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鄱阳湖
6799500000006

第6章 鄱阳湖的演变概况(3)

夏商、西周、时期处扬州、荆州界。江西偏北之一即汉柴桑、彭县、浔阳县。按地理位置,彭蠡泽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汉柴桑地当属荆州。

春秋时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古称“吴头楚尾”。西境、东境乃彭蠡之东西也。汉柴桑地区应属楚。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破楚,则属吴。

战国初属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继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宣王灭越,重归于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灭楚,虏王负刍地入秦。

二十六年秦灭齐等6国,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鄱阳湖地区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汉相争,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汉高祖四年,刘邦改封英布为淮南王,先后分属九江、淮南王国。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淮南置豫章郡,领18县,鄱阳湖区包括九江地区及波阳县、靖安、安义、奉新、鄡阳县(今都昌)等县。始建国六年(9年)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柴桑县为九江亭。东汉复旧名。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今湖北属县)都鄂(今湖北鄂城)改名武昌,以武昌为郡,柴桑辖属。

晋元康元年(291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州、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10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六年(304年),分庐江之浔阳、武昌之柴桑二县合立浔阳郡,属江州;浔阳县遂由江北治江南柴桑地,仍领今湖北黄梅、安徽宿松沿江地域。永嘉六年(307年)元帝(当时封为琅讶王)渡江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先是改豫章之彭蠡县来属,浔阳郡统治辖3县,继而增置九江、上甲县,省上甲入彭泽县、领二县。宋永初二年(421年)鄡阳县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县都昌。

南朝宋元嘉初,省历陵入柴桑县。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汝南县,浔阳郡领三县,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领浔阳及齐昌,南唐、太原、新蔡四侨郡;分彭泽置上甲县,彭泽改隶太原侨郡,浔阳郡领柴桑、汝南、上甲3县。陈天嘉六年(565年)罢西江州。浔阳郡还隶属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存州,省柴桑,汝南复立浔阳县,省上甲为彭泽县,彭泽改名龙城县,江州领2县。十八年,改浔阳为彭蠡县,改龙城复名彭泽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臆城县,领湓城、彭泽2县。十二年,林土弘率农民起义军大败隋军于彭蠡湖(今鄱阳湖),乘势建立楚政权,逐步占领北起九江南至番禺广大地区,九江郡县在其辖下。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州,分湓城置浔阳县;五年后又分湓城置楚城县,彭泽改隶浩州,江州领3县。武德八年废湓城县置湓城戌,浔阳县,以历陵故址蒲塘驿,属楚城县,废浩州,彭泽、都昌(武德五年分彭泽置、隶浩州)2县来属,领4县。贞观八年(634年)废楚城县立楚城驿,改蒲塘驿为蒲塘场,俱属浔阳县,领3县。天宝六年(724年)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六年(758年)复改郡为州。建中四年(783年)以浔阳西偏远分立赤鸟场,属浔阳县,在鄱阳湖区内。

五代十国杨吴时,庐山南境置星子镇,属浔阳县。吴顺义七年(927年)以浔阳之蒲塘场升德安县,江州统领四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分彭泽置湖口县,属江州。三年,江州设奉化军,以浔阳之赤鸟场升瑞昌县,改浔阳为德化县,领德化、彭泽、都昌、德安、湖口、瑞昌6县。

宋置江州为浔阳郡,开宝八年(975年)降为军事。大观三年(1009年)升为望郡,初隶属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改隶属江南东路。建炎六年(1127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江州路,以州属焉。绍兴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改隶属江南西路。太平兴国三年(1178年)升德化和星子领为县,隶属江州;七年星子、都昌县改隶属南康军,江州领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和广宁监(监即县)。

元初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位江西大都督府,隶属扬州行省。十四年罢都督府,升江州路,隶属隆兴行都元帅府,后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江州路直隶属焉。十六年,改隶属黄荆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属江西行省,领德安、德化、瑞昌、湖口、彭泽5县。

元朝初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12月,陈友谅挟天完帝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称汉王。次年润5月,杀寿辉自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二十一年8月,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5道,九江辖饶州、南康、九江3府;九江府领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

(二)

清朝按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雍正九年(1731年)增辖广信府,改称分巡广饶南九道。咸丰四年(1854年)3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复原制,九江府仍领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

