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6788200000027

第27章 明代汉族风俗(27)

在徽州地区,民俗健讼、争讼事件频繁发生,争讼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举凡地土山林、婚姻继子、风水墓地、主佃、主仆关系等,无不都在争讼之列。而由于宗族势力、地主、商人、缙绅、自耕农、佃家、佃仆甚至赌徒无赖等社会各色人等的参与和卷入,则又使得争讼的内容和表现更加复杂纷纭,争讼的处理程序与结果也更加离奇莫测,由于处理不当,有的争讼还演变为宗族争讼,最后诉诸宗族之间的械斗才得以解决的。如浓厚的风水观念,使得微州地区的“势家贪吉谋葬”,佃仆盗葬之风盛行,从而引发争讼频繁,累年不解的社会积弊,助长了争强好斗健讼风习。所谓“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记》。明末歙县知县傅岩记录了徽人竞争风水酿成大狱的事实:“徽尚风水,争竞侵占,累讼不休。如洪包、方惟一等多案,结而复起,历年未已”。傅岩:《歙纪》卷九《纪之献语》。歙县棠樾鲍文玉之父曾因“遭家仆盗葬事,讦讼不休,”后虽“得直而家以不倾”,实在可悲歙县《棠桂成鲍氏宣忠堂与谱》卷二十《鲍君文玉传》。而一旦强宗大族之间发生争竞风水的盗葬之事时,很可能又会使个体的争讼演变为宗族争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宗族械斗的发生。如嘉靖八年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后山一眼“吉穴”为吾潭江氏看中并扬言“于清明日至我后山葬柩。”吴氏强宗不甘示弱,立即“集百人剑挺至门上,族子弟亦肄以待”。一场为争夺坟山川宗族械斗即将发生,所幸孚溪李质先等调解,方使这起宗族械斗得以避免。吴子玉:《茗洲吴氏家记》卷十《社会记》。

在福建,由于宗族势力发达,家族与家族之间,乡族与乡族之间的相互欺凌与对抗情况,更是随处可见。如兴化一带,“为巨族、为小姓、为强房、为弱房……仙游小姓畏大姓甚于畏官。其畏之奈何?一朝之忿,呼者四应,直至剑及寝门,车及蒲胥之势”陈盛韶:《问俗录》卷三《仙游县》。漳州一带,“强凌弱,众暴寡,福建下四府皆然。诏安小族附近大族,田园种植,须得大族人为看管,方保无虞。其利或十而取一,或十三而取一,名曰包总。否则强抢偷窃,敢怒不敢言”陈盛韶:《问俗录》卷三《诏安县》。特别是自明代中叶以后,福建民间各族纷纷建立家族武装、团练乡兵,使得许多家族间的矛盾向武装对抗升级。导致家族间的武装械斗事件频频发生,成为福建地区尤其是漳州、泉州两府的一个非常特异而又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同安马巷厅一带:“民皆聚族而居,习尚嚣凌,以强欺弱,以众暴寡,睚眦之仇,动辄列械互斗……地方官员下乡查办,明知其敝于斗案,完结之后,其命案不得不以缉凶了事。甚者需造累年斗杀,并不报官为之清理,只得延请公正绅耆往为调处,则计两造所伤人命,照数准抵,多则赏以银钱,名曰赔补,每名多则百余千,少亦数十串。其钱或出于本乡之匀摊,或出公亲之赔垫……遇民无不以斗为乐,踊跃从事,转辗报复,数世不休,性命伤残死而无悔。(马巷)厅属弹丸之地,查历年斗案共有三十余起,每起百十名至数十名不等。经年累岁,愈积愈多,思欲逐案清理完属无从措手,此械斗之难治也。”和荣春:《桐轩案牍.马巷厅任内》。如泉州府,“郡府械斗最为恶习,有大小族会、东西佛会,勾结数十姓,蔓延数十乡”陈盛韶:《问俗录》卷三《仙游县》。兴化一带,则有着名的乌白旗大械斗,延续百余年之久。“兴化乌白旗之始,起于仙游洋寨村有张大帝庙,村人执庙中黑旗领斗获胜;溪里村有天后庙,村人遂执庙中黑旗领斗亦胜。则是二村械斗,常分执黑白旗,各近小村附之。渐及德化、大田、莆田、南安等处,一旗皆万余人。”施鸿保:《闽杂记》卷七《乌白旗》。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同姓通谱和异族联姓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漳泉一带,械斗各方,有“以海为姓”、“以同为姓”者,即大姓中有李姓、苏姓、庄姓合为包姓。各小姓信杂姓,则合为齐姓。“其初,大姓欺压小姓,小姓又联合众姓为一姓以抗之。从前以包为姓,以齐为姓,近日又有以同为姓,以海为姓,以万为姓。”庄吉发:《清代天地会起源考》,引《宫中档·刘师恕折》。在那些世代仇杀的家族之间,相互通婚的现象十分罕见,甚至完全断绝。

