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6882700000030

第30章 问题人物:张学良的行为特点(2)

张学良不希图“皇帝”头衔,而专注于中国的统一和东北的建设张学良致溥仪亲笔签名信的信函封套。早在溥仪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时,其生母瓜尔佳氏便与端康皇贵妃密议联络奉军了。溥仪大婚时张作霖也曾派员入贺并致厚礼,溥仪在津期间更与张氏父子一直保持联系。在降下五色旗并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的前前后后,少帅捐出奉天大帅府的家底,兴办东北大学,以培养自己的人才,修筑通往吉黑两省的铁路新线,以防止日本利用“满铁”进行刁难,同时还进行了收回旅顺和大连港主权的谈判等等。不久,全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全国海陆空军副司令,除继续掌握东北三省军政大权外,又在北平中南海设立海陆空军副司令部,坐镇华北五省,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叱咤风云的时代。张学良致溥仪函内文第一页。署款加制。宇,意尚未出百日守孝期。张作霖死于1928年6月4日,张学良写此信在1928年8月,这时张学良对溥仪还是很尊重的。潜藏炸弹,意在警告溥仪驻节北平的张将军经常参观故宫,当然不是来向溥仪讨什么“紫禁城内骑马”之类的,也不是来寻访明清遗迹。张学良或在每年太平花麝开的时节少帅携夫人于凤至应邀出席御花园的茶点招待会;或是为兴趣所驱遣,常往故宫欣赏钟粹宫书画陈列室的展品。他那时收购了大量明清书画和一些宋元古字画,为鉴定作品的真伪也时而来此。但他已基本不与蛰居天津的溥仪来往了,溥仪也不敢把“复号还宫”的要求送进他的中南海行辕。

1931年7月23日,正在日本留学的溥杰回国度假并往静园觐见溥仪。他向大哥传达了经吉冈安直传递的重要信息:日本军方对张学良不满,希望溥仪接管满洲统治权。

日本军阀反对少帅那是显而易见的,两年前就曾让土肥原贤二用“王道论”和“满洲皇帝”勾引张学良,希望他宣布“东北独立”,以逞自己的独吞之欲,结果遭到严厉的拒绝。两年以后,还是那个着名间谍土肥原,诱饵也还是“王道论”和“满洲皇帝”,只把猎取对象由张学良改换溥仪了。溥仪可没有张学良的气概,跟土肥原谈判时,他虽然也曾提出这样那样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就范了。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过后,溥仪出关投敌,走上了难以挽回的罪恶之途。

正当溥仪滑向泥淖的时候,张学良先后两度伸手拉他,这也是应该写进历史的重要情节。蒋介石(左)拒不接纳张学良的进谏1931年11月2日,土肥原夜访溥仪,并甜言蜜语地说,日军在满洲的行动仅为反对张学良,而对满洲毫无领土野心,并愿意帮助宣统皇帝在满洲建立独立国家。溥仪倾向于接受。与张学良共同发动兵谏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嗣后蒋介石也派员密见溥仪,说明只要溥仪答应不迁往东北或日本定居,可以恢复清室优待条件,可以随意住在北平或南京。溥仪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派人于11月6日晚6时许往溥仪所居的静园送了一筐水果,其中潜藏了炸弹。少帅意在警告溥仪,让他清醒,不料这一行动使溥仪失去安全感,反而加速了他出关投敌的脚步。张将军自谓他是军人性格,想了就做,这件事能反映他的行事特点。行事极端,扣蒋送蒋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又一个行事极端的特点。

有史料说,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刚到西安,张学良即去其下榻处——临潼华清池晋谒,陈述停止内战的意见。蒋介石想不到张学良的想法真的起了变化,未等他把话说完,就大声训斥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不要问为什么!”蒋介石曾在自己日记中批评张学良:“此其做事无最后五分钟之坚定也。”

周恩来(右)、秦邦宪(左)、叶剑英(中)张学良的泪水流尽,蒋介石却是铁石心肠:“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变。”这是他对张学良冒死进谏的回答。

实际上,在这之前12月8日张学良与早已达成合作的杨虎城商定: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10日,二人又商定:12日凌晨行动。扣蒋之事由东北军担任,其他相应事宜由十七路军担任。请缨抗日不得而被幽禁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右一、右二)在贵州黔灵洞度日如年当得到蒋介石被扣的消息后,张学良即命把已拟好的八大主张迅速通电全国。这八大主张是: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通电中还表明扣蒋是对其“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不久,南京方面的宋子文、宋美龄兄妹,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率领的代表团相继来到西安。张学良明确地向宋子文声明: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已经决定了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只要蒋介石答应双十二通电所要求的八大主张,三方面一致同意放蒋归京。张学良为蒋介石之死书写的挽联,也难掩郁积心头的仇隙之怨蒋介石知晓后,即委托宋氏兄妹代表他与张、杨、周(恩来)谈判。他提出,所有商定款项,均由他蒋介石以“领袖的人格”保证执行,不做任何书面签字。

“四面两方”的谈判自12月23日开始,24日结束。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担保不再进行内战。这样,蒋介石首先保证了自己被放回南京的条件。在放蒋问题上,张学良惟恐夜长梦多,拖得时间长了怕出什么变故,内心中计划争取尽快让蒋介石走。

