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鄱阳湖
6799500000033

第33章 沿湖县、市概况(13)

⑴吴坤修。大清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能文善武的全才吴坤修。吴坤修,字子原,号竹庄,出生于永修县吴城镇吉山吴村,他从小习文练武,取得功名,在湖南湘阴县做过地方官,道光末年,协助剿灭李源发叛乱,崭露头角。1852年7月,太平军攻打长沙,吴坤修率地方部队,参加长沙守卫战,被提拔为知县。1853年9月,吴坤修得遇大清重臣曾国藩,并受器重,委任吴坤修为管理弹药军械。次年曾国藩攻打九江,被太平军围困,吴坤修单抢匹马奔赴前线,引导船队,冲出包围,来到永修附近的鄱阳湖边,在这里协助曾国藩重整队伍,与太平军展开了持久战。此后,长江重镇武昌再次被太平军占领,吴坤修奉命驰援湖北,一连收复了咸宁、蒲圻、崇阳、通城等,继而进逼武昌,吴坤修因战功卓越,皇上赐他顶戴花翎。

1856年在江西战场上,太平军再次进军赣北、赣西等地多处被太平军占领,胡林翼命吴坤修招募“彪字营”4000多人,会合其他湘军部队救援赣西、北,给被围的曾国藩莫大鼓舞,之后,吴坤修率部奔赴前线,接连攻下新昌、上高、安义、靖安等县,彪发凌厉,英勇无比,恶战后又攻下奉新县城,他再次被提升为广东南韶道台。此后,由于战场失利,被撤职,被逼离开部队一年多。

1859年初,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江西巡抚嗜龄任命吴坤修督办抚州一带的团练。吴坤修发挥了优秀的组织才能,立马组建了团防营,驻防抚州、贵溪一带,后奉命开往德兴,支援徽州。

1861年,江西巡抚要求吴坤修率部回援,打垮了太平军。12月为了配合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继宾的部队,防止太平军从景德镇出师,夹击祁门大营,吴坤修迅速挺进广信的德兴、万年封锁太平军的退路,与太平军一路战斗,保住了湖口重镇,被朝廷授予江西盐运使。1862年,吴坤修会同其他部队,击退了李秀成的偏师,收复了金保圩、高淳、溧水、溧阳和东坝等重要关隘。

1863年,他先后担任了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台,为了治理安徽,吴坤修做了很多工作,1872年他操劳过度去世,享年57岁,朝廷肯定了他一生功绩,追封他“内阁大学士”。

吴坤修不但武功超群,而且他的文才出众,他在军旅生涯中,著述了不少文稿、诗歌,汇编成《三耻斋初稿》,还主编了《释氏十三经》《重修安徽通志》等丛书。吴坤修不单文韬武略,而且书法精奇,安徽至今还保留3处墨宝:其一是“汉淮南王墓”碑名,其二是“古皋陶墓”碑刻,其三是芜湖譙楼上题写的“白日青天”榜书,字体苍劲有力,至今犹存。

⑵蔡枢衡。蔡枢衡(1904年—1983年)生于永修县三角乡周坊蔡村,是中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字天助,号诱衷,早年就读私塾教育,后考入新式学堂,在三角乡私立“五云小学”就读。后又以优异成绩进入南昌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东京帝国法学大学院,从师于日本著名刑法学家牧野英一,专攻刑法学,很有学术创建。

1935年,蔡枢衡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西南联大法律系,担任法学教授。1948年,他母亲去世,回永修奔丧。由于家乡父老、学术界名人的挽留,蔡枢衡留在中正大学(南大前身)任教,担任中正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教授。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校领导四散逃跑,大家一致推举他主持校务委员会,把大批高素质学生和完整的校园留给了新中国。

建国后,蔡老回到北京大学任法学教授,1952年全国各地解散法学院,从此蔡老离开了讲坛,他先后被安排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国家法制局、全国人大法制室任职,对建国初期刑法的研究起草提供了详细的法学资料。

蔡枢衡一生著有《刑法学》《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法律之批判》,1942年版《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1947年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等书籍。蔡枢衡在建国后花30年时间,终于在1983年出版了《中国刑法史》一书。

陈兴良教授在《转型与变更: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一文中,引述了这样的评论:蔡枢衡对我国刑法学的贡献十分独特,他的刑法思想及刑法学体系,围绕着西方法律与中国历史社会的关系而展开,作了富有个性化的学术开创尝试,构建了进行深入研究的知识学基础,摆脱了情绪化反映,走上了理性化道路,不愧为中国近代刑法学家。

⑶范义人。在抗日战争期间,鄱阳湖畔永修境内出现了一位不畏强暴、爱国爱校的优秀教师,他叫范义人。范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美丽的鄱阳湖,山水灵秀,可爱的永修县人杰地灵,班上的学生在他的教育下,也很爱家乡、很爱祖国。

