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人生必需的部分,是生存的主体。要想很好的生存,想要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请像珍惜你的生命一样重视你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了解我们生存之本的奥秘所在。
曹操赤脚迎谋士——人才经济学
如今人才市场中到处都流动着人才,那么这些人才中,哪些人才是企业急需的千里马呢?他们能够带给企业价值和利润吗?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中, 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垒。面对袁军多于自己的数倍兵力,曹操自知战局对自己相当不利,加之曹军粮草又告罄,更如雪上加霜,军情紧急,曹操彻夜无眠。许攸原是袁绍谋士,他曾多次忠言相劝,可是袁绍却偏信谗言,不听忠告。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决定投靠明主,思来想去,他觉得曹操一项唯才是举,对人才甚是重视,于是暗暗下定决定,投靠曹操。
这天晚上,曹操刚刚就寝,突然有人报告说:“有一名叫许攸的人在殿外求见。”曹操对许攸早有观察,知道此人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大喜过望的曹操激动的说:“子远肯来,是我军之福呀!”还来不急穿鞋就迎了出去。不难想象,许攸一定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建议曹操去突袭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曹操完全信任于许攸,于是按其计策行事,果然顺利得手,一举取得胜利。这一战就成为曹操和袁绍之战的转折点,也为最后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被授予“唯才是举”这样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可是,我们在对曹操做出感慨的同时,有没有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呢?其实这里面还蕴含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知识,那就是人才经济学。
我们来看,许攸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曹操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料定这个人在他光复大业的道路上起决定性作用。于是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去迎接。事实证明曹操识别人才的准确度很高,并能够准确的运用,最终使得大军以少胜多。魏国从此名扬天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才在一个团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代如此,当今经济高涨的社会亦是如此。人才始终是一个团队或者集体不可缺少的栋梁。
那么到底人才是什么概念?人才不仅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等诸多领域关心的事情,更是经济学领域所关注的重点。人才的可用性(使用价值)也是人才的共性,人才的特性则在于其不可替代性(专业性)。
从经济学的视野来观察人才,有助于对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
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领了人才的高地,谁就占领行业的制高点、拥有了市场的主动权。社会各界给予人才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而 “人才经济学”恰恰是关注人才的理论指导。
很多企业在用人往往只重文凭不管能力,经常会出现一些学非所用的现象,这样企业开发人才的效应就不大。要克服这类现象,就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定一些适合公司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文化素质高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专长的人作为培养的对象。使选定的对象能够成为企业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这些人才在企业的特别培育之下才有可能会变成千里马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贡献出自己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因人才的专业不同而分工不同,企业希望通过他们专业的工作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可是一旦某一环节出现失误而影响工作效率,在调查原因时常常会出现扯皮现象。这是为什么?原因是分工过细。比如工艺人员在正常的操作中发现设备突然停机了,只好停工并通知设备人员前来修理,结果设备处的机械人员发现不是机械问题,应该是电气方面的问题,只好再等电气人员来处理。这样一来,设备停机时间越来越久,在现代化的流水线型生产企业最忌讳停机时间过久现象。电气人员来了,通过检查发现只是保险丝熔断而已。每个部门都在尽职尽责地工作,可是工作效率却不佳。问题就是出在分工过细上。
那么,如何经济地使用人才呢?“人才经济学”倡导一专多能型人才。即员工在担负专一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具有再完成某些边缘性工作的能力。人尽其才,这样就克服了工作中的扯皮现象,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就像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工艺人员能够熟悉自己的设备,懂得一些简单的维护和保养技能,那么就不会出现事例中的现象了。
另外,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杜绝人才浪费。人才的浪费要比水、电、纸张等其它方面的浪费严重的多。人才浪费是企业最大的损失。一专多能、人尽其才,是人才经济学的杠杆,也是人才经济学工程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通常,一些企业在把选定的人才培养成为真正的人才后,却不能合理的利用,往往因为对这位人才所做的某一件事情不满意而否定其它工作,轻易的调换工作。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长期积累的技术、技能被搁置,不能传递下去。特别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后继无人、技术断层的后果非常严重。要想弥补这样的技术断层,那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呢?这笔经济帐算完了之后,企业领导们会不会觉得人才浪费是最严重的浪费呢?如果三国时期的曹操当时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统一的道路就不会那么漫长。
总之,如果企业在人才的选贤任能、杜绝浪费等方面,做到人尽其才,那么这个企业的腾飞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经济学家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
迈伦·斯科尔斯美国著名经济学,1961年获工程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MBA学位,1969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1973年执教麻省理工学院,1972-1983执教芝加哥大学,1983至今执教斯坦福大学。斯科尔斯与已故的经济学家费西尔?布莱克曾于1973年发表《期权定价和公司债务》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给出了期权定价公式,即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由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奖。
国王的做法 ——马太效应
职场中的每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免不了遇到竞争,因为现在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也越来越弱了。有钱人越来越富有,没钱人越来越贫困。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第25章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国王准备出去远行,在远行之前,他把平日里最忠心的三个仆人叫到身边并每人给了一锭银子,吩咐道:“我要外出一次,可能要很长时间,这期间你们用这一锭银子去做生意吧,等我回来时候,再来见我。”几个月过后,国王归来.他的仆人们也都回到他的身边。国王问起他们做生意的事情,第一个仆人说:“陛下,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现在已赚了10锭。”国王听了不住地点头称好,于是,国王奖励第一个仆人10座城邑。紧接着由第二个仆人报告:“陛下,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国王听了也很高兴,也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陛下,我不是做生意的料子,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没有动过。”国王的脸色有些不悦了,于是国王下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夺下所剩下的。凡是多的,就让他拥有更多。”
