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6788200000047

第47章 清代前期汉族风俗(20)

清代汉族社会的信仰风俗还表现为人们具有普遍性的鬼神信仰观念及对鬼神的祭祀活动。清代时期的神祗充满汉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生活在由各种神灵编织而成的精神网络之中。人们要祭的神祗多如牛毛,从天上的日月星辰、雷公电母,到地下的土地山川、龙王河渎,都属祭祀之列,至于人格神、社会神,更是不胜枚举。汤斌在谈到江苏民间淫祠泛滥时说:“苏松淫祠,有五通、五显、五方贤圣诸名号,皆荒诞不经,而民间家祀户祝,饮食必祭,妖巫邪觋,创为怪诞之说。愚夫愚妇为其所惑,牢不可破。”《毁淫祠疏》,《清经世文编》中册,第1699页。这里说的还是清朝前期的情况。到晚清,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梁绍壬说:“吾杭清泰门外有时迁庙,凡行窃者多祭之;济宁有宋江庙,为盗者尝私祈焉。汲县有纣王庙,凡龙阳胥祷于是。颍之卫灵公庙,闽之吴天保苗亦然。涌金门外有张顺庙,赤山埠有武松庙,石屋岭有杨雄庙、石秀庙,闽楚有齐天大圣庙,黔中多杨老令婆庙。”《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十《世俗诞妄》,上海启智书局1934年铅印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地方俗神的泛化

在汉族民间,比较有影响的俗神有天妃、东岳大帝、土地神、雷神、驱蝗之神、和合神、床神、金花夫人、痘疹娘娘、七娘妈、狱神等。

天妃,又称妈祖,沿海地区所崇奉的航海之神。据考证,天妃崇拜兴起于北宋。当时福建的航商林长胜,带领全家迁居九龙彭蒲围。途中遇到风暴,他的两个孙子在佛堂门附近不幸舟覆。二人落水后,紧抱天后神位不放,后来飘浮到东龙岛登陆。邻家认为这是天后保佑,方得以生还,遂出资在佛堂门修建天妃大庙,以酬报“神恩”。数百年间,香火一直长盛不衰。此庙一直由林氏后人管理,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方移交当地政府。

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许多福建人飘洋过海到台湾定居。天妃也被请了台湾。台湾人民还流行着这种说法:林姑娘在宋太宗雍熙年间“升化”那一年(987年),从福建渡海来到了台湾。于是台湾各地纷纷建立起天后宫——在当地称朝天宫或妈祖庙。妈祖在台湾极受崇拜,《陔余丛考》曰:“台湾往来,神迹尤着。土人呼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

北方天津的妈祖庙叫“天妃宫”。元明时代,每逢粮船安全抵达港口城镇,人们就要到天妃宫答谢神灵,迎神赛会。这种酬神活动逐渐衍变成庙会,这就是有名的“娘娘会”。天后宫每年正月、三月、五月有庙会,八月、九月还有宗教活动,各地大同小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妃的生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道场活动,人们也来此进香求佑。清代又增加了“出会”活动,即在天妃诞辰之前,将天后、眼光、子孙、斑疹、送生等五位娘娘的神像,用木辇抬着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所谓“出巡散福”是也。这一天还有许多人从百里之遥坐着香船前来赶会,穿透上还要挂起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天后宫进香”五个大字。

汉族民间相传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俗称“东岳大帝”,各地均立庙祭祀,谓之东岳庙。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诞辰,有隆重的庙会,叫做“天齐庙会”。据《清嘉录》载,吴县天齐庙会,或子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起恩还原,终岁络绎,至诞日为尤盛。虽村隅辟壤,多有祠宇。”浙江杭州则谓七月为东岳大帝朝庙之期,能审判疯病人。

