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6883200000005

第5章 地球要降温(5)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海洋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指出,新发现说明,上述保护区的水温、水质、动植物群落已逐渐变得适合耶氏鳆这种热带和亚热带鱼类长期生活,这一现象极有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4.台湾省蝴蝶的生态秩序大乱

台湾大学在最近一两年持续对台湾省的蝴蝶生态进行调查,原希望借以找出最理想的蝴蝶生态保护区,可是却得到一个意外的结果。许多原本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蝴蝶却拼命飞到了台湾省来定居,有的还不辞辛苦飞到了日本呢,它们慢慢入侵温带蝴蝶和寒带蝴蝶的地盘。台湾省已发现顺利繁殖第二代的热带东南亚蝴蝶有绿斑凤蝶、绿小灰蝶、红粉蝶、红斑大凤蝶、黄裳凤蝶和大黄裙粉蝶等。

研究人员李惠永指出,它们原都是东南亚地区典型的蝴蝶,现在遍布全台湾省,其中黄裳凤蝶还远飞到日本。从东南亚热带蝴蝶大量出现在台湾省的情况来看,李惠永大胆推测,这很可能与全球气候暖化有关。这些负面效应浮现,不仅困扰台湾省,连日本也遭殃。由于热带和亚热带蝴蝶来了,当地温带蝴蝶不得不跟着往北迁移到寒带地区抢口饭吃,导致蝴蝶生态大乱。李惠永说,如果热带蝴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很有可能“鸠占鹊巢”,一步步逼死高纬度地区的蝶种。

全球变暖,蝴蝶们开始忙着抢地盘了。

5.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威胁亚马孙雨林的“最深处”

你知道地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叫什么名字吗?告诉你,它叫亚马孙雨林,在南美的足球王国巴西境内。全球变暖正威胁着亚马孙雨林的“最深处”。我们随科学家们走近看看。

从1980年起,巴拿马热带研究所的科学家对巴西境内亚马孙雨林18处从未受到人类活动直接破坏的树种结构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记录了115个树种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其中27个树种在研究过程中数量显着增加,而另外15个树种数量不断减少,这种数量变化的速度比估计的高14倍。

考你一下:数量增加的树种有什么特征?数量减少的树又是哪些树呢?

数量增加的树种均属于本身生长速度快的高大乔木,而数量减少的都是矮小的灌木。

刚开始,研究人员用以前有关热带雨林的研究理论试图解释这种怪现象,但是总不能自圆其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出现这种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呢?在全球变暖理论提出后,他们很快得到答案,那就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加快了光合作用的速度,使得本身高大的乔木生长速度更快,抢夺了阳光和二氧化碳,从而造成矮小的灌木“营养不足”。

本身高大的植物生长速度更快,矮小的植物越来越矮小,这种现象对雨林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呢?

负责此项研究的热带生态学家比尔·劳伦斯说:“这种变化对热带雨林来说是根本性的。热带雨林以物种繁多着称,如果最基本的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他依赖树木生存的物种结构也将改变。”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动物的食物来源,造成食物链的断缺,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美国科学、经济和环境中心的科学家托马斯·洛夫乔伊指出,灌木数量的减少将威胁亚马孙雨林的“整体健康”。亚马孙雨林一直被认为是地球上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一个重要“碳槽”,而新发现的这种变化,无疑将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打折扣。

6.蓝贻贝现身北极,显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喜爱温水环境的蓝贻贝,这是地球气候正在变暖的又一标志。

蓝贻贝是一种小贝壳,是常见的水产品,通常生活在法国和美国东岸之间的温暖水域。据外电最近报道,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水域发现了蓝贻贝。该地区位于北极圈内,离北极1300公里,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海面上都覆盖着冰层。

蓝贻贝的年龄大约为二三年。从1000年前维京海盗横行于此的时代以后,斯瓦尔巴群岛就没有发现过蓝贻贝。科学家约翰森说,“气候在迅速变化”,而软体动物是“很好的气候变暖指示器”。

