状。若急性发病,其死亡率达60%~80%。若是慢性病例,病犬的初期发热,呕吐,还能触诊到肾肿大。有的病犬,其主要症状是肾炎,后发展成尿毒症,出现呕吐、血便、无尿,呼气时有尿臭味,还有脱水等症状。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尸检,可见皮肤上有坏死灶,皮下组织黄染,除可见有黄疸外,还可见肺脏出血、水肿。肝肿大,呈黄褐色至红褐色。肾肿大或萎缩,表面有灰白色小病灶,有时还可见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胀,呈浆液性卡他性或增生性的淋巴结炎。心脏呈淡红色,心肌脆弱,切面横纹消失,有时还杂有奶黄色的条纹。胃、肠黏膜水肿,有出血,呈黑色。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原检查(常用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常用凝集溶解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

“防治措施”

(1)治疗:本病及早治疗,可望痊愈。用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万~8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为防止带菌和排菌,可先用青霉素2周,待肾功能逐步恢复后改用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对脱水严重的病犬可采用补液等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用40%葡萄糖液10~30毫升,或40%乌洛托品液1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均为1~2次。为了维护心脏功能,应给予强心剂。腹泻时用收敛药物。如有便秘,可投服缓泻药。此外,用0.1%高锰酸钾液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口腔,用碘甘油涂抹溃疡。

(2)预防:

①要避免健康犬与患病犬或被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源接触,不饲喂不洁的肉类食物。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对被污染过的环境进行消毒;

②平时注意驱鼠、灭鼠工作。接触病犬的人员应搞好个人卫生;

③应用钩端螺旋体二价或多价菌苗对犬注射,每半年1次进行预防。

19.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它是以腹泻、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犬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原”本病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该病菌是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芽胞,有鞭毛,能运动,一般不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兼性厌氧菌。此外,该菌生化反应活泼,能迅速分解乳糖,产酸产气,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琼脂上能长成红色菌落。本病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50℃加热30分钟,60℃15分钟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就能轻易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是狗肠道内的常在菌,常与其他菌群保持制约、平衡状态,其中大多不具致病性,但少数不同血清型却能致病或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大多见于仔犬,成年犬很少发生。其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本病的发生以产仔季节较多,新引进的幼狗最为严重。此外,对犬的饲养管理不良,犬舍卫生条件差;还有气候剧变、阴雨潮湿等条件都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症状”病仔犬精神沉郁,体质衰弱,食欲不振,体温低,黏膜结膜发绀,最为明显的症状是腹泻,排出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和黏稠度不均、散发特殊腥臭的粪便,并常混有凝乳块和气泡,肛门周围、尾部常被粪便污染。后期的病仔犬出现脱水症状,后肢无力,行走摇晃,皮肤已缺乏弹力,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死率较高。有的临死前还会出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尸检,可见尸体不洁,消瘦,肝脏充血、肿大,还有出血点。胃肠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的肠炎变化,大肠壁菲薄,膨满似香肠,肠黏膜脱落,还充有多量气体,肠的内容物呈黏液样,还混有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还有肿胀、出血症状。

“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直接镜检及分离培养方法鉴定。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治疗可用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或用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或内服痢特灵,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分2次内服,连用3~5天。对重症病例,可静脉或腹腔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并保证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的防疫卫生工作,尽早使新生仔犬能吃到初乳。母犬临产前,应将产房彻底清扫、消毒,母犬的乳房要经常予以清洗。犬食要卫生、新鲜,严禁饲喂腐败变质的食物。

20.肉毒梭菌中毒症

该中毒症是犬食人含有肉毒梭菌的食物后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症。临床以运动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延脑麻痹为主要特征,死亡率很高。

“病原”本病病原是肉毒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该菌有鞭毛,能运动,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本菌在动物尸体、变质肉类、饲料和罐头食品内繁殖时能产生很强的毒素。毒素能耐受胃酸、胃蛋白酶、胰酶的作用,因此在消化道内不可能被破坏。毒素在80℃经30分钟或100℃经5~20分钟时可被破坏;在固体食物内需煮沸2小时才能被破坏。肉毒梭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水、空气、动物肠道、粪便、腐败尸体、腐败饲料及各种植物中,其产生的毒素有八型:A、B、Ca、Cb、D、E、F、G。

“流行特点”

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和动物极易被感染。犬的感染是吃了腐肉(内含肉毒梭菌毒素)、生肉所致。

“症状”本病潜伏期为几小时至6天。中毒症状出现越早说明中毒越重。犬肉毒梭菌中毒的轻重和摄人毒素量及个体易感性的不同而有差异。本病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发展,病初可见呕吐、口吐白沫,随之发展为肢体对称性麻痹,再由后肢到前肢发生进行性的衰弱,进而引起四肢的瘫痪。此时,病犬反射减弱,肌肉张力减退,瞳孔散大,反应迟钝,还出现明显的运动神经机能障碍。因病犬的咬肌麻痹,下颌肌张力降低,从而引起下颌下垂,唾液外流,吞咽困难。两耳下垂无力,眼睑反射较差,还可引起结膜炎和溃疡性角膜炎。大多严重中毒的犬,其腹肌张力和膈肌张力降低,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尸体消瘦,口腔内有咀嚼不全的食物,并有恶臭,舌脱出口腔外,胃内可见骨片、石片等异物。咽喉和会厌的黏膜有灰黄色的被覆物,黏膜上还有出血点,胃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和小点出血。肺有充血和水肿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却没有肉眼变化和组织学变化。

“诊断”本病的确诊,除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外,还必须对采取到的食物或胃内容物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肉毒梭菌毒素时,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应迅速采取解毒、补液、强心措施。

①抗毒素治疗:病初对其应用抗毒素治疗效果较好。可用A、B、C型抗毒素进行静脉或肌肉注射,用量可参照说明书。因抗毒素在血液中可保存40天,所以不必再次用药;

②对症治疗:排出胃肠内的容物,减少毒素的吸收。可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也可进行深部灌肠或催吐;还可用5%碳酸氢钠灌肠;亦可灌服催吐药,此时也可投服泻剂。对摄入毒物量少、尚未发病的犬,应立刻更换饲料,并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万单位,每天2次;

③补液疗法:用5%葡萄糖盐水100~10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5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也可用10%葡萄糖300毫升、林格氏液250~300毫升和维生素C1克,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

(2)预防:预防本病关键是做好食品卫生,肉类要新鲜、卫生,饲喂前可将食物加热至100℃,10分钟以后再饲喂,搞好环境卫生。

21.鼠咬热

该病是由小螺菌或念珠杆菌引起的接触性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胃肠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为特征。

