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6883800000029

第29章 行与知:用行动思考学术的杨成志(1)

孙亚楠陈其斌

一、生平简介:平凡的渔家子,不凡的大学者

杨成志先生(1902?~1991)是中国现代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职。

先生于1902年5月1日在广东海丰县汕尾镇盐町头的贫农海员家庭出生。乳名浩,名成志,字有竟,取“有志者,事竟成”之义。幼时曾入私塾启蒙,三年的古典童蒙课本学习,给杨成志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之后他先后在汕尾高小、海丰中学就读。1920年,杨成志考取英国教会的佛山华英中学,在华英的四年为他打下了中英文和数理化的良好基础。1923年春,由华英中学直升入美国教会私立岭南大学文科历史系。在岭南大学(简称南大),家境不算富裕的杨成志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在南大附中教授历史和在附属华侨学校教中文才能度日。他就这样半工半读度过了4年勤奋艰苦的求学生活,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8年远赴云南,对凉山彝族的社会与文化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开创中国学者西南民族调查之先河。1932年,杨成志公费留学法国,先后就读于巴黎人类学院和巴黎大学。1935年,他以《罗罗文字与经典》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以后,杨成志致力于恢复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持《民俗》季刊,并任中山大学研究院教授、文科研究所人类学部主任,并创办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杨成志为华南地区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堪称一代宗师。

1949年后,杨成志调往北京,任职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1952~1984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1978年,与钟敬文等共同发表《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积极参与筹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科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

杨成志的主要著述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人类科学论集》、《广东的人民与文化》、《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等;译著有《民俗学问题格》、《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

二、学术轨迹:用行动思考学术

杨成志和众多学者的显著不同在于,他并非一个家学渊源的学者。其幼年的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和书本上得来的,还来自下层劳动人民讨生活的奋斗中。他9岁时随其父扒船到广州,扩大见识,增益思维。这样背景下长大的杨成志勇敢而坚韧,他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感和征服欲。在岭南大学就读时(1923~1927年),他就已经展露了其天分和才华。省港大罢工期间,他任《南大青年》、《南大思潮》和《南风》主编,还曾在《国民新闻》的《倾盖》周刊发表短文——《讽刺与幽默》。1925年,他将孙中山北上前在南大的演讲“青年当立大志”速记下来全文登在《南大青年》上。1926年出版《毋忘台湾》(郭沫若作序言,甘乃光题封面书名)小册子,建言早日收回1895年被日本侵占的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积极投身政治运动表明他有一颗对国家命运充满希望的热切之心,他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文人。

1927年至1928年,杨成志离开南大,到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所工作,在傅斯年、顾颉刚等领导主持下提倡“到民间去”,开展民俗学与民族学调查研究活动,出版《西南民族研究专号》、《民间文艺》、《民俗周刊》,组织中国民俗学会,开办民俗学讲习班和民俗文物陈列室。这个时期他还翻译出英国班尔尼斯女士的专著《民俗学问题格》。

1928年夏至1930年,中央研究院与中山大学联合派遣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教授和他的夫人,容肇祖同杨成志一行4人赴云南调查民族情况,经海防、河内到昆明,一个月后除杨成志以外的3人均返回广东,只留下杨成志一人独自继续调查。他先在昆明访问当地学者名流、专家教授对民族情况的认识,查阅云南古文献、地方志对古今民族社会历史的综合记载。同时登门会见英、美牧师和法、意神父等,了解他们在滇、川、黔传布基督教和天主教概况和英、法文主要专著。这些早期的准备工作为他最后选定金沙江沿岸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作为重点调查的地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以彝族为调查对象,主要探索他们的社会组织、奴隶制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字。同时也对金沙江沿岸的青苗、花苗、夷人,昆明四乡的夷、僰、撒尼族,子君、河口的红瑶、安南(越南)人、傣等族也直接观察了其生活状况。他在滇川地区停留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曲》(一百三十部)、《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等二十多部著作。

1932年中山大学派杨成志远赴法国留学进修,在巴黎人类学院两年,取得人类科学毕业文凭,翌年接受巴黎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1934年,杨成志参加了国际人类民族科学协会会议,宣读法文论文,该文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人类》杂志译成英文发表。旅欧留学一共4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知行并进。