1912年民国建立,本年冬月废府存道。1914年1月为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全省分4道,其二为赣北道(6月改称浔阳道),辖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泽、星子、都昌、永修、安义、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万年、奉新、靖安、武宁、修水、铜鼓共计20个县,1926年废道各县直隶江西省。1927年3月,九江城区另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10月撤消。1934年6月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1936年载入九江县。1932年,全省划分13个行政区,赣北属第三行政区,署瑞昌,辖瑞昌、德安、九江、星子、湖口、彭泽、都昌共7县。1935年4月,全省调减为8个行政区,赣北属第五个行政区,浮梁,辖浮梁、婺源、德兴、乐平、鄱阳、都昌、湖口、彭泽、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共12县。1939年冬,因赣沦陷、区辖小,全省增至11个行政区,以原省第五行政区九江、星子、德安、瑞昌4县另立第九行政区,区驻岷山。1942年8月,根据地理、历史沿革和交通等情况,经第1489次省务会议讨论决定,全省划为9个行政区,赣北属第九行政区,武宁,辖武宁、瑞昌、九江、星子、德安、永修、安义、靖安、奉新共9县。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6月4日,城区成立九江市人民政府,15日相继成立九江县人民政府,市、县分治。7月19日成立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九江市和九江、星子、德安、永修、瑞昌、武宁、靖安。9月1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九江所属靖安划入袁州,袁州所属修水和饶州所属都昌、湖口、彭泽、划入九江、九江专署,共辖1市、10县。

1959年1月,九江县并入九江市,1961年9月份复分治。198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九江市升级为省直辖市,下辖浔阳区、郊区(后改为庐山区)、庐山区(后改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1983年7月,撤消九江地区行署,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九江市辖九江、星子、德安、永修、瑞昌、武宁、修水、彭泽、湖口、都昌和浔阳区、庐山区及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一直沿革至今。

四、鄱阳湖区域的现状和特征

(一)湖体特征

湖区面积占鄱阳湖流域面积13.1%,其中丘陵岗地面积占湖区面积62.2%,多年平均水网及水面面积占湖区面积的23.6%,圩堤围垦面积占湖区面积的14.2%;范围内有南昌市区(县)、南昌、新建、进贤、永修、德安、共青、星子、九江市、庐山、九江县、湖口、都昌、余干、鄱阳、万年等。鄱阳湖环湖区素称“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汛期五河洪水入湖,湖水漫滩,湖体扩大,水流平缓;冬春季节,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缩小,水流喘急,与河流无异。因此,洪水、枯水时,湖面积相差极大。高程22m时,湖面积3993km2,容积296×108m3。高程11m时,湖面面积仅340km2,容积为7×108m3。湖盆自东,西向中,由南向北倾斜,湖底高程一般由12m降至湖口约1m。褚溪口,鞋山湖底高程为—1m至—3m,在蛤蟆石附近为最深处,高程为—7.5m。

鄱阳湖整体面积是北湖狭窄深,南湖为主湖区,湖面宽广、较浅;入江水道最窄处是星子县以下的屏峰卡口,宽度仅3km。环湖区地貌由丘陵岗地、圩水田、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赣江在南昌市绕扬子洲分为左右两股汊道。左股分为中支,南支又各有分汊注入鄱阳湖北、中、南支与抚、信、饶河均先后汇入鄱阳南湖,为环湖区东水道,东水道在褚溪汇合为入江水道。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3种类型。沙滩、泥滩统称“荒洲”,利用价值不大,多在14m以下。草滩可利用,但钉螺很多,传播血吸虫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多在14m至18m。全湖现有岛屿共42个,面积最大莲湖山岛有近42km2,此外,较大的岛屿还有鞋山、长山、棠荫、泗山、三山、马鞍山、南山、矶山和松门山等,岛类有沙岛、岩岛。内湖出现在枯水期,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中高水联成一片。

(二)水位特征

根据湖口、星子、都昌和康山4站1956年至2000年资料分析,历年年平均水位为12.8m至15.2m,历年年最高水位为22.41m至22.59m,历年最低水位为5.90m至12.09m。环湖区各站年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至7月份的75%,枯水期一般在10月至3月,年最低水位发生在12月至1月占72%。根据资料分析,鄱阳湖的水位特点是:高水位持续时间长。4月至5月五河洪水入湖,水位上涨。7月至9月,受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影响,维护高水位,10月以后才稳定退水。

概括为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当五河洪水推迟,长江洪水提前,而且两者相遇;或两者不相遇,五河洪水大,长江洪水小的情况下一般为单峰型。五河洪水较早,长江洪水较迟,两者虽互有影响,但不相遇,一般为双峰型。

变幅的大小取决于五河入湖水量在年内的变化,同时也影响湖面面积、容积、深度在年内的变化。

洪水面和枯水面落差较大。鄱阳湖水面高时,湖面宽广,起伏不定。星子和康山直线距离110km,高水位时最大落差0.33m,枯水位时,最大落差达5.45m。湖口水位一般都在18.00m以下占81.3%;18.00m至18.99m占12.5%;18.00m以上占6.3%。

