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脑补脑健脑要诀
6896400000010

第10章 良好的睡眠是健脑的基础

现代科学证实,大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体重的2%,而它需要的氧气的量约占全身用氧量的1/4,在人体各部位当中占首位。另外,大脑组织所需要的糖比其他器官多得多,大脑所需的血流量大约为心脏血液总排出量的1/5.可见,脑力劳动一天的消耗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得多。

在脑力劳动时,人们一般是静坐姿势,而人体的其他器官,比如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都由于人体的相对静止,它们的机能状态跟不上大脑紧张活动的需要,于是就出现“养料”不足的情况。

睡眠是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因为经过白天的辛勤工作之后,必须靠睡眠来消除疲劳,养精蓄锐,恢复功能。古人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养气,睡能养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睡眠是大脑借助“同化”作用,积累“燃料”,只有这样才能有第二天旺盛的精力。正如《灵枢。菅卫生会篇》所说:“不失其常,故昼精夜暝。”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醒来即觉神清气爽,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朝气蓬勃,渴望工作,充满活力。睡好一觉,就象给电池充了电,储了能,散发出更强的生命之光。睡眠是大脑的一种珍贵的营养品,绝妙的恢复剂,保护神,巴甫洛夫称其为神经系统的“救星”。莎士比亚用诗的语言,道出了睡眠的意义,“那清白的睡眠……疲劳者的沐浴,受伤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的盛筵上的主要营养。”

中医学整体观中“天人相应”的理论也阐述了这个道理。天黑了,人就入睡,天亮了,人就觉醒。这种睡眠——觉醒——睡眠的周期性变化,是人与天地日月相应的表现,是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白昼属阳,黑夜属阴。夕阳西下,阳气尽而阴气盛,人们纷纷上床静息,所谓“阴者主夜,夜者主卧”;到了夜半,阴气大盛,更是夜的大好时机,所谓“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此后阴气渐衰,至天明则阴尽阳复,朝阳升起,人也觉醒。人的阴阳就是这样与天地阴阳消长相应,或醒或寐,交替不已。所以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醒矣”。人的这种醒寐交潜(觉醒和睡眠交替),是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光明和黑暗交替)相适应的,是人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界规律的节奏合拍的具体表现。

睡眠对肌体是不可缺少的,其重要性不次于饮食。人或动物不吃东西比不睡眠还能坚持更长的时间。生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如不让狗吃东西,它能坚持一个月左右;如不让它睡眠,10~12天就要死亡。人处于非常的情况下,不吃东西可坚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不睡眠就过不了一周半到两周。一个人一两天睡眠不足,就会无精打采,头昏乏力;经常睡眠不佳,则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不仅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使人心情烦躁,容易激动;严重的缺乏睡眠,还会产生幻觉;如果一周以上完全不休息,娇嫩的大脑皮层细胞就会遭到严重的危害。

一般而论,年龄越小,需要睡眠的时间就越多。一个月的新生儿,除了吃奶,全部时间都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婴幼儿每天需要16~20小时。学龄前儿童一般要睡眠12~14小时。学龄期儿童大约需要10小时。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需要9小时左右。成年以后,能保证8小时即可。当然,不同年龄组的睡眠要求个体差异很大。老年人可能每天5~6小时的睡眠就足够了。这与睡眠的质量与深浅程度有关系,睡眠较浅的人,需要睡得长些,而大脑皮层抑制很深的酣睡,即使时问短些,也能消除疲劳。衡量睡眠质量的标准是:无论时间的长短,只要清晨无需他人唤便能自己醒来,而且自觉头脑清爽,精力充沛,能够胜任复杂的脑力劳动,就说明睡眠的时问足够了。

良好的睡眠是恢复脑力的首要因素,因为睡眠是肌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睡眠能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免于衰竭和破坏。通过睡眠,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能得到恢复。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常常遭受失眼的苦恼,除了一部分是由于疾病的原因外,较常见的是因为没有注重睡眠卫生。例如,生活节奏不合理:睡前进行激烈的运动,或看惊险的小说、电视,与朋友热烈的交谈或争论,喝浓茶或含有咖啡的饮料……。情绪波动,心中有事烦累,更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正如《老老恒言·安寝》所说:“若终日忧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上时消释可得乎?”宋代邵康节在《能寐吟》书中也说:“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喜不寐,大病不寐,大安不寐。何故不寐,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无事。”

在病房或门诊上常听到患者自诉,自己经常“整夜不合眼”。但事实上,他们虽说不是整夜,也是整夜的大部分时间睡了觉的。这叫无意识睡眠,前苏联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谈到这种睡眠。以后一些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睡眠的存在。这种睡眠的特点,是人们不能肯定自己睡过了没有。多半见于老年人,年轻人在久患重病或身心过度紧张之后,有时也出现这种睡眠现象。无意识睡眠,多少总能使肌体得到一些休息,所以不能认为是失眠。有的人抱怨自己睡得“零碎”,有的人则睡得特别轻,一夜要醒来好多次,每醒一次,许久不能入睡。如果是暮年人,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所致。为了预防失眠,当以“清心为切要”,杂念斩除,自然安眠。为了获得良好的睡眠。还应注意以下各点:

