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6883800000010

第10章 吴泽霖与中国人类学(4)

指导边胞服务站的工作,服务边疆建设。抗战期间,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建成了边胞服务站,为所在地区的各族群众提供医药卫生、国民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进行抗战宣传、边疆社会状况调查、边地土司联络、边疆文物收集等工作。1942年7月,丽江地区建立云南第1边胞服务站,由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毕业生张征东任站长。接着,墨江建立云南第2边胞服务站,由大夏大学政治系毕业生丁兆兴任主任。吴泽霖、江应粱等学者直接指导边胞服务站工作的展开,并对工作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有细致考虑。1943年夏,他还亲自到站了解工作情况,又同时进行当地民族的情况的调查。在人类学者的引导下,边胞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于所在地区的民族情况也经常进行考察研究,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为政府处理边疆民族的实际问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联大任教期间,吴泽霖还为中美军事人员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抗战时期,美国盟军派遣来华的空军“飞虎队”急需译员,委托联大代办“译员短期培训班”。吴泽霖担任培训班的教务主任,与闻一多、潘光旦、华罗庚、马约翰等20余位教授,先后共培训了17期译员,人数达三千余名,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为配合取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这件好事却成为吴泽霖“里通外国”的罪状,受了极大的委屈。

1956年,吴泽霖以近花甲之年主动参加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的规模庞大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并担任贵州省调查组组长,为我国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今天,人类学已经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已经完全建立起人类学本科生、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人类学教学科研机构遍布全国各大科研院所,人类学研究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其理论与方法也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并被其他学科大量借鉴,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2008年7月被称为“人文奥运”的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也将在中国召开,这无疑是对吴泽霖等老一辈人类学家的奠基和开拓,以及后辈学人的艰辛努力的世界认可。南湖岸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前,吴老凝神沉思的铜像似乎仍在激励着当代学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北京: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2]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吴泽霖:《美国人对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4]吴泽霖:《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5月。

[5]吴泽霖:《现代种族》,上海:新月书店,1932年。

[6]吴泽霖主编:《人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7]赵培中主编:《吴泽霖执教60周年盛90寿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李亦园:《田野图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9]吴泽霖:《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10]吴泽霖:《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一点认识》,载《文物今考资料》,1957年第4期。

[11]吴泽霖:《种族与种族歧视》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2]孙秋云、钟年:《注重田野调查,为社会进步服务——吴泽霖教授学术思想概说》,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3]钟年: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14]陈苑茵:《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吴泽霖》,载《武汉文史资料》2001年第11期。

[15]钟年:《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载《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第2期。

[16]《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载《民俗研究》1993年第1期。

[17]钟年:《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8]钟年:《勤奋耕耘六十余载,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载《湖北社科通讯》1990年。

附录1:

吴泽霖著译目录

专著及调查报告

社会约制 《社会学丛书》1930年5月初版

现代种族 《新月书店》 1932年1月初版

中国社会病态的症结  《社会问题小丛书》1934年7月初版

社会学及社会问题中华书局1935年

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

菲律宾独立问题(与石楚耀合著)《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初版

世界人口问题(与叶绍纯合著)《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38年7月初版、1939年4月再版

上海社会救济视野之调查(与章复合编)《大夏大学丛刊》1937年初版

炉山黑苗的生活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1940年初版

惠水(定番)乡土教材调查报告(与张少微、陈国钧合编)《历史社会季刊》1947年版

贵州省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1958年全国人大民委办公室编印

译文目录

1933年

现代种族敌视的起源《社会学刊》第三卷

19334年

社会学大纲(与陈德音合译)世界书局

1935年

马来亚半岛的西孟族《南洋研究》第5卷

1936年

萨幕亚人的生活《南洋研究》第5卷

1947年

印第安人的兴衰史马克苏德著(与苏希轼合译)商务印书馆

1976年

洛渝阿帕塔尼人民族情况英文参考资料汇编(上)

1978年

阿帕塔尼人及其邻族(上下两册)

喜马拉雅山东部的一个原始民族

1979年

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共四卷)

1979年

尼泊尔舍尔巴的经济生活(《喜马拉雅山区的贸易者》一至四章)

论文及纪念文章目录

1927年

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合东方人的态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就读时的博士论文)

