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6882900000034

第34章 立论篇(2)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要做,求学、立业、恋爱、结婚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学做人,学做事。在大学阶段确立的目标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人的基本素质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如果说高中时的目标比较单一、简明,包含较多的个人幻想成分的话,那么大学时的目标就应该更深刻、长远,包含更复杂的社会因素,应该更好地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统一在其中。也就是要认识到:我适合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

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怀特海先生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只要站起来,向社会、向历史、向未来、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才能把握住恰当的目标,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直面人生,每个人都有一番踌躇与迷茫,但问题在于不能因此而长期地迷失自我。在辞旧迎新之际,每个人盘点人生,总有得有失,有时甚至是失大于得。但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对于未来更不能失去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自己、对未来的心理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定位,就相当于人生发展的坐标。

弗洛伊德在《文化及对文化的不满)里问到:人生有什么目的?他自己的答复是“寻求幸福;他们要得到幸福,而且要寻求幸福。”他以为这个追求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消除痛苦和不适,另一方面可以体验高度的快乐。然而,真的寻求幸福,永保多福就是人生真正的快乐吗?

3.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

我们在大学里首先应当学会什么?你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杨叔子教授曾为他的学生解答过类似的问题。他告诉弟子们应主要学会三件事情:最主要的是如何做人;第二。如何思维;第三,要学会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道我们在大学阶段学会如何做人不是最主要的吗?记得在风靡全球的(成功学全书)中拿破伦·希尔首先提到成功学的第一条法则就是树立人生观。你的生存究竟为了什么?为人处事采取什么立场和方法?我们在大学生活中思考过这些问题吗?我们的学业为了什么?意义何在?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对以上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大学是如此,在中学是如此,在小学是如此,在幼儿园也是如此。197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每次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当然,在大学阶段,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思维。思维即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最优越呢?下面举出一种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一生中都面临着许多选择,如购买什么品牌的商品,从事何种职业,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等等。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办法知道什么选择是最好的,比如他(她)找到了一个最优秀最适合自己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他(她)只有相信她(他)是最优秀最适合的人选,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她(他)更优秀更适合自己的人,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在此,“相信”为选择提供了信念性的支持,使得选择能够进行下去,否则人类的思维将停滞不前。一种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可能是最不适合的),另一种人每做一种选择都“怀疑”它的正确性(尽管这种选择可能是最适合的)。从中看出,即使两种人达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但两者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思想上负担小,轻装上阵,直面困难,迎接挑战,追求卓越;后者思想上负担重,步履维艰,惧怕困难,忧心忡忡,自我否定。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这两种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在实践中探索最优秀的思维方式。

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更不在话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我们有幸上大学的人更应珍惜这段好时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用优秀的思维方式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优秀的人才。

从目前看,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主要有三种心理取向。一是悲观的迷茫心理。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下岗人员,对未来和生活,往往持有一种悲观的迷茫心理。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有无辉煌,都一概加以否定,心理上充满了自责与痛苦,嘴上有说不完的遗憾。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片迷茫,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事都干不好,认知上否定自己的优势与能力,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持有悲观心理的人,一方面是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常常因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事业难成;另一方面,这种人在心理定位上对自己常持否定态度,不能接纳自己,·使其内心长期处于失衡与迷失状态中,人生体味中只有痛苦、受挫感和失败感。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抑郁、不安、心理失调等心理问题和疾病。20世纪初的美国,有一个年轻人,虽经过多少年的不懈奋斗,仍然是穷困潦倒,不名一文。也是在一个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晚上,他躺在自己破烂的床上,痛苦不已,认为自己这一辈子肯定是一事无成了,甚至很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然而数年后,这个自认为自己将一事无成的年轻人却成为享誉全球的人物。他就是美国乃至全球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二是浪漫的乐观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追求非经验、非能力范围内的目标。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却对未来道路上的坎坷与低谷,心理准备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准备。对人生目标规划的头头是道,宏伟远大,但却对自己的能力和优劣势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估。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倍功半;要么是摔得浑身是伤。由于心理上过于乐观,心理准备不足,应变能力差,往往是一蹶不振,而变得失去信心。抑郁,有时甚至因此而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有意思的是,持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一经打击,转而走向悲观的心理取向。

三是务实的目标心理。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它靠在一块约两平方公里的绿洲旁。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参观。然而在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莱文发现它之前,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更奇的是,这儿的人也没有一个走出大沙漠。村里人对莱文说无论走哪个方向都会转回来。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去呢?莱文非常纳闷,于是他就雇了一个当地人,让他带路,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走了10天,走了约800英里,耗尽了所有的粮食和水。第11天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比塞尔。这回莱文明白了,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北极星,更没有指南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我们就是比塞尔人,要获得成功,光有信心、想法、勇气是不够的,还需一个正确的方法和目标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一事无成的人生沙漠。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再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牵引,换句话说也就是自我心理定位正确,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取得成功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并且由于心理定位正确,对于前进道路上的暂时的挫折有心理准备,能够接纳现实与失败,并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心理,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事业的推展。