“病原”本病病原是小螺菌、念珠杆菌。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一般的消毒药抵抗力也较弱,如1%来苏儿、2%甲醛、0.1%升汞等均能在数分钟内就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病犬、病猫或其他带菌动物。本病传染途径是通过伤口传染,健康犬被鼠咬伤,带毒犬直接接触健康犬,都可经伤口被感染。

“症状”本病潜伏期在10天左右。病犬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体温可升高至40℃以上,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鼻腔和口腔流出泡沫状的液体,此外,还不愿运动,有多发性关节炎,跛行。当上述症状出现数小时后,病犬就突然死亡。有的病例虽没有明显症状,但也会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鼻腔和口腔流出泡沫状液体,胃黏膜、小肠黏膜、大肠及结肠黏膜明显发炎。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鼠咬伤的病史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做病原检查才能最后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①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3~5天;

②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2~3天;

③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2~3天;

④新胂凡钠明,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静脉滴注。

(2)预防:消灭老鼠。当犬被老鼠咬伤时,要立即用5%碘酊涂擦伤口,再用75%的酒精冲洗,然后用0.1%的砷酸铅冲洗伤口。

22.犬埃利希氏体病

该病是由寄生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的立克次氏体科的犬埃利希氏体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埃利希氏体、属立克次氏体科,埃利希氏体属的成员,它寄生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

“流行特点”

在自然界中,血红扇头蜱是犬埃利希氏体的传播宿主,它通过蜱卵及各个发育期的感染蜱叮咬犬,从而使犬感染。病犬康复后仍保持隐性感染,成为传染源,并能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再次发病。病原体在犬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白细胞的胞质内,姬姆萨氏染色,呈紫红色或蓝色微小球状或短杆菌状聚集的圆形包涵体。

“症状”本病潜伏期1~3周。病犬有周期性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还流出脓性鼻液,眼有分泌物,口腔黏膜糜烂,还呼出恶臭气体,呈现进行性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进而呕吐,淋巴结肿胀,四肢和阴囊水肿,胸腔和腹腔有积水。排出的稀粪含有黏液、血丝和血液,还带有腥臭味。腹部触诊可摸到脾肿大。有的病例在腹部及腹股沟部还可出现红斑脓疱性疹,病犬狂暴不安,麻痹或痉挛。有的也可表现为过敏、惊厥和脑膜炎等症状,还有一般的皮肤糜烂,四肢浮肿,胸腹水和胃肠炎等症状。此外,本病还常与巴贝斯虫、巴尔通氏体混合感染,死亡率就更高。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胃肠有溃疡灶,心内膜下出血,肺水肿,肝和肾呈斑驳状,脾脏明显肿大。

“诊断”本病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血检查,本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色素值均减少。血涂片,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胞质内有球状体的集落的埃利希氏体,即可予以最后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有特效:

①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静脉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35毫克,一次口服,每天1次,连用2周;

②金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100毫克,一次口服;

③磺胺二甲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130毫克,一次口服,连用3~4天。或用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静脉滴注;

④复方新诺明,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口服每天2~3次。此外,可同时使用维生素B12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有条件的还可进行输血,每次可输入犬血浆100~150毫升。然后再加以精心护理,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2)预防:对本病的预防措施就是消灭传播媒介——血红扇头蜱。

23.血巴尔通氏体病

该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犬血巴尔通氏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一般呈隐性经过,当混合感染时,再表现为黏膜苍白,黄染,腹部疼痛的疾病症状。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血巴尔通氏体属立克次氏体科。该菌体直径为0.2~0.6毫米,以球形、杆形、环形附着在细胞表面,部分菌体伸入到红细胞内部,红细胞有深的压痕。姬姆萨氏染色,红细胞表面有点状或链状的犬血巴尔通氏体。

“流行特点”

自然界中,血红扇头蜱是血巴尔通氏体病的传播宿主,它通过蜱卵及各发育期的感染蜱叮咬犬,从而使犬感染。当犬被咬伤或被吸血昆虫吸血时亦可感染本病。

“症状”当本菌单独感染病犬时,一般呈隐性经过,不出现临床症状,只有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当本病与巴贝斯虫病、犬埃利希氏体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病犬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病犬精神沉郁,黏膜苍白,呼吸增快,不安,心跳快。此外,尿液呈红色,并有腹痛表现。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尸检,单独感染病犬,未见明显症状。

“诊断”因本病一般都呈隐性经过,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要进行尿液检查,当尿蛋白质呈阳性时,再可进行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如镜检发现红细胞表面有点状或链状的犬血巴尔通氏体,才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土霉素,按每千克重20毫克,一次口服,每天3次,连服3周。新胂凡钠明,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静脉注射。对重病犬可进行输血,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2)预防:消灭传播媒介——血红扇头蜱。

24.诺卡氏菌病

该病是由诺卡氏菌引起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以皮肤、浆膜或内脏发生化脓性肉芽肿及坏死为特征。

“病原”本病病原是诺卡氏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不运动,无中隔,但有分枝的丝状嗜氧菌。

“流行特点”

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犬有外伤时,病菌可通过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并进入淋巴结、肺脏、脾脏、肝脏、肠和中枢神经系统。本病还可与犬瘟热混合感染。幼龄和体质虚弱的犬极易发生全身感染。

“症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间歇性升高,呼吸困难,四肢的皮下发生波动性的脓肿或跛行,颈部皮下和唾液腺出现结节,并有波动性的脓肿,有些病例还会形成瘘管,流出暗褐色的液体。其体表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还出现腹水、腹膜炎和支气管肺炎,胸腔还有积液。此外,病犬还咳嗽,听诊肺部有哕音。若病菌转移脑或脑膜,病犬还会出现与犬瘟热相似的神经症状。该病菌可随血液转移到其他器官组织,并相应出现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皮下脓肿,唾液腺结节,脓肿及肝、脾肿大和胸腔积液。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本病,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其中包括采取脓液、痰液,病变部位的活检材料涂片,革兰氏染色,经镜检后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治疗较困难,目前大多采用广谱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2次,或用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天2~3次。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②复方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一次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磺胺五甲氧嘧啶,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2次;

③对脓肿的部位给以切开排脓,作外科局部处理。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犬受到外伤,如有外伤,应立即予以彻底消毒,进行隔离治疗。

25.放线菌病

该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为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和有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病灶。

