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庄子大智慧全集
6884800000025

第25章 拥有平常心,做个快乐人

【原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做善事不要存在着求名之心,做恶事不要遭到刑戮之害。顺着自然的中道而为常法,就可以保持健康,可以一生平安,可以养生,可以尽天年。

一个人做事总是有一定目的的,即使他强调没有任何目的。其实没有目的本身也是一种目的。只不过,无论任何目的,都要与个人喜好相联系,而绝对不能出现那种为一时之利而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

人应该以他本来的面貌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获得荣誉就忘乎所以,也不因为得不到荣誉就怨天尤人。

围棋中有一术语: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指的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比赛,都应该以平日下棋的心情对待之,这样就能下好。反之,过于兴奋,高度紧张,把一盘棋看得过重,以至于心理失衡,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该赢的棋,也会下输。

棋理与人生的道理是相通的。面对荣誉,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心包装自己的形象,显得不卑不亢,是最适于自己生存的。

山西“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老杨同志》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深入实际了解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区干部老杨的形象。老杨在农民心中可算作是一个“大官”,他之所以能受到欢迎,就是缘于他那颗融于群众一体的“平常心”。

我们也曾耳闻目睹过一些令人敬佩的大名人,其对名利之淡泊,有时要比平常人还具有平常心。学贯中西、闻名四海的大学者钱钟书,从来都是拒绝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介的采访。一位外国记者到中国来想拜访他,钱钟书拒绝说:“你知道有只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要见一见那只下蛋的鸡呢?”

不以名累,宠辱不惊,安之若素,永远保持着常人的本色,这是一类名人的活法,是他们对待名利和荣誉的一种态度。

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名利和荣誉,对于一切,你都可能会很坦然。有名有利,你是你,无名无利,你还是你。始终保持朴素纯洁的做人的本色,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从从容容走你的人生之路,这该是多么轻松惬意!

保持平常心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不是消极地让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是宣言万物皆空劝人遁世,而是希望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进入一种更高的哲学层次。拥有“平常心”,便能充分调动发挥生命的潜质,使生命更加灿烂地放射出原有的光华。

保持“平常心”,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训练和培养的结果。不仅对名对利,假如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培养出这种素质,那我们将受益无穷。

有人说:“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简单和快乐的人。”其中道理至为浅显,如果干劲十足心情愉快,烦恼和疲劳即无隙可乘。再者,当涌出兴味时也会产生工作意愿。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否认,陪着一个可厌的人散步1公里,一定比与热恋情侣散步10公里更感疲倦。

有一天晚上,爱丽丝下班回家。她感到累极了,腰酸背痛,头也痛,连饭也不想吃,就径自上床休息了。经她母亲三番五次好言劝说,她才爬起来上餐桌。饭后,电话铃响了,是她男友打来的,邀她参加舞会。她顿时眼睛发亮,精神焕发,快步奔上二楼更换衣服,一直跳到深夜3点。回家时,她不但一点也不觉疲累,甚至还因心情兴奋而几乎无法成眠。

那么,8个小时以前,她究竟是否真正疲倦呢?那倒不假。她对自己的工作早已厌烦,或许已萌生人生乏味之感了。像爱丽丝这样的上班族,世上真不知有多少,也许阁下也是其中之一。

疲劳感的产生,主要并非源于肉体的消耗,而是与其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正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数年前,约瑟夫·E·巴马克在他所著的《心理学记录》一书中曾提出他的实证报告:他让一群学生进行某种不会使他们引发兴趣的测验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好累,昏昏欲睡,头痛,眼睛疲劳,心情焦躁”等等,有的甚至有胃部不适症状。这些都是“假病”吗?不是的,稍后,从对这些学生实施新陈代谢测验的结果得知,当感到倦怠时,人体的血压和氧的消耗量即告降低,而对工作感到兴趣和喜悦时,新陈代谢立刻活泼起来。

当一个人从事兴致高趣味浓的工作时,是绝少会感到疲倦的。杰克在最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前不久,他到路易斯湖畔的洛矶山脉度假数天,沿着柯拉尔·库里克一路垂钓,途中,有时须穿过高可及人的草原,有的地方树木横陈,走起来有如练桩一般,还数度被树根绊倒,如此共走了8个小时,但他一点也不觉疲倦。原因何在?因为杰克共钓了6尾大鳟鱼,使他有莫大的成就感,心情一直激奋不已。相反的,如若对钓鱼丝毫不感兴趣,也许杰克早就累得想打道回府了。

