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10岁的孩子来说,很多情况下,“玩”才是最好的“学”。亲子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又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提高,“玩”和“学”相辅相成,在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开拓思维、丰富知识、增强理解力,迅速地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重要的传达爱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两者的亲密关系,加深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基础。
一个坏玩具的启发
所有的小孩都喜欢玩,他们尤其喜欢给儿童制造出来的各类玩具。但玩具对于孩子的意义仅仅在于拿在手里把玩,然后家长在旁边和孩子一起欢声笑语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在与参加家庭教育课程学习的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家长对于为什么要给孩子买玩具和应该买什么样的玩具,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按照孩子的意愿或者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机决定买什么玩具。
但是,玩具对于孩子成长的巨大意义决定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发生在夏辉身上的事也许对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在夏辉4岁之前,我和妻子给他买的玩具都具有随机性,目的性不强,大多是带他去超市的时候他自主选择的。但在他4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对于玩具的选择有了一些思考。
夏辉有一只心爱的电动卡车模型,那一次他打开开关,却发现车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启动。他摆弄了半天没有结果之后,搬着模型找到了我。我检查了一下,不是电池的问题,就对他说:“看来只能扔掉了,因为它的心脏已经坏掉了。”夏辉对此似懂非懂,连问了几个“为什么”,我不忍去伤害他的好奇心,想了一下,说:“这辆卡车模型之所以能开动,是因为它的肚子里有一只能给它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发动机就像我们人类的心脏,心脏停止跳动,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卡车的发动机坏掉了,卡车还能动吗?”夏辉对我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要求我把卡车的肚子打开,他要看一看它的“心脏”。我只好找来工具,和他一起动手把模型大卸八块,终于把火柴盒大小的发动机拆了下来。
夏辉拿着发动机反复摆弄,并试图用螺丝刀拆开发动机,说要修理好它,这当然超出了他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于机械的巨大兴趣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心里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天,我偷偷到超市买了一个相同的模型,在车库把它的发动机拆下来,上楼交给了还在摆弄那一堆卡车零件的夏辉,说:“我给卡车买了一只新的心脏,我们一起给它装上吧。”这让夏辉大喜过望。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卡车零件重新组装调试,并让它恢复了运行。让我欣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夏辉一直全神贯注,非常认真地做我分配给他的每一个小任务,很显然,他从自己的参与和劳动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此后夏辉利用空闲时间把他的十几只车辆和飞机模型轮番动手术,反复拆装。到5岁的时候,他已经对这些玩具的构造和运行原理烂熟于心,并出乎意料地制造出了一辆用几只废弃模型零件拼装起来的能够正常运行的汽车模型。后来他的兴趣延伸到了对于电视机和电脑的拆解,并逐渐习惯了从电脑上查阅相关资料。以后在学校获得的电动模型制造比赛和电脑科技比赛的几个奖项都是得益于他小时候的反复拆卸。现在我基本不用担心他迷恋网络游戏,因为他对于机械和电脑硬件以及软件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电脑游戏。
从夏辉5岁开始,我就有选择地给他买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玩具,比如有上百个零件的轮船、坦克拼装模型等等。在他6岁上学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摆弄魔方,并在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把拼凑六面同色的速度提高到了一分钟之内。夏辉的数学,特别是几何成绩非常优秀,与玩玩具带给他的敏捷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通过玩玩具,夏辉获得的是快乐、知识、上进心、热情和钻研的韧性,还有成就感和开朗快乐的充满自信的心态。
而且,有科学研究表明,玩玩具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是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控制中枢,右脑掌管形象思维和直觉、创造,是艺术和行动能力中枢。而6岁之前是孩子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提供机会不断刺激右脑的发育,使之形成功能性细胞的网络结构,就会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天赋。相反,如果错过机会,右脑功能得不到发挥,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若注意观察,细心的父母应该发现玩具中存在着许多的秘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小时候也是一个玩玩具的高手。他善于修理玩具或者用那些废弃的几乎要扔掉的东西做玩具。他说:“日积月累,我的这种发现事物潜在用处的能力似乎也渐渐加强。这有助于我去认识事物可能会怎样,而不仅仅看它现在怎样。”