清代汉族以“土地”为守护地方之神,俗称“土地公公”。各地均立庙祀之。翟灏《通俗编·神鬼》曰:“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广东民间以二月初二日为土地公公生日,有“土地会”。《广州府志》引《番禺志》曰:“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前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每日晚,门前张灯焚香祀土地设供。谚谓家门口供土地,香火堂灯到天明。”四川汉族民间所信奉的土地则有“庙门土地”、“街坊土地”、“花园土地”之区别,俗以农历七月七日为土地生日,称“土地会”。届时城乡村巷皆持纸钱醴酒,提大红公鸡祀之(图91)。见《名山县志》。

广东雷州半岛颇重雷神之祀,雷州雷神庙中所塑的雷神在宋元时曾被封为“威德昭显王”,故香火十分兴旺,奉之者颇众。到了清时,此庙的雷神已极其排场。屈大均《广东新语》曰:“雷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一辅髦捧圆物,色垩,为神之所始,盖卵也。堂庑两侧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该庙所塑的雷神像为:“状如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颚长而锐,足如鹰隼,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黄斐默:《集说诠真》。

江南地区民间奉刘猛为驱蝗之神,各地设有“猛将庙”以祀,并以农历正月十三日为刘猛诞辰,官民士庶届时于庙设祭。《清嘉录》曰:正月“十三日,官府致祭刘猛将军之辰,游人骈集于吉祥庵,庵中燃铜烛二,大如桮棬,半月始灭,俗呼大蜡烛。相传神能驱蝗,天旱祷雨辄应,为福田亩,故乡人酬答尤为心愫,前后数日,各乡村民击牲献礼,抬像游街,以赛猛将之神,谓之待猛将。窿山一带农人舁猛将,奔走如飞,倾跌为乐,不为幔亵,名曰迎猛将。”各地祀猛将的时间并不一致,《江震志》曰:“元旦,坊巷乡村,各为天曹神会,以赛猛将之神,谓神能驱蝗,故奉之。会各杂集,老少隶卒,鸣金击鼓,列队张盖,遍走城市,富家施以钱粟,致二十日,或十五日罢。”

汉族民间有奉祀象征吉祥如意的和合神之俗。和合在明代以前,本为一神,神名万回,到清时则称为二神。据翟灏《通俗编》记载,“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是故,民间常画二像,蓬头笑面,一神手持荷花,一神手捧圆盒,取和谐好合之意。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挂和合像,以图吉利。也有在厅堂中常年悬挂者。”

清时广东民间所信奉的送子娘娘为叫“金花夫人”,由于颇有灵验,故被广州民间普遍供祀。清时广州许多地方都有“金花庙”,专祭金花夫人,香火很盛。至今广州还有一条以庙命名的“金花街”,可见其影响之大。传说农历四月十七是金花夫人的诞日,是日朝拜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粤小记》云:“(金花)本巫女。五月观竞渡,溺于湖,尸旁有香木偶,宛肖神像,因祀之月泉侧,名其曰惠福湖,曰仙湖云。”《番禺县志》卷五十三曰:“(金花)少时为巫时,称为金花小娘,后没于仙湖之水,数日不坏,且有异香,里人陈光见而异之,谐众举殓,得香木如人形,因刻像立祠。祈嗣,往往有验。祠毁,成化五年(1459年),巡抚陈濂重建,称为金花普主惠福夫人。”

福建、台湾地区汉族民间信仰“七娘妈”,供奉七个织女,尊为儿童保护神,俗信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均受七娘妈保护,七夕,为七娘妈生日,民间妇女扎彩亭、彩轿、彩灯,抬七娘妈神像游行;晚上则设筵于庭,遥空祭拜七娘妈,以求子女顺利成长。乾隆《福州府志》引张湄《七夕》词曰:“幽窗还听喁喁语,花果香灯祝七娘。”

清时汉族民间无法控制天花流行,出疹成为危及人生命的严重病厄,故民间供奉痘疹娘娘以求佑护。《镜花缘》第五十回写秦小春道:“闻得世间小儿出花,皆痘疹娘娘掌管,男有痘儿哥哥,女有痘儿姐姐,全要仗他照应,方保平安。”《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曰:“巧姐出痘,凤姐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