2.赌博风行上下

博戏本为民间游艺,而一旦与赌结合在一起,即成为一种社会陋习恶俗,一种公害。赌博在中国起源颇早,迨至明代,汉族社会赌博现象已在广大城镇农村普遍存在。参予赌博活动的,从官员士大夫到社会底层的娼妓、流氓、丐帮等,无不有之,涉及明代社会各阶层。如张亮采着《中国风俗史》说“明代万历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习,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叶,始行马吊之戏,而明末的朝士,若江南、山东,几乎无人不为,几有穷日尽明,继以蜡烛,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的态势。再如南方淮阳的丐帮“大抵游手赌博之辈,不事生产”,专以赌博为生计。谢肇淛:《五杂俎》卷五。吴地《崇明县志·风俗》云:“烟赌危害尤烈……赌则旧用叶子、枭卢、排九诸戏,妇女戏牙牌。近又名目繁兴,博尤豪恣,村市无赖,倚庇土豪、保甲,公然聚赌,商贾农夫辍业以嬉……而绅士且或溺焉”。《太仓州志·风土》谓:“近则绅士俨为窝主,习不知非,乡镇倚庇,衙差公然聚赌,以至私枭、光蛋,百十成群,开场纵博;农人辍耒以喜,遂至抗租倾产;又有游手无赖,于秋间设局为斗蟋蟀之戏,谓之开插,以纸花为筹标决胜负;冬则易为斗鹌鹑,谓之开圈,与赌无异。”赌博的形式、名目众多,方式各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换花样。据文献记载,诸如叶子戏、骨牌、马吊牌、麻将牌、压宝、博弈以及斗鸡、斗鸭、斗蟋蟀、斗鹌鹑、斗牛等形形色色的赌博方式,明代应有尽有,真是五花八门,别出习裁。如《常昭合志稿·风俗》说此地“习尚好赌,遂至无处不赌,而各市镇尤多。”《太仓州志·风土》云:“赌博之害已久,旧用纸牌,有十各、花和、百劳诸名目,更易骨牌、掷骰及压宝,最后为麻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风俗》:“俗之恶有三:一曰赌。昔年亦赌,而今更甚,他邑亦赌,而此更盛。游湖、打牌,下至蹴球、跌钱,无非赌,而掷骰压宝更甚。”其结果是“富者贫,贫者冻馁,病狂丧心,不死不休,是皆窝赌者勾引藏匿,为祸烈也”。《嘉定县志·风俗》云:“害民之事,曰花鼓戏、曰博场。博有斗牌、有摇宝、有斗蟋蟀、斗鹌鹑,千百输赢……乡镇茶坊大半赌场也。”可见赌风流行之广、之烈。因为赌博可使人品行变坏,丧尽天良,荒废本业,荡费家资,“输极无聊,掳卖人口谋财劫杀”,斗殴由此而生、争讼由此而起,盗贼由此而多,匪类由此而聚,对社会风俗的淳朴、民众生活的安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随着明代赌博业的泛滥成灾,明代还出现了赌博业的秘密语,如明代妓院中隐语谓赌为“拽条”;明代江湖切口谓赌客为跳生、浑是胆或珠履三千,输为伤手,赢为上手等等。

3.娼妓遍布城镇

明代社会除了盛行赌博欺骗外,嫖娼宿妓现象的蔓延滋长,亦是一种令人瞩目的社会陋习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洪武、永乐年间,官妓制度较为盛行,它是唐宋以来官妓制度的顺延。官妓的来源为“罪犯”、元人俘虏的妻女和忠于建文帝的诸忠臣的妻女和亲戚。她们主要分布在南京(金陵)城内外的南市、北市以及聚宝门外的来宾、逍遥等十六楼。明代中期取缔了官妓,此后,娼妓完全由私人经营。同时,明政府严禁官员出入妓院狎妓宿娼,情节严重的,“罢职不叙”陆容:《菽园杂记》。如《野获编》载,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巡按湖广御史赵伦与“乐妇通奸”,事发被夺职,戍边辽东。迄嘉靖、万历以后,皇帝倦于勤政,而官员士大夫则陶情花柳,前期的禁令已形同虚设,仅为一纸空文。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抬头,人们日常消费生活在冲破封建礼制之束缚的同时,纵欲思想的产生,客观上促使享乐糜烂生活风气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南京、北京为中心,大同、扬州等地的娼妓也大量发展起来。谢肇淛《五杂俎》云:“今时(万历时)娼妓布满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它穷州僻邑,在在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计至此,亦要怜矣。两京教坊,官收其税,谓之脂粉钱。隶郡县者则为乐户,听使令而已。”《燕都妓品·叙》中云:“燕赵佳人,颜美如玉。盖自古艳之。矧帝都建鼎,于今为盛。而南人风致,又复袭染熏陶,其艳宜惊天下无疑。万历丁酉庚子间,其妖冶已极。”《梅圃余谈》说:“近世风俗淫靡,男女无耻。皇城外娼肆林立,笙歌杂沓。”