有的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对玩具的迷恋感到头痛,但其实这正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越早开始学习功课就越聪明,于是让孩子背诵他们不懂的古诗文,学那些超过他们接受能力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做法,不但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压力,牺牲了他们的快乐,而且使孩子出现睡眠和饮食障碍,以及情绪焦急、恐惧等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玩”应该是孩子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玩”不仅开发孩子的潜能,启发、锻炼他们的心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更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和寻找自我,对将来孩子积极融入社会有莫大的帮助。有时候,新玩具的价值其实并不大,远远比不上让孩子在对旧玩具的研究中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玩玩具如此,做游戏更是如此。莱拉小姐是夏辉所在幼儿园的一名教师。作为深受家长信赖的优秀幼儿教师,莱拉小姐在儿童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她教的孩子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自身特长发挥得更加彻底,在进入小学和中学之后有更强的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莱拉小姐还有多篇教育论文在美国当地的知名教育刊物发表。
在与莱拉小姐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她说,让孩子参加游戏和集体活动越早越好,越早参与集体游戏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他们融入团体,认同团体的力量,在游戏中产生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团体为核心确定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做团体的一部分。
“这些孩子明显要比后来入园的同龄孩子更开朗,更有亲和力,也更擅长活动的组织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莱拉小姐说,“与其他孩子的交流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这些游戏无疑会对他们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这个区的一位警察说,他的儿子乔治很喜欢和小朋友做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分别担任爸爸、妈妈、警察、医生等不同的角色。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孩子真的是幼稚得可笑,但后来他发现了乔治的变化。乔治变得懂事多了,开始有了一些体谅父母的举动,比如主动做家务等等。与儿子交流后他才了解到,通过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儿子体会到了爸爸和妈妈工作的辛苦,所以他以后要像大人一样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
爸爸给了乔治一个长久的拥抱,几乎要感动得流下泪来。在角色扮演中,孩子设身处地进入社会情境中,是对未来生活的预演,这样的游戏会加速孩子对社会角色的体认与理解。孩子的这些明显的进步当然会让父母欣喜不已。
因此,我在给家长们上课的时候对他们说,孩子的“玩”绝没有你当初所想的那么简单,它可是一个需要在父母支持下完成的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我希望所有年轻的父母们都能对孩子说一句:父母尊重你们玩耍的权利!尽情地玩吧,不要错过你们这个年龄应得的快乐!
好学不如好玩
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好学习,成绩优异,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这也是我在教育咨询过程中听到家长说过最多的话。特别是在国内,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把孩子们过早地送进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学习成绩看作最重要的评价工具。
但不知道父母们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好就一定会是优胜者吗?再进一步考虑,如果因为强调课业学习而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呢?我们在前面已经对这个问题做过论证,结论是: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教育理念会毁了孩子的前程。而对于处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40岁的狄波拉小姐是对我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的教育专家之一,作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儿童教育专家,她有多部教育专着发表。她也是前文提到的莱拉小姐的上司。狄波拉对儿童教育有过多年研究,她认为,3到6岁,是孩子发育的一个黄金阶段,因为这一时期,是孩子词汇量增长最快的阶段,是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更是孩子个性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
但是学校教育能否充分满足孩子身心的发展需求呢?狄波拉小姐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做了总结。她说,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足够强的好奇心,并渴望亲自尝试揭开谜底;他们会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新事物,并刨根问底,在知道了“是什么”的时候,一定还会问一个“为什么”,诸如“鸟儿为什么会飞”、“电视为什么会有图像”等问题会使大人疲于应付;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热衷于玩拼图和积木,在自言自语中专心致志地忙于建造,也许这就是他们心中未来世界的蓝图;还有,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艺术表现欲,他们喜欢唱歌和做运动,喜欢发出各种类似于音乐节奏的声音,喜欢显眼的颜色,并试图用画笔表现自己心中最美的图画。
显然,根据以上分析,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仅仅靠课堂和课本是给不出最为合适的答案的,神经细胞的脆弱和骨骼的娇嫩使他们无法盯着黑板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也不堪在教室中保持一个既定的姿势,与其让孩子们昏昏欲睡,不如让他们奔出教室寻找一个更宽广的天地,到大自然中观察,在疑惑中交流,在游戏中模拟,在各种各样丰富的情境中去体验。
