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脑补脑健脑要诀
6896400000027

第27章 眩晕

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病也为中老年人常见病证,故积极防治有重要意义。

1.主证

本病轻者闭目即止,一阵而过。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神经官能症等等。

2.病因病机

(1)外邪:当六淫邪气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

(2)脏腑功能失调

①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而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发生眩晕。

②肝阳上亢。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劲,主动主升,而年老肾水亏虚,不能养肝,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而致眩晕。或因长期忧郁脑怒,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③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忧思劳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阳气虚弱,皆致脾虚胃弱,不能健运水谷,以化生气血。

(3)痰浊中阻年老阳虚,阳微阴盛,或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脾虚失运,聚湿生痰,痰浊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

(4)淤血内阻

年老气虚,帅血无力,血行不畅,则淤血停留,阻滞经脉,清窍受扰或不荣,发为眩晕。或年老血亏,血流不畅,则血虚血淤,清窍受扰,而生眩晕。

3.辨证

眩晕是一个本虚标实的证候。本虚系肝、脾、肾的气血阴精不足,标实为风、火、痰、淤之邪实。因此,必须分清标本、轻重、缓急,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眩晕病因虽以内伤为主,但外感眩晕也不可忽视,故首先辨明其属外感,还是内伤,以便于进一步辨明具体证候类型。

眩晕尽管病机较为复杂,但要之不过虚实两端。而辨眩晕之虚实,要特别重视舌象和脉象。

眩晕病根据发病的原因及临床所见,可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外风型

主证:除眩晕主症外,风寒型伴有畏寒、关节痛、头痛、咳嗽等,脉象浮紧、舌质淡红、苔薄白。风热型伴有发热不畏寒,咽疼、头痛、咳嗽等,脉象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法:解表祛风。

代表方剂:疏风散(《经验方》)

荆芥、薄荷、蝉衣、桑叶、菊花。

若为风寒型,去上方桑叶、菊花,加桂枝、麻黄、细辛。若为风热型,加银花、连翘、淡竹叶。

(2)肝阳上亢

主证:眩晕、烦急、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头痛且胀,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方解参阅“头痛”)

本方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之眩晕,头痛疗效较好。若肝火过盛,兼见目赤,苔黄糙,可加龙胆草、丹皮等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若偏于风盛,症见四肢麻木,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镇肝熄风,必要时还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3)气血亏虚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劳累易发,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代表方剂:归脾汤(《济生方》)

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若偏血虚,可加阿胶、熟地黄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酌加茯苓、苡仁、泽泻,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

(4)肾精虚亏

主证:眩晕而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若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阴虚者,舌质红,脉弦细数。

治法:偏阴虚者,治宜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宜补肾助阳。

代表方剂:

①左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山药、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本方功用滋补肾阴,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眩晕症。方中熟地黄、萸肉、菟丝子、牛膝、龟板胶补肾阴。鹿角胶可以填精补髓。若阴虚内热,症见五心烦热,舌质红,可加炙鳖甲、知母、生地黄、黄柏以滋阴清热。

②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本方功用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眩晕症。方中熟地黄、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能益火助阳。但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宜久服。常服者应改用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

若眩晕较甚,二方均可加龙骨、磁石、牡蛎之类,以潜镇浮阳。

(5)痰浊中阻

主证: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方解见“头痛”)

本方用二陈汤燥湿祛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而治眩晕,是标本兼顾之法。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竹茹、代赭石以镇逆止呕。若脘闷不食,加白疫仁、砂仁等芳香开胃化浊之品。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症见口苦、苔黄腻,宜加黄连、黄芩等苦寒之品以化痰泄热。

(6)淤血阻络

主证:眩晕时发,反复日久,伴头痛而痛处固定,或刺痛,面唇紫黯,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舌有紫斑或淤点,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淤生新,行血清经。

代表方剂:血腑逐淤汤(《医林改错》)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方中桃红四物等为活血消淤主药,枳壳、柴胡,桔梗、牛膝以行气通络,疏理气机。若兼寒凝,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以温经活血。

