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鄱阳湖
6799500000010

第10章 鄱阳湖的演变概况(7)

2009年1月间,鄱阳湖都昌湖段水位再创历史低记录7.99m。水位超低,面积锐减,导致鄱阳湖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恶化。甚至经专家分析认为,历史上烟波浩渺、世界重要湿地保护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若干年以后将会自然消失。鄱阳湖水生态恶化突出表现为:1、湖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日渐恶化;2、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湿地面积萎缩,沙化面积扩大,湿地植被生物量减少;3、候鸟觅食区域缩减,候鸟保护难度增大,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种类及数量逐年减少;4、水生动物、鱼类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0%的渔场、渔港裸露,鱼类失去越冬场所,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收入越来越少,很多渔民难以维持生活;5、湖区露滩时间长,从而引发新的围垦;6、水位变幅大,血吸虫病疫情蔓延回升。

低枯水位对江西内河和鄱阳湖航运造成严重影响,航道水深不足,不能保证满载航行,运送货物量锐减,甚至发生滞航堵船事件。20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过闸船舶13492艘,载货75.8×104吨;而本世纪前8年每年平均过闸船舶锐减1606艘,载货锐减至26.6×104吨,呈急剧下降趋势。

降雨量少造成农作物干旱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水位低造成很多可以自流灌溉的农田,由人力或电力提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5.防旱对策与措施

●建立枯水预测预警体制和机制,完善枯水检测体系,加强枯水预测预报,开展枯水分析研究,提前向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

●加强三峡水库枯水调度,三峡水库对长江天然经流具有巨大的调节作用,直接引起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并且对鄱阳湖区域防洪、供水、生态、环境和湖区经济发展生产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江及鄱阳湖枯水期,三峡水库调度要考虑向下游的补水作用。要尽快启动相关研究课题,建立三峡水库与鄱阳湖联合调度系统,随时应急缓解下游低水位的情况。

●加强鄱阳湖管理,科学合理整治航道,规范采沙秩序,打击和遏制非法采沙,消除不利影响,确保湖床不受伤害。

●改造沿江沿湖取水设施,在水位低枯持续的情况下,可根据形势的变化重新调整设计取水高程,以适应当时低枯取水难的困境。

●加快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按照“调枯不调洪”的理念,鄱阳湖水利枢纽以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兼顾航运、血防、生态和发电,为调控枯水期湖泊水面和容积,增强水体的稀释降解能力,改善鄱阳湖枯水期水质创造条件,配合三峡水库提高长江下游水资源调控的灵活性,对湖区粮食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根据2009年编制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的建议尽快立项并加快建设进度。

(五)保护鄱阳湖的职责与策略

1.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都昌县是沿湖市县中湖岸线最长水域面积最大的县,该县从找准沿湖源头开始,逐一排查。根据历年来对全县事业单位的环境统计报表汇总显示,全县的大气污染源是以煤烟型汽车尾气为主。废水污染主要来源于1994年前都昌县大港造纸厂排放的工业废水,造成其下游严重污染。1994年12月,都昌县政府果断决定关停了造纸厂,同时轧花行业和粮油加工行业的工业粉尘也及时得到静电除尘处理,对周边单位和居民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1990年2月,都昌县环境保护局成立,内设环境监测站,配备了声级计、烟尘林格曼度测定仪,对全县噪声、烟尘进行监测。县域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以及工业污染源监测和污染设施验收监测工作,则由九江市环境监测站帮助完成。都昌县主动配合、协助市监测处理。全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湖口县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湖口县鄱阳湖段水域面积在沿湖各县中算较少的,然而,湖口采取多种策略,坚守生态底线。“鄱阳湖湖口水域的水质要达到二类,长江湖口段的水质要达到三类,这就是我们坚守的生态底线。”

2009年一季度,湖口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全年向4亿元冲刺,发展迅猛,名列全省前茅,工业不断发展增长,同时也不免对鄱阳湖、长江环保的担忧。

湖口县环保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隐瞒面临的生态压力。“只要发展时充分考虑生态承受能力,搞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是可以做到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全面丰收的效果!”