连像登山这样激烈的活动,也不会因过度使用体力而使人感觉疲劳。明尼亚波里斯的银行家S·H·金格曼氏,可为此一事实提供佐证。1943年7月,加拿大政府函请加拿大山岳协会推荐数名导游员协助游击队实施山岳训练,金格曼氏获选为其中的一员。这批导游员年龄从42-49岁不等,已不再是年轻力壮了,而游击队员却个个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年轻小伙子。他们引导这些小伙子渡冰河、穿越雪原,利用绳索、钢缆、脚架等攀登12米的断崖,并爬遍溪谷中的所有山峰。经过6周特别训练后,登山的全程约需15小时,但那些原本体力充沛的小伙子个个都筋疲力尽,几乎不想动弹了。

他们的疲劳是否因特别训练期间未加强肌肉锻炼所致呢?问得实在愚蠢,受训队员心里都有数,那实在是很激烈的特别训练。他们的疲劳其实是因厌倦登山所引起的,当感到极度疲劳时,有许多人甚至连饭都不吃就抱头大睡了。那些比队员年长二三倍的导游员又是如何呢?他们难免会感到疲劳,却不致有精疲力竭之态,他们照常进晚餐,饭后,还要花几个小时主持讨论会。他们所以具有如此毅力,是由于他们一向对登山兴趣浓厚。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桑代克博士曾就有关疲劳问题进行一种实验。他以几个青年为对象,用各种方法引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约一周皆未上床睡觉。所以,他在结论中指出:“厌倦乃是工作效率减低的惟一原因。”

如果你是脑力工作者,大抵不会因工作量而造成疲劳,但若属于积压的工作,则另当别论。例如,某一天,工作时接二连三被搅扰中断,没有时间写回信,商量不顺利,问题层出不穷。总之,一切都不顺利,什么事情都没处理,却觉得疲惫万分,回到家仍感头痛欲裂。

第二天刚好相反,事事得心应手,无往不利,处理的工作量比前一天多40倍,但下班时仍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所以,我们应该得到的教训是:我们的疲劳大多非因工作所产生,而是由于烦恼、挫折、懊悔。

话说回来,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存有倦怠感,那该怎么办?这里有一个速记员的实例:她在奥克拉荷马石油公司服务,每天必须在一大堆的借贷契约书上填写一些数字并加以统计,工作性质极其单调,使她颇感厌倦。为自我防卫起见,她决心设法使它趣味化——每天跟自己竞争。当结束上午的工作时,她就统计一下所做成的数量,该天下午即以超过上午的成绩为目标。然后,再统计出全天的工作量,第二天则以超过前一天为目标而努力。结果,她的工作绩效名列全组第一。这给她带来什么好处呢?嘉奖?感谢?升迁?加薪?都没有。然而,她从此不再对工作感到疲劳厌烦了。那是因为具有目标的努力,给予她一种精神刺激,使她涌出更大的活力和热忱,此后也让她能够享受更多闲暇。

这是真实的故事,因为她后来成为戴尔·卡耐基夫人。

对自己的工作抱有兴趣,有时也可获得某种意外的好处,以下是伊利诺州的葛登小姐来信所述的事情:

“我们公司共有4个速记员,每人平均须为公司的四五个干部整理口述信函,有时,工作会突然凑在一块儿,忙得叫人心烦。有一天,一个副组长命令我将一封长信重新打字,我一口拒绝了,我辩解说,不需全文重打,只需加以订正即可。这位副组长只丢下一句话:‘你不打,我叫别人打!’最后,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当我开始重打时,突然想到,以前,我不是已察觉到有许多人在觊觎我这份工作吗?而且,我也是因从事这种工作拿到薪水,为何要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顶撞上司呢?这么一想,使我心平气和了,并且,兴起一种念头:这虽是很令人心烦的工作,但我一定要装出很乐意去做的态度。这一来,我发现自己也逐渐有点喜欢它了。心情既愉快,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所以,那以后就很少需要加班赶工了。由于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使我在公司中颇受好评。有一次,某部门主管需要一个专属秘书,即直接指名要我担任,主要理由是,每次你加班时脸上都不会出现不愉快神色——对我而言,这是极其珍贵的发现,改变心理态度居然会产生这种效果,会带来偌大的好处。”

数年前,一个名叫哈朗·A·哈瓦德的贫穷少年,痛下决心强迫自己一定要“敬业乐业”,从而使他的人生完全改观。他在一所高级的餐厅打工,工作卑微而繁琐,当其他少年兴高采烈玩棒球或与女生打情骂俏时,他却正在洗碗盘、擦桌椅,或舀冰淇淋给客人。哈瓦德很轻蔑自己的工作,然因家境所逼,又无法放弃这份工作。于是他决心研究有关冰淇淋的种种问题。诸如制造过程如何、使用何种材料、为何味道上有好坏之别等等。由于长期沉浸于冰淇淋问题的研究,使他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的博学家。接着,他又转面对营养化学发生兴趣,考进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专攻食品化学。其后,纽约的可可贸易中心,曾以大学生为对象举办一项征文活动,题目为有关可可和巧克力的利用问题,哈瓦德应征入选,获得奖金100美元。

