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民族发展史
6788400000052

第52章 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征(6)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东西跨许多的经度,南北占许多的纬度,南北之间,东西之地,无论在土质、气候、物产等方面都是天差地别,但是,无论在亚热带的岭南地区,还是在亚寒带的黑龙江流域;无论在东海之滨,还是在黄土高原,无论是在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还是在穷山恶水的山石之地,汉民族都能生根、发展。历史人多次发生的北方“汉人”大量南迁,不断开发南方的事实;近代史上华侨开发南洋、以及开发美国西部的事实,也部表明了汉民族随遇而安的适应性。这种在艰苦、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的事实,确实是坚韧民族性格的一个具体表现。

自古以来,汉民族视祖国如母亲,在民族意识形成和增长特别讲究民族气节。孟子早就说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信,行天下之大道,得志马氏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正是民族气节的具体写照。本章第一节《儒家思想筑成的心理长城》中举之苏武、文天样等的“浩然正气”,确实表现了汉民族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到了现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汉民族中又涌现出了千千万万具有坚贞民族气节的民族英雄,使汉民族坚韧的民族性格发扬光大。

坚韧,真是汉民族最可宝贵的一种民族性格。

2.勤俭

本章第一节引证过的大禹“克勤克俭”的故事,给汉民族勤俭的民族性格作了很好的注释。

汉民族农民的勤俭是举世闻名的,几千年来他们“背朝太阳,面向大地”,世世代代,辛勤操劳,养活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又精打细算,节衣缩食,长年累月,日就月将地过日子,养活着家家户户的妻儿老小。勤俭成了汉民族农民的纯朴秉性,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就入木三分地表现了汉民族农民勤俭的秉性。近、现代汉民族工人的勤俭也是着称于世的,他们在资本家的压迫剥削下,生活极端贫困,工资很低,工时很长,劳动条件也十分恶劣,夏衍的《包身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汉民族工人的勤俭精神。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汉民族的工人和农民,不是在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中,正进一步发扬着勤俭的美德吗2

更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汉民族知识分子刻苦求学的勤俭性格。古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且不说古代“囊萤”、“刺股”、“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风习是如何普遍,单就现代海外华侨学有成就的大批学子,就足以使汉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现在刻苦读书在汉民族中又蔚然成风,那被“十年浩劫”耽误了的百年一代正在成为好学的一代。为了振兴中华,除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在刻苦用功外,还有电视大学就读的千千万万的学生,更有那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万万千千在职干部、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他们是在更大的范围里发扬着汉民族勤俭的美德。

更令人可敬的是广大中年知识分子,他们虽然工资低,负担重,条件差,既要搞专业,又要做家务,还要教育孩子。他们光大着勤俭的性格,充当了今天中国科学工作的顶梁柱,为“四化”拼搏着。罗健夫、蒋筑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是他们的艺术典型。外国人常常评价中国的留学生具有“东方人的智慧”,其实,与其说是“智慧”,毋宁说是“勤俭”,鲁迅先生说得好:“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勤俭,真是汉民族的一个传家宝。

3.刚健

刚健,就是一种坚强奋力,不怕牺性的勇敢精神,是汉民族民族性格的精华所在。

汉民族刚健的民族性格,在《周易》中已见端倪,其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独立不惧”;“君下以遏恶扬善。”等等指出了君子应具有刚健自强,致命遂志的弥天大勇。此后,刚健、勇敢的精神遂构成汉民族“君子”人格的支柱和精髓,化作汉民族的民族性格。对此,鲁迅先生作过深刻和精辟的概括,他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是在刚健性格的孕育下,汉民族中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人杰精英,在各种内优外患的狂风恶浪之中,或喊出了人民的呼声,或以身报国,组成了汉民族的脊梁骨。历史的传统是割不断的,民族的性格也不会失传。今天,八十年代的“黄帝子孙”中不是又涌现出了中国女徘,老山、者阴山战斗英雄,火箭专家邓稼光等,充分表现汉民族刚健性格的民族精英吗·他们是汉民族在“新长征”中的脊梁骨!