狄波拉小姐说;“他们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群体意识,开始喜欢做各种集体游戏,愿意服从游戏规则,并希望被群体接纳,希望在游戏中了解同伴,并被同伴了解,喜欢在交往中领导或者服从,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该做的,以期得到赞扬……”这一切依然无法在课本中得到完全的满足。
我说这些并非要诋毁教育,我是希望父母们能更加重视课堂和课本之外更有趣味性的、与玩耍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资源。
曾经有很多家长咨询过我关于孩子“玩”的问题。他们说,看到孩子和小朋友们疯玩,他们就担心孩子会沉溺其中,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还有,他们对于孩子过多地参加集体游戏也心存忧虑,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产生摩擦,如果闹矛盾,孩子解决不好,是不是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交际心理等等。
很显然,这些家长对于“玩”是存有偏见的。我对他们说,孩子玩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很多东西是无法用课堂学习来代替的,而且,即使家长再怎么关心孩子,也不可能给予孩子所有他们需要的东西。有些东西孩子需要在游戏和玩乐中经过亲身体验而获得。
我的女儿夏彦也曾在狄波拉管理的幼儿园里学习,孩子在那里得到了很多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那里每天安排两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玩玩具、制作玩具和做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还经常由老师带领外出,亲近大自然。在这些过程当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激发,强化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团体合作能力等等,不一而足。莱拉小姐说:“在和孩子们外出的时候,我会积极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哪怕是在你看来最为荒唐的问题,并借机向他们提出你认为他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让他们的大脑充分转动起来。他们大部分都不甘于寂寞,所以我鼓励他们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玩耍,并交换玩具、交流心得,还建议他们主动去参加甚至组织一些集体合作的、有规则约束的游戏项目;同时,我还会在他们因为闹矛盾而哭鼻子的时候告诉他们对待朋友要礼貌、宽容、谦让,因为一个人的快乐只有分享给其他人才会成倍地扩大……”显然,他们幼儿园的孩子们通过玩而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教室学到的丰富得多,也生动得多。
至于6岁以后的小孩,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导致个性开始凸现出来。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好友圈子,并开始在家里大模大样地给朋友打电话,合作意识的增强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过于简单的玩具和过于容易的游戏,他们更趋向于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用最具创造力的多变性玩具展示他们的想象力,用竞争激烈的游戏展示他们的优势。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模型玩具和电动玩具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再试图拼装起来,但这并非是搞破坏,而只是要在这种尝试中发现和证明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阶段,他们的情感越来越丰富,看重荣誉和友谊,他们的兴趣开始展现他们的潜力,比如对于绘画的痴迷或者对于某种乐器的热爱等等。
这一阶段,大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小学,相对于在幼儿园的时候,在课堂之外,他们更喜欢的是自主性的交流活动,以及自发组织各种各样的富有创意的游戏,这些活动作为校园之外的补充,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和顽强的韧性等等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此,可以略有偏颇地说,在8岁以前,孩子好学其实不如好玩。
诚然,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不给孩子造成过重压力的前提下,能使孩子的课业成绩出类拔萃,这当然是好事,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存在一定冲突的。若以牺牲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为代价的话,毋宁选择给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时间。而且,完全可以用更为策略的方法将学习融入快乐的活动之中,也就是寓教于乐。
虽然一直有一种不同的声音,认为学习是苦的,是要逼迫自己努力才能学得好的,如中国古代的“苦读寒窗”、“头悬梁,锥刺股”等典故,都将学习描画得苦不堪言,虽一度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但显然这已经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了。在失去兴趣状态下的“苦学”,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其实,英国教育家乔治亚·斯宾塞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快乐教育”的说法。快乐教育又可以叫做玩的教育或者开心教育,倡导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玩与学结合起来,以此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性,认为快乐的气氛和方法比其他死板枯燥的方法要更有效。
中国的教育家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法”,他把失聪的女儿培养成为成绩优秀的留美硕士,在世界上都引起了轰动。他认为,如果父母能用教孩子学走路和说话的心态,想方设法地把知识学习变成玩的活动,让学习像玩那样具有吸引力,孩子的成绩怎么会上不去呢?