“病原”本病病原是放线菌属、厌氧性革兰氏阳性而不耐酸的多形杆菌或分枝的菌丝。该菌抵抗力强,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6年,日光照射对它无作用。经75~80℃加热5分钟和在0.1%升汞溶液中5分钟才可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菌主要存在在污染的土壤、水和禾本科植物的刺上。其传染途径是草刺或其他尖锐物刺伤口腔、碰伤皮肤,或将草刺吸入胸腔而感染此病,常发于老年犬。

“症状”因病原菌进入不同部位的伤口,其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当病犬的皮下结缔组织受到侵害时,即可形成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和瘘管,流出灰黄或棕红色的分泌物,并有恶臭味。当病犬的肺部、胸膜受到侵害时,就有肺炎和胸膜炎的症状。体温升高,体重减轻,咳嗽,呼吸困难,腔液增多,叩、压胸部时有疼痛感。胸透可见胸水和不同程度的阴影。当病犬的腹腔受到侵害时,可引起腹水、腹膜炎、肠系膜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肝肿大,此外,还出现体温升高、明显消瘦等症状。当病犬的骨髓受到侵害时,它就会出现骨增生、骨膜炎和髓膜脊髓炎症状。因骨质的增生压迫了骨髓,易致使病犬后躯运动障碍,重者可后躯瘫痪。炎症还可随脊髓上行感染,最后导致脑脊髓炎和脑膜炎,出现全身性的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肉芽肿处有硫磺颗粒,这些颗粒由蛋白与细菌凝块形成,颗粒则被嗜中性细胞包围,其外层还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新生血管和纤维细胞。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很难作出确诊,与诺卡氏菌的鉴别也较困难。所以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取脓液中的硫磺色颗粒放置于玻片上镜检,就可见有放射状排列,周围具有菌鞘的放射菌丝,此时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治疗本病可用的药物有: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混合,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7天。对局部的大硬结、脓肿破溃部位,可进行外科手术处理,此后再用青霉素水冲洗,每天冲数次,每次冲洗后再涂上5%碘酊。此外,还可内服碘化钾0.2~1克,一次灌服,连用7~10天,停药7天,再用7~10天。

26.皮肤真菌病

该病是真菌寄生在犬的被毛与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引起的各种皮肤病,属人、兽共患病,可互相传染。其特征是犬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椭圆形的脱毛斑,出现小的结节,并有渗出液、鳞屑和结痂等症状。

“病原”本病病原是真菌的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包括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毛癣菌属则为须毛癣菌。皮肤真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对干燥、日光的抵抗力也很强,可存活数月,有的甚至可存活5年之久。石膏样小孢子、须毛癣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还能进行繁殖。

“流行特点”

健康犬与病犬接触,或接触被病犬污染过的刷子、梳子、剪刀和垫料等均可感染此病。此外,土壤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传播也起一定作用。本病的危害程度,常取决于个体体质的好坏,所以幼犬和体质差的犬,其患病的症状就明显,而且也较严重。

“症状”病犬常以面部、耳、四肢和趾爪等部位发病,再向身体其他部位逐渐扩大感染。病犬的典型病变为脱毛,脱毛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并迅速向四周弥漫、扩展,有的病犬被毛断裂、甚至脱净。当它全身多处脱毛时,就互相融合成片,此时皮肤表面伴有鳞屑,或呈现红斑状隆起,或形成明显的痂皮,或在痂皮下再次感染化脓,有的皮肤上还可形成小脓疱,并有分泌物。当病犬在恢复期时,大多能长出新毛,病程在2~4周,如不及时治疗,转为慢性后,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之久。

“诊断”根据本病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即可予以确诊。但轻症病例,因其症状不明显,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

①伍氏灯检查;

②病原菌检验: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小孢子菌呈棱状、壁厚、带刺和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感染,则可看到多呈椭圆形、壁薄、带刺和含有6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须毛癣的感染,则可看到毛干外呈链状的分生孢子;

③真菌培养;

④动物接种等检查后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发现病犬就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以防传播;

②外用药物治疗:剪去患部被毛,用克霉唑软膏、咪康唑软膏和癣净等软膏对局部进行涂抹,直至痊愈。另外,可用钱癣溶液(其配方:水杨酸50克,苯甲酸50克,薄荷脑30克,麝香草酚30克,甘油195毫升,2%碘酊195毫升,95%乙醇加至1000毫升)用于各种浅部的丝状霉菌感染。也可用氧化锌洗剂(其配方:氧化锌100克,淀粉100克,甘油100毫升,液化苯酚10毫升,蒸馏水加至1000毫升)用于亚急性、顽固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等症;

③服药疗法:灰黄霉素,每天按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分2~3次内服,连服3~5周。或用酮康唑,每天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分3次内服,连服2~8周;

④在治疗同时,还应注意犬舍、用具等的严格消毒。可用2%~3%氢氧化钠溶液,或用5%~10%漂白粉溶液,或用1%过氧乙酸,或用0.5%洗必泰溶液等进行杀菌消毒,其效果很好。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多提供内含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饲料,以增强犬的抗病能力。搞好犬的皮肤的清洁卫生工作,应经常检查其被毛有无癣斑和鳞屑。对犬加强管理,避免与病犬接触。

27.组织胞浆菌病

该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荚膜组织胞浆菌。该菌为双相性真菌,寄生在活的机体网状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它以芽生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流行特点”

本菌长期存活在有机质土壤中。本病的传染途径是犬吸入混有该菌的尘埃或食入已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

“症状”病犬厌食或废绝,逐渐消瘦,腹泻,呕吐,并呈现皮炎,还出现不易治愈的顽固性咳嗽(无痰液排出),触诊时腹壁可发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有些病例呈急性型症状,体温可升高至40℃以上,淋巴结肿大,在2~5周之后就死亡。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达3个月至2.年左右,也有呈隐性感染,可自然痊愈。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其颊黏膜溃疡,扁桃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取病犬的痰液、血液、肝和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或以荚膜组织胞浆菌素做皮内试验,也可进行胸部的X线透射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作出最终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配成0.1%后,按每千克体重0.3~0.5毫克,缓慢静脉注射,每隔2天注射1次,疗效很好。另外,可用克霉唑(抗真菌1号),剂量为0.75~1.5克,分2次内服,也有良好的疗效。

(2)预防: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可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药物。

28.球孢子菌病

该病是由犬吸人含有粗球孢子菌的空气后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咳嗽、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和慢性腹泻为特征。

“病原”本病病原是粗球孢子菌。该菌存在于海拔很低的土壤或沙漠中,在自然界形成丝状分隔菌丝体,产生链状关节孢子。

“流行特点”

