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6788200000044

第44章 清代前期汉族风俗(17)

在江南,苏州一带元宵节期间,《清嘉录》载曰:“(自)十三夜悬点灶灯于厨下,凡五夜,自十八夜止”;而在十五夜,则“比户燃双巨烛于中堂,或安排筵席,互相宴赏。神祠、会馆,鼓乐以酬,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逐队往来,或杂于茶垆、酒肆之间,达旦不绝。桥梁植木桅,置笔竹架如塔形,逐层张灯其上,沿河神庙亦植竿引索悬灯,云造桥灯。皆以禳祓。蔡云《吴歈》云:看残大烛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华侵下界,灶竿火塔又星桥。”

四川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灯节习俗。正月初九日从家里到户外,从街头到路口,从田间到地头,都要竖竿点灯,以驱逐不祥,保佑新年平安无事。灯名也多有求吉祈神之内容,如“玉皇灯”、“天灯”、“五谷灯”、“雁鹅灯”等等。西部之俗,从正月初九“开灯”时,邻里相约,轮流设宴聚饮。初九这一餐叫“试灯宴”,每夜一家坐东设宴,直至十六日。聚饮时,各家室内厅堂都必须挂灯亮盏,以示驱秽求吉。当地称此俗为“灯山会”。《峨眉县志·方舆志》。东部之俗则各家各户室内四处挂灯笼……全家人围坐一桌,聚饮共食,以贺新岁。

元宵节期间的文娱活动,除了张灯外,还有烟火、猜灯谜、表演杂戏等,非常热闹,所以清代汉族社会称之为“闹元宵”。

元宵烟火,《帝京岁时纪胜》记北京盛况曰:“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成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庄颜之妙。其爆竹有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等名色。其不响不起盘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曰水老鼠。又有霸王鞭、竹节花、泥桶花、金盆捞月、垒落金钱,种类纷繁,难以悉举。至于小儿顽戏者,曰小黄烟。其街头车推担负者,当面放大梨花、千丈菊;又曰: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统之曰烟火。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通宵为乐。”在苏州地区,乡间也有烟火施放,《清嘉录》记曰:“各乡社庙,或放烟火,有集数十架于庭,次第传,媚神以为乐者。”顾禄:《清嘉录》卷一《正月》。

在京师北京,元宵节间有杂戏表演,“元宵杂戏,剪采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鳌鱼,花篮盆景;手兴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像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太极镜光,飞轮八卦;系曳而行者,狮象羚羊,骡车轿辇。前推旋斡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朦儿,舞龙灯,打花棍,翻肋斗,竖晴蜓;闲常之戏则脱泥钱,蹋石球,鞭陀罗,放空钟,弹拐子,滚核桃,打尜尜,踢毽子。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苏州则有“走马锣鼓”,《清嘉录》曰:“元宵前后,比户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并有打灯谜的娱乐活动,同书又载:元宵夜“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麋、陟、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顾禄:《清嘉录》卷一《正月》。

元宵节的饮食,在北京要吃元宵,《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道:“一时上汤后接献元宵来,贾母便命将戏暂歇歌,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他们吃去。”江苏也吃元宵,并又有“油”《清嘉录》曰:“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

元宵灯节中保留的驱秽逐邪之俗是从古傩演变而来的。清季,安徽、湖北一带要举行“照虚耗”仪式。道光《阜阳县志》载曰:“(上元夜)门户、碓、井等各设灯、谓之照耗。”照耗的象征意义与古傩的象征意义并无二致,只是所驱、所照对象更加具体化了。河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烧死害虫及虫卵,祈求丰收。康熙《直隶通州志》。苏北地区也有此俗,童谣曰:“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亦称照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陕西一带,又演变成“照黑角”,元宵节之夜,除家家户户要挂灯亮盏,使屋内灯火通明外,还要派人专门挑着灯笼把房前屋后、院中的所有黑暗角落全部照一遍,以示逐秽驱邪。

北京有“走百病”、“走桥”以驱邪度厄之俗,《帝京岁时纪胜》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炎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此俗南方也有流行。《清嘉录》曰:“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压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江南地区有“接坑三姑娘”的占卜活动,《清嘉录》曰:“望夕,迎紫姑,俗称接坑三姑娘,问终岁之休咎”;又有“百草灵”,“妇女又有召帚姑、针姑、苇姑,卜问一岁吉凶者,一名百草灵”;“验水表”,“十五夜,月明时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至夜子正一刻候之,以卜旱涝。”

元宵节前后,南北各地都有“灯市”商业活动。北京的灯市起自元明,到了清代,依然盛行不衰。康熙《宛平县志》曰:“灯市,始自正月八日,至十三日为盛,十七而罢,市规也”;灯市之地,则已移至正阳门外琉璃厂一带。《帝京岁时纪胜》对清时琉璃厂灯市盛况有所记载:正阳门外之西玻璃:“门外隙地,博戏聚焉。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笺,千门联络,图画充栋,宝玩填街更有秦楼楚馆篇笙歌,实马香车游士女。”南方苏杭一带也盛行灯市习俗,《清嘉录》曰:“腊后春前,吴趋坊、申衙里、皋桥、中市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精奇百出……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

