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6882700000035

第35章 李叔同出家:是儒家的一句宣言(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民国时期流传至今的歌曲并不多,但《送别》是一个例外。这首歌词清丽悱恻、意境深远,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词作者李叔同,也就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李叔同是个难以忍受不圆满的状态的人。

李叔同的出家,好像是儒家的一句宣言:天下有道理则现,无道则隐。李叔同(1880-1942)出家时的背景人物1916-1918这三年间,至少有三位政界人物发出悲凉的感叹。

史载:袁世凯突然昏厥,喃喃自语:“人心大变,人心大变。”

接着是闹复辟的张勋:“以表通电,发汇自己受骗与落入圏套的愤懑,说当时第划复辟是特别各界要人“极端赞助”的,你段祺瑞也派人来表示“只要推倒总统,复辟一事自可商量”,现既实行,却又通电反对,翻云覆雨,出于俄倾;人心如此,实堪洁叹。”

紧接着的是孙中山,他通电辞去南方广州非常国会决定改组护法军政府大元帅职,电文说:“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1918年7月,段祺瑞以“再造民国”之功,重任国务总理;8月,“由安福系控制的国会在北京开幕,选举徐世昌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党统。”

也就在这一年的8月,一位江南才子李叔同却跑到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取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出家,难道有什么来由吗?

说有来由,有人说李叔同是因为把风流就足够了。另一说是,李叔同是个不安分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叔同出家,实出于他的“儒者身份。”

李叔同,这位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并被佛门弟子称为第十一代世祖的文化和尚,他当时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出家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推究种种说法,都是“或许”也有问题。

首先李叔同是一位在没有圣人的时代从容地出家了的。

在李叔同和心目中,康有为便是他心中目的圣人。他早年也是追随康有为的。

然而康梁的改良被孙黄的革命取代。

1917年,当张勋辟康有为再度出山时,这时的李叔同虽然没有显出多大热情,但他毕竟有所企盼。锦衣玉食中的津沽门少年光绪六年(1880年)的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河东粮店后街陆家胡同2号。出生之时,父亲李世珍已经68岁,年近古稀,而母亲王氏,是李家的第五房姨太太,年仅19岁。据说,老夫与少妻结合所产的儿女,是天高与地厚搭配的产物,往往能成圣贤。李叔同的一生,似乎就印证了这一传说。

李世珍,字筱楼,清朝同治四年会试进士,曾经在吏部任职。后来到天津经营盐业和钱庄业,成就了一份富有的家底。晚年信奉佛教,好做善事,常常帮助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此外,他还喜欢放生,常常买来小鸟、鱼虾,并放回大自然。由此,李世珍得到了“粮店后街李善人”的美称。“善人”之前加上“粮店后街”的地名,是为了区分另外一个李善人——冰窖胡同“李善人”。

在李家,叔同排行老三,从出生到母亲去世,这位李家三少爷一直享受着幸福的时光。“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婉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下迷藏捉。离枝啼鸣,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在《忆儿时》诗中,李叔同的回忆一片恬静和安然。

5岁那年,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身患痢疾,撒手归西——在当时,痢疾是重症,拿破仑1812年远征俄国时,这种“贵恙”

废掉了他50万军队中的两成半。

据说,李鸿章在科举考试中与李世珍同科,所以,中堂大人亲临吊唁,这使得李家的丧事气派十足,极尽哀荣之事。不过,父亲去世的时候,李叔同甚至还在模仿做法事的和尚们——袒肩的衣着,还有煞有介事的神情……李叔同6岁开始读书,8岁读唐诗,10岁读《孟子》,12岁学习训诂,读《尔雅》、《说文解字》,到13岁读《左传》的时候,他可以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

不过,这位锦衣玉食中成长的津门少年,在谱出了“津沽风流在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华章后,却做出了一桩桩出格又出彩的事情。他种种不安分的举止,和时代并不合拍,却总能为后人所敬仰。所以,张爱玲说,“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要知道,张爱玲也同样出身钟鼎之家眼界并不低。逆党中人成了“天涯五友”

17岁的时候,李叔同拜当地名士赵幼梅(元札)学习诗词,拜着名书法家唐静岩(育厚)学书法和篆刻。同时也先后在天津辅仁书院和天津县学修习八股文写作。在校期间,李叔同的文章和书法都很出众,提笔则文思泉涌,每逢作文,他总感觉纸短文长,只好一个格子内写两个字,由此有了“李双行”的称号。

不过,这位下笔如神的“李双行”,却在三次科考中先后落第,一败涂地,连秀才的身份都没捞到。惟一的解释就是,这位不安分的少爷,对科举考试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一见钟情的是金石、绘画和音乐。所以,这位早慧着称的神童,硬生生拖到23岁的“高龄”才第一次参加乡试。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内,李叔同倾注的热忱非同寻常:十四五岁的时候,他遍临汉魏六朝的碑帖,而唐静岩接受这个弟子,也因为他“情意殷殷,坚不容辞”。

如果仅仅是把玩金石,可能只是顽童行径,如果身为封建世家的公子而支持康梁改革,就是英雄行为了。当戊戌变法开始的时候,李叔同私刻了一方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师”。在当局者的眼中,李叔同也由此成了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1898年,李叔同被迫带着母亲和妻子迁居上海,以避灾祸。