本病的传染途径是犬吸人了混有该菌的尘埃而引起感染。

“症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还有咳嗽、呕吐、慢性腹泻和消瘦症状。此外,肺脏、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发生肉芽肿,进而弥散至胸膜、肝脏和肾脏,进而又导致胸膜炎、肝炎和肾炎。当侵害关节时,病犬即会跛行或产生肌肉萎缩的症状。病程较长,一般需经2~5个月。有的病例会转归良好。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肺脏有肉芽肿,消瘦,在胸膜、肝脏和肾脏有明显炎症,关节跛行并有肌肉萎缩症状。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料涂片镜检,或以球孢子菌素做皮内试验,或进行胸部X线透射,或进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方可作出最终确诊。

“防治措施”

治疗和预防可参照组织胞浆菌病的措施和方法。

29.芽生菌病

该病是由犬吸入含有皮肤芽生菌的空气进入肺脏,或犬的皮肤感染了该病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是以咳嗽、呼吸困难和皮肤糜烂,其糜烂边缘呈蛇形状为主要特征。

“病原”本病病原是皮肤芽生菌,是双相型菌。本菌在组织内为酵母型、有厚壁,以出芽方式进行增殖。在28℃培养基上呈现菌丝型。

“流行特点”

本菌是土壤木材中的腐生菌。本病的传染途径是犬吸入了芽生菌的分生孢子,或是芽生菌直接接触了犬的皮肤,使其感染。

“症状”本病可分为全身型和皮肤型二种。

(1)全身型病犬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沉郁,发热,厌食,咳嗽及有明显的消瘦症状,肺脏各叶均有结节和脓肿,有的还会引起胸膜炎;

(2)皮肤型病犬的表现是使皮肤产生单发性或多发性的小结节,继而成为皮肤肉芽脓肿。当脓肿破溃,进而就呈现出明显的糜烂面,边缘呈现蛇形状,其色泽为暗红或紫红,还稍凸起1~3微米。此外,在溃烂面的基底还有数个小脓肿,最后在溃烂面的中心发生液化、坏死和溃疡。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全身型病犬的剖检可见肺脏各叶有结节和脓肿,肺脏呈现出灰白或淡红色的斑纹状,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的硬变。肉芽肿结节的中心有坏死,不钙化。可见支气管、纵隔淋巴结肿大,化脓。有的还有胸膜炎;

皮肤型病犬的剖检,可见单发性或多发性的皮肤肉芽肿,脓肿破溃,呈现出明显的糜烂面,边缘呈蛇形状,暗红或紫红色,并稍有凸起。

“诊断”本病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此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胸部X线透视,可见肺部未钙化的结节和硬变,还可见纵膈淋巴结肿大,此外,还可采取脓汁、痰液,加入10%的氢氧化钾溶液放置10分钟,待透明后,经镜检即可见芽生菌呈单个或出芽的球形细胞,而且细胞壁厚、有折光性(双层轮廓)时,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患病早期可用两性霉素B,按每千克体重0.3~0.5毫克,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7天。对皮肤结节,则可用0.1%的高锰酸钾进行冲洗,创面再涂上1克两性霉素B,或对皮肤结节施行手术摘除。

(2)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对损伤的皮肤及时予以彻底消毒,以防感染。并定期对犬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30.隐球菌病

该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亚急1性或慢性的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新型隐球菌,为酵母真菌。菌体呈圆形,单个出芽,壁厚,直径为5~20毫米。

“流行特点”

本菌存在于泥土中,可从土壤、鸟粪、水果和乳汁中分离出该菌。本病的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吸人空气中孢子,或经皮肤感染。

“症状”本菌主要侵害犬的脑、脑膜、鼻旁窦以及肺、脾、肌肉、关节和皮肤等部位。因本菌的嗜神经性,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的障碍,使病犬有阵发性痉挛、运动失调和意识障碍,进而产生行为异常的转圈运动,跛行等症状。有些病例还侵害呼吸道,使致患有副鼻窦炎或肺炎,此时病犬呼吸急促,黏膜发绀,感觉过敏,并有鼻漏,听诊肺部时可听到各种啰音。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肺部局灶性小脓肿,多处有肉芽肿,其他部位则呈弥漫性充血、或小点出血、或瘀血,还有肺泡气肿。有的病例肉芽肿可形成广泛纤维化和坏死灶,鼻旁窦、鼻甲骨、鼻腔和脑部有较小的化脓灶,脑膜还有黏液脓性的炎症,在耳、眼睑和脚等部位还可见皮下肉芽肿。

“诊断”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原检查。采取病犬的脓汁、尿、粪便、痰和鼻汁等分泌物,置于玻片上,加一滴墨汁盖上盖玻片,经镜检就可见圆形的厚壁菌体,其外圈还有一透光的厚膜,孢子出芽,孢内还有一个较大的反光颗粒。此外,还可进行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都有助于进一步确诊本病。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按每千克体重15毫克,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7天。或用氟胞嘧啶,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5~7天。也可与两性霉素B合用,疗效更好。对病犬体表可切除局部的坏死组织,然后涂上两性霉素B,或涂上鱼肝油青霉素(其配方:10毫升鱼肝油加80万单位青霉素),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还应对犬加强护理,改善营养,促使病犬早日痊愈。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犬的皮肤的清洁卫生,对损伤皮肤要及时消毒,以防感染。此外,还要定期对犬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31.孢子丝菌病

该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通过犬的伤口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申克氏孢子丝菌。该菌细小,革兰氏染色阳性,雪茄烟状酵母菌,含凝集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

“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是温度、湿度较高的地区更易发病。本病可通过呼吸和消化道、以及损伤皮肤、黏膜予以感染。

“症状”本病潜伏期4~14周。当犬的伤口受到本菌感染后,伤口就会形成有弹性的小结节,并沿着淋巴管蔓延,形成典型的带状肿,继而再露出糜烂面。有的病例也可呈现溃疡,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并流出红褐色的分泌物。如本菌由呼吸或消化道侵入病犬后,其表现是低热,全身无力,可视黏膜呈微白色,还可继发关节炎等。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皮肤伤口有小结节、带状肿,并有溃疡和流出红褐色的分泌物,淋巴结肿大,可视黏膜微白色,或关节发炎。