4.特殊年俗纷阵

过年期间,各地尚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活动,如北京,“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不宜扫庭除,不撮弃渣土,名曰聚财。人日天气睛明,出入通顺,谓一年人口平安。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虽有新宾来拜谒者,亦不答拜。初五日后始往叩谢,名曰过破五。春戊寅日为天赦,新葬坟墓,于戊寅前期祭扫,谚云新坟不过赦。正月不选居,不糊窗格,为善正月。”正月蔫新品物,北京除椒盘、柏酒、春饼、元宵之外,“则青韭卤馅包、油煎肉三角、开河鱼、看灯鸡、海青螺、雏野鹜、春橘金豆、斗酒双柑。”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天津,《津门纪略》曰:“元日至初五日不以生米为炊,谓之忌破五。初二日敬财神。初五日以后,亲友互相聚饮,名曰请春酒。”苏州人过年,农家要于元旦日早起看风云,以卜一年之田事,《清嘉录》记当地民谚云:“岁朝车北,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有“秤水”习俗,“自岁朝正十二日,以瓶吸水,秤其轻重,以卜岁中水旱”;有“欢喜团”习俗,“围炉中烧巨煤,曰欢喜团,凡岁朝届元宵而止”;又有“烧十庙香”,“郡县城隍庙及本里土地请神祠,男妇修行者,平时皆往烧香,必经历十庙而止,谓之十庙香;归必炷香于家堂司命诸神前,曰回头香。”

二、春时节俗

1.立春迎春成定制

汉族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由于农业与岁时节气关系密切,故立春作为一岁节气之首,便成了个大节,其传统习俗有迎春、祭芒神、鞭土牛、打春、咬春等。到了清代,汉族社会的立春节节迎春、打春活动更趋完。康熙时,直省府州县拜迎芒神、土牛已成定制,春牛芒神的形象要由中央掌管天文气象的“钦天监”统一制造,将其画成图样,然后发放给各府州县,由地方按图制作出春牛、芒神的偶像,供迎春时使用。可见,清代汉族社会各地的立春日迎春活动,其制式基本统一的,但也同中有异。

清代北京立春节的习俗,清初,《帝京岁时纪胜》曰:“立春日……京师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绘按图经制芒神土牛,舁以彩亭,道以仪仗鼓吹。交春之刻,京兆尹帅两学诸生恭进大内”;“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在天津,立春日的迎春活动包括官府迎春、打春、送春、报春,及吃春饼罗卜等。《津门纪略》曰:“立春前一日,府县以下各官皆朝服,全副仪仗、鼓乐前导,谓之迎春。立春日各官祭芒神如仪,祭毕,执彩鞭左右鞭春牛三匝,谓之打春。打春毕,以泥塑春牛分送同城官绅,谓之送春;打春毕,地方争毁其牛,持向市尘讨赏,谓之报春。俗以芒神衣履服色、牛之颜色占丰歉。立春日,民间食麦饼,名曰春饼,并食紫萝卜。”

南方苏州迎春时要请优伶、官伎或乞丐装扮故事。《清嘉录》曰:“行春之仪:附郭县官,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名色种种。闻国初犹以优伶、官伎为之,今皆乞儿祗应。”苏州迎春时,居民有“摸春牛”之俗,民间以为:“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苏州的“打春”也很有特色,“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并有“拜春”之仪,“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应贺,谓之拜春;攘粉为丸,祀神供先……绅士诣玄妙观三清殿,望阙遥贺,一如祝愿之仪,谓之拜牌。礼毕,盛服往来,衙门交庆。”

2.正月廿五成“填仓节”

清代汉族民间在正月的节日习俗除元旦和元宵外,还有北京的燕九节和填仓节等。正月十九日为北京燕九节,该节元时形成,明时得到发展,迨至清代,仍兴盛不衰。《骨董琐记》曰:“京师正月十九日游白云观,曰燕九节。”《京华春梦录》曰:白云观“其地清幽绝伦,世外桃源,岁首十九日,车尘马迹,络绎不绝,于是幽壑而成人海矣,厥名燕邱会,与元旦之厂甸、上元之观灯同称上林盛举。”

正月二十三日北京民间有喇嘛庙看“打鬼”的习俗,《京都风俗志》曰:“廿三日,德胜门外土城关东北慈度寺,俗呼黑寺,黄衣番僧,诵经送祟,谓之打鬼。城中男女,出郭争观,寺前教场,游人蚁聚云屯。又有买卖赶趁,香茶食果,及彩妆傀儡,纸鸢竹马,串鼓蝴蝶,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惟是京师居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尝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今好古之家,于是日贮米积薪,收贮煤炭,犹仿其遗意焉。在天津,则“廿四夜布灰于地作囤形,名曰打囤,中置五谷及金银物,名曰填仓,盖祈年之遗意也。廿五日午后收囤。”《津门纪略》。

3.中和节变成“龙抬头”