刚健,真是汉民族民族性格的精华所在。

4.诚实

诚实,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的优良性格。本章第一节在论述儒家仁礼思想的,对孔子提出的叫“信”已作了分析。现在所要讨论的是诚实,作为一种民族性格,是汉民族所普遍具备的。王二毛放羊的故事世代相传,脍炙人口,就是团为它是培养儿童诚实性格的好教材。汉民族虽然缺乏法制传统,但几千年来却靠“言而有信”维持着社会的交往和秩序。汉语成语中“信及豚鱼”、“信暂旦旦”、“开诚布公”、“开诚相见”、“肝胆相照”、“披肝沥胆”、“推心置腹”,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词语,都是汉民族诚实性格在语言上留下的轨迹。直至今日,汉族民间私人借钱、借东西,一般都以口说为据,靠的就是诚实。不讲信用,不诚实的人,是要被人们嗤之以鼻的!

诚实,是汉民族性格中又一个宝贵的美德。

5.内向

汉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纤细,却“藏于内而少形于外”的民族。汉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却没有一个节日具有狂欢的性质。汉民族礼仪合蓄,朋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拥抱、接吻。汉民族这种内向的性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在绘画方面,西洋画崇尚人体美,表现出外向的、写实的形式美的特点,而中国画却崇尚山水、花鸟,表现出内向的、写意的含蓄美的特点。又如在戏剧方面,西洋歌剧刻意再现真实的生活,也表现出外向的、写实的形式美的特点,中国的京剧却从生活到语言,从动作到舞台美术无不源于生活,却经过提炼、加工和美化,又高于生活,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也表现出内向、写意的含蓄美的特点。在文学上,西方文学往往感情奔放,外向地、写实地表现人物的感情和行为,特别是关于爱情的描写,往往来用自然主义的手法;而汉民族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常常采用比兴手法,内向地、写意地表现人物的感情和行为,《红楼梦》中,写宝黛爱情,缠绵悱恻,文外曲致,以含蓄为美。总之,人们常说的古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画,即汉民族的内向性格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含蓄美成了汉民族艺术的一大特色。

有意思的是汉民族中关于美女的标准,一般均认为除貌美外,还应温柔、贤惠、娴雅。不仅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大美人”的形象是这种内向合蓄美的化身,就是从印度传入的可男可女,可老可少,共有32变的神怪——观音菩萨,化作“女神”后,也被汉族民间塑造成脚踏莲花、手持净瓶、面容柔嫩、慈爱典雅、俊秀飘逸、文弱动人的形象。其实,这那里是佛教的菩萨·分明是汉民族的“维纳斯”,是汉民族内向含蓄型美女的一个艺术典型。

汉民族内向的民族性格,还表现在说话的婉转上。所谓婉转,就是用暗示的方法,绕圈子的方法来说明事情,或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又能做到彼此心照不宣。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夫妻之间的称呼上,夫称妻从不宜呼为妻,而婉转地称之为“内人”、“孩子他妈”等等;至于也不呼丈夫为夫,也是婉转地称之为“外人”、“孩子他爹”等等。又如一个人死了,人们次本直截了当地说“某人死了”,而是婉转地说“某人过世了”,“某人走了”等等。

内向,真是汉民族显着的民族性格之一。

6.温顺

温顺,就是温和、顺从的性格。本章第一节讨论“温、良、恭、俭、让”问题时,已论及和颜悦色、心平气和、言柔意诫、温文尔雅之“温”。在此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汉民族温顺的民族性格,具体地有些什么内容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二。一为以和为贵,二为危难、逆境之中安之若素。

以和为贵,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锻铸出来的民族性格。所谓“中庸”,即孔子所说“过犹不及”。就是说“过”与“不及”都不好,主张办事处事要讲究适度,要求不偏不倚,取法乎中。因此,自古以来,汉民族无论处理家事或国事,都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家庭中发生纠纷当无庸多言。大家都希望“合稀泥”的,此即俗话所说:“和气生福”。“和气生财”。处理国事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民族也是尽量用和平手段的,汉唐的“相亲”政策也正是“以和为贵”精神的体现。非万不得已,绝不诉诸武力,所以,汉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心理基础。

为了求得温和、稳妥,再加上本章第三节《宗法思想在共同心理上的烙印》中已阐述过的家长观念的影响,汉民族在危难和逆境之中,往往不抱怨,不发怒,不表示不满意,而表示出安之若素的顺从。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把许许多多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打成了向党进攻的“右派分子”,而这成千上万的含冤受屈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竟也顺从地被“改造”了20多年,这当中汉民族温顺的民族性格不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吗?

温顺,也真是汉民族显着的民族性格之一。

7.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