夏辉做完作业后喜欢独自在房间里摆弄玩具,但我觉得他更需要到朋友中间去开心地一起玩一玩。于是我会对他说:“喂!小子,别老是窝在房间里,你该出去找你的朋友们疯一下了。”妻子对我的做法曾经提出质疑,她认为应该引导孩子花更多的时间读课外书和学习。我说,如果想要培养书呆子,当然可以要求孩子把自己埋在书堆里。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过程,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他享受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的权利,更何况,丰富而快乐的游戏、交往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的孩子有幸生活在一个教育理念日渐完善的教育环境中,作为明智的、深爱孩子的父母,有必要通过学习接受最合理的教育知识,与孩子一同成长,在健康快乐的氛围里,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你的孩子最想怎么玩
面对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玩具和种类繁多的游戏,我们如坠入了玩乐的大海,可选择性太多了。但是,你知道孩子最喜欢怎么玩吗?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玩?若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最希望玩什么,可能就会发现隐藏在孩子身上的一组成长密码。
但遗憾的是,我在相关的教育研究中所接触的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他们只知道孩子喜欢玩什么,但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玩,也就无从发现隐藏在“玩”之下的成长密码。
在与家长们一起探讨玩具和游戏问题的时候,我把玩具和游戏进行了分类,这样更便于了解各种玩具和游戏的特点,从而有助于我们发现隐藏在其间的秘密。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它们可能与孩子身心发展存在的关系。
按照不同的功能,我们大体可把玩具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运动类的玩具。
可以激发孩子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的玩具,比如滑板、脚踏车、溜溜球、乒乓球、足球、跳绳、呼啦圈、滑梯等,还可以包括棋类和牌类玩具。这类玩具侧重孩子的体质以及灵活性、协调性、反应能力的提高,棋牌类游戏还能显着提高孩子的分析、概括和思维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运动型儿童,那么这类玩具可以激发出他的运动天赋,如果孩子在体育方面有过人之处,并兴趣浓厚,在征求他的同意之后,你完全可以把他送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许造就一个未来的运动健将也未可知。
我的一个同事托马斯的小儿子,现在已经是一家着名足球俱乐部预备队的队员,而他才16岁。托马斯不无得意地说,他当初发现儿子的足球天赋纯属偶然。当时9岁的儿子在草坪上和一群孩子玩足球,一个从旁边经过的退休足球教练看了一会儿,对旁边的托马斯说,你的儿子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足球运动员,但愿你不要辜负了他的天赋。托马斯没有过多犹豫,给孩子报名上了本地的一所足球学校,因为成绩突出,几年后就被那家着名俱乐部选入后备队,据说明年就能进入全国顶级联赛踢球了。
梅西和C罗等顶级世界巨星,也都是从很小就表现出足球天赋并得以充分发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不只是足球,其他的天才运动员也大多如此。
第二类,机械模型类的玩具。
能够促使孩子进行研究构造和刺激他的科学兴趣的玩具,比如各种汽车模型、坦克车模型、飞机模型、轮船模型等等。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适合玩成品模型,可以对各类机械形成概括性的了解并愉悦身心,停留于认知层面;等孩子六七岁之后就可以给他们买更为复杂的拼装类电动机械玩具,让他们自己动手,把一堆零件“创造”成为精美的模型。在“创造”中他们经历了复杂的感受过程,享受到了成人无法体会到的成就感,对于“立体”和“空间”的认知或许由此开始,若引导得当,无论对于孩子的物理、数学等课程的学习,还是对于孩子自我能力的认知与自信心的培养,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当初他对机械玩具的强烈兴趣是分不开的。
我为自己对于夏辉在充分运用玩具启发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而自豪。尽管夏辉将来不一定会在物理方面走得更远,但他已经获得了一种让他受益终生的成功体验,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三、拼图积木类的玩具。
这类玩具包括各类材质的积木和负载丰富学习内容的拼图,还可以包括各种具有认知和启发功能的卡片等等。这些玩具可以让孩子面对一堆形状各异的“建筑材料”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安装成各种风格的建筑模型,或其他的能够想到的各种事物,无疑是一种生动的创造性演练。对于各种拼图,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把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知识与之结合,使之成为最容易为孩子接受的学习工具。
记得在夏彦3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在10分钟内拼起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或者美国地图,并能很容易地指出每一部分的名称。我妻子发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惊人效果后,很快又给孩子买来了世界地图的拼图,并耐心地每天给她指认几个国家的名字。这些做法让夏彦后来在学校的地理课学习变得异常轻松。
四、艺术类和创造类的玩具。
富有想象力训练价值的玩具,比如彩笔、毛笔等画画工具,各种儿童用的笛子、口琴、风琴、电子琴等小乐器,橡皮泥、陶土等泥塑材料。这些玩具能让他们在最初对艺术的朦胧感知中探寻收获与创造的喜悦,激发深藏的艺术潜能,艺术家的第一步也许就这样迈了出去。当然,这还需要父母的耐心帮助和鼓励,还要求父母有一双发现孩子艺术潜能的慧眼。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本性中对某种艺术的潜在热爱就此被激活,对于他的人生来说,等于就此开启一扇通往理想与成功的大门。
五、动手制作类的玩具。
让孩子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玩具,包括手工制作各种卡片、模型,以及各种简单实用的器具等等,对于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而且一件作品的完成会让孩子切实体会到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充实、快乐和满足感。