毕业后他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便在自己住宅的地下室设立一个私人实验室。过后不久,麻省议会通过一条新法律:牛乳产品中必须标示它的活性菌数。哈瓦德恰为此行专家,他的故乡亚马斯特的14家牛奶公司纷纷聘请他担任该项工作——计算活性菌数。因应接不暇,使他必须聘用两个助手。

其后25年来,他仍坚守营养化学的工作岗位,而当年许多从事该行业的同事,有的已亡故,有的则改就他为,惟独他25年如一日,一直未减其研究的热忱和创意。并不断提携青年学子,而成为此业的指导者,其盛名始终屹立不坠。反观当年被他所艳羡的那一群同学呢,如今有许多人正在失业中,他们落魄潦倒,只是不断咒骂政府和自叹时运不济。如果哈瓦德没有化厌烦为乐趣这一念之间的改变,机会也许就不会降临到他身上的。

美国著名的新闻广播评论员H·V·卡登邦,曾告诉我们他如何改变工作兴趣的经验谈。他X岁时,对海外旅游极感兴趣,却苦无财源,后来总算让他想出一条方法:他向一艘家畜运输船主毛遂自荐,愿在船上担任给牛群喂养饲料和给水的工作,就这样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抵达英国后,他乘自行车到各地旅行一遭,再渡海转到巴黎时,已是囊空如洗,必须忍饥挨饿了。他只好把照相机当掉,得了5块美金,随即在《纽约论坛报》的巴黎版登一个求职广告,找到一份推销立体幻灯机的工作。现在40岁左右的人大概还能回忆出来,那玩意儿就是可以同时观看两种相片的立体双眼镜。在当时来说可说是很奇妙的玩意儿,它的两个镜头可将两种映像变成一种,而产生立体效果和距离感,有如观看实景一般。

话说回来,卡登邦并不懂法语,但仍有办法挨家挨户地推销下去,而且,他在第一年就赚了5000美元,可说是当年收入最高的推销员之一。卡登邦表示,若说为了学习成功的要诀,他当时的经验比在哈佛大学进修一年更有益处。因为这使他培养了十足的信心。他说,照当时他与客户间水乳交融的情势,即使要他向法国主妇推销“国会纪录”,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这次经验,使他对法国人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理解。其后,才能成为广播界著名的“欧洲问题”专家。

不会说法语,如何能在当地成为第一流的推销员呢?他的方法是,先拜托雇主把推销过程中所需用的法语书写出来,他当即努力背诵。他出门推销时,按门铃后通常都是主妇出来开门,卡登邦即用他那滑稽的法语腔反复说出所背诵的文句,然后出示一张相片,对方若有什么质问,他即耸耸肩说:“美国人……美国人。”接着,他就脱下帽子用手指示贴在里侧的法语广告词。这一来,对方扑哧地笑出声了,他也跟着笑笑,于是再取出更多的像片。卡登邦回忆说,这种推销方法,绝不是愉快的差事,支持他继续干下去的惟一原因,乃是他决心使这个工作变成有趣一点。他每早出发前,都要对着镜子,如此自我激动:“卡登邦啊!如果你不干这工作就没饭吃了。既然非做不可,为何不把它弄得愉快一点呢?当你在门口按铃时,不妨假想自己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无数的、陌生的观众正专注地观赏你的表演。换言之,你所从事的行业亦如同滑稽的舞台剧一般,那么,为何不投入更大的热忱和兴趣呢?”

卡登邦表示,他就是每天这样策勉自己,才将原本对工作的不喜欢在不知不觉间转为兴趣盎然,而且获得可观的收入。

如果你有正确的见解,则不论从事任何行业皆可减少憎厌感。你的老板也希望你对工作发生兴趣,因为工作效率提高,就是增加他的利润。不过,老板如何盘算我们姑且不管,最重要的是,如你对工作发生兴趣,你的人生幸福也许可以倍增。因为在你清醒的时间中约近一半都耗费在工作上,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那么,你在任何地方恐怕也很难发现快乐、幸福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对工作发生兴趣,除可消除烦恼外,与加薪或升迁亦有密切关系,即使末达到那些效果,也可将疲劳减到最低程度,使你能够享受余暇时间。

禅偈语说:“岩松无心,风来而吟。”意思是说山岩上的松树不是有意摆出一副姿态来显示自己傲然独立的品质的,它静静地挺立在山岩上,当山风吹来的时候,松树枝叶呼应,在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风韵,风一停,它又恢复原来的自然姿态。做人也是一样,名利荣誉都不是你内在的东西,是风吹来的,你应该以你本来的自然本色生活,就会摆脱一切烦恼,享受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