(三)鄱阳湖生态系统特征

1.多类型湿地的复合体。众多中小湖泊、河道、碟形洼地、沙滩、泥滩、草洲等多类型湿地,体现了非地带性特点,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跨地带性、间断性和随机性。

2.动态变化的统一体。鄱阳湖天然湿地和其他湿地一样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变化幅度在淡水湿地是罕见的,其原因是水量的变化。夏季与冬季水位相差10m左右,水位高时以湖泊为主,低水位以沼泽为主,呈现出水陆相交的生态景观,整个天然的鄱湖湿地处在有规律的波动之中。

3.开放型系统。鄱阳湖承接五大水系及博阳河、西河等沿湖小河流的来水,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径流和水位还受长江来水的影响,长江之水随时有倒灌入湖的现象。因此,鄱阳湖生态系统受制于整个大系统的影响,系统内外存有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变换。

4.水质的自净与稀释。鄱阳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五河,流域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汇集于鄱阳湖。因为鄱阳湖水量多,湖体大,换水周期短,湖水的自净稀释能力强,流域内虽有污、废水入湖,总的来说,鄱阳湖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据2000年监测鄱阳湖全年水质优于III类水占89.1%,达到III类水占10.9%,4—9富营养化评分值为40,属中营养。

五、鄱阳湖的资源与利用

(一)水力资源

根据江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估:1956年至2000年资料统计,由湖口注入长江的年平均水量为1435×108m3,大于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入海水量的总和;入江水量占长江平均年流量的15.5%左右;赣、抚、信、饶、修五河1956年至2000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287×108m3,占湖口入长江总量的89.7%;湖区产水量1956年至2000年平均为148×108m3,占流域水量的10.3%,入湖水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江西4月进入汛期,暴雨频繁,洪水不断,入湖水量主要集中于4月至7月间,占年入湖总量61.4%,5月至6月两个月占年总量的36.3%,达521.4×108m3,7月雨季结束,转入干旱季节,入湖水量急剧减少,9月至次年2月各占年总量的比重在3%至5%左右。最大出现在6月,占全年19.3%,水量达276.4×108m3,最小出现在12月,只占2.9%,水量仅41.19×108m3。1998年鄱阳湖最大入湖流量为68900m3/s,最大出湖流量为31900m3/s;经计算,最大7.15、30和45d鄱阳湖调蓄洪量分别为:113.0、264.3、235.6与277.8×108m3,以上各历时的最大调蓄水量均列有记录的第一位。

根据资料统计,除个别年份外,长江之水都有倒灌入鄱阳湖的现象。年倒灌次数,以1963年7次为最多;年倒灌水量,以1958年为最大。

(二)风力资源

鄱阳湖区季风明显,汛期洪水一片时湖面宽阔、风浪大,直接影响湖区航运、农业、渔业、生产和圩堤安全。枯期湖水落槽,即使有风,危害性也较小。

1.风在时间上的分布。大风多发于“小暑”前后,有“小暑南风十八天”的俗谚。冬季和春秋季多北风或偏北风,且易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风向的日变化在滨湖地区表现不够明显。天气晴朗时易见到沿湖各地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天气晴朗温度日变化大,则风速日变化显著,早晚风速小,静风多,日出后风速逐渐增强,中午为最大,以后逐渐减弱。这种日变化在夏季最为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风速就无明显的日变化。

2.风在湖区的分布。地形和湖距离的差异决定着风速在湖区分布的特征,随着离湖面距离的增加,风速减少。但受地形影响也可使风速增加或减少。鄱阳湖风速变化总的情况是北岸大于南岸,按陆地、滨湖、水域顺序逐渐增大。

风在水域上比陆地上大得多。而且风在水面上缓慢增加,到陆地上迅速减弱。除康山、恒湖圩堤外,褚溪河口、鞋山等处为鄱阳湖大风浪区。鄱阳湖汛期水面广阔,湖区风速比沿湖风速大。以湖区棠荫、星子两地至沿湖东西岸的乐平、德安两地同期风速比较。根据1964年至1985年资料统计,因星子处狭道地带,秋冬两季多年月平均风速为4.0m/s至4.1m/s,比乐平、德安两地同期风速大1.1m/s至1.3m/s,春夏两季湖岛棠荫多年月平均风速为3.9m/s至4.6m/s,比乐平和德安两地同期风速大1.9m/s至2.4m/s。相应地湖区的大风日数,比沿湖地带的大风日数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