1938年10月底,日寇侵占永修县城,包括范老师任教的白槎小学,日军无恶不作,并强行推行奴化孩子的教育,要老师用日语讲课,但范老师坚决不答应,而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日本侵略者是如何屠杀、摧残永修人民,经常声泪俱下,点燃学生们对汉奸和日寇的仇恨与斗志。

日寇知道后,非常痛恨范义人老师。1939年4月,驻扎在白槎的日寇军官松井大尉,带着日本兵抓捕了范老师。日军把范义人捆绑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上,逼迫他投降。松井对范老师说:“如果你同意合作,为皇军和大东亚事业努力,我们将请你担任参谋。”面对疯狂的狼狗和杀人的刺刀,范义人毫不屈服,大骂日寇,指出他们对永修人民和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松井脑羞成怒,下令杀害了范义人老师。

村里人抢出他的遗体,把范义人老师安葬在龙井山苍松翠柏的树荫下,让永修的青山绿水永远陪伴他,永修人民永远纪念他。

(八)德安县

1.地理概况

德安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区内。东南频临鄱阳湖,东接星子县,南邻永修县,西接武宁县,北邻瑞昌市、九江县。全县东西长42.6公里,南北宽40.8公里,总面积86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605人。

全县辖1条街道,5个镇,11个乡:茶山街道,蒲亭镇、聂桥镇、车桥镇、丰林镇、甘露镇,宝塔乡、河东乡、高塘乡、林泉乡、吴山乡、磨溪乡、爱民乡、邹桥乡、圹山乡、金湖乡以及彭山林场、园艺场。共设14个居委会、93个行政村。其中茶山街道、甘露镇、金湖乡划规共青城治理。

县境内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南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北有幕阜山、西南有小岷山,东南角邻近鄱阳湖滨。全县平均海拔在40-50米之间。最高峰为西北部茶子山,海拔665.1米。最低处为东南角南湖郑泗一带海拔15米,为全县径流分口处。全县低山面积均1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6%,丘陵地区约为558.4平方公里,占64%,滨湖波状平原(包括邻近鄱阳湖的岗丘缓坡和博阳河两岸的河谷阶地)约135.5平方公里。占15.7%主要河流有博阳河、洞霄水、田家河、车桥水、金带河、下头水、庙前港、涂山水等,总面积346.7公顷。属亚热带(北像)季风潮湿天气区、天气温顺、雨量充沛、年均温16.8度,年降水量1338.6毫米,气候四季分明。

德安历史,源远流长,唐虞三代时称为敷浅原,春秋时期介于吴、楚之间,俗称“吴头楚尾”。战国时属楚国,西汉建历陵县,南北朝设蒲圹场,五代吴乾贞元年(927年)改蒲圹场为德安县至今。

2.重要史实

⑴“南袁”,即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籍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生于北京,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袁隆平祖居江西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他研究杂交水稻高产,解决了中国吃饭的难题。为全中国乃至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⑵柴敬忠,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9师716团上校团长。1938年10月25日,日军向德安进犯,柴部奉命迎击,激战了3小时,将日寇击溃。敌整军反扑以3000兵力猛攻,并分兵绕至义峰,攻击县城南门,柴敬忠团腹背受敌,乃亲率敢死队,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博,26日27日在老虎山阵地击退日寇进攻10余次,在激烈战斗中,柴敬忠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他的遗体就埋葬在德安县境内。

⑶题德安万家岭战场【吴逸志(并序)】

万家岭位于风景秀丽的庐山脚下,德安县西南的磨溪乡曙光村。1938年8月至10月间,中国抗日名将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薛岳在德安万家岭地区,依据独特的地势摆下了一个口袋阵、诱使日军王牌部队106师团成为瓮中之鳖。经过最终12天的激战,10000多日寇葬身在万家岭山野之中。万家岭痛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消息当年振奋全国。薛岳的故交、时任新四军军长叶挺闻讯后十分激动,称赞“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永垂不朽。”

德安万家岭战场薛岳将军薛岳(1896年—1998年)又名仰岳。广东省乐昌县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营长,后在国民革命军李济深第四军任师长。1935年任贵阳绥靖主任,一度代理黔省主席。抗战开始薛岳主动请缨抗日杀敌,率部参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战,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两湖和江西部分地区抗日作战。

抗战胜利后,1945年被委任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广东省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岛防卫总司令。1950年5月去台湾,在台湾薛岳升任为一级上将,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2岁。