“诊断”本病的诊断,除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做病原检查。从未破溃的脓肿内采取病料进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若分离到病原菌,即可作出确诊。此外,还可进行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都有助于对该病作出正确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用碘化物治疗本病有特效。碘化钾,每日按每千克体重4.4毫克,口服连用2周。也可静脉注射碘化钠。灰黄霉素,每日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口服,连用2~3周。两性霉素B,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一次喂服,每天2次,连用5~7天。此外,对皮肤溃疡处,可用0.2%的碘溶液(加2%碘化钾)湿敷。或局部涂敷5%~10%碘化钾软膏,也有良好疗效。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此外,还应注重搞好犬的皮肤清洁卫生,若犬的皮肤受到损伤,要及时消毒,以防感染,并定期对犬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32.潜蚤病

犬潜蚤病又称皮肤链丝菌病和真菌性皮炎。是由潜蚤菌感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潜蚤菌,属放线菌科的原核细胞细菌,嗜氧性,革兰氏染色阳性。人、牛、马、绵羊和山羊都可感染此病。

“流行特点”

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但在非洲和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自我国掀起养犬热,从世界各地引进了大量的犬,随之此病也就带了进来。该病的传染途径是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犬的梳、刷等用具进行间接传染。

“症状”病犬初期患有湿润性皮炎,其皮肤上有豆疹,并瘙痒,此时病犬常用嘴舌舐患部,或用前后肢扒抓瘙痒患部,使患部露出糜烂面、形成溃疡,还有血样浆液渗出。因该病极易发生混合感染,病犬还会出现化脓性皮炎等症状。

“病理变化”

可见病犬的皮肤皮炎,有豆疹,溃疡后形成痂皮,并有血样浆液渗出。

“诊断”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做病原检查,采取病料进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就可见菌丝及大量排列的孢子链,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病犬的患部,应先除去痂皮,再清洗病灶,涂上碘软膏或消炎粉。全身治疗可用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万~10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10天。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25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

(2)预防:严格执行海关检疫的有关条例,对没有持注射疫苗和健康证件的犬,一律不准引进我国。此外,对病犬的用具和犬舍要进行严格消毒。

33.念珠菌病(鹅口疮)

犬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霉菌性口炎和消化道真菌病。该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继发性真菌性疾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状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但细胞的着色不均匀,菌体小,呈椭圆形,能生芽,并可伸长形成假菌丝。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寄生在健康畜、禽和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

“流行特点”

本菌存在于健康犬的消化道内,对幼龄、体质弱、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药物、或患慢性消化道疾病的犬均易感染此病。

“症状”病犬初期,其口腔和食道黏膜潮红肿胀,经一段时间后,黏膜上就有大小不等、隆起的软斑,软斑表面还覆有黄白色的伪膜。此时母犬的阴道内黏膜糜烂,外阴肿胀。还在皮肤摩擦处、趾间有增生性皮炎症状。此病后期则可继发支气管肺炎。

“病理变化”

根据病犬的尸检,可见其形体消瘦,口、咽、和食道的黏膜增厚,并可见黄白色的伪膜,剥离后又可露出易出血的充血面。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原检查,在黏膜或皮肤病变处刮取病料进行分离培养,经染色镜检,如发现酵母状的菌体和菌丝,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用两性霉菌B,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配成0.1%的溶液,按每千克体重0.25~0.5毫克,缓慢地一次静脉注射。或用制霉菌素,剂量为每天60万~100万单位,口服,连用5~7天。

(2)预防: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不要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药物,提高犬的机体抵抗力。此外,还应对犬舍和用具进行定期消毒。

(二)狗的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狗的体内寄生虫病

1.巴贝斯虫病

该病俗称焦虫病,是由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寄生所致的犬的血液原虫病。重症病犬可在3~4周内衰竭死亡。

“病原”本病病原有二种,均可寄生在犬体内的红细胞内。

①犬巴贝斯虫:虫体呈梨形,长约4~5微米,一端尖,另端圆,细胞质内普遍有一空泡;

②吉氏巴贝斯虫:通常所见是环形或椭圆形的虫体,环形虫体长约1.15~2微米,内含一空泡,有一或二团染色质。椭圆形虫体长0.82~0.94微米,内含一团染色质。单梨形虫体长1.25~1.5微米。

蜱是该病的传播媒介,一般经蜱卵传播,并通过吸血使犬感染。本病多发于春、秋两季,也就是蜱的活动季节。

“症状”病犬的初期,其精神状况无明显变化,仅有倦怠、不活泼,或稍有减食等症状,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进入急性期后,其高热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消瘦,行走也较困难,此外,还有可视黏膜苍白,贫血,或突然虚脱症状。慢性病例则持续发热,精神萎靡,消瘦,并有高度贫血和轻度黄疸症状,还排出血红蛋白尿。病犬的红细胞总数可降至70万~200万/毫升,病犬会因衰竭而死亡。

剖检急性病犬,可见各组织黄染,肝、脾肿大,脾髓呈现蓝红色,胆汁较为浓稠。慢性病犬则一般不显黄疸,仅呈现高度贫血,其腹腔和胸腔存有大量积液。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再经剖检病犬就可发现其体内有虫体,这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本病,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原检查。采取耳静脉血液后制成涂片,再经姬姆萨氏或瑞氏染色镜检,就可在红细胞中发现虫体,即可作出确诊。还可进行血液常规检查,经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显著减少,至每平方毫米20万~100万,白细胞却明显升高,其血红蛋白含量仅2%,以此来确诊本病。

“防治措施”

(1)治疗:本病宜及早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贝尼尔,按每千克体重12毫克,分2次,每天一次,肌肉注射,连用2天;

②咪唑苯脲,按每千克体重9毫克,肌肉注射,隔日重复一次;

③阿卡普林(硫酸喹啉脲),按每千克体重0.5毫克,配成5%水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重复一次。上述三种药物对早期急性病犬疗效较明显。对病程长的病犬(10~15天)。除上述疗法外,还需进行对症和支持疗法。即用复方氯化钠溶液500毫升,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维生素C1克,氢化可的松0.1克,每天静脉注射。此外,也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20毫升;肌肉注射丙酸睾丸素50毫克。对严重贫血病犬,可用血液代用品输液,其效果也较好。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切实做好灭蜱工作。本病流行期,不能随意让犬在疫区内活动。

2.弓形虫病

该病又称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艾美耳科的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弓形体,弓形虫在细胞内寄生,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五型:滋养体(速殖子)和包囊出现在犬及其他中间宿主的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猫的体内。

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传染源。当猫食入含有弓形虫的包囊型虫体、滋养体的动物组织和发育成熟的卵囊后,包囊内的滋养体或卵囊内的子孢子就会进入其消化道,并侵入肠上的皮细胞,先进行裂殖生殖,再进行配子生殖,最后产生卵囊,此后卵囊随猫粪排出体外,在适宜环境经2~4天后,即发育为感染性卵囊。此时,犬及其他动物或人摄食了被卵囊污染的一食物、饮水,或摄食了内含包囊及滋养体的肉、乳和蛋等食物后,就会受到感染,此外,还可经呼吸道、眼、皮肤伤口和胎盘等途径受到感染。

