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6883800000046

第46章 岑家梧:从农家儿到人类学家(4)

岑先生教书育人近30年。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先生留日回国之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他的学术生涯是与教书生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将近30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学高为师,德高垂范,不论什么时候,包括先生被视为“右派分子”和“反动学术权威”挨批判受斗争,在农场放牛挑草的时候,先生都没有忘记教书育人,绝大多数学生,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也始终虚心接受先生的教诲并把先生当作自己的学习榜样。而先生最后的及门弟子,现在是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徐杰舜、彭英明二位教授,从先生身上受到的教育自然最大也最多。徐杰舜先生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突出贡献,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是我国从事汉民族研究的顶级学者,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学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彭英明先生是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前院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他的《民族新论》(与徐杰舜合著)、《从原始群到民族》(与徐杰舜合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学步文集》等,都是目前学界不可多得的力作。徐、彭二位的为人为学为文之道,都鲜明地呈现着岑先生的风范,广为学术界称道。岑先生在家乡海南也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其中林安彬、杨文贵、张儒群、刘明哲、董学明、陈振魁、向光明、陈儒参、黄玉兰、陈清江、张业霖、兰照义、马日新、董如川等等,都是海南社会各届的精英人物,他们追随先生的足迹,为海南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奉献。

五、影响:岑家梧在人类学上的地位和评价

从海南澄迈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岑家梧,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艺学家,被学界称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代宗师”。他一生以研究学术为职志,在3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辛勤耕耘,为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珍贵文化遗产。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留日三年间连续推出的《图腾艺术史》、《史前艺术史》和《史前史概论》三部专著,代表着一代人类学家的卓然自立。这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文化宗师,倍受学界景仰。在40年前的“文革”中,岑家梧凄然离世,而在熟悉他的人们心中,他却从未走远!

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王春煜教授在怀念岑家梧先生暨岑家梧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评价:同陈序经先生一样,岑家梧先生也是“从海南走出的文化大师”,在20世纪文化中国的版图上,陈先生和岑先生都占有不应忽视的位置,都可作为现代海南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旗帜。

澄迈县县长杨思涛代表澄迈县政府在研讨会上致辞,他说,海南代有人才出,澄迈人为家乡走出了如此杰出的文化大师而倍感骄傲。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雷振扬在研讨会上慷慨陈词:“今天我怀着特殊的感情,来参加岑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岑先生人生旅途的最后13年,是在中南民族大学执教中渡过的。虽然公务繁忙,学校仍派我作为代表,向这位以前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的开拓者、奠基者,致以深深的缅怀之情。岑先生对于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曾作出过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博物馆中,至今还存有岑先生1950年代在云贵川、海南等地考察时收集的少数民族服饰、铜鼓、骨雕等物件,有很多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珍贵展品。”

“南海泱泱,五指山苍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海南大学的李鸿然教授在研讨会上,高度评价了岑家梧先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和他的爱乡浓情,他说,岑先生心系故土,在学术生涯中坚持研究海南的方方面面,成果辉煌,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直至逝世前夕,他都有解不开的海南情节,带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著名学者徐杰舜、彭英明曾对岑先生的治学经历及其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有过全面评述,认为岑先生何以能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位宗师?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岑先生的研究曾推动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岑先生之所以能推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关键在于他有正确的方法论。

在中国如何发展人类学、民族学?岑先生在提倡本土化之时,在方法论上与其他许多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一样主张“综合取向”。对此,岑先生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曾精辟地说道:“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是综合。折衷是这要一些那要一些,结果变成不中不西;综合则不同,它是要把自己固有的文化发扬,同时又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精华,灌注新的血液,二者经过有机的综合,中国文化才能达到更高的境地。”