1929年

强者与弱者的变态心理《社会学刊》第1卷

东方人在美国所处的地位《东方杂志》第26卷

1930年

弱者的心理《社会学刊》1931年第2卷

1931年

社会距离的一个调查《社会学刊》第2卷

中国两性不平衡问题《新中华》1933年第1卷

群众的分析(上)《社会学刊》1933年第8卷

1934年

群众的分析(下)《社会学刊》第4卷

韦格的下一代人类《社会学刊》第4卷

民族复兴的几个条件《东方杂志》第31卷

中国民族是真的病弱吗?《光华大学半月刊》第2卷第7期

种族的优劣问题《新社会半月刊》第6卷

中国的贫穷问题《申报月刊》第3卷

环境与体质特征《光华大学半月刊》第3卷

1935年

怎样改进中国之风俗《申报月刊》第4卷

儿童的社会行为《儿童教育》第6卷

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

1938年

苗族祖先来源的传说《社会旬刊》第4、5期

1939年贵州短裙黑苗的概况《东方杂志》第36卷

1940年

苗族中的祖先传说《社会研究》第1期

水家的妇女生活《妇女工作》1、2卷

贵州苗夷婚姻的概况《建国评论》第3卷第4期

贵州苗族的跳花场《社会研究》第9期

贵州仲家生活的一角——食俗《社会研究》第13期

1941年

海(贝巴)苗中的斗牛《社会研究》第16期

“安顺苗夷的生活”序及各族类名概述《社会研究》第25期

1942年

水家苗的妇女生活《民族学论文集》1辑

贵州青苗中的求婚《社会研究》第47期

1943年

边疆的社会建设《边政公论》第2卷

19445年

么些人之社会组织与宗教《边政公论》第4卷

1946年

从么些人的研究谈到推进边政的几条原则《边政公论》第5卷

1947年

人类学上所了解的环境势力《社会学刊》第6卷

贵州惠水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历史社会季刊》

边疆问题的一种看法《边政公论6——7卷

少数民族问题(上、下)《北平盖世报》12月17、18日1版

1948年

么些人的婚丧习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3卷

人类的展望《东方杂志》第44卷

1951年

在法西斯匪徒奴役下的美国少数民族《光明日报》1月23日

1953年

大小凉山彝族的婚姻1953年完稿,1987年《四川民族史志》第2期

黔东滇西苗族婚姻

苗族青年人的自由恋爱

布依族的婚姻

纳西族的婚姻

1957年

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一点认识《文物参考资料》

1957年

群婚残余试探——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和家庭的一些问题社科院民研所编印

从偶居到结婚——永宁纳西族婚姻制度的变化《中国建设》第7期

老友一多二三事——纪念闻一多逝世三十三周年《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出版

1981年

美国几位社会学的奠基人《南开学报》第4期

社会学是不是一门学科《上海社会学丛刊》

1982年

从社会学的角度刊今天的日班《上海社会学丛刊》第1期

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民族团结》第6期

1983年

犹太民族历史画卷的一幅重要画面《读书》第2期

记教育家梅月涵先生《文史资料选编》第18辑北京班

抗战前夕沪宁一带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杂志》第4期

1984年

种族与种族歧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1985年

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与民族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1932年至1937年发表在潘光旦先生主编的《华年》周刊上的有关中国社会问题和时评的短文,现已查到的有:

1932年

青年与风气

贪污种种

谈谈绝食

谁去救济农荒?

门板书摊

“周公训成王”

1933年

如何做研究工作

怎样改进中国之风俗

英文中国年鉴

统计表中之上海

北平中国家庭之生活

今日中国劳工问题

怎样提倡绝育运动

人类的来历

1934年

国际政治经济一览

生命来源

战争与文明的前途

贫穷的诠释

人口问题各论

康臧(车召)征

1935年

人类的行程

江口情歌集

缩短大学假期的商榷

谁来供养老年

中国合会之研究

上海的工业化与性道德

上海的老参救济事业

上海的游民救济视野

上海的慈幼教养事业

上海的育婴事业

粮食问题

1937年

英文中国年鉴第二回

上海社会救济事业史的检讨(上下)

堤工勘察后

贪污的诠释

上海区志馆期刊

1936年至1938年期间为《东方杂志》撰写的有关西方社会研究信息的简要报道,现已查到的有:

1936年

德国出生率大增的原因

一切科学的一致性

文化的比较研究

意大利对于研究罪犯领域的倾向

王室中智力与道德的关系

“文化停滞”概念的新意

1938年

社会学观点下的青春期

德意对于空间时间的统治

今日世界上基督新教的地位

年代不详者

婚姻之危机《清华周刊》第36卷

中国大学教育之改革《教育杂志》第23卷

社会制约的意义及其工具《社会期刊》创刊号

贵州的民族《文讯》第5卷

上海院外救济及其改造《兴中月刊》第5卷

国际行为的社会心理《社会学刊》第2期

海外侨讯汇刊(第一辑)

1、 发刊词

2、 马来亚的合作事业与华侨的经济地位

3、 英属及荷属印度的茶叶通知及我国茶叶的将来

4、 今后越南华侨的米业

5、 南洋华工的烟毒与中国政府的责任

注:上开目录为截止1987年9月1日前所能收集到的。

附录2:

吴泽霖教授学术年谱

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2~1927年公费留学美国,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28~1941年历任大夏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30年代初与孙本文、吴景超、许仕廉、陈达等先后发起组织了东南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学社,并出版了该学社的刊物。

1935~1937年历任上海暨南大学海外文化事业部主任、教务长。

1941~195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参加西南联大教学,清华大学复校后兼任人类学系主任及教务长。

1953~1951年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

1960~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1982~1990年任中南民族学院教授。

1978年以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979年被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友好访问团,访问日本。

1981年起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

1985年起任贵州省民族学院历史系兼职教授。

[作者简介]李然(1976—),男,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