“症状”本病幼犬易多发,而且病情症状较严重。其症状类似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病犬的表现是精神委顿,发热,厌食,咳嗽,此外,眼和鼻有分泌物,黏膜苍白或有黄染,还排出浓茶色的尿液,还有出血性腹泻。少数病犬还剧烈呕吐,随后又出现麻痹和其他神经症状。若是怀孕母犬则发生流产或早产等症状。

剖检可见肺炎病灶,肝肿大、并有灰色的坏死灶。此外,口腔、胃和肠黏膜有可能溃疡,还可见淋巴结炎、肾炎、胰腺炎和阴道炎。

“诊断”本病的临床症状很易与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相混淆。因此本病的诊断,在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的同时,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

①病原体检查:采取病犬的组织或体液做涂片、压片或组织切片,经姬姆萨氏或瑞氏液染色后镜检,就可发现滋养体(速殖子)即可确诊。但呈阴性者还不能排除该病,应进一步用集虫法、动物接种法、组织培养法进行检查;

②血清学检查:其主要有染色试验、补体结合反应、血球凝集反应和中和试验等。其中染色试验特异性高,被认为是标准的诊断方法,也可用于早期诊断,感染二周后即可呈现阳性反应。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甲氧苄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15毫克;5%葡萄糖氯化钠液250~500毫升;50%葡萄糖液20毫升,每天静脉注射1次,首次量加倍,连用3~5天,同时口服磺胺药。

②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5%葡萄糖氯化钠液250~500毫升;50%葡萄糖液20毫升,每天静脉注射1次,连用3~5天,同时每天口服2片乙胺嘧啶。

③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5%葡萄糖氯化钠液250~500毫升;50%葡萄糖液20毫升,每天静脉注射1次,连用3~5天,同时口服复方新诺明片。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犬舍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禁喂生肉,防止犬的饲料被猫粪污染,并加强灭鼠工作,还不宜狗、猫同时饲养。

3.黑热病

该病又称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犬等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锥虫科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犬的肝、脾、骨髓等的巨噬细胞内,虫体为无鞭毛体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95~5.7微米×1.8~4微米。如用瑞氏液染色,胞质即呈现浅蓝色,胞核则呈现出红色,并偏于虫体一端,动基体呈现出紫红色的细小杆状,并位于虫体中央或稍偏于另一端。白蛉在叮咬病犬和吸血时,无鞭毛体就进入了白铃的胃内,后经发育分裂为具感染性的前鞭毛体,此后,再次叮咬健康犬时,就可使其感染。

“症状”本病潜伏期2~3个月或更长。病犬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到晚期时,病犬的被毛无光泽、粗糙,并可逐渐脱落,在脱毛处的皮肤上,还常出现一层白色的糠秕样的鳞屑,此时皮肤增厚,可形成结节和溃疡。此症状大多见于病犬的头部,尤在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最为显著,此外,背部、四肢和尾巴上也可出现皮肤瘙痒性丘疹。病犬还有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精神沉郁的表现,还有鼻炎、角膜炎等症状,最终死亡。但当犬属隐性感染时,从外表看,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

剖检时可见病犬脾脏肿胀,皮肤溃烂,或胃溃疡。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进行病原检查,其方法有:

①骨髓穿刺检查,从病犬髂骨或肋骨穿刺抽取骨髓;

②体表淋巴结或脾脏穿刺检查,可选择肩部淋巴结穿刺;

③皮肤活体检查,选择皮肤上的结节(如耳部皮肤),刮取或针头刺破皮肤组织。

将上述穿刺液或活体组织制成涂片,经染色镜检,发现利什曼虫体即可作出确诊。另外,还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可用葡萄糖酸锑钠,按每千克体重150毫克,配成10%注射液,分6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必要时还可重复一个疗程。也可用新锑波芬、双脒蕙和其他芳香双脒类药物。但应注意,病犬治愈后还有复发的可能。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犬应及时隔离治疗,无价值犬应立即予以扑杀,消除病原,此外,还应用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洒犬舍,杀灭白蛉。

4.蛔虫病

该病是犬蛔虫和狮蛔虫寄生在犬小肠和胃内,使犬引起消化障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严重时也可导致病犬死亡。

“病原”本病病原有二种:

(1)犬蛔虫(又名犬弓首蛔虫),虫体呈淡黄白色,头端有三片唇,体侧有狭长的颈翼膜,食道与肠连接处有一小胃,雄虫体长50~110毫米,尾端弯曲,有尾翼膜,尾尖有圆锥状突起物,交合刺二根。雌虫体长90~180毫米,尾端伸直,阴门开口在虫体的前半部。这是幼小犬寄生的主要蛔虫;

(2)狮蛔虫(又名狮弓首蛔虫),虫体呈淡黄白色,无小胃。具有狭而长的颈翼膜。雄虫长35~60微米,雌虫长30~100毫米。虫卵近似圆形,大小为49~61微米×74~86微米。

蛔虫的发育不需中间宿主,犬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10~15天后就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犬吞食后,即在肠内孵出小幼虫,幼虫钻人肠壁血管并随血液到肺,再沿支气管、气管到达口腔,再次被咽下后,就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有一部分幼虫移行至肺后,经毛细血管而被带到其他脏器和组织内形成包囊,幼虫仍保持着活力,当母犬怀孕,幼虫即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体内,引起胎内感染,当仔犬出生23~40天后,幼虫就经肠壁血管钻人肠腔内,并发育为成虫。此外,新生仔犬还可经吮吸初乳而被感染,幼虫直接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

狮蛔虫虫卵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被宿主吞食后,幼虫即在小肠内逸出,再钻入肠壁内,经发育后返回肠腔,再经3~4周后发育为成虫。狮蛔虫没有体内的移行过程,该虫大多感染成年犬。

“症状”病犬为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可视黏膜发白,异嗜,还有消化功能障碍,呕吐和先下痢,后便秘的症状,偶尔还可见癫痫性痉挛。此外,幼犬生长发育停滞,腹部膨大。

剖检时可见肠炎,小肠内还可检获多量的虫体。

“诊断”幼犬感染蛔虫严重时,其呕吐物和粪便中常会排出蛔虫,此时即可确诊本病。另外还可经实验室进行检查,即进行粪便的虫卵检查,予以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哌哔嗪(驱蛔灵),按每千克体重100克,口服,对成虫有效。如要驱除1~2周龄幼犬体内的未成熟虫体,则可按每千克体重200毫克,口服;