他所担心的节外生枝,眼看就有萌发之态。他赶紧找到杨虎城,表示当天就送蒋介石走。杨虎城知道张学良的决心已难挽回,便同意了他的主张。

张、杨决定立刻放蒋、送蒋,惟恐部下知道会进行阻拦,所以这个决定谁也没有通知。当天下午4时整,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宋美龄、端纳分乘两驾飞机飞离西安。

当知道消息后紧急赶往机场的周恩来,望着已经在天空中的蒋、张所乘的飞机,不禁摇头叹息。后来,周恩来说:“张汉卿就是1928年7月,张群(左一)、罗家伦等来到北伐军进占了的北京参观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改易旗帜时的张学良张学良这次冒生命危险,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原想扮一出从来没演出的好戏,如委员长也能以大政治家的风度,放我回西安,这出戏岂不成为千古美谈!真可惜,一出好戏竟演坏了!”他想不到蒋介石是不会放他回去的,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精神颇为沮丧。

1946年1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命令遣送到台湾。此时,他已被“严加管束”

lO年之久了。他的心境又如何呢?1947年5月,莫德惠又来看望他时,他送莫德惠一首五言绝句,诗日:“十载无多病,1930年10月9日,张学良(前排左三)在沈阳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游说有功的张群(左四)和昊铁城(左二)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参加了盛典故人亦未疏。余生烽火后,惟一愿读书。”同年10月,他在另外一首诗中则这样写道:“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

健在时,他一直盼望有一天同少帅白首相聚,然而终成憾事。最大的赢家缘何不回大陆1982年底,蒋介石派张群、吴铁城去运动少帅张学良反正,以谋北伐统一。1928年12月29日7时,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当天,东北各地即遍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件大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界长期以来都片面强调蒋、张二人对国家统一的看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业英,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再辨读后提出:东北易帜是北洋中央政权覆灭的产物,所谓东北易帜经历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东三省易帜“四个步骤”,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臆想,与历史实际相去甚远。张学良多次推迟易帜,固然有日本干涉的外来因素,但不容否认,也有其借此“巩固个人地盘与权利”的主观意愿。张学良是东北易帜的最大赢家。

他说:“两岸的形势越缓和,他回家的条件就越成熟。

有一些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和台湾人,唯恐张真的回到内地,会对台湾产生“震撼”。如张群对张学良所说的,蒋氏父子为什么不放你,原因是:“你是个宝贝,谁把你抓住,对谁就要用,你明白这句话吗?”

意思就是怕张跑到共产党那边去,对共产党有用。张群(左二)在晚年与张学良(左一)、张大千(左三)、王新衡(左四)然而,正是这位最大的赢家,自“西安事变”以来,一直被辗转软禁。但在解禁后,他完全可以回到大陆,因为大陆的执政党对把并无不敌意。

可是,张学良就是不敢回。

有人分析,有三种原因:一、政治环境的千扰张学良常说,他是远离政治漩涡的“闲云野鹤”,“采菊东篱”

的老翁,没有特权的普通人。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政治,他是位国内外一直关注的政治人物。被蒋介石幽禁期间,他矢志不渝,非常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自由”之后,仍然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他将像年轻时一样尽心尽力。

1991年6月4日,张学良在美国与吕正操将军会晤时,说他愿意保留其特殊身份,一旦两岸需要他做什么,他甘心情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尽力;并答应将中共中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方针,原原本本地告诉李登辉,为两岸传递信息。

1993年他把自己培养了20多年的兰花(爱国号)托黄秀球转赠江泽民主席,表达其爱国赤子思念祖国内地人民的一片深情。

他与唐德刚商定,合作完成《我说你写录》,却受到国民党秘书长的干扰,不得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之丙秘密傲“口述历史”回东北家乡走走,还须向“总绕”请假,等等,都说明他并非“闲云野鹤”、“采菊老翁”和“普通百姓”。

问题人物终于以基督的名誉离开人世。这是一位逍遥逍遥的大赢家。

张学良思来想去,就是怕为他个人的事,给海峡两岸带来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这些多余的担心,竟使他失掉1991年直接从美国回到东北老家的“天赐良机”。二、个人性格与家庭方面张学良讲情讲义,始终如一。他以为李登辉上台后,张群等才敢公开为他举办规模盛大的祝寿活动,又是李给他到美国探亲与子孙团聚的自由,因此对李持有好感,感恩戴德。以至于模糊了自己认请李登辉“台独”面目的视线(为此。他与吕正操在美国会晤时。在对李的看法上产生分歧,争论了一番)。结果上了李登辉的当。三、身体方面张学良回来的最佳机遇是在1991年。他当时身体健朗。思维敏锐,精神矍铄,坐车、乘飞机都毫无问题,而且从美国直飞北京相当方便。错过此时,他的身体日渐衰弱,赵四病上加病,夫妇双方只能靠轮椅行动,即便再想回来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了。

总之,张学良想家是真。未回是实。他要真的下定决心回来。有的是机会,也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然而,他总是有点心虚,总觉得自己是问题人、麻烦人物。象这样的阴影,他是至死都挥之不去的。就我们时代中人,也很难把他忘却。何况是历史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