湖口县新的生态策略:一、将工业园区沿长江岸线兴建,鄱阳湖周边一律不批准生产经营性排污单位,避免破坏鄱阳湖湿地和县城居民饮水;二、实施源头保护,入园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国家明令禁止的小冶炼,小化工等“十五小”行业一律不批;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投产后环保监测和日常监督。在省、市环保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6月,投资达200多万元全省一流的环境监控中心,在湖口县建成,开始对金沙湾工业城15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24小时在线水质、大气环境监测。湖口县还聘请“线人”参与环保监督。让更多的人关注工业园区企业的排污情况。湖口县对工业城的所有污水实行统一收集处理,统一达标后排放长江。

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需打破各自为政的状况,实行“一盘棋”治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别重要的是保护鄱阳湖的生态功能。随着沿湖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鄱阳湖区域环境恶化的趋势不容忽视,环鄱阳湖市、县向鄱阳湖水体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在逐年增加,由过去的30亿吨污水增加到50亿吨左右。而多种因素造成的鄱阳湖水量减少,使鄱阳湖水环境容量也相应缩小,脆弱的鄱阳湖极易受到污染的伤害!

尽管鄱阳湖自然净化能力很强,但几乎全省范围的污水都汇集于此,加之水土流失,水质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I类变为II类,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和有效防治,鄱阳湖将是第二滇池、第二个太湖。因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突出“生态”二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环鄱阳湖市、县应按“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要求,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确保污水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污水标准。鄱阳湖沿岸新上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开发项目)都必须编制水土保护方案,不得占用和破坏湖滨湿地。全省统一调研,根据鄱阳湖的水环境容量,制订沿湖市、县向鄱阳湖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计划,鄱阳湖周边只能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不得建设楼、堂、馆、所,禁止生产性、营业性排污,减少城市、农村面源污染。

湖口县虽小,湖岸线不长,但他们爱湖、护湖的意识逐渐增强,是鄱阳湖区市、县生态保护中的典型。

由于三峡水库的建立,上游蓄水,促使下游水位降低,这就加大了长江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落差,促使鄱阳湖的水很快排入长江,但也使鄱阳湖的蓄水能力大大减少。现在的枯水季节除老河道外,基本是荒洲一片,已经给部分湖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带来困难,因此,治理鄱阳湖已是当务之急。但是治理的任何举措都是有利又有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必须科学论证。若在鄱阳湖下游建闸蓄水,水位升高,北湖区周围沙山的黄沙会向湖心深处流入,很快就会使北湖区湖底相应升高,反而加速了鄱阳湖的淤塞,不久的将来会使鄱阳湖的北湖区变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湖。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鄱阳湖进行定期体检,随时注意鄱阳湖的体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症下药。

2.根据泥沙、淤塞变害为利。为了既能根治鄱阳湖的淤塞,扩大鄱阳湖的蓄水,而又不把淤塞鄱阳湖的黄沙排入长江,充分利用黄沙搞活经济,变废为宝,更能长久、不断地取得良好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理想的根治方案。要达到上述目的并非不能实现。

携带泥沙入湖的主要河流是赣江,鄱阳湖淤塞的主要部位是松门山前后,赣江的前身是南北大断裂断陷相结合的沉降带,其深度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之深,当前北湖区水下湖底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泥沙胶结壳。人们认为是湖底,其实不然,通过勘测发现这层胶结壳下边还有很深很深的沙和水,这些沙水是流体,有的地方流速快,有的地方相对慢,有的地方静止,沙和水对其周围也有压力,因综合比重不同,压力也不相同等等自然现象,以及建闸位置的内外高差,淤积处和闸口的距离等因素考虑。利用虹吸原理,加机械帮助,研制设计,从鄱阳湖北湖区的关键淤塞部位,也就是赣江古河道,吸沙向闸外排出,闸外建全自动接沙、蓄沙、装沙综合设施,使淤塞鄱阳湖的黄沙资源及北湖区周围所有沙山的黄沙源源不断地向吸沙赣江古河道移动,有计划地来回循环,不停地吸沙排向闸外,闸外又不停地装船运往国内外建材市场,直到北湖区所有的黄沙全部吸完、装完。还要把这种设施继续运作,常年使用,就可以使江西与福建交界的武夷山、大庾岭风化的黄沙资源,源源不断地通过赣江流向鄱阳湖,再转运到国内外建筑、建材市场,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搞活了经济,真正的意义是根本上根治了鄱阳湖的淤积,解除了鄱阳湖的主要祸患,保持了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