②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③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④噻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⑤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天;

⑥依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⑦国产灭虫丁,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2)预防:平时注意环境、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尤其应及时清除犬舍的粪便,并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此外,还应定期对犬进行检查和驱虫,幼犬每月检查一次,成年犬每季检查一次,如发现患病犬,就应立即进行驱虫。

5.钩虫病

该病是犬钩虫、巴西钩虫、美洲钩虫和狭头钩虫等寄生于犬的小肠内(主要是十二指肠)引起的寄生虫病。这也是犬多发和危害严重的一种线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钩口科钩口属的犬钩虫、巴西钩虫、美洲钩虫和狭头钩虫等。最为常见是犬钩虫和狭头钩虫。

(1)犬钩虫是淡黄白色的小线虫,形似缝衣针,头端稍向背侧弯曲,有发达的口囊,口囊前缘腹面两侧还各有三个大牙齿,各齿向内呈钩状弯曲。雄虫长9~12毫米,雌虫长10~21毫米。虫卵无色,椭圆形,两端较钝,虫卵内含8个卵细胞。虫卵大小为56~75微米×34~47微米。

(2)狭头钩虫是淡黄白色的小线虫,两端稍细。比犬钩虫小,雄虫长5~8毫米,雌虫长7~10毫米。口弯向背面,口囊发达,其腹面前缘两侧各有一片半月状切板。虫卵呈椭圆形,浅褐色,虫卵内含8个卵细胞,大小为70微米×45微米。

犬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20~30℃),经30小时即孵出幼虫(杆状蚴),再经1周左右,蜕化为感染性幼虫(带囊鞘丝状蚴)。犬通常经口感染,也可经皮肤和口黏膜感染。当幼虫经口进入宿主体内后,停留在肠内,脱去囊鞘而逐渐发育为成虫。当经皮肤侵入时,幼虫先钻入外周血管,再移行到肺泡和小支气管,然后到达支气管和气管,随痰液进人口腔,再随唾液被咽下,最后固着于小肠壁,发育为成虫。怀孕的母犬,若有幼虫进入其血液,就可经循环进入胎盘,感染胎儿。此外,幼虫在母体内的移行过程中,还可进入乳汁,感染幼犬。狭头钩虫和犬钩虫生活史相似,但大多以经口腔感染为多见。本病多发于夏季。

“症状”本病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感染的程度。轻度感染的病犬,其表现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有异嗜和呕吐,还有下痢和便秘交替的症状。重度感染的病犬,其表现是大便带血,甚至有血痢,排出呈咖啡色或柏油色的粪便,恶臭。此外,可视黏膜苍白,消瘦,还有脱水症状。

如大量幼虫是经犬的皮肤侵入,其皮肤就会发炎、奇痒。此外,有的还四肢浮肿,或皮肤破溃形成继发感染性皮炎或出现口角糜烂等。

经胎盘感染的仔犬其出生三周左右,食乳量就减少或不食,精神沉郁,经常叫唤,并出现严重贫血症状,最终昏迷死亡。

剖检时可见肠炎、肠道出血或有血凝块,十二指肠可检出多量的虫体。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再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取粪便后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虫卵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对本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犬蛔虫病的有关章节。

6.球虫病

该病是艾美耳科等孢子属的犬等孢球虫及二联等孢子球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大肠黏膜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肠道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艾美耳科等孢子属球虫,有二种:

①犬等孢球虫:是犬球虫卵囊中最大的一种,卵囊呈宽卵圆形,囊壁有两层,无色、无微孔,大小为34~40微米×28~32微米,孢子经四天发育完成;

②二联等孢球虫:卵囊呈宽椭圆形或亚球形,卵囊壁有两层,光滑而薄,无色、无微孔,大小为10~14微米×10~12微米,孢子约经一天或稍长时间发育完成。

上述二种球虫的生活史相似。当犬吞食已完成孢子发育的孢子化卵囊后,就会被感染。子孢子在犬的小肠内逸出,再钻人黏膜上皮细胞,重复三代的裂殖生殖,再经配子生殖,形成卵囊,就可随犬粪排出。

“症状”幼犬比成年犬易感,而且症状明显。其表现是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生长停滞,消瘦,还有贫血,黏膜苍白和粪便不成形、带黏膜及血丝症状。重病犬表现为轻度发热,食欲废绝,还排出暗色、有黏液的腥臭稀粪,此外,还有脱水,贫血症状,最后全身衰竭而死亡。成年犬和老龄犬的抵抗力较强,即使感染球虫,也常呈慢性经过。

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黏膜肥厚,上皮剥蚀。慢性经过的仅在小肠黏膜层内有白色的卵囊结节。

“诊断”本病的确诊,除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食盐溶液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卵囊,才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磺胺-6-甲氧嘧啶,每天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口服,连用七天;

②磺胺二甲基嘧啶,每次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③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110~220毫克,混入饲料中,连用7~12天;

④呋喃唑酮,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口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⑤磺胺喹恶啉,按每千克体重12毫克,口服,连用3~5天;

⑥对症治疗,即全身给予补糖、补液、止血疗法。

(2)预防:因本病的感染来源是病犬及带虫的成年犬和污染场地,因此,对犬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犬舍、食槽的环境卫生工作,予以定期消毒。如发现病犬,应及时隔离治疗。此外,还要消灭鼠类、蝇类及其他昆虫,以杜绝卵囊的进一步散播。

7.鞭虫病

鞭虫病又称毛首线虫病,是毛首科的狐毛首线虫寄生在犬的盲肠、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主要危害幼犬。

“病原”本病病原是毛首科的狐毛首线虫,虫体呈乳白色,外形像鞭子,前段细长呈丝状,这是其食道部,并由一串单细胞重叠而成,约占虫体全长的2/3,后部为体部,粗而短,雄虫长5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虫长39~53毫米,后端钝直。虫卵呈腰鼓状、黄褐色,两端还有塞状构造,外壳厚而光滑,大小为70~89微米×37~40微米。鞭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条件下,经三周即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当犬误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就在肠内孵出,随后就钻入小肠前部的黏膜内,停留2~10天后,就进入盲肠发育为成虫,这一过程约经11~12周。

“症状”病犬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因虫体的头部深深地钻进了黏膜内,所以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的出血性肠炎,有腹泻、稀便中带血,还有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若幼犬一旦严重感染,其生长发育停滞,还有引起死亡的可能。