岑先生一开始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就十分注意运用综合之法。民族学与艺术的有机综合成了艺术人类学,他的《图腾艺术史》就成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开山之作,至今仍被学术界认为是学习和研究艺术人类的经典。在《图腾艺术史》中,岑先生所列举的百兽率舞、鹤舞、象舞、百戏、狮子楼、傩舞等动物模仿跳舞,略可窥见中国图腾跳舞的遗制,把本土的东西综合成了艺术人类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研究中,人类学、民族学与宗教学的“有机综合”,被综合成了宗教人类学,他的《仲家作桥的道场与经典》就成了中国宗教人类学的经典之作。在这篇论文中,岑先生以大手笔详细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仲家“作桥”的全过程,把仲家“作桥”这样本土的东西提升成了宗教人类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研究中,人类学、民族学与语言学的“有机综合”,成了语言人类学,他的《水书与水家来源》就成了中国语言人类学的扛鼎之作。在这篇论文中,不仅水书被有史以来第一次向世人作了介绍,而且通过岑先生对“水书之种类与用途”、“水书内容举例”、“水书的结构”、水书之来源传说“的论证和分析,进而探讨了水家起源于古代殷人之一支。把水书及水家来源这样本土的东西上升成了语言人类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研究中,人类学、民族学与历史学的“有机综合”成了历史人类学。他的《西南民俗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之互证》,就成了中国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之作。在这篇论文中,岑先生运用民族志的资料,对中国古代文献中所称的“近亲姻亲合一称呼与交错表婚”、“佯战婚俗与抢婚制”、“产翁与母权”等作了论述,把中国古代社会制定这样本土的东西提升成了历史人类学的一部分。

总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岑先生从1931年进入中山大学到1949年广州解放之后近20年的时间里,运用“有机综合”之法,在艺术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方面都给人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学术文化遗产,其中《图腾艺术史》成了国际人类学的一件珍品。

海南大学李鸿然教授说:岑先生是文化大师,也是品德高尚、受人崇敬的人。先生为人处世,可谓有口皆碑。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为人处世的榜样意义,不低于他那些光辉著作的意义。岑先生的夫人冯来仪教授说:“岑先生忠厚、正直、胸怀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和开拓。他短短的一生,几经坎坷,仍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为祖国培育栋材,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的确如此,从岑先生身上,我们最鲜明最直接地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贵精神。先生之死,更使我们看到了先生人格精神的崇高。曾在先生身边学习或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人、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少年父母双亡,中年两女夭折,抗战时期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反右运动”中遭受意外劫难,种种厄运,都没有击倒他,文革中他却选择了死亡,死得又是那么惨烈悲壮,让人特别震惊和哀痛。而在扼腕叹息和哀伤痛定之后,我们对这一悲剧也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过去我们总说先生“在文革中自杀”或“文革中被迫害至死”,现在看来失之简单。因为先生之死既有社会的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的精神的原因。它是残酷的客观现实和刚健的主观精神激烈撞击的结果。“伏青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秉承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先生,是以死明志,以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先生之死中,我们看见了高尚人格精神炙燃的壮美火花,联想到夕阳和晚霞的灿烂辉煌。

岑先生1966年9月4日逝世,距今已40余年,似已渐行渐远。然而在跨越世纪的40年间,先生的道德文章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全面更深刻地被后学者所认识,并受到愈来愈多也愈来愈高的评价。先生的著作不断再版,先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不断传扬。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2006年召开岑先生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先生的著作,是继承先生的学术传统和弘扬先生人格精神的重要举措。南海泱泱,五指山苍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岑先生没有远行。他的道德文章将在永不停息的时间之流中被发现、被阐释、被弘扬,必将永垂不朽!

历史虽然无情,疯狂的“文化大革命”过早地夺去了岑先生的生命,但岑先生与中国其他老一辈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所运用的综合之法,却不断地推动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在今天人类学本土化己成为中国学者们的共识。人们正在为振兴中国人类学而努力奋斗之时,我们回忆岑先生的生平,评述岑先生的学术思想,目地是希望在21世纪能更开放地运用综合之法,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推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岑家梧:《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之意义》,载《禹贡》,第二卷,1941年第4期。

[3]岑家梧:《中国民族与中国民族学》,载《南方杂志》第一卷,1946年第3~4期。

[4]岑家梧:《中国原始社会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5]王春煜,夏萍:《岑家梧——从海南走出的文化大师》,载《海南日报》,2006年4月15日。

[6]徐杰舜,彭英明:《岑家梧先生的治学经历及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述评》,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7]岑家梧:《图腾艺术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出版。

[8]曹靖:《岑家梧及<图腾艺术史>之准研究》,湖北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6月。

[9]耿明松:《岑家梧艺术思想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岑家梧:《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广州,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9年版。

[11]李鸿然:《岑家梧学术思想述评》,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代序》,载《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3]《缅怀岑家梧先生暨岑家梧学术研讨会侧记》,载《海南日报》,2006年11月26日。

附录:岑家梧学术年谱

专著

1933年

1.《劬燕集》(新诗集)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印行(文艺评论文集)