二月初二为唐代中和节或曰花朝节,至明以后便增加了撒灰引龙之举,俗称“龙抬头”,到清季,在北方的汉族社会中,此俗已形成规模,并取代了原来的花朝节,被定为春龙节。此日,各家做韭菜馅的荤素饼,油炸后再食,称为“熏虫儿”。康熙《宛平县志》。人们称这种饼为“龙鳞饼”,称所食面为“龙须面”。在天津,《津门纪略》曰:“初二日以百虫皆蛰,谓之龙抬头,俗以是日食麦饼,煎豆粉,并食绿豆芽,曰龙须菜。”

江南地区,“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庙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俗称田公田婆。是日,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谓之撑腰糕。”初三日,江南地区俗称为梓童帝君诞辰。杭州文人集会,名文昌会。苏州“大吏致祭于竹堂寺畔之庙,士大夫酬答尤虔,虽贫者,亦备分烧香,纷集殿廷,谓之文昌会。”初八日为祠山张大帝生日,有持斋者。江浙地区,相传大帝生前喜吃冻狗肉,是日必冷。杭谚有“瘦人瘦马难过二月八”之说;据《清嘉录》记载,苏州民间“相传,大帝有风山女、雪山女,归省前后数日,必有风雨,号请客风、送客雨。虽天气甚温,不必骤寒,俗有大帝吃冻狗肉之谚。”

清初时,江南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清嘉录》曰:苏州“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堂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土俗以十二日天气清朗,则百物成熟。谚曰: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北方也有此节,《帝京岁时纪胜》曰:“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春早时赏牡丹”。二月十五日,北京又谓“太上玄元皇帝诞辰,禁止屠割。太清观各道院玄坛设醮,谈演道德宝章。”

二月十九日,传说为观音菩萨图84观音像生日,各地都有相应的习俗活动。在北京,“二十九日为观音生辰,僧持建会,诵经斋醮,人家亦有食素奉经者。”让廉:《京都风俗志》。在南方,据《清嘉录》记载,此日“士女骈集殿庭炷香,或施佛前长明灯油,以保安康;或供长幡云求子得子。既生小儿,则于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僧尼建观音会庄严道场,香花供养。妇女自二月朔持斋,至是日止,俗呼观音素。”(图84)

4.三月清明游赏成风

三月初三上已节,古时有水边祓禊以除不祥之俗,迨清时已不行,但北方此日有上庙祀神之俗,北京太平宫“岁上已之日,庙市最盛,盖合修禊踏青为一事也。”震均:《天咫偶闻》。在天津,《津门纪略》曰:“初三日,士人祀文昌于城西文昌宫,祭祀如仪。贫民之拾补缀者咸集,以其所捡字纸送入庙中焚化,值年于两廊下酬以酒食。”苏州民间还插荠菜花于灶,《清嘉录》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又有吃“眼亮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眼亮糕”;农家则“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可见,清季三月三上已祓禊之意已趋于淡化,转而以踏青、春游和占候为主。这一日,各地民间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戴柳圈、吃青精饭以及举行歌会等活动。

清明,是汉族传统的祭祖节日,到清时,习俗活动渐趋丰富。在北京,有戴柳、扫墓等俗,“清明男女簪柳,出扫墓,担樽盒,挂纸钱,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巅,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馀而后归。”康熙《宛平县志》。扫墓时,北京流行用南方出产的盒子菜祭祖,“清明人家上坟,于市上买盒子菜以祀之,即南边之馔盒也。”《燕京杂记》。新坟扫墓则要在清明前,《燕都杂咏注》曰:“新葬者祭扫较早,在清明前,俗谓新坟不过社。”

南方清明,俗比北方更为丰富。在江南地区,“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过节……新丧终七而未逾年者,多招释氏、羽流,讽经礼忏,以资冥福,至亲往拜灵座,谓之新清明”;“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间有婿拜外父母墓者……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凡新娶妇,必挈以同行,谓之上花坟”;“家祭、墓祭皆焚化纸锭。纸以白阡,节而为陌,俗呼白纸锭,有满金、直串之分,以金银纸箔糊成。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剪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顾禄:《清嘉录》卷三《三月》。

苏州清明日还有迎神赛会,“官府至虎丘郡厉坛致祭无祀。游人骈集山塘,号为看会。会中之人,皆各署吏胥,平日奉侍香火者,至日各舁神像至坛。每会至坛箫鼓悠扬,旌旗璀璨,卤簿台阁,斗丽争妍。民之病愈而许愿服役者,亦多与执事。或男女缧装重囚,随神至坛,撇枷去以为神赦。选小儿女之端好者,结束鲜华,赤脚占立人肩,或置马背,号为巡风。会过门之家,香蜡以迎。薄暮返神于庙。俗呼转坟会”;并有病家于城隍庙烧“犯人香”之俗,《清嘉录》曰:“府城隍庙,俗称大庙……病者暗充罪人,有毕生为神犯者,有厌五年、三年为满者,谓之暗犯。遇清明节,殿前烧香,焚化批文,名曰犯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