剖检可见肠道炎症,盲肠中还可见大量的虫体。

“诊断”本病的确诊,除根据本病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取病犬粪便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发现鞭虫虫卵后,方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杀鞭虫灵,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一次口服,连服3~5天;

②酚嘧啶(羟嘧啶),是驱除鞭虫的特效药,按每千克体重2毫克,一次口服,连服3~5天;

③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天2次口服,连服3~5天。

(2)预防:本病的预防,可参照犬蛔虫病的有关章节。

8.贾弟鞭毛虫病

该病是犬贾弟鞭毛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和大肠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犬贾弟鞭毛虫。该虫体的发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滋养体呈梨形,两侧对称,后鞭明显,运动活泼,大小为9~21微米×5~15微米,常可在稀粪中出现。包囊常周期性地出现在成形的粪便中,呈椭圆形,囊壁厚,囊壁与虫体间有明显的不均匀空隙,囊内还有2~4个核,偏于一端,囊内虫体无游离鞭毛,大小为8~12微米×7~10微米。不同宿主的贾弟鞭毛虫还可交互感染。

“症状”病犬一般为隐性感染,但当病犬遇其他病原体侵袭、或正处断奶等应激因素条件下,就有临床症状的表现。仔幼犬的感染率较高,仔犬窝内的感染率达100%,症状也较重,其表现是精神沉郁,并有里急后重的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现灰色,并带有黏液和血,还有脱水、消瘦症状。成年犬仅有排出含大量泡沫的稀粪症状,食欲及体温没有明显的变化。

剖检可见肠道炎症,小肠、大肠中可见虫体。

“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和粪便性状就可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采取新鲜的粪便用生理盐水稀释粪便,再直接涂片镜检,即可检出滋养体。还可用33%硫酸锌溶液漂浮粪便,勾取表膜镜检,也可检出包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甲硝哒唑(灭滴灵),按每千克体重25~35毫克,每天3次口服,连用5~6天,一般服药后第三天就可使粪便成形,检不出滋养体,疗效较好。应引起注意的是,用药量不能大于每天按每千克体重63毫克,否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此外,必要时可进行对症治疗,如进行输液等。

(2)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对犬粪的及时处理和注重犬的饮食卫生。此外,还应对犬进行定期普查,发现病犬应及时治疗。确实做好传染病的防疫工作,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9.旋毛虫病

该病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犬的肠管,幼虫则寄生在犬的横纹肌。

“病原”本病病原是毛形科的旋毛线虫。成虫细小,肉眼很难辨认,虫体为前细后粗的白色小线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内,称旋毛虫。幼虫寄生在犬的横纹肌内,称肌旋毛虫。旋毛虫的成虫、幼虫都寄生在同一宿主,当宿主感染时,先为终宿主,后就变为中间宿主。犬摄进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肌肉,就会受感染,包囊在胃内就可被溶解,幼虫逸出而钻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黏膜内,经二昼夜即可变为性成熟的旋毛虫。此时,雌雄幼虫在黏膜内交配,不久雄虫就死去,雌虫在感染宿主7~10天后,就钻入肠腺或黏膜下的淋巴间隙中产幼虫,幼虫随血液流散到犬的全身。犬的横纹肌也是旋毛幼虫最适宜的寄生部位,幼虫刚进入肌纤维时呈直的形态,在迅速发育增大中逐渐卷曲成包囊。包囊内含有囊液和1~2条卷曲的幼虫,这种幼虫具有感染性,并有雌雄之别。约经六个月后包囊钙化,幼虫感染性也随之降低。

“症状”旋毛线虫的成虫侵入犬肠黏膜时,其表现为肠炎,症状严重时有带血腹泻。幼虫侵入犬的肌肉后,其表现为急性肌炎,还有体温升高,肌肉疼痛,食欲不振,吞咽、咀嚼和行走困难的症状,此外,还可见眼睑水肿、消瘦,偶尔还可见因呼吸肌、心肌等病变引起死亡。

对成虫侵入犬肠的病变进行剖检,可见肠炎、黏膜增厚、水肿和出血性的肠炎;对幼虫侵入肌肉的病变进行剖检,可见实质器官的变性和肠系淋巴结的肿胀。

“诊断”对病犬的诊断,在其生前较困难,若要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可采取肌肉做活体组织检查,也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还可采用皮内反应和沉淀反应等方法进行诊断。当病犬死后,可采取隔肌左右角(或腰肌、腹肌)各一小块,再剪成麦粒状24块,用厚玻片压片进行镜检。如发现幼虫即可予以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每天分2~3次口服,5~7天为一疗程;

②噻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每天分2~3次口服,5~7天为一疗程。

(2)预防: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犬舍的环境卫生,消灭鼠类,其尸体应烧毁或深埋,饲喂的生肉需经卫生检验,最好将生肉经煮熟再喂饲,有助于预防此病的发生。

10.膨结线虫病

该病俗称肾虫病,是肾膨结线虫寄生在犬的肾和其他器官内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本病病原是膨结科肾膨结线虫,也是最大的一种线虫,其呈红白色,圆柱形,口孔周围还有二圈乳突,每圈六个。雄虫长13~40厘米,宽4毫米,后端有一个钟状的交合伞,还有个长钟状的交合刺。雌虫长20~103厘米,宽12毫米,虫卵呈椭圆形,淡棕色,大小为71~84微米×46~52微米,卵壳厚,表面还有许多凹陷。

虫卵随尿液排出后,在适宜条件下,可发育成第一期幼虫的虫卵,然后再被第一中间宿主——寡毛尖蛭蚓吞食,并发育为第二期的幼虫,这些含有第二期幼虫的蛭蚓,被第二中间宿主一一淡水鱼吞食后,即发育为第三期的幼虫,再经蜕皮一次,其就可发育为第四期的幼虫,也就是感染性幼虫。当终宿主一一犬吃了淡水鱼或泥鳅后就会感染,此后,大多数的感染性幼虫就被寄生在犬的肾脏和体腔。

“症状”肾膨结线虫主要寄生在犬的腹腔和肾脏。病犬表现是精神沉郁、尿频、血尿,还有肾绞痛、贫血和腹水症状。少数病例还会出现神经症状。

“诊断”除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外,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断。即可取犬的尿液经沉淀后检查虫卵,还可应用X射线透视查到虫体,对病犬进行剖检,也可在腹腔、肾脏和肝脏内检获虫体,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措施”

(1)治疗:对本病治疗可用依维菌素或灭虫丁,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2)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定期对犬舍、用具进行消毒。此外,还应禁用生的淡水鱼喂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