当然,这几类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玩具种类。其实很多看似普通的、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成为他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甚至家里的瓶瓶罐罐都可以成为孩子把玩的心爱之物,他会从中发现大人们难以察觉的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大自然中的一捧沙、一堆雪、一根树枝、一朵小花,都有可能在孩子好奇的眼睛里变得神秘多彩。这里面的奥妙,为人父母者只有闭上眼睛默默体会才能领略得到。
对于游戏,按照前人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大类。而创造性游戏又可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规则性游戏又可分为体育游戏、语言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
说到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其实游戏真的没有那么复杂,游戏与玩具的界限也非常模糊,本身二者就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到一件小事,就是我妻子搞卫生的时候,喜欢要求女儿帮着擦茶几、桌子和沙发等,但这对几岁时的夏彦来说,也似乎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她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做完后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左看右看,并要求妈妈评价,我妻子当然不会吝惜赞美的语言。在心满意足之后,夏彦一般都会到水龙头那里精心地一遍遍清洗她的小抹布,那块小抹布是她的劳动工具,也成了她精心呵护的玩具。
从以上游戏分类来看,我们其实已经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游戏的大概内容,而且前文中已经对游戏与孩子成长的关系进行过一定的分析,也就不必多说。但我想着重指出一下,父母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参加游戏,把游戏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课之一,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滋味,比如胜利与失败,比如退却与前进,比如犯错与承担,再比如合作、交流、危机、宽容、忍让……这对于一个孩子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有莫大的帮助。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到本节开始的那个问题上,你知道你的孩子喜欢怎么玩吗?孩子喜欢那样玩,又透露了什么样的不易察觉的心灵秘密?
有一位家长在咨询的时候对我抱怨说,她的孩子总喜欢玩一些武器类玩具,比如三四岁的时候喜欢木质的刀剑,再大一些的时候就喜欢玩仿真的手枪和狙击步枪等,并且喜欢把这些仿真武器拆卸开来,弄得家里像一个制造武器的加工作坊。这位妈妈担心这些玩具会加重孩子的暴力倾向,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造成影响。
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当今新闻节目和网络游戏等都充斥着暴力信息,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一定影响。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应该果断作出决策,不能让孩子太过沉溺,特别是要让孩子远离具有发射子弹功能的玩具枪械,因为这些玩具不仅有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增强其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当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要善于与孩子面对面沟通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委,还要设法用相近的玩具代替枪械玩具,慢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比如,可以给孩子买舰船模型和战斗机模,利用图片资料等引起他们对于这些模具的兴趣。
当然,这个问题还有赖于政府部门出台相关制度控制有害玩具的生产,也要仰仗全社会在舆论导向方面进行引导,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培训班上课谈到“玩”的问题的时候,我对家长们说,了解孩子喜欢怎么玩,有两个意义。第一,你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按照他最喜欢的方式去玩,或者也可以和他一起玩,以期让“玩”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你可以从他最感兴趣的玩法中探寻他的兴趣所在,从而预知他成年之后的职业取向,及早在这一方向上对他进行引导,早做准备。退一步说,你也可以从孩子不恰当的玩法中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不良倾向进行纠正。比如自私、暴力与傲慢等等。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呼吁不能让功课绑住了孩子的手脚,那么,同样我们也要说,不能让玩成为孩子唯一要做的事,物极必反,太过放任无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那就让我们在摸索中去把握吧,相信我们都能做得很好。
父母如果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就要从了解他们喜欢怎么玩开始。
给孩子设置玩的“障碍”
我在和莱拉小姐交流的时候,听她说过这样一件事:5岁的小露丝一直是个开朗的女孩,但因为有一次,她和小朋友争夺一个玩具而受到了莱拉小姐的批评,露丝感觉很委屈,于是一整天都不愿意说话,对谁都爱理不理的。
到了第二天,露丝的妈妈打电话给莱拉说,露丝昨天晚上回家哭鼻子了,哭得特别伤心,今天早上怎么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了。问她为什么,露丝说老师不应该批评她,因为她没有错,是凯蒂错了,她早就跟凯蒂商量好,自己先玩那个新芭比娃娃,然后凯蒂再玩,但后来凯蒂反悔了。
莱拉小姐让露丝听电话,安慰了她,并郑重地向她道歉,露丝才勉强答应来了幼儿园。
说起这件事,莱拉小姐有点担心。她认为,长期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自尊心太强,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什么好事。可以肯定的是,将来进入社会后,这些孩子必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长期顺境产生的错觉会让他们难以承受挫折感带来的巨大落差。所以,与承受能力强的孩子相比,他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将失衡的心理调整到正常状态,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有必要想办法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挑战,他们必须接受现实,并尽早适应现实。”