1935年冬,他回国继续在中山大学的教职。当时的中大设8个学院和研究院,分设文科、教育和农科3个研究所,专门培养研究生。他担任研究院秘书、文研所和人类学部主任。

1940年日寇南侵,在广州沦陷前夕,他率领10多名学生仓促乘船经广西梧州转赴桂林,安排数人暂任桂岭师资训练所教员。紧迫转赴云南澂江府中大迁出的新城将校址,复教文学院专业课程兼研究院原职,艰辛奋斗捱了一年左右。1942年中山大学奉教育部和广东省府命令迁回粤北坪石为校址,师生教学和生活与在澂江时同样艰辛。这两年间,他除了讲课外,写出了《人类科学论集》、《广东人民和文化》两本专著,译述了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的《人类学与近代生活》,这些专著均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其后,他回到家乡汕尾,调查研究新石器时代石陶文物千余件,并运回坪石研究院文研所。

1944年冬,教育部通知北大、清华、南京、武汉、西北、同济、交通、湖南和中山等10所国立大学,各派资深教授一人赴美国访问或进修。杨成志代表中大以考察人类科学、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侨为对象获选成行。他在华盛顿逗留3个月,访问民族学研究院,参观国立人类学博物馆,谒见专家教授,参加人类民族科学座谈会,访问黑人大学和华侨团体,在建筑宏敞、设施完备的国会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参观其中国书库中蕴藏丰富的中文书籍、珍贵文献和档案资料。

在纽约,杨成志以纽约自然博物馆人类学部为调研重点,参加了人类学界座谈会,访问了大学人类民族科学的教研人员,阅读了人类学界主办的各种性质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考古、民俗、社会、心理、地理学专刊。在纽约语文学会,他报告了“中国语文概况”。扬成志还在唐人埠访问了侨胞状况,参观了黑人聚居区,考察了在白人种族主义歧视压迫下黑人成为二等公民的因果。

扬成志在3种杂志发表关于“中国书法”、“台湾人民”、“广西的兄弟民族”3篇论文后,离开纽约到波士顿参观哈佛和耶鲁大学,到芝加哥访问自然博物院人类学部。又用一个月的时间调查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区,对披屋波鲁村寨(Pueblo)、猎伐户(Navabo)、祖尼(Zune)与和平4个部族进行了直接深入地了解。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复又返回中大任职,培训研究生,开办人类学系,组织中国民族学会西南分会,并出版《民族学刊》(周刊,共76期)。1949年入南方革命大学学习8个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获得初步认识。冬季到首都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编辑《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略图》(即《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图》初稿)、《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简表》、《中国少数民族旧有政制概况》。在此期间参加了中央中南访问团,任第一分团广西联络组组长,访问了苗、瑶、侗、壮聚居区,编印了《东兰、百色和平果等县民族概况》小册子。

1952年至1984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文物室主任。32年间,在民族调研和编撰方面做了以下的工作:依据文献和考察写成《粤桂疍民情况调查报告》向民委会报告,确定其为少数民族;率领由来自中央、中南、广东的10多位同志组成的广东潮汕畲民调研组进行工作,把分散各山区而人口稀少的畲民情况向民委会汇报,认定其为少数民族。

三、代表作品:涵盖丰富,力透纸背

(一)《云南民族调查报告》

该报告共分十二大部分,最后还有附录,列出杨成志在云南调查时与各界的往来函件,以让读者直面当时的情景,体会其中真味;当时云南各界对他和他的调查的赠语;以及民国十九年五月一日他在岭南大学做的题为“西南民族概论”的演讲稿。

第一部分绪论,作者指出“西南民族”在民族上、社会上、政治上和学术上的重要地位与研究的急迫性。具体地,他从学术上的研究、民族主义的实现和考察的实行三个方面论述研究西南民族的重要性。值得重视的是他认为过去对西南民族的著述很少,有的那些也大多出自闭门造车或捕风捉影之类,都是靠不住的,所以要“振刷精神,实行到民间去!在那里有许多奇葩异果,待我们去摘取”。接着他还在绪论中讲述了云南的历史和地理概要、云南民族略论、调查经过纪略和本报告的内容等四个部分的内容。这次的调查可谓艰苦卓绝,杨成志抱着舍身为学术的心态进入大小凉山地区,这中间的艰辛和磨难将在下文论述。正是他勇于献身学术的治学精神使他成为滇川考察的第一人。