1.要创造合适的睡眠环境

要想快速入睡并且睡得宁静,理想的条件是:被褥舒适、柔软、温暖,室温适宜,空气流通,环境保持安静,光线暗。唐代孙思邈曾说:“卧讫勿留灯烛。”人头边勿安火炉。既要避免风吹头面耳部,也不能蒙头而睡,他认为“冬夜勿覆其头的长寿”。

2.睡眠姿势要合适

有的人睡觉时仰面朝天,两腿伸直,两手抱头。要知道,这样的姿势大部分骨骼肌是伸展的,因而是紧张的。往往有人主张仰面睡,两手放在两侧。可以设想,保持这种姿势直立起来是什么情景:恰好是“立正”姿势,这样是得不到充分休息的。这种姿势便于使身体固定不动,但不能使肌肉得到放松。睡眠的姿势应是不受拘束的。最好侧卧,腿和臀半屈,这时大部分肌肉都处于放松状态。当然也没有必要整夜都保持这种姿势。要利用自然形成的机制:睡眠时大脑停止使肌肉冲动,肌肉得到放松。人们可以倒过来运用该机制——使肌肉放松,从而使大脑入睡。在睡眠中,姿势是自动改变的,人的意识并不参与。但有时就是具备这些条件也不能入睡。原因之一就是骨骼肌没有放松,影响到大脑皮层的紧张度,这时可以通过仪器观察到兴奋占了抑制的上风。如果肌肉不断向中枢系统输送大量的冲动信息,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人就不能入睡。这就是兴奋性亢进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接受冲动,并对冲动进行应答,也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前人对睡姿早有研究。孙思邈认为,侧卧比仰卧更好,他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于偃卧。”(《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侧卧之中,又以右侧卧更佳。《续博物志》中说:卧不欲左胁。《老老恒言》中说:“卧以右侧,以舒脾气。”不仅要侧卧,还应蜷曲,做到卧如弓。孙思邈还指出,睡时应闭口,脚无空悬或踏高处。古人认为,正确的睡姿对人的健康大有益处。明代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专门写了一节“睡法”,他说“睡不厌蜷,觉不厌舒。”蜷者,屈膝蜷腹,以左右胁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眼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

3.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应按时就寝,按时起床,行成规律。脑力劳动者——科研工作者、教师、大学生等最好不要开夜车。虽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学习、写论文,并有很高的效率,但如果长期如此,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种不合理的节奏会反射性的固定下来,使人过了午夜再难有理想的睡眠,有时甚至吃最灵的安眠药也元济于事。所以在就寝前一个半小时尽可能少接受任何信息。放下书本,关上电视。上床之后,脑海中抛弃一切“不了之事”安定心神,心平气和,而后闭目人睡。正如蔡季通在《睡诀》中所说:“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上床以后,仍然左思右想,则难以入睡,所以张锡纯要求“先将其人后天知识闭住,但用先天之灵明”,以利入睡。

4.睡前要避免各种影响人睡的因素

孙思邈强调“凡欲眠勿歌咏”,“卧勿大语”,确有道理。其他凡能导致精神兴奋的因素,都应避免。如睡眠前不看惊险的小说或电视,不喝浓茶,不大量吸烟。此外,临睡前不宜用餐,特别是不以吃得太饱,否则也会影响睡眠。金元名医李东垣就说过:“饱而睡不安。”俗话也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在睡眠前使消化器官负担过重,过饱的胃就要有冲动的信号进入大脑,睡眠就要受影响。当然空着肚子就寝也是不应该的。

5.睡眠前采取一些有助于安神的措施

就寝前一个半小时尽可能少接触任何信息,可在宁静的环境中放松肌肉,悠闲散步,打太极拳,放松身心,或用温水泡脚10余分种,引血下行,安定心神,均有助于入睡。有些严重失眠的患者,采用以上方法,仍然难以入睡,临时使用一些安眠药,也不失为一种治标之法。但切不可养成滥用安眠药的习惯。安眠药虽能促使入睡,但并不能获得良好的睡眠,所以,第二天早晨,仍然自觉没有睡够,并感疲惫不适。有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服用正常剂量的安眠药,第二天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也会降低1/3.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办法治疗失眠,如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则无此弊。然而失眠单纯依靠药物,总不是治本之道。盲目服用安解脱出来,待远驰疲劳之后,即可渐渐入睡。操法中的数息法和意守丹田法更为常用,效果甚佳。纵法对于因害怕失眠而更难入眠者尤其适用。有的人“辗转床褥,必求其寐,愈不肯寐,更生烦恼,去寐欲远”。形成不寐的恶性循环。而使用纵法时,心想不管你睡不睡得着,这就消除了害怕失眠的焦虑,而任其思绪远驰,特别是回想以往游历的自然风景,回味恬愉之趣,心神渐渐安静,即可诱导入睡。

陆定圃在《冷庐医话》中介绍了他的老师使用纵法获效的经验。他写道:“余师归安沈鹿坪先生焯,官台州教授时,因阅公文繁老,患怔忡不寐。有人传一云法,每夜就枕后,即收敛此心,勿萌杂念,惟游思于平素所历山水住处,任情一住,定而能静,久而久之,心渐即于杳漠之中,则不其寐而自寐矣。如法行之获效,是其能得法之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