清时各地牢狱中都有祀奉狱神之俗。狱中立庙宇,凡罪囚到狱,都要备三牲果品祭献狱神。关于狱神由来,王士祯《香祖笔记》曰:“明万历戊午除夕,(广东增城)狱囚五十余人,因思家相聚而泣。(狱卒)亚问其故,决定全部放归,使之与家人团圆,并约定正月初二返狱。结果,全部回狱,不少一人。亚大笑而死。众哭拜,浴其体而加漆,后为县之狱神庙祀。”

惠安县北部的许多家族,吴姓聚居地所供奉的神地称为“吴大帝”,陈姓家族所供奉的则称为“陈公爷”;罗氏家族竟供奉“丐王爷”,丐王爷姓罗名隐,五代时人,原是杭州吴越王和福州闽王的朋友,能诗善文,无奈禀性懒惰,不愿为官,甘心为丐,成为闽浙各地乞丐的首领。据说罗隐乞丐身天子口,出口成章,言无不应,至今福建民间流传许多有关丐王罗隐的神话。罗氏家族以同姓相攀,建造丐王庙,企图借助丐王爷的神通,保护家族的兴旺发达。

2.行业神屡屡出现

在清代汉民族聚居区,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日益细致,人们一般以三十六行、七十二行等称道这种现象。而一般说来,每个行业都有崇拜之神。行业神又称行业守护神、行业保护神,是从业者供奉的用来保护自己和本行业利益、并与行业特征有一定关联的神灵。人们或者祈求行业经营的成功,赚得钱财;或者祈求消除灾祸,保佑平安等等都需要相应神灵的守卫和保护。行业神崇拜的出现,反映了清代汉族社会民间信仰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汉族社会中大概有100多种行业,例如成衣业、餐饮业、搬运业、皮革业、丝织业等,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所信奉的行业神。有些是几个行业供奉一个神,也有的是一个行业供奉几个神。比较有影响的行业神有:

鲁班神:清代汉族社会的木匠、瓦匠、石匠等奉鲁班为始祖神,各地的木、瓦、石行帮组织都立庙祀之。嘉庆《湘谭县志》曰,湘潭手艺工匠,“立有鲁班庙,以为祈报。”清代供奉鲁班神像的鲁班殿又叫祖师殿,行会议事,订行规,工价,乃到师傅收徒,都在祖师殿内举行。祭祀鲁班的日期,各地也不尽相同,分别为农历五月初七、六月十二、六月二十四、七月七、腊月二十等。清代晚期,香港的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人,则定六月十六日为“鲁班节”,要去鲁班庙敬香参拜,隆重祭祀;入夜则大摆宴席,与神同乐。马书田:《华夏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368页。

蔡伦神:这是造纸业供奉的神。蔡伦本东汉造纸专家,因造纸有功被封为龙亭侯。蔡伦以前,虽能生产麻纸,但工艺粗陋、质量低劣,不能书写。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改良了打浆技术,并拓展了造纸原料,用树皮、麻头、废旧的麻布和渔网等作原料,造出了质地优良、成本低廉的纸张。因此,造纸业奉蔡伦为祖师,供奉为神。

黄道婆神:这是棉纺织业供奉的神仙。黄道婆是着名的元代纺织技术家。她把从崖州(今海南省)黎族百姓那里的纺织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使松江等地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因而被棉纺织业尊为祖师,奉为神。

机神:清代苏杭地区丝织业供奉机神,俗谓之机神即轩辕皇帝。杭州上城、下城的机坊主在涌金门、石弄口分别建有机神庙,春秋两季要行大祭,祭品用三牲五畜。机匠若收徒,也要在机神庙行拜机神和拜师仪式,晚上,同行聚饮,演出敬神戏。平时,机神庙也供应茶水,作为机坊主聚会,交流行情,磋商技艺的场所。