但用说教的方式无疑太过枯燥,孩子们也很难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所以效果不会太好。为此,莱拉小姐想到的办法是,在玩耍和游戏中给他们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不时体验到失败带来的沮丧,而当他们陷入沮丧的时候,就是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以后的时间里,莱拉尝试了自己制订的计划。在设置了“陷阱”的游戏中,被中途淘汰的孩子只能被冷落在一边看着别的孩子开心地做游戏,明显表现出失落情绪,监督游戏规则执行的莱拉也没有给他们任何一点安慰。直到整个游戏结束后,莱拉小姐才会把闷闷不乐的他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这就是你们必须面对的规则!做不好,就要被淘汰。而且,你们将来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上学时如此,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更是如此。这就是生活。”
在带孩子们外出爬山的时候,莱拉小姐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崎岖不平的小路让孩子们走,有好几个孩子因为感觉太累不想继续下去,还有的孩子因为摔跤擦伤了小腿,也要求退出,但都被莱拉小姐拒绝了,她说,这样的苦都没办法忍受的话,他们将来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生活的挑战。孩子们被迫坚持到最后,但他们对自己却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比以前更坚强了。
在经过了多次类似的训练之后,像上次小露丝那样的事再也没有出现过。事实证明,莱拉小姐的做法效果确实不错。
我在国内开设教育培训课程的时候,许多家长也提到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程女士有一个3岁的女儿晶晶,从小跟着外婆和外公,生性胆小,遇到很小的问题也要大人帮助才能解决。比如到公园玩的时候,进公共厕所小便也要外婆陪着,否则她就不进去。后来进了幼儿园,在和小朋友的交流上不是很积极。在参加集体游戏的时候,稍微不顺心她就会退出游戏,不管同伴怎么邀请和解释,都不愿意继续进行下去。
晶晶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有求必应,从来不加拒绝,并不算什么好事。如果你的孩子平时走惯了平坦的路、听惯了顺耳的话、做惯了顺心的事,那么稍有不如意,他就会感觉很不习惯,从而变得情绪紧张,束手无策。特别是从小在大人呵护下很少独立行事的孩子,特别容易离群,稍遇不顺就会退缩,这样自然容易导致孩子日后的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大人这里下手,撤掉无处不在的呵护,让孩子在现实中经历一些困难,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
在孩子最喜欢做的游戏中设置一些障碍,或者在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的时候设置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会逐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在接受我的建议之后,程女士对晶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晶晶是个爱漂亮的女孩,喜欢漂亮的衣服。于是,在给晶晶买裙子的时候,尽管最终的价格还是妈妈和导购小姐商定,但程女士要求晶晶必须自己首先跟导购小姐接洽。而且,在试穿裙子的时候也是晶晶一人进试衣间。到收银台交钱开条的任务也由晶晶承担。类似的训练还有让晶晶单独完成到超市购买日用品的任务。随着这种训练的增多,小晶晶终于慢慢改变了懦弱的性格,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外向,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自信心也越来越充足。在对夏彦的教育中,我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问题。也许与她妈妈的秉性有一点相同,小夏彦的性格在3岁之前表现得有些内向,不善于和其他孩子交流。她3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孩子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自己的房间里玩着几件很有趣的玩具。当夏彦透过门缝看到那些玩具的时候,露出很羡慕的表情,但一直不言不语地偎在我身边,盯着门缝往里看,我知道她是想让大人先开口让她去玩。但当我的朋友微笑着要去向儿子彼得给夏彦讨玩具的时候,我用眼神制止了他。然后我对夏彦说:“如果你想玩玩具,可以去向彼得争取,如果他愿意给你玩,你很快就能和他一起玩那些有趣的玩具了。”但夏彦还是犹豫不决。我又说:“如果不付出努力去尝试一下,你肯定一点机会也不会有。你愿意尝试吗?”最终夏彦还是鼓起勇气决定尝试一下,当她打开门细声细气地小心提出自己的要求的时候,彼得很高兴地答应了她,并让她随便挑。夏彦长出一口气,她大概想不到突破自己的心理局限之后,事情会变得如此简单。也可以这样认为:夏彦战胜了那个内向的自己。
记得在夏辉6岁的时候,我也曾经对他用过类似的“伎俩”,而且也取得了成功,我心里暗自欣喜。孩子的进步是需要引导的,想要孩子超越从前的自己,也许只需要给他设置一个小小的障碍。
夏彦和她的妈妈一样,身体的平衡性都不是太好,所以每次到游乐园玩那些运动玩具的时候她都小心翼翼,甚至不敢上去。我想,这一个问题还是要从内部解决。
在她6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她对轮滑很感兴趣,对在社区里往来穿梭的玩轮滑的孩子羡慕不已。我希望她能用借助轮滑运动来矫正身体平衡感差的问题。但我知道,这一次夏彦面临的挑战的难度要远远超过讨要一只有趣的玩具,因此我有必要帮助她一下,而不是袖手旁观。
我把她拉到身边,问她想不想感受轮滑的美妙,她弱弱地说:“想,但是……我想我不可能学会轮滑的,我妈妈就不会轮滑。”我说:“妈妈不会轮滑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尝试过去学习轮滑,而实际上,没有什么事是学不会的,别的孩子能,你也一定能。如果你愿意学,我会给你买一双最漂亮的轮滑鞋。”显然我的话增加了她的信心,她答应了。
后来的情况是,在我手把手的帮助下,夏彦克服了困难,在摔了无数次跤之后,终于学会了轮滑,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小区里自由飞驰,她的平衡能力差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我想,夏彦解决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平衡能力的问题。她懂得了只要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最终的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也许你自己都想不到自己能做得这么好!她由此而获得的自信与韧性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前者。
