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提示】个性的研究在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管理者,必须了解人的个性、预测个性的发展趋势,才能对症下药,营造有利于引导员工个性向好的方面发展的环境,使工作更加有效,使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本章介绍个性的概念、个性结构、个性因素,说明了个性如何有助于解释人的行为,重点阐述了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管理的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的概念,明确个性结构如何解释人的行为,熟悉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并能熟练运用此种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个性因素测试来分析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了解气质的概念,明确气质与管理的关系;了解性格的概念,明确性格与管理的关系;了解能力的概念,明确能力与管理的关系。
§§§第一节个性概述
在西方,个性(Personality,也有人译为“人格”)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
一、个性的概念和特征
(一)个性的概念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家都是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构成因素和这些因素如何在个人对环境的反应中保持一贯的作用,即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个性心理倾向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
(二)个性的特点
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自然性与社会性
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初生的婴儿只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随着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的,总是要被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个性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发展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个性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发展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发展性。
3.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员工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员工关心集体,热情助人,活泼开朗;有的员工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些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员工同另一个员工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员工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
总之,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个性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二、个性的结构
人的个性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只是一种倾向。我们每个人清楚地知道,我们并非都能保持一贯性,有时我们显得狂野,其他时候又会是受人尊敬的典范。人们的个性和行为不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否则,世界会变得毫无生机。在这一部分,通过把个性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来解释这种不可预测性,借以理解个性是如何作用于行为的。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个性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本我
本我(潜意识最深层)(ID)完全倾向于立即的满足——它是思想中的“聚会玩乐动物(Party Animal)”,它根据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来运作,行为受一种想要使快乐最大化和逃避痛苦的愿望支配。本我是自私和无逻辑的,它将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受快乐的行为指引,而不考虑任何后果。
2.超我
超我(Superego)是同本我相对的。这个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意识,它使社会规则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并且阻止本我去寻找自我满足。
3.自我
自我(Ego)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一个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在诱惑与道德之间展开的战争的裁判。自我根据现实的原则平衡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它寻找途径以满足能为外界所接受的本我。这些冲突发生在非意识阶段,因为一个人没有必要去意识其行为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为理想个性(分为上述三个既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如何左右并指导行为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二)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中的个性结构——三种自我形态
基于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大众游戏》的作者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和《我行——你也行》的作者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普遍推广相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论,而相互作用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自我形态。埃里克·伯恩和托马斯·哈里斯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是由三个自我形态组成的,这三种自我形态叫做父母自我形态、成人自我形态和儿童自我形态,大致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自我和本我相对应,并以英文中父母(Parent)、成人(Adult)和儿童(Child)的第一个字母P.A.C.命名。每一种自我形态是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独立来源。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个性中自我形态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对一个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1.儿童自我形态
