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18岁剑桥特优生的成长路
6897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我始终认为,“心灵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方面的教育书籍有许多,也有大量的“学术专着”向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经验。但理论性的观点均过于晦涩难懂,我们的家长未必真正感兴趣。即便有兴趣,也不太容易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心灵教育的领域,我一直有与家长朋友分享自身教育经验的想法。在本书中,我们将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常见的实例去分析,阐述和总结适合于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心灵教育”方法。

对中国的家长来说,当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学会有效地利用孩子在3岁到10岁这一宝贵的时间,进行成功地介入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健康的人,然后才能去鼓励他们追求世俗的成功。

有一次,我跟一位来自北京的家长交流,“先生,您觉得对一个人来说最应该恐惧的事情是什么呢?”

他想了想,郑重地回答我:“是失去生存的能力吧?”我说:“您说对了一半儿,其实,生存能力还有一个基础。”他疑惑地问:“那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心灵的成长。”

一个人的心灵是充盈和满足的,他的生存一定不会有问题;但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健康有问题,即便他日进斗金,也很难说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而且很难保证不出问题。

对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财富的败落,而是精神的破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种困难可以完全摧毁他的人生。

我们当然知道成功的重要性,但是成功并不是一定要赚到很多的钱、成为很有名气的人,或者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可以不成长。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孩子怎样才能从一个让邻居头疼的顽童变成一个在社区受人赞赏的成熟青年?绝不是他赚到了一百万、开上了宝马车就可以,而是他学会了如何关爱和尊重别人。这就是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现实生活中,意识到心灵力量重要性的人并不多。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懂得去开发、帮助孩子心灵成长的家长就更加少了。大部分人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因为面临竞争和社会生存的压力,所以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尽早地学会功利的生存技能,就会被这个社会早早淘汰。于是,这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就会让孩子放弃一切关注心灵的时间,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各种补习班和每年的几次关键考试中,甚至连看看漫画书的时间都不想留给孩子。

有位中国家长就对我说:“只争朝夕,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战争总动员,家长满脸兴奋,可身边的孩子却一脸迷惑。

对成人来说,财富是如此宝贵,名声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要让天真的孩子很早就接触到这些功利思维,让他们从两三岁时就变得和成人一样世故老练。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在六七岁时就能熟练地理财、投资、精通人情世故。他“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女儿不到5岁就知道股票怎么回事,读到小学二年级时,就懂得跟同学做生意了:把自己的旧书八折卖给了一年级的学生——但老师鼓励的是赠书给自己的学弟。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对于“爱”的理念,而在心中装满了“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拿来交易”的思想,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对待自己心灵的态度,正是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一位家长看待心灵教育的重要程度,与他的孩子未来成就的大小也是成正比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对比:一个从3岁时就学习各种技能的小孩,与一个从3岁起就被关注心灵成长的孩子,他们暂时会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很可能后者表现得远远不如前者那么“聪明机灵”。但是只需经过几年的时间——或许只要四五年,两者的成长情况就会有天壤之别:前者的人生前景将逊色于后者,至少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他们之间的差距。

“心灵教育”就是给一座房子打好坚实的地基,技能教育却像给一座地基不稳的房子过早地加上了房梁,甚至直接加盖了一座漂亮的房顶,丝毫不顾及房子的安全度。

当然,技能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可能否定技能教育,只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唯一要确定的,是一个合适的比例和时间的问题。我一直主张,在孩子8岁之前,尽可能不在课外时间给他增加任何的技能教育。因为这些时间属于他的内心世界——所有的课外时间都应允许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自由支配,家长只能作为一个被邀请进入的旅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我们可以防止孩子飞得太远或失控,但却不能强行握住方向盘,成为他心灵世界的主画师。

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会各种生存本领,心灵更需要额外呵护。只要你能掌握并且有效地运用一些原则——我将在本书中与你分享这些原则——你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灵老师,在他成长的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人生目标,并和孩子享受共同成长的乐趣。

第一,家长要先从反省自己做起。

在孩子从会说话、能交流的时候起,你有没有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儿童,从而顺利地进入他的世界呢?如果没有,对不起,你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家长,你休想在他8岁之前这段你可以干涉的有限时间内教育好他。很多小孩之所以对爸爸不太感冒,有时并不是因为爸爸对他太严厉了,而是当他想玩骑马游戏的时候,爸爸却把眼睛一瞪,让他赶紧去做英语听写练习。

反省自己,对家长是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家长要先停下来思考:我平时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呢?我有没有像他一样思考问题,看待世界?我是不是对他太过于强制了?