对扬州娼妓的盛况,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四云:“广陵二十四桥风月,邗沟尚存其意。巷故九,凡周旋折旋于巷之左右前后者什百之。巷口狭而肠曲,寸寸节节有精房密户,名妓歪妓杂处之。名妓匿不见人,非向导莫得入。歪妓多可五六百人每日傍晚,膏沫薰烧,出巷口,倚徙盘礴于茶馆酒肆之前,谓之站关。”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娼妓最盛之城当推南京。钱谦益在《金陵社夕诗序》中说:“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谈者据为乐土。”并认为,弘正之间,为“风流孔长”时期,嘉靖中年始盛,万历初年再盛,万历末则极盛也。余怀的《板桥杂记》则详述了南京妓院的格局规模和冶游盛况。称南京妓女为三等,分布于南市、珠市和旧院三个区域:“南京者,卑屑妓所居;珠市间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妓家分别门户,争妍献媚,斗胜夸奇。凌晨则卯酒淫淫,兰汤艳艳,衣香一园。亭午乃兰花茉莉,沉水甲煎,馨闻数里。入夜而笛奏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而且这时明代还出现了许多名妓,如陈圆圆、董小婉、柳如是、李香君、顾媚之流。

4.流氓横行都市

流氓地棍暴行无道,胡作非为,聚众斗殴,扰乱社会安定,败坏社会风俗,也是明代汉族社会的主要陋俗和丑恶现象之一。流氓地棍(也称无赖阶层)的势力在嘉靖、万历以后得到空前的膨胀,活动区域主要在经济较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的南北城镇地区,且大都以权贵、地主、豪绅、地方恶霸为靠山,社会背景复杂。他们人数众多,以团伙性活动为主,有自己的组织、号令,各有活动范围与地盘。如有的以所纠党徒人数作为绰号名称,像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三地煞;有的以手中的武器为绰号,像棒椎、劈柴、槁子等。这些人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破坏性强,“犯科扞罔”,横行市井,“赌博酣茜,告讦大抢,闾左言之,六月寒心,城中有之,日暮尘起。”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真是明火执杖,无所不为,为害一方。如万历初年,北京城内有个流氓团伙,“结义弟兄,号称十虎”,横行霸道,作恶多端,这个团体的头子韩朝臣,竟是锦衣卫的成员。郑钦:《伯仲谏台疏草》卷下。在南方的杭州城内外,流氓“结党联联,内推一人为首”,显然也是有组织的。《杭州府志》卷十九。万历年间,苏州还出现了专门打人的流氓地棍组织“打行”,又名“撞六市”,“分别某处班,肆行强横”,“一人有不逞,则呼类共为抨,不残伤人不已”。其头目,有绰号“一条龙”的胡龙、绰号“地扁蛇”的朱观,他们“嗜枪如饴,走险若鹬”,均系松江打行的班头。佚名:《民抄董宦事实》。在明末天下大乱之际,“打行”更是趁乱而起,在江南胡作非为,“小者呼鸡逐犬,大则借交报仇,自四以至肘腋皆是也”。沈蔡:《紫堤村志》。

流氓地棍的活动五花八门,而以打、抢、诈、骗为主。动辄拳脚相加,甚至闷棍交加,是流氓地痞无赖的惯用伎俩。如杭州的流氓,“稍不厌足,公行殴辱,善良被其破家者,俱可指数”。陈善等:《杭州府志》卷十九《风俗》。明代的江南,有些流氓无赖、刁顽好讼之徒“平时见尪羸老病之人”,藏之密室,然后找巨家富室寻衅闹事,并将所藏之人杀死,反诬富家所为,打着索要人命的幌子,纠集“乌合游手无籍数百人,先至其家,打抢一空,然后鸣之公庭。”许白昌:《樗斋漫录》卷十三。嘉靖中叶,北京城中的流氓,甚至趁俺答入寇,京师危急之际,大肆抢劫。史载:“明京城诸恶少凶徒,往往群聚,言内外文武大臣家积金银数百万,虏即近城,我等放火抢诸大臣家”。郑晓:《今言》四。讹诈、拐骗、耍无赖也是流氓地棍常用的伎俩,有的夫妻串通,勾引别人上当,名曰“扎火囤”,又名“仙人跳”;有的拐骗幼女,“果饼内置药,幼儿女食之,哑不能言,即抱入舟,浮舟他去,人不得其踪迹。幼女长大,美者淫之,卖弃得高价。其丑者或瞎其目,或断其手指,教以丐活行乞焉。乞所得不如数,痛责甚惨”李乐:《见闻杂记》十。;有的流氓团伙甚至还制造假银、假药、假酒,坑蒙顾客。此外,明代流氓地棍有的还染指文化领域,造假古董、编假家谱,以此拐骗钱财、扰乱社会。王春瑜:《明代流氓意识》,《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