个体首先形成的自我形态就是儿童自我形态。儿童自我形态由自然产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所构成,它包括个体用以适应情绪所需要的知识。它是一个人经受到挫折、失望、快乐以及缺乏能力而形成的个性部分。此外,也是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自发性、冲动性及生来对新发现表示向往的源泉。
儿童自我形态支配戏耍性的或自然表述性的行为,也就是支配情感和情绪的那一部分个性,包括大部分的要求、需要和欲望。当个人感到需要什么东西时,正是儿童这一自我形态表达了他的欲望。儿童自我形态支配了个人的要求、需要、欲望、情感和情绪。
2.父母自我形态
个体形成的第二种自我形态,就是父母自我形态。它是行为、态度的来源。这些行为和态度通常是个人向自己的父母,或向某些父母辈的人学习模仿来的,它也是个人的见解与偏见、基本知识以及是非感的主要来源。
父母自我形态支配人们有关批评、教诲、指点、教训及道德方面的行为,并为人们立下规矩。当人们大声地叱责或判断一个人的是非时,以及他纠正某人的错误或行为举止时,一般都是父母自我形态起指导作用。父母自我形态告诉人们如何处世和分清是非。
3.成人自我形态
个体形成的第三种自我形态,就是成人自我形态,它是指理性思维和客观的信息加工的个性部分。成人自我形态指导理性的、非情绪的、较客观的行为,即指导解决问题。为了使具体问题处理得当,成人自我形态还检验寓于父母与儿童两种自我形态中的材料。
成人自我形态同年龄无关,每个人,甚至连小孩子都具有一种估计现实能力的成人自我形态。准确地说,它适应于当前现实并客观地汇集信息。它是有条理的、适应性强的、明智的。它通过检验现实、估计可能性、公正地计算、以事实为基础作出判断的方式起作用。
三、个性测验
这里介绍一下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16 Personality Factors,简称16PF)测验(量表见本章附录)。
(一)16PF简介
本书主要从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个性与管理、激励与管理、挫折与管理这几方面阐述管理时如何应用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II)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质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质在一个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他把人的个性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所谓表面特质,是指个人经常发生的,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着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表面的行为中抽取了16种“根源特质”,称为16种个性因素。
1.乐群性A测量人是喜欢和人打交道还是喜欢和具体的事情打交道。
2.智慧性B测量思维的敏捷性。
3.稳定性C即情绪的稳定性。
4.恃强性E测量支配性。
5.兴奋性F即情绪的兴奋性、情绪活动的感染力。
6.有恒性G测量做事是否认真,是否希望尽善尽美。
7.敢为性H测量是否敢于冒险,或者顾忌是否多。
8.敏感性I测量做事情的时候是容易受感情支配还是受理智支配。
9.怀疑性L测量是容易相信别人,还是容易怀疑别人。
10.幻想性M测量是按照现实的条件考虑问题,还是从本身动机或当时的兴趣来考虑问题。
11.世故性N测量是全面周到地处理问题,还是天真、直率地考虑问题。
12.忧虑性O测量忧虑的程度。
13.实验性Q1测量是遵守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还是积极尝试新的思想和行为。
14.独立性Q2测量是独立还是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15.自律性Q3测量是否能够约束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16.紧张性Q4测量是情绪紧张,还是心平气和。
然后他又据此编制了专门的量表测量这16种特质,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测验。
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在全世界应用范围很广。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种测验的。
(二)16PF测验各二元个性因素的含义
16PF测验还能根据实验统计结果所得的公式推算出以下集中二元个性因素的含义:内外向型、怯懦与果断型、适应与焦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创造力因素、环境适应因素。
1.四种次级因素
(1)适应与焦虑型
高分特征:焦虑性高、易激动、易出现不满意感。高度焦虑不但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易患神经症。
低分特征:焦虑性低,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和认为有重要意义的事。生活适应顺利。但极端低分者,可能对困难的工作缺乏毅力。
(2)内向与外向型
高分特征:外向、开朗、善交际、不受拘束,不计小节。
低分特征:内向,趋于胆小、犹豫,和别人交往拘谨而不自然。
个性的内向与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应根据具体工作要求而定,内向者较专心,能从事较精确的工作。外向者则善于从事社会交往方面的工作。
(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
高分特征:安详机警,富于事业心,果断、刚毅、进取,但也易贸然行事,不顾后果。有时过分现实,忽视生活情趣。
低分特征:感情用事,情感丰富,含蓄、敏感,性格温和,讲究生活艺术。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感觉挫折气馁。
(4)怯懦与果断型
高分特征:果断、独立,有气魄,锋芒毕露,有攻击性、有创造性。通常主动寻求可以施展所长的机会和环境,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
低分特征:怯懦,顺从,优柔寡断,易受人驱使而被动,依赖,迎合迁就他人。
2.心理健康者个性因素
心理健康状态是一切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以此方法计算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分在4~40分之间,平均分为22分。一般不足12分者占人数分配的10%,这种人一般情绪非常不稳定。担任艰巨工作的人要求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标准分。
3.专业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
专业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得分在10~100分之间,平均分为55,60分约等于标准分7,63分以上者约等于标准分8、9、10。总分在67分以上者,一般应有其成就。
4.创造性强者的个性因素
其标准分越高,则创造能力越强。
5.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
总分在4~40分之间,平均分为22分。不足17分者占人数的10%,成功的可能性很小。27分以上者则成功的希望较大。
(三)16PF测验的计分方法
1.一元个性因素的记分规则
16种个性因素测试共有189道题,每种个性因素由10~13道题组成。各题的记分方法有3种:第一,对应于①②③答案分别计2、1、0分;第二,对应于①②③分别计0、1、2分;第三,有些题目,只有选定了特定的答案才计1分,否则计0分。各个个性因素涉及的题目的记分的和就是相应个性因素的原始得分。研究表明,人群总体在各个个性因素的原始得分符合正态分布。依据此规律,可以把原始分从低到高依次转化为标准分1到标准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