科学家还发现,今年夏天的某个时候,海面冰层融化的地带伸展到了近250年来的最北区域。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温上升。科学家说,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因为冰雪融化后露出颜色较暗的地面或海面,会吸收更多阳光热量,使气温进一步上升。与之相比,南极的冰层更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温度升高。

近年来,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首次看到了知更鸟;猎人行走在海面的冰层上,会发生因冰太薄而掉下去的事件,而从前冰层是非常牢固的;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桦树生长的区域正在向北扩展:这都是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的表现。

7.北半球植物生长旺盛,证明了全球气候变暖

自1981年以来,北纬40°,即纽约、马德里和北京一线,绿色植物的生长正变得越来越旺盛。从中欧一直到俄罗斯远东的这一广袤土地上的植被也显得更加葱郁,而在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科研人员认为这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造成的。他们说:“当我们把卫星收集的温度和绿色植被的数据相互比较的时候,我们发现北半球植被的生长和周期的变化是与温度变化紧密相连的。”

研究还发现,由于北半球春季比往常提早一周到来,而秋季又晚了10天,目前欧亚大陆植物的平均生长周期增长了18天左右,北美也增加了大约12天。

通常,人们认为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据研究人员推断,如果北半球的森林可以持续增长,他们可能正在吸收这些二氧化碳。

8.老虎也要没家了

野生动物专家表示,在上世纪60年代末,孟加拉国的孙德尔本斯还生活着大约500只老虎,但是现在老虎的数量已经减少至250只到270只。这些老虎经常游到各个小岛上觅食,有时候还会闯入人类居住的村庄。在过去五年,当地至少有50人被老虎咬死。

位于孟加拉湾沿岸的孙德尔本斯森林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老虎栖息地。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受侵蚀,使得当地老虎的生存状况进一步面临威胁。

孙德尔本斯横跨印度和孟加拉两国,占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由恒河三角洲及靠近孟加拉湾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梅克纳河冲积出大片低洼湿地.中间点缀着由河道纵横环绕的数百个小岛。

每天日上三竿时分,东印度孙德尔本斯一带的渔民都会撑着小木舟,沿着溪流穿越红树林去捕鱼。当地渔民表示,在20年前,他们绝对不敢这么做,因为附近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一不小心就会沦为老虎的“盘中餐”。但是如今,曾经茂密繁盛的红树林已经变得稀疏,大片树林枯萎,老虎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寻找食物和住处。

9.露天茶树正月里吐新芽

2007年2月26日是农历的大年初八,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而原本应该在3月10日左右才开始忙碌的浙江绍兴茶农们,也开始摘起了新茶。

有茶农告诉记者,种了二十几年的茶,露天茶树在正月里吐嫩芽还是头一次遇到。

来自绍兴气象部门的消息说,绍兴冬天连续10年暖冬,今年二月上旬的天气比常年同期偏高4℃左右。正月初六,绍兴大云绿芯茶合作社负责人陈宝寿到位于越城区鉴湖镇的茶叶基地去转一圈,“不转不知道,一转吓一跳,早熟茶‘乌牛早’的嫩芽已经有2厘米长了,再不采摘,‘妙龄姑娘’要成‘黄脸婆’了。”

据记者了解,去年露天新茶最早在3月3日才开摘。在绍兴市场上,记者目前还未发现有新茶上市。绍兴诸暨绿剑茶的老总马亚平告诉记者,绿剑新茶至少要在3月初上市。马总还表示,由于气温偏高,有可能会有少量露天新茶马上上市。

一般气温等于或高于10℃,茶叶就开始生长了,眼下最高气温达到17℃,难怪新茶长得快,加上品种早熟,使露天新茶发育越来越早。

10·南极洲浅海发现了帝王蟹

帝王蟹是一种原本生活在南极洲深海里的蟹,因为它个体庞大(成年蟹的直径有50多厘米),它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海底肉食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包括日本海、白令海以及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沿海一带。科学家普遍认为,由于南极洲海水太冷,这种节肢动物不可能在南极洲出现。