(第二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每一个革命者应当奉行的人生观。这一正确的人生观,指明了一个革命者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生死、荣辱、顺逆、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前进。

市场经济的建立,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经济、开拓创新等种种的积极力量,也同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早已指出的:“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予以抵制、批判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任其泛滥,让它们去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486页)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来说,就在于它总是要以不同的形式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来瓦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主要指向就是冲击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把个人利益当作发展经济的惟一动力,把个人的享乐当成人生的目的,把金钱视为最重要的价值,他们无限放大了“个人的利益”,并把它突出和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一旦“个人”成了惟一和至上的,什么国家、社会、人民。都可以置之度外了。从人生目的来说,这样的人生目的,不但是渺小的,而且是卑鄙的,因为它只利于自己却有害于人类社会。

一、摈弃错误的人生目的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人生目的,本质都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它们在理论工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1.摈弃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金钱对人生有双重作用。

金钱的积极作用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它肯定了劳动价值的权威;金钱可以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使价值和财富增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金钱可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使一部分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获得发展的时间与条件;金钱是扩大社会交往、拓展生存空间的媒介,它打破了一切等级、门第、血统、地域、政治、宗教的界限,使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广泛、更普遍,从而大大拓展了个人生存的自由空间;金钱可以作为应付人生急需的物质手段,增强人生的安全感。总之,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标志。

但是金钱也有消极作用:一些利欲熏心之徒,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惜伤天害理,制假售假,走私贩毒,偷税骗税,雇佣童工,买卖人口,权钱交易,嫖娼卖淫,甚至有了钱可以保住杀人犯的性命或缩短服刑期。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金钱高于一切。金钱万能,金钱能使恶行变成美德,卑贱变成尊贵,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有钱能使鬼推磨”。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地谋取金钱,无休止地发财赚钱,就成为支配资产阶级全部活动的最高目的;为了金钱,不耻一切卑污行径,甚至人格、良心也可以出卖。金钱的魔力渗透到一切交换与非交换的领域,把一切价值变为商品的价值。在这种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的支配下,一切罪恶和腐朽行为都可以产生,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目的,它把金钱看得比人的价值与尊严更重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不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因为金钱多少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贡献的大小。社会中存在着贡献与报酬不匹配的现象,社会分工又造成人们的贡献大小与能力、态度不完全一致,总要有人从事赚钱少、但社会确实需要的工作。俗称“大款”的人并不都是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其中有些人非法致富。如果以“一切向钱看”作为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将会造成一系列严重恶果: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多金钱,就把非商品当作商品贩卖,婚姻、爱情、身体、器官、良心、尊严都成了交换的商品;为了更多地赚钱,不惜铤而走险。人间的友爱、真诚、互助将被金钱驱散,法制与秩序将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面临严重的灾难。

社会主义的人生目的不应该奉行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金钱仅仅是达到人生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通过正当手段谋取金钱,就具有积极的正面的道德价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取舍的原则。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在开放的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这都容易滋生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官商”、“官倒”,是“权力拜物教”与“金钱拜物教”相结合的怪胎。近来,发生在高知阶层的大案露出了水面,颇为令人关注。鞍钢下属某公司的总工程师夏玉容因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个案子最引人注目之处是,犯罪人的知识层次很高,学术地位也颇为显赫,因此,其沦落就尤其引人感叹、发人深思。

夏玉容不是泛泛之辈,她是钢铁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她还被评为国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00名专家之一,并受到所在单位的重用,身为专家和学者,她拥有一般人所不拥有的荣誉、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然而,在金钱的诱惑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利用权力大肆搜刮国有资产,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有些人认为,有着较高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更有能力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战胜错误的人生观,其实不然。从夏玉容的教训看,这个想当然的推理并不能站住脚。某个人有可能是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但不见得他人生目的绝对正确,于是,这才有了类似的悲剧。而在专业领域屡屡发生的“学术腐败”,与一些人的人生观的蜕变有关,也与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有关。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灵魂的晾晒,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很难避免发霉和生虫。

说起制毒贩毒,人们的脑海里闪现的首先是戴黑眼罩的毒枭、街头巷尾做鼠窃狗偷生意的毒贩,很少和有知识、有才干的专家联系起来。然而不幸得很,最近报端披露的三起制毒贩毒案,主角儿都是相当一级的专家。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在震惊之余,议论一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