客居上海的时候,遭至打击的李叔同,不再问津政治人物,他交往对象已是从诗人、画家、优伶、艺妓到礼佛的僧人。名妓李苹香、朱慧百、谢秋云,歌郎金娃娃、坤伶杨翠喜都与他过往从密。此外,他还参加城南文社的集会,与江湾蔡小香、宝山袁希镰、江阴张小楼、华亭许幻园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1900年,李叔同(左一)与“天涯五友”留影1901年,22岁的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同学中有黄炎培、邵力子,班上举人、秀才居多,普通老师对这群人举止无措,总办(校长)何梅笙不得不延请翰林学士蔡元培来镇压这群小鬼,由他担任国文教授。在南洋公学,李叔同所学的,不是诗词唱和,而是西洋文化。

1905年4月,李叔同的生母在上海染病去世。李叔同扶柩返回天津老家出殡,把母亲的丧事办得不同寻常:天津传统上有“外丧不进门”的规矩,但李叔同把母亲的灵柩直接抬进了老宅的大门,摆在大厅正中;同时,李叔同还在天津《大公报》上刊登《哀启》一则,后面附上带简谱的“哀歌”二首;葬礼上,孝子不是跪在地上念祭文,而是站着致悼词;到送葬的时候,全家穿的是黑色的衣服,而不是白衣或者披麻戴孝;最让人侧目的是,“孝子”李叔同在丧礼上边弹钢琴,边唱悼歌。

这场惊世骇俗的葬礼,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只是“李家三少爷做了件奇事”。其实,李叔同在用异乎寻常的激烈方式,来感怀母亲的命运,也发泄着对妻妾制度的不满。

母亲的去世改变了李叔同的人生轨迹:他少了依靠,也少了牵挂,却多了人生无常的感喟。他发现,俗世的物质享受,到头似乎也只能是一场空。

上海的十里洋场中,李叔同的生活绚烂到了极致,但丧母的哀楚把这种绚烂逐渐转为雍容、方正,甚至是沉重。他说:“此后的日子,都是充满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

人生无常“毕竟空谈何有”的感受,让李叔同再一次背叛了自身的角色:公子生涯戛然而止,而留学生和艺术家的角色由此开始。李叔同在日本出演《茶花女遗事》剧照李叔同在了无牵挂后,改名李哀,东渡日本,用5年的时间学习美术和音乐。一个“哀”字,既袒露茕茕孑立的心境,也是对多方国难的哀伤。

临行前,李叔同填了一阕《金缕曲》:“……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全诗荡气回肠,豪迈之气跃然纸上,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稍有减轻,支持康梁变法的李叔同,再一次回来了,但他又一感到失望。他在失望中成了另一种人。

李叔同出身封建世家,也接受了传统的教育,不过,他一到日本就打破了国内的各种传统,转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学生。他典型的衣着是: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文明杖,还有尖头皮鞋。加上修长的身段、高高的鼻梁,以及鼻梁上没有镜脚的眼镜,他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形象。

在日本期间,李叔同主修绘画,但他还可以分心旁骛,对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有涉猎,并学有所成。因此,除了第一个把西洋画引进中国,第一个在中国画裸体画外,他还第一个在中国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并成为了中国近代广告艺术第一人。

此外,他还与同窗学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7年,国内的徐、淮地区受灾严重,为了帮助国内募集赈灾物资,春柳社首演《茶花女遗事》。

在《茶花女遗事》中,李叔同不是饰演男主角阿芒,而是剃去胡须,细裹腰身,化身为风华绝代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为中国话剧发出了第一个曼妙的声音,被日本戏剧界权威松居松翁赞为“优美婉丽”。

男扮女装的李叔同不只是延续公子时代的风流,此时的他沉稳而冷峻。据中国戏剧界前辈欧阳予倩的回忆,李叔同演戏不是为了好玩:“他往往在画里找材料,很注重动作的姿势。他有好些头套和衣服,一个人在房里打扮起来照镜子,自己当模特儿供自己研究。得了结果,就根据这结果,设法到台上去演。”为了演剧,他还很舍得花本钱光是女式西装,就置办了许多套。

有人说,如果李叔同继续戏曲生涯,风头应该不会亚于梅兰芳。不过,他的注意力在不久之后再一次转变了。

1911年,李叔同学成归国。让人称奇的是,这位昔日的风流公子和留学生领袖,偏偏不安分于艺术家的身份,而要站上三尺讲台,给浑噩学子以独特的棒喝。学生中的丰子恺、刘质平,都成了后世名家。

一旦站到讲台上,本该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却成了最严肃、最认真,也最恪守信约的教师。这个时候的李叔同,灰粗布袍、黑布马褂,布底鞋子,甚至金丝边眼镜也换成黑的钢丝边眼镜,和日本留学期间判1905年以前,大师(右)在上海客串京剧之剧照若两人。

李叔同最初任教于上海的城东女校,后接受了老朋友经亨颐的聘请,到杭州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1913年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图画音乐教员,同时也在南京高师担任一个教员。就任两级师范学校时,他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必须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架风琴,校长以经费拮据。市面缺货为由婉拒,李叔同则以“你难办到,我怕遵命”对答,最终迫使校方让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