可是2007年1月25日,正在南极洲海洋考察船上的科学家罗斯在1100米深的浅海发现了帝王蟹。他们解释道,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水温升高,帝王蟹可能回归南极洲浅海区域。

1月初,罗斯和其他国际地质学家、海洋学家、生物学家从乌拉圭首府蒙得维的亚出发,向南边的南极洲海岸行进。之后他们对海底进行了测绘,从海底采集标本并寻找特有的帝王蟹。

这次调查将会比以往更细致地研究南半球的海洋,船上的科学家迫切想知道,在2万年前即上个冰期之前就繁荣一时的古海底群落是否在该地区依然存活。他们也在寻找帝王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海底肉食动物。

船上的科学家4小时一班轮流进行观测,唯一不睡觉的“工作人员”是Isis。Isis是一种远程控制设备(ROV),它在海底大陆架和南极洲半岛西边的斜坡上作一系列海底勘探。科学家从船上通过一个缠绕了6·5公里的光缆放出ROV。除了一组摄像机,Isis还携带了声纳以便于对海底进行三维测绘,同时还装备了一对机械手,一个收集小样本的抽水泵,一组用于刨削沉积物核心的长达50厘米的管子,还有各种网和其他收集样本的小工具。

1月25日,当Isis在1100米深的海下工作时,一对珠子般的眼睛同坐在考察船上盯着监测器屏幕的Ross对视起来——这只帝王蟹直径约50厘米,它所处的潜水区比过去发现的都要浅。在船上,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的技术人员戴维·汤思操控Isis的机械手把这只帝王蟹放人装样品的盒子中。它将被带回陆地进行DNA取样,通过DNA对比,研究人员将可以检测出这只帝王蟹是否属于已知的种类。

过去,帝王蟹等节肢动物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浅水里。然而1500万年前,一次地壳运动导致南极洲附近水温下降,从那之后水温一直保持在接近OcC。肉食动物承受不了这种寒冷,于是搬迁到深海居住(1500米以下),在那里水温约2℃。但是最近的全球变暖导致这片海域水温上升到高于l℃,这个温度是适合帝王蟹生存的。戴维·汤思写道:”如果这是入侵的开始,那将意味着南极洲沿岸浅水群落生物独特性的终结。”

11·北极熊遭遇生存危机

人们都知道北极熊是冰雪世界的“王者”,身为游泳高手的它们怎么会被淹死?但科学家的最新调查发现,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传统领地”受到严重影响,它们不得不到更远处寻找食物,漫长的海上跋涉导致少数北极熊因精疲力竭而被淹死!

海洋生态学家查尔斯·莫奈特博士指出,北极熊的数目正在下降。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岸,他们在短短1个月间发现了4具北极熊尸体。经过详细考证和研究,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些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

原来,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区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地盘不断受到“蚕食”,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很多时候,为了觅食,它们不得不在海里游上大约100公里。

虽说北极熊也算游泳能手,但它们其实只擅长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游。而且,漫长的海上寻食路导致它们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相当虚弱,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就很容易被淹死在海里。

莫奈特等科学家认为,在北极,类似这样的北极熊被淹死的情况很普遍,因为近20多年来,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被迫长途寻找食物的北极熊数目已经明显增多。

莫奈特说,因长途跋涉觅食导致的死亡可能是北极熊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北极的冰层进一步融化,此类北极熊死亡事件或许还会增加。

此前的一些研究人员也认为,北极熊是气候变暖最大的受害者。以加拿大的哈德逊湾为例,那里的北极熊夏天在岸上生活,捕食海豹必须跋涉将近100公里,非常辛苦。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海面结冰时间不断推迟,母北极熊的体重越来越轻,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殖率和幼崽成活率的下降。

北极熊遭遇的生存危机是全球变暖的又一证据,气候变化问题也再次摆在全人类面前。2005年10月,科学家提出,最新研究数据表明,今年夏天北极冰盖的缩小幅度比往年都大,这表明北极地区夏季气温已经升到历史最高纪录。

有些学者甚至预言,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得不到控制,那么到本世纪末,北极的冰盖到夏天将会消失,未来唯一能看到北极熊的地方就只有动物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