只要用心,年轻的父母们总会找到各种机会让孩子承受一点必要的挫折,给孩子过于脆弱的心灵“加点钙”,增强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寻找不同的方法。10岁以下的孩子是最爱玩也最需要玩的时候,在他们玩的时候设置一点障碍应该会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比如给小孩子买来玩具的时候,不要直接给他,而是把玩具放到一个他不易拿到的地方,让他自己想办法拿到,并逐次增加难度。还有,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特别是做一些棋类或者牌类游戏的时候,有意让他尝到失败的滋味。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次增加玩具的复杂程度,比如给8到10岁的儿童买拼装电动玩具的时候,就要选择零件更多、结构更复杂的产品,这样才更能激起孩子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渴望。
当然,在实施这种“失败”刺激教育法的时候,也要注意难度适宜,如果尝试多次失败而毫无进展的话,孩子会因为沮丧而失去信心,不愿意继续尝试下去,这也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自我保护意识,但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事与愿违。
所以在孩子受挫的时候,也要给予鼓励、安慰和指导,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亲情的温暖与支持,保持继续下去的信心,这样在最终达到目标之后,他才会感受到最大的成就感。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给孩子造就一颗日益坚强的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永远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有一点必须记住,既然为人父母,就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不要因今天的溺爱和过分的呵护给孩子的未来生活设置过多的障碍。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坚强一些,做父母的,需要的是爱心和一点点智慧。
小时候玩尽兴,长大了心健康
在我的家庭教育培训课程里,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占据了不少的内容。可以说,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成长,其主要问题就是他心理的健康发育直到成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做基础,即使他的身体条件再突出,功课成绩再优秀,也算不上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史密斯跟我谈起了他的儿子丹尼,说儿子有一些内向,比如沉默寡言,不喜欢热闹的场面,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也仅限于一般的交往,很少和别人一起玩。我想,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好苗头。
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丹尼的妈妈一年前失业了,心情很不好,脾气暴躁,动不动对孩子动粗,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史密斯对此心怀忧虑,他觉得孩子很可怜,但因为工作太忙,他也无法拿出更多的时间去陪儿子。
我认为这应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失去了母爱的孩子会从心底滋生出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压抑了他追求快乐的天性,在其他快乐的孩子面前,这种自卑会有所放大,给他带来了更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与其他孩子的正常交流。这样下去的话,势必会对他的健康成长造成恶劣影响,而且肯定会影响到他成人后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
就这个问题,我跟史密斯谈了一次。我对他说,如果他认为加班工作比保护孩子并呵护他健康成长更重要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孩子已经有了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并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作为父亲,他应该做的是积极想办法为孩子解开心里的疙瘩,促使他重新回到正常成长的轨道上,而不是在这里自怨自艾。
史密斯接受了我的建议,答应回家和妻子沟通一下,然后再积极地与丹尼的老师交流一下,尽快想出一个解决丹尼心理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儿童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这与父母对孩子不当的教育方式与恶劣的家庭环境有关系。有问题的孩子在性格上普遍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郁郁寡欢、不合群、自卑、忧郁;另一种是放任自流、暴戾,对其他人采取欺压和敌视的态度。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源自问题家庭过重的心理压力,是深深的自卑感衍生出的对现实世界的逃避。
那么,应该如何对这些心理已经不健康了的孩子进行引导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是健康的。我在家庭教育培训课程中详尽地分析了儿童特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确定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果你的孩子基本具备了以下六种心理品质,就可以认定是心理健康的: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正确认识自己,并力图实现自己的价值;人际关系良好,有几个知心朋友;协调、稳定的个性;有信心,热爱生活。
那我们再考虑一下,这六种品质是如何培养并加强的呢?可以逐一分析一下。
第一点,智力发育正常。
