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过财富观,钱多了就过关了。
主持人:第三个问题各位网友和我们现场的朋友们非常关心,2010年您成为中国首富,首富榜单上说401亿,每个来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刚才我们接待您的时候开始聊起来,你说人要过财富观,这个财富观是不好过的。你是怎么过的?
王健林:钱多了就过关了。讲真格的,刚才你说财富多少亿,说实话依我的目标来讲这个微不足道,我的目标追求多得多。我真是这么想的,赚更多的钱要把更多的财富弄出更大的东西,人要有梦想一直追求,否则我没有目标追求,我不给自己定目标追求,就会懈怠了。公司也大了员工这么多,不给自己定目标自己找理由懈怠是非常容易的,马上会滑下去。我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始终保持对财富的激情,就是要有一个目标在激励我。
——王健林谈财富
背景分析
2013年10月16日,《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公布2013中国富豪榜,王健林以86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首次登顶。其个人财富相比2012年大幅增长488亿元。《福布斯》中文版总编周健工表示,王健林财富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同时万达大举进军国内外影视行业的关系,其个人财富的增长来源逐渐多样化。
作为新晋首富,王健林的金钱观让人颇感好奇。王健林说人是要过金钱关的,金钱不是成功的唯一要件,很多东西也是靠金钱得不到的。王健林善心大于财心,他自认为是过了金钱关的。
虽坐拥上亿资产,王健林却坦陈,他从一开始做生意到现在,对待财富一直是比较散漫也比较随便的。在万达王健林的很多助手都非常反对他一个人出去谈合同,因为只要是他去谈,一定会谈一个最差的合同回来。他总是碍于面子问题不好意思反驳对方。虽然合同谈得差,但不难看出王健林不刻意求财,也不计较财富的宝贵品格。他自己也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计较钱财的人不会成为很富的人。按一般规律来讲,舍才能得,胸怀大、情商高,交的朋友多,做生意的途径才会多,成功的机会也就多。因此王健林可以坦荡地说“我是过了金钱关的”。
王健林作为富豪,不仅生财有道,而且培育孩子的理念也颇为先进。他先是让儿子王思聪到国外接受先进教育,使儿子成为一个思维敏锐之人。如今王思聪学成归来,担任普思投资的董事长、万达集团董事,在微博上十分活跃,关注时代进步、关心社会发展,常有麻辣热评见诸微博。这一切都表明,在王健林的精心培育之下,王思聪至少与那些沉溺于物欲享受,陷身于纸醉金迷之中的纨绔子弟和新“土豪”并不相同,正在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积极介入社会的青年才俊。
虽然王健林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但是他重视教育、重视实际能力的锻炼,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学习知识、经受考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对于年轻人永远重要,即便贵为中国首富之子,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成功。
金钱绝不是成长的唯一要件,也不是王健林教子最大的亮色。不论出身如何,金钱观是每个人都需要摆正的。贵门出贵子不容易,寒门出贵子也不是没有可能性。缺乏充裕的资金,不能花钱买顶级教育,就更需要花精力努力学习,让自己拥有安身立命的起码知识储备;不能花钱买教训,就尤其需要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不断摔打、接受考验,努力去开拓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拓展透析
正如王健林所说的,只有看清财富、不为钱财所累的人,才是真正富有之人。在众多优秀的企业家中,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算是一位。
他靠卖一瓶瓶饮料赢得了820亿身家;他凭借对社会环境的深刻领悟,占领了全国每一个城乡小店,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的日子过得如苦行僧一般,年近七旬依然每天拼命工作16小时,他还决定再奋斗20年,2012年时他凭借820亿的财富荣登中国首富榜首。
事实上,这已经是宗庆后第三次夺得首富榜的桂冠了。已经年逾七旬的他,面对着马云、史玉柱的纷纷退位,却表示还要再干20年,究竟是何原因?
在宗庆后看来,820亿的财富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张大钞票,他对“首富”的头衔没有太多感觉。他说,因为我没有权钱交易,财富都是清清白白的,也就不怕被评为首富。宗庆后更看重的是首富头衔带给他的工作上的便利,当他做国际精品贸易,到国外洽谈代理合作时,会切实感受到方便。
宗庆后说,做好企业是一种责任。他曾做过统计,娃哈哈在全国各地建厂,间接带动了原材料、包装材料、水电、运输等相关行业近150万人的就业。仅经销商就有8000多家、级别更低一些的有十几万家,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此只有娃哈哈做好了,全中国数以万计的人们才都有钱赚。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宗庆后一刻也不敢放松。
虽怀抱巨额财富,宗庆后的消费水平却比娃哈哈的员工还低。究其原因,每天拼命工作16小时,没工夫消费是一点,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习惯清苦生活是第二点。可以说,这笔财富同时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作为快消品行业的“龙头”,宗庆后有强烈的危机感。他的做法也提示我们,做企业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快速发展创新,才不会落伍,晚走一步就可能落伍了。落伍以后再想翻盘,难度会大得多。因此只要身体允许,企业家就应该“拼命”工作,“拼命”寻找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