灶君神:这是餐饮业供奉的神。灶君又称灶神、灶王,原是主灶司厨之神。餐饮业因其主灶司厨的神性,便供奉为神。

孔子、文昌帝君、五文昌:这是教育业供奉的神。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私学教育创始人,被教育业奉为祖师,一般史书中都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文昌帝君是主宰文化教育的神,所以教育业普遍供奉。五文昌指的是文昌帝君、魁星、朱衣神、关帝、吕洞宾。魁星是主宰文章好坏的神,朱衣神主管科举,关帝主管文化教育,吕洞宾似乎与文化也有些关系,所以他们都被教育业供奉为神。

老郎神:这是戏剧业供奉的神。老郎神具体是什么人,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唐明皇,即唐玄宗,因为他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演戏。也有人说老郎神是艺人。还有人说老郎神是翼宿星君,翼宿星君即星神,夜间演戏时能为人们照明。许多地方修建有老郎庙,奉祀老郎神,也有的地方在戏台后供奉老郎神牌位(图93)。

田相公:福建等地戏班子所供奉的戏神,相传即唐时的雷海青。福建兴化、泉州、长乐、仙游、福州等处,均有其庙,曰元帅庙、相公庙或英烈庙。相传八月二十三日为其诞辰,各戏班艺人集聚觞祝。戏班供奉此神每逢演出前,摆香花果酒祭祀,并由演小丑者主祭,祭后将酒蘸沾演员及学徒的舌头和额上,祈求学艺长进,上台不发昏台。

土谷神:这是农业供奉的神仙。土谷神是土地神和谷神的合成,也名社稷神。农民认为土谷神是掌管土地和庄稼的神灵,各地便修建土地庙和土谷祠给以供奉,有的甚至在田间祭祀。

水神:这是水运业和渔业供奉的神,包括江神、海神、湖神、河神等,具体神名有天妃、尚书、金龙四大王、禹王、水府菩萨、龙王等(图94)。尚书是宋朝参知政事陈文龙,福建永仕人,明朝封他为水部尚书,遂成神灵。金龙四大王指的是南宋人谢绪,宋朝灭亡后他投水死,以后显灵帮助朱元璋打败了元兵,遂被封为水神。因为谢绪曾隐居在金龙山,在家排行为四,故称金龙四大王。禹王即古代治水的大禹,人们尊他为神,希望保佑在水上的安全。水府菩萨具体指什么人不得而详,被湖南地方水运业奉为神。

财神:是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普遍信仰的神。有人说财神是指赵公明;也有人说是五显神,即五哥;还有人说是五路神。财神在银钱业被供奉情况较之其他行业更为虔诚。清前期,很多地方的银钱业都建有会馆,会馆里面就供奉赵公明像,香火几乎常年不断。北京广宁门外有财神庙,报赛最盛。《天咫偶闻》曰:“正月二日,九月十七日,倾城往祀,商贾及勾栏尤伙。庙貌巍焕。甲子京师,庙祝更神其说,借神前纸锭怀归,俟得财则十倍酬神,故信从者益多。”

药神:是医药业供奉的神。具体有伏羲、神农、皇帝、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伏羲、神农、皇帝被称为三皇,他们被看作是最早的医药祖师。传说伏羲作八卦,使民知吉凶;神农尝百草,皇帝懂阴阳,这些都和医药业有关。孙思邈是唐代着名医学家,华佗是汉末医学家,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家,他们被供奉五医药业的神,是因为他们神奇的医术和广博的医学知识,受到后人的崇奉,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护佑。

日娘:广东顺德地区刺绣女红崇奉之行业神,《顺德志》曰:“先是东门外,有某妇名日娘者,素工刺绣,女子从学者多,既死无子,其徒弟相率于其生日致祭。八月二十五日即其生日,故他县皆无之,因其为女红师,故其祀事,遍一邑也。”每逢八月二十五日,民间传为“日娘诞”,届时妇女必备香烛果品,到东门外致祭。”

白眉神:妓家供奉之神。清代妓院俗以妓女、狎客同拜此神后,方始定情。清人谈迁《枣林杂俎·花锁志》曰:“娼家供白眉神,妓女于初一、十五日在手帕上刺绣神面,然后跪拜祈祷,谓可使结识者之情爱不能转移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