这对处于良好教育环境中的孩子们来说,不算什么大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使孩子的智力水平越高越好。而对于10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开发智力的方法莫过于好好地“玩”。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就玩耍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作用说了很多,不管是益智玩具,还是群体游戏,都是在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的时候引导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思考和创造性尝试,对他们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不言而喻。所以,要提高智力水平,就要引导孩子尽情地“玩“。
第二点,情绪稳定,乐观积极。
如果孩子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之下,会因对外界环境缺乏足够的认知而变得敏感,稍有变故,就会情绪紧张,表现出恐惧、多疑等。但如果让孩子身处群体中间,通过互相交流与学习,加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体会成就感,孩子的性格就会趋向开朗乐观,而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对抗外部环境的侵袭,情绪自然更加稳定。
很显然,集体游戏和在一起玩玩具等,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载体。孩子在游戏中互相认同、合作、互相鼓励,就如同提前进入了一个微缩社会。如此丰富的信息和学习资源汇集一处,就像一个高含量的金矿,孩子们可以尽情开发。
第三点,正确认识自己,并力图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孤独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必要的参照,也没有及时的指正与评价信息,也就谈不上发现自我和认识自己。而在群体交流中这一点会迎刃而解,在互相的观察与学习,甚至互相质疑中发现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自己一个初步的定位,对于将来实现自身价值,自然是大有裨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还是玩耍和游戏。还有,父母和老师的肯定与建议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四点,人际关系良好,有几个知心的朋友。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考察游戏对提高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儿童逐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一点对于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获得更多的朋友,提高社会性智力都很有好处。
第五点,协调、稳定的个性。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而这种个性的协调与稳定,是在经过反复尝试,并获得多重肯定或否定的感受之后形成的,也体现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态度。所以,孩子还是需要在群体与朋友当中获得足够多的经验支撑,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尝试,一起成长。
第六点,有信心,热爱生活。
信心来自成功的体验和外界的肯定,没有哪一个人会在漆黑的房间里孤独地寻找信心,他要做的是勇敢地走出来,融入到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当然也会对他格外关照。细心和聪明的父母们应该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赞美与赏识构建孩子坚定的信心。他们应该把孩子推进孩子的群体中,而不是仅仅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
对于以上几点的分析侧重的是“玩”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当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远不止于玩。
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那个问题上。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出深刻反思。若父母做不到,学校和社会就应该伸出援手,给孩子足够的帮助,让他们接受心理辅导,并引导他们与其他孩子积极沟通,使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消除他们心里的坚冰。具体做法可以借鉴上面我们谈到的六点。
不久前我见到了丹尼,当时史密斯正打算开车和孩子一起去动物园。史密斯说,他希望丹尼和动物亲密接触,从中感受到爱和怜悯,这对他肯定有好处。史密斯的做法迎合了一些研究者所提出的“动物疗法”,效果应该不会错。
史密斯还说,通过与妻子沟通,又取得了学校和老师的帮助,让丹尼与其他的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和玩玩具,通过一起玩耍和他人交朋友、互相帮助。丹尼已经和他昔日的好朋友重新确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也因此找回了信心,开始慢慢变回那个快乐的丹尼了。
我很高兴看到丹尼走出了阴影,这是我们最想得到的结果。还有,我也可以很自豪地说,对于夏辉和夏彦,我和妻子充分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交朋友和玩耍的权利,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的未来很有好处。
最后,我还想对年轻的父母们再强调一句:让孩子玩得尽兴一点吧,这对他们长大后的心理健康有莫大的帮助。
Tips
学习就是一个儿童游戏,在带给孩子快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实现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1、运动智能。适当的玩耍可以促进孩子骨骼生长,全面强健体质。
2、自然智能。家长有时间的时候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种种树、爬爬山、游游泳、钓钓鱼,切身的感受要比通过图书、网络了解得更加深刻。
3、人际智能。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而且交际活动也是情感交流的需要,能够让孩子摆脱孤独感。
4、语言智能。家长应该孩子聊聊天、念念儿歌,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也能融洽亲子感情。
5、数学逻辑智能。数纽扣、比较西瓜和草莓的大小、记忆车牌号等,都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开发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