当你明白有时自己只是“一匹马”而不是爸爸时,你就能成功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此时孩子才会打开心灵的大门,允许爸爸进入。所以,第一个原则就是反思一下自己,然后去掉固化的成人思维,才能叩开孩子的世界,并得到他的欢迎。

第二,家长必须从孩子的兴趣之门,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许多父母现在都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他们觉得:“呀,为什么孩子就不听我的呢?越大越不听话,到了青春期就叛逆起来,还把我当仇人,到底是为什么呢?”有的家长还愤愤不平地说:“气死我了!学舞蹈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他就是不去!不去也就算了,他还摔东西,故意找茬,有时我真想给他一巴掌!”

你看,家长总喜欢这样思考。但是,你没有想过,为什么在你和孩子之间出现了如此激烈的对抗呢?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你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他的兴趣是什么,也根本没有当过他的朋友。如果你不尊重他的兴趣,不站在他的角度欣赏他的爱好,那么你只是空有一个父母的头衔,并不能被他接纳。

第三,家长必须去发现孩子心灵世界的颜色,才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入口在哪里?怎样才能进去?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孩子对于家长是很宽容的,他渴望爸爸和妈妈的关怀;对于父母,他随时都抱着期待。只要你有心,用心,带着足够的诚意,你就能够从任何一个方向走进他的心灵。

比如说,孩子很喜欢吃雪糕,你可以买两根味道不同的雪糕,一个递给他吃,一个拿在自己的手里吃;你可以跟他探讨两种雪糕的不同味道,互相交流各自更喜欢吃哪一种,还有什么雪糕的味道更好,他的同学们都喜欢吃哪一种等等。最后你们互换雪糕品尝,计划下次一起享用什么美食。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迅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有时候,一根雪糕就代表了孩子心灵世界的颜色;有时,他内心的钥匙则是一个可爱的玩具。前提是,你必须真心地与他交流,而不是敷衍了之。在这些很小的事情上,只要处理得当,你就可以与孩子在一个共通的小世界里相遇。你要表现得不是他整天带着一副威严表情的爸爸,而是他的心灵知己——只要带着100%的诚意去做“雪糕爸爸”或“玩具妈妈”就可以了。

多做一些这样的努力,我们跟孩子就会有数不完的共同语言。当你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他的好朋友以后,他才会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信赖和交流的人,他才会愿意进入你的世界,并且在意你的看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你要求他关掉电视去做功课时,站在你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向你发起强硬的抵抗。

夏辉在小时候对电视里的科普节目很感兴趣,整天跟我交流,问东问西的,我没有催着他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每次都认真地帮他解答。争执不下时,我还去图书馆查书。在这样的交流中,我和夏辉就形成了亦父亦友的关系。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我有爸爸的威严,也有朋友的宽容。事实上,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就是我们所能见到和设想到的最融洽的亲子关系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一到了青春期便很反感自己父母的那一套呢?他们觉得父母实在太老土了,他们把父母当成仇人。这是孩子的问题吗?至少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觉得责任在于孩子。但事实上,是因为父母从未进入他的心灵世界,对他的想法和真正关心的问题从未感兴趣。父母只懂得压抑他的性格,限制他的兴趣,在交流时也对他缺乏尊重,孩子自然不会对家长敞开自己的世界,表现在言行上,就是家长看到和体会到的“叛逆”。

请想想我们的童年吧,难道你那时不反感父母对自己的高压政策?当你能够进入孩子的世界时,除了和他进行交流并且寻机进行引导以外,也是一个跟孩子学习和探讨的过程。这是双向的沟通和成长——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他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能从自己和孩子两个角度去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一门功课,就是倾听和理解。家长不能总是一味地责怪孩子不听话,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在要求孩子理解你之前,你要做的不是拿起大棒,而是笑容满面地俯下身去,让自己变成一个“大小孩”,去融入他的世界,倾听他的心声。

在本书中,我们讨论的并不仅限于此。我们在关爱孩子的同时,怎样用正确的思维和方式培养孩子?怎样理智地与孩子平等交流?怎样进行心理分析和行为判断?如何才能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我希望全世界的父母都可以知性、理性地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这是本书唯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