第二部分题为“独立罗罗”,主要讲述独立罗罗名称的解释、地理概况和历史背景以及一般制度和惯俗述略。在对某一族群进行调查之前必先正名——了解该族群名称的内涵对认识这个族群不无裨益。对“独立罗罗”的记载大约有六种,可以看出何以在“罗罗”之前冠以“独立”。因为“他们既不受中国政治势力所支配,同时并很自由地掳杀汉民。在中国境内竟有如此部族,无异一个独立国家。”“罗罗”是“卢鹿”或“鹿卢”的讹音;或者是该族群人供奉的被视为他们祖先的箩箩的音变;还可能是其自称“Nono”、“Neisu”的讹音,不一而足。还由于他们在汉人眼中,行径野蛮又居住在高山深林之处,衣、食、住、行皆与汉人相异,故汉人常又称其为蛮子、夷教、黑夷。独立罗罗所居之处在滇川大凉山,主要盘垣区为金沙江四川属的峨边、马边、越雟、屏山、雷坡、西昌、昭觉、会理等八县及云南属巧家县六城壩一带的地方。“其面积长约两千余里,宽约三四百里不等”。这一地区地势险峻,交通梗阻,气候寒冷,虽矿藏丰富,却未曾开发。至于独立罗罗的背景,杨经过详尽的论证力图说明认为这一族群是西藏族是失之偏颇的,他们应该是蒙古利亚人种。在这一部分,杨成志还略述了独立罗罗的制度和惯俗。

首先,独立罗罗仍是部落时代的社会,过去由土司,现在由酋长统辖各个部落。而这种酋长往往是世袭的,权力极大,对内有统治一切的绝对支配权,对外有决定战争抢夺的统帅权。其内部也会有纷争和杀夺,但是一旦他们和汉族发生冲突,必会联合对外。也正是这种种族团结的精神才使得他们保存着很强的独立性。

其次,因为独立罗罗仍是部落时代,酋长统治之下的人民,俱为酋长个人的奴隶,俗称“娃子”。这些娃子大多是捆掳来的汉人,而且也分等级。可见,这里还是实行的奴隶制度。

再次,独立罗罗虽然是父权社会,男女的分别并不大,还算是崇尚自然天性。他们无论男女都体格高大,穿戴上统一的特色是跣足、披氈、囚首、垢面、带有腥膻臭味。男子短衣长裤,以狭窄黏肉为时尚,腰间拴着盛放烟叶或生鸦片的带子,头裹黑帕或做发髻于额上。女子衣长过膝,裙长拖地,束发围头,戴上圆形平顶的黑帽。

第四,他们多是小家庭,即核心家庭。男子婚后离开父母另居他处。房屋狭小简陋,多是屋背盖草压以泥土,墙壁则用泥砌或者竹编。人睡在地上,和牛、羊、猪、马、狗、鸡同在一室,所谓“六畜同堂”。

第五,他们不信仰佛教、道家,而是信仰拜物教。和汉族一样,他们也有祖先崇拜,但是不同在于,汉人的灵牌在家中供奉的越久越好,而独立罗罗的屋里不能供奉三代以上的灵牌。

第六,他们的生产方式除了牛羊养殖和少量的狩猎之外,主要是山耕。作物多是马铃薯,大小麦,高粱,玉蜀黍(包谷),四季豆等。手工业方面,他们仅能自制披氈羊毛巾和融打铁刀。

最后是他们婚姻和丧葬习俗。前面说过独立罗罗的民风开放,男女社交公开,多自由恋爱。其婚姻制度中有三点最为特别:只准同阶级的人通婚;婚姻不论亲族,可以弟娶其嫂或侄娶其婶;夫妻不同床共睡,只当希冀满足性欲临时行之而已。丧葬风俗是火葬,而且男子死时妇女不哭,妇女死时男子不哭。

第三部分中罗罗字典是杨成志想要接下来完成的一本汉彝语字典。这本专著之中,他只是对此作一些简要介绍。像罗罗文的起源,大致有如下说法:一曰佉盧所传;一曰唐代阿撰造;一曰李蚺的牧童所创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罗罗人本身,也有如下认识:罗罗文是一种单音制由左及右的直行式的文字,它的运用却不是像汉语那样广泛的,只有毕摩才掌握文字。

第四部分是独立罗罗歌谣集。杨成志认为,“无论何民族,必有其固有歌谣,我们研究其歌谣,不啻探讨其思想、艺术、文化、制度、语言和一切惯俗的内容,这是民俗学上最重要的部分。”现在看来他的这番话依然是充满智慧的论述,的确,某个民族的歌谣是探究其文化要义不能避开的重要部分。独立罗罗歌谣的特点是不受格律的限制和韵脚的束缚,字里行间藏有单纯素朴之外,还有温柔的忧郁。而且歌中多比赋,不拘字句,合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