4.病后调理

(1)良好的休养环境

整洁而安静的环境对眩晕患者,尤其显得重要。因此,病室一定要舒适,避免噪音,室内光线不宜太强,如能再有浅绿色的墙壁,这对消除患者的焦虑,减轻大脑的兴奋灶是很有益处的。此外,每天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当眩晕发作时,要闭目养神休息,发病期间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力活动。

(2)加强精神护理

一方面劝说病人少生气动怒,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消除忧虑、恐惧、消极、悲欢情绪。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使疾病反复发作与加重。尤其对肝阳上亢所致眩晕的患者,一定力戒情绪激动。

(3)重视饮食疗法

饮食要新鲜,量少,多餐,以富有营养成分并易于消化为原则。除考虑饮食的品种外,在烹调方面也应多加考虑。例如对胃口不好的病人,可以把米炒微焦,再加水煮粥,这样既有诱人的香味,又易于消化。又如饮汤,以蛋汤为宜。要少食盐,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瘦肉、豆制品、植物油等。在饮食的禁忌方面,应和中医辨证结合起来,如虚寒型应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和温性食物(如羊肉等)。虚热型,则应忌辛辣、烟酒等热性食物,宜食凉性食物(如甲鱼等)。眩晕由于外感所致者,又伴有高热,汗出,宜多饮水(诸如果汁、盐汤、豆浆等)。

(4)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给病人做护理时,动作宜轻柔,注意不要摇动病床,增加病人不适。并时时注意观察眩晕发作时间和诱发因素,发作时是否伴有呕吐,耳鸣,眼颤、神志不清,血压升高或过低,有无结代脉等。发作中止后,患者平时有无步态不稳,行动不便等情况,提供给医生以协助诊断。

5.防治要点

头晕症患者,年龄大多在中年以上,这是因中年以后,肝、脾、肾的功能均有所减退,故“痰湿”容易产生,肝阳也很容易上亢。根据这些病理特点,应少食芳香辛辣的食物,以及太甜、脂肪太多的食品,而清淡饮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对本病是有益的。还要避免噪声对大脑的损害,因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能产生头晕、头痛的症状。

在治疗上,外感眩晕以祛邪为原则,按其风、寒、暑、湿之邪所伤而疏散之,并分清表、里、半表半里而治之。内伤眩晕多以滋肾养肝,益气补血,健脾化痰为主。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主要如下:

有了眩晕症后,最好去医院请医生检查,一般可看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在一些大医院中还设有“眩晕”专科。医生可能会问病人:

头晕多数是由于种种诱因而导致的一过性脑缺血所致。如果了解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事先有思想准备,便可以防止发生头晕。当头晕出现时,病人首先不要紧张,可在光线暗淡,安静的室内自选体位卧床休息。平时要戒烟、酒。若发生体位性晕厥时,不要突然及过猛起立就可以避免晕厥发生。有排尿性晕厥史的人事先要有思想准备,可靠在物体上或在别人扶持下进行排尿,也可以卧位排尿。血管性晕厥时易紧张,对情感波动者应给予安定剂,对正在发病者应立即卧床,呼吸新鲜空气,并检查有无头部摔伤。咳嗽性晕厥应注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戒烟,尽量避免连续剧咳的发生。妊娠期晕厥只要使患者知道,应及时卧倒或改变体位即可。

另外,有眩晕病史的中老年人,蹬、骑自行车时等都要格外谨慎,以防发生意外。眩晕一经肯定,要根据医生的指示备用适量的抗眩晕药物如苯海拉明、乘晕宁等药,可在发作前服用。也可经常服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E、维生素A,三磷酸腺苷片。若因前庭神经原、美尼尔氏病发生发作,则应立即肌肉注射山莨菪碱或阿托品针剂。若因低血糖、低血压发生眩晕时,可立即饮糖水或静脉注射高渗糖注射液。

为减少眩晕发作,应积极治疗眼、耳、心血管病症,戒酒、烟。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减轻体重,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劳逸结合,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严格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以使眩晕发作次数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