2.《洪水传说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印行

1936年

3.《图腾艺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学林出版社1986年再版,1987年增订再版

1938年

4.《史前艺术史》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列入《人人文库》),1986年11月二版,156页有图表

1940年

5.《史前史概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9年

6.《中国艺术论集》广州考古学社印行

7.《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印

1984年

8.《中国原始社会史稿》民族出版社

论文

1933年

1.《元代的杂剧》《现代史学》1卷2期

1935年

2.《中国戏剧史方法短论》《现代史学》

1936年

3.《琼崖岛民俗志及其他》《民俗》(复刊号)9期

4.《东夷南蛮的图腾习俗》《现代史学》3卷1期

5.《图腾研究的现阶段》《食货》半月刊4卷4期

6.《史前考古学发现史略》《考古学社刊》12月5期

7.《史前学研究概述》《广州学报》1卷1期

8.《题凑考》《考古社刊》第4期

1937年

9.《转型期的图腾文化》《食货》5卷6期

10.《中国石器时代社会研究》《现代史学》3卷2期

1938年

11.《抗战与边疆民族文化运动》《更生评论》3卷10号

1940年

12.《西南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青年中国》

13.《嵩明花苗调查》《西南边疆》8期

14.《海南岛黎人来源考略》《边事研究》10卷6期

15.《海南岛土戏(汉族)之研究》《西南边疆》11期

1941年

16.《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之意义》《责善》2卷3期

17.《槃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崇拜》《责善》2卷4期

18.《西南部族之体饰》《文史杂志》1卷9期

1942年

19.《论民族与宗族》《边政公论》3卷

1943年

20.《论苗族的几何纹》《大夏周报》10卷9期

21.《西南部族之舞乐》《文讯》4卷1期

22.《西南部族之工艺》《文讯》4卷4、5期合刊

23.《由仲家来源斥傣族主义的错误》《边政公论》3卷12期

1944年

24.《西南部族及其文化》《时代论坛》3卷5期

25.《贵州部族研究述略》《边政公论》3卷2期

26.《西南民俗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互证》《东方杂志》42卷12号

27.《仲家作桥的道场与经典》《风物志》月刊第1期1946年

28.《中国民族与中国民族学》《南方杂志》1卷3、4期

29.《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南方杂志》1卷2期

30.《我国史前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时代公论》7期

31.《中国民俗艺术概说》《文史杂志》5卷9期1947年

32.《古代社会阶段论》《珠海学报》第一集

33.《中国边疆艺术之探究》《边政公论》6卷3期

34.《中国图腾制及其研究史略》《文讯》1948年

35.《水书与水家来源》《社会科学论丛》第一卷

36.《亚洲北部古代渔民及其陶器文化》《广州日报》副刊

37.《五羊城故事与广州系民族》《广受日报》副刊

38.《四川蛮洞考察记》《民族学研究集刊》8期1949年

39.《遗俗论》《广州日报》副刊42期

40.《海南岛三亚回教考》《西南民族文化论丛》

41.《水家、仲家风俗志》《西南民族文化论丛》

42.《唐代妇女装饰风俗考》《中国艺术论集》

43.《瑶麓社会》《西南民族文化论丛》1956年

44.《文化遗存的分布不能和种族迁移混为一谈》《光明日报》《史学》84号1957年

45.《海南岛黎族“合亩”制的调查研究》《光明日报》《民族生活》53、54期

46.《海南岛黎族的纺织工艺及历史上的“吉贝”问题》《光明日报》《民族生活》48期

47.《海南岛黎族母系氏族制的遗迹》《史学月刊》9月号1962年

48.《在教学上如何处理祖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历史教学》9期

49.《历史系教师进修提高的几点意见》《历史教学》1979年

50.《金代女真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民族研究》2期1980年

51.《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些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期1981年

52.《宋代海南岛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期

53.《辽代契丹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历史研究》1期1985年

54.《明代嘉靖年间那燕领导的崖州黎族起义》《广东民族研究通讯》4期

其他

55.广东史前时期的文化《广东教育与文化》2卷3期年代不详著作:

56.《四川栈道考》

57.《迅速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58.《成长中的中南民族学院》

59.《评尹达著<新石器时代>》

译著:

60.《艺术的起源》芬兰.Y.Hrin上海艺术生活出版社1938年

[作者简介]王炀(1981~),男,满族,陕西西安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民族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湖北武汉,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