上面的这个故事中,国王给三个仆人的银子是一样多的,可是最后,由于各自表现的不同却使得结果相差悬殊。在经济学上,此现象被叫做“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是20世纪60年代的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归纳总结的。它的意思是说任何个体、群体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一个人前年是先进工作者,去年是先进工作者,那么可能以后的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一个人过去种种经验积累和优秀成绩的沉淀已经是他今后成功的基础了,从而为以后的评选寻找到更多的机会。正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在“马太效应”中领先者已经取得过一定的成功,并能够把成功的经验累积起来,形成优势。优势积累的越多,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就是强者更强。相对于弱者,如果弱者想要超越强者,必须要付出比强者以往几倍的努力;一旦弱者成功了,变成了强者,他也就拥有了和强者一样的优势。
我们先看一下房地产中的“马太效应”
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看,“地价越拍越高,房子越涨越抢,越抢越涨,贫富分化加剧”。 马太效应正逐步形成,由于地价的越来越高,加之一些小型开发商投放的广告宣传费用大,可结局却是 “颗粒无收”,用他们的话说“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于是在房产业内刮起了 “并购狂风”。这场风暴使得“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有钱的越来越没钱”。一些开发商的规模随着并购而逐渐扩大。某开发商曾以2300万元/亩的价格购买了河北廊坊市区一块土地,价格之高在房产界实属少有。可以想象的是这家开发商规模之大了,高地价必然会带来高房价,房价高开发商的收益就会越高,如此类推,房产商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大,那么他会有更多的优势去开发新的地产。所以我们称为他们是强者中的强者。
我们再来看一下互联网中的“马太效应”。
在网络经济领域, QQ的用户数越来越多并在将来仍会越来越多、百度、google、搜狐、雅虎……这些都是网络时代的强者,强者往往会积累优势,为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而努力奋斗。所以越是有钱的公司越能挣钱,越挣钱的公司就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此看来,强者总是在不停地进步。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马太效应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你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企业的员工,如果你想成为强者,通过努力,取得成功,那么你就是马太效应的受益者;如果你没有努力,可能你就是马太福音中那个越来越穷的仆人。所以,当马太效应出现时,我们不要埋怨上帝的不公,我们应该想的是,我们是否曾和那些强者一样付出努力了呢?如果还没有,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了,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相信你自己就是马太福音里的那位富人!
经济学家
罗伯特·默顿 (Robert Merton)
罗伯特·默顿1944年出生美国纽约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并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是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199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在期权定价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经济学界对期权定价理论巨大意义的充分肯定。期权定价理论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被直接应用于金融交易实践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全球衍生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
好羊离不开狼——鲶鱼效应
鲶鱼和沙丁鱼之间的对抗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对抗,弱者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成为强者口中的美味。弱者想要生存,就要学会适应社会。
社会是很现实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此说法最早应该是清末民初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的英国博物学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郝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里出现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这种说法是自然界形成食物链的条件。
澳大利亚某牧场因为狼群经常出没,所以牧民的羊会受到狼的攻击而丧命。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好日子到来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锐减且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这才明白,失去了天敌,羊就没有了太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为了逃命而拼命逃跑。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其生存和繁殖基因逐渐退化了。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再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原来狼吃掉的几乎全是羊们中的老弱病残分子。这样的优胜劣汰,给羊带来一种紧张的意识,羊群中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狼发挥了“鲶鱼效应”的作用。
鲶鱼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物流企业。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所以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于是渔民们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以便卖上好价钱。沙丁鱼生性懒惰,不好游动,喜欢安静,追求平稳。所以运输过程中绝大部分沙丁鱼会在途中窒息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生性好动,四处游走,搅动了“死水一潭”,沙丁鱼为避免成为鲶鱼的果腹之食,便一改往日的懒惰,不停地游动。所以,一条条沙丁鱼才可以活着到达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的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公务员是个大家公认的“铁饭碗”,他们每天机械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上班、看报、喝茶、聊天,处理一些临时情况、下班……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最近温州市人事工作会议传出一条消息,从今年开始,该市将在全省率先试行公务员聘任制,决定聘任一些专业强、技术高的公务员。使公务员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出,实现公务员“流动”起来。而且被聘任的公务员薪酬将是一般公务员的数倍。这一举措,改变了政府机构等级森严、官僚主义丛生、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公务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增强了公务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基础上聘任制发挥“鲶鱼效应”。
推行这一效应的还有深圳市,他们也沿用了事业单位聘用制,建立和完善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一系列制度,这些政府雇员,就是从政府从社会上雇用的在法律、金融、经贸、信息和高新技术等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他们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特的雇用身份和追求效率、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必然会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生机和活力。正是这种“鲶鱼效应”提高了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