吴逸志(1896年—1962年)名福胜,字锡祺,学行,广东良镇陂村人,时任薛岳参谋长,并于1940年编《薛伯陵将军指挥之—万家岭大捷回忆》。序中提到唐勇良当时任第一兵团第32师师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唐勇良师长率师出击。道经万家岭,览战地遗迹,摄影十六帧见贻,因有碑记装具,证明皆倭寇骷髅及战马之骨也,感赋之;茫茫惨黑卖血玄黄,楚尾吴头古战场。鼙填写酣奔万马,旌旗旖旎拂三霜。雄狮难撼声威壮,大将咸推智勇长。蓦忆当年歼虏处,罡风弹雨逐斜阳,德安形势又兵争,博水潭潭万领横。壮士鹰扬声震地,将军龙跃剑屠鲸。山川莽荡胡烽黯,草木萧疏寇胆惊,战骨已随秋露冷,倭孥犹自梦长征。睥睨沙场亦快哉,翻将战迹画图来。枯尸历乱霾榛莽,血渍斑斓幻藓苔。广汉魂啼秋夜雨,昆明土黑劫余灰。遥知岛国招魂日,应悔穷兵是祸胎。湘赣功高作国光,精忠两字久名扬。指挥若定钦孙武,筹策诸疏愧子房。京观只今萦蔓草,汉家终不失珠囊。天河共洗胡尘恶,纠缦光华照故疆。

⑷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文德翼)

文德翼,字用昭、号灯岩,江西德化人。明亡后隐居山中,著有《雅仕堂文集》10卷,诗集3卷,及《宋史存》《佣吹录》《读庄小言》等。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携陈昌于来到江州浔阳县蒲圹驿太平乡常乐里,今九江市德安车桥镇义门陈家建庄,是鄱阳湖畔又一辉煌家族,始创义门。家族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勤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和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日益昌盛。唐昭宗、南唐李、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到宋嘉佑元年间奉圣分庄时,十七代同堂,3900余人聚居,合族上下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合居230余年,为传统社会臣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系文德翼为江州义门陈氏族谱所作之序,客观公正地叙述江州义门陈氏家族的世系嬗变及家族、家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谱牒之学,今不传已,然家各有谱,谱各有祖,莫不遥遥华胄,昉于神明。虽袁致合车相之讥,郭生拜汾王之消,有所不暇恤也。古今称义门者,不过数十家,而吾江州陈氏为最著,曾见宋元以来,吾乡所遗碑,凡属陈氏子孙题撰者,不称官爵,类曰旌门陈某,以旌门优于官爵也。故唐令甲旌门故事有所事步栏,前列屏树,乌头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乌头二柱端,曾以瓦桶筑双阙一丈。在乌头之南,三丈七尺,夹树槐树,十有五步。五代而后,此式无之,唯量地之宜,高其外门。门安绰楔子,左右建台,高一丈二尺,广狭方正称焉,圬以白而赤其四角而已。陈氏故里故居今具在也,余屡过之,两者不一见焉。盖世代烟远,兵燹之余,宜其然欤!

父老相传:陈旧聚族于太平兴国宫地,有采访真人募之,一夜风雨,徙至今义门山下,犹祀陈公为土主云。余按史:陈有伯宣者,游庐山,乐之,卜居焉。子崇为江州长史。至僖宗时,衮始以六世同堂得旌。至南唐时,竞始得以其子孙益多得立义门。延于宋初,垂十三世矣。采访真人见梦于开元皇帝,去旌时绝远。俗神怪其说而不察,是可哂也。陈之子孙散在天下甚盛,而咸水木于江州之竞。竞、述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陈宜都王即隋鸿胪少卿耳。

宣帝四十二男,而叔明行六,出自何淑仪。传陈仪容美丽,举止和弱,状似妇人,他无所纪。何其子孙之盛而多贤欤!陈始以国为姓,中以姓为国,终复国为姓矣。其为胡公,为虞舜,为黄帝,世固莫与京也。然陈祖起于吴兴长城下若里,自云汉太邱寔之后,未尝上援胡公、虞舜、黄帝也。余犹疑史称自云之例,犹自云弘农,自云太原云尔,似不许其为真弘农、太原也。以一代帝王之尊,尚附名于邑长为荣。士君子之所贵贱,岂不较然哉!今天下之陈不宗吴兴下若里,而宗江州义门山。其重良可知也已。陈氏在宋时,庐山甲秀堂中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近与乌头绰楔共烬。而人物秀杰,诗书缨簪,风流蕴籍,世序犹可数而述也。比元时明善、惟寅两先生仍家庐山下,以隽才高节互相作述,为大老虞、揭辈所称。至有明,以解首巍科领袖士彦,楷模人伦,更往往不乏。兹者陈诸茂才以义门山去郡百里而遥,散处者难聚,郡南又祠宇狭陋,改图于城北,枕江面庐,即故堂宇稍加丹垩,以妥先灵。纵不能族居如昔,庶几岁时伏腊,犹可剬牲牢,以序髦齿于斯也。适祥符致恭使君来守是邦,闻之欣然曰:我亦同出也。倡言义睦、义周、义公、义感、义通、义培、义施所以得旌者,以教于子姓,以诏于国人。三十三条之家法,宁渝于七义也乎哉?余观陈氏根槃枝茂,源远流长,其合而离,离而复合,总之不离江州者近是,非买他人之告身,指异代之赐陇,可同年而语也。况元余之所,自出老友五常氏。既先之以坛坫,又申之以婚姻,使君且以更老宾之于乡矣,率仲叔季弟幼子童孙以属余序,余敢以不娴于谱牒而负其敦睦之教也哉!

3.渊明“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