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6787900000019

第19章 协调:人与自然平衡的武义(8)

在构筑“一中心两翼”格局的基础上,武义县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使用费低和劳动力价格便宜(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武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仅为发达县市的1/3至1/4,劳动力价格仅为发达县市的2/3至1/2)的优势,吸引周边企业来武义投资落户;另一方面,通过大力营造优惠的政策空间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使投资洼地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洼地效应成为了没有丰厚民间资本、缺乏工业基础的武义撬动工业经济的第一根杠杆。

原县委书记金中梁在一次谈话中,强调武义应利用“洼地效应”的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水往低处流。欠发达地区能不能借好势,能不能吸引大批的外来投资者,关键看自身的“池塘”挖得深不深,有没有形成创业洼地,营造起低成本的投资环境。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的初始阶段,要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勇气,敢于大胆让利给投资者。1998年,我县凤凰山工业园区引进第一、二家外地企业时,以“生地”出让,每平方米只要40元左右。现在工业园区都是“熟地”出让了,我们也基本上是收取成本价。对于重大项目,我们还可以根据企业定地价,予以更大的优惠。可以这样算一笔帐,在我们周边的义乌、永康等地仅可买地皮的资金,投资到武义,不仅可以买地皮、建厂房,甚至还可以有流动资金。在保持企业低成本投资的同时,我们努力营造企业低成本运作环境。凡入园企业,能免的收费一律免除,实行一个口子收费,未纳入收费管理体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园区企业可以拒付。对年上交税金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采取一厂一策,在工业发展扶持资金、技改贴息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

在洼地效应的推动下,大批资本从四面八方流入武义,使武义的后发优势得到充分显现。位于桐琴镇的五金机械工业园区,1000多亩土地仅3天时间就被18家外地企业争购一空,每家企业投资额都在千万元以上。近几年来,全县共引进、新办工业企业1000余家。在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外来企业已占了5成,并成为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武义县五大支柱产业中,40%的重点企业从外地引进,其中五金机械行业大部分被外来企业所占据。

据相关资料,由于武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条件,1999年永康就有14个乡镇的58家企业向武义转移。2000年一季度,永康全市又有10多家企业到武义投资兴建加工基地。在前期,外来企业主要集中在武义靠近永康市的桐琴、泉溪、武阳等镇。这些乡镇,有着和永康山水相连的区位优势。武义的桐琴镇,专门创办了凤凰山工业小区,为永康5家电动工具企业和一家铜加工企业提供了17.2万平方米的土地,土建工程投资达2000多万元。其中某电器厂占地1.7万平方米,投资260多万元,仅1999年前10个月出口额就达3810万元,自营出口166.6万美元,成了当地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再如泉溪镇创办的王山头工业小区,吸引了永康10多家企业,1999年产值即达3.6亿元。还有武阳镇,在为永康某电动工具企业提供了10万平方米的土地兴建厂房,吸引永康企业来武义后,武阳镇1999年的产值达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1%。据武义县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底,全县累计进区企业977家,其中外来企业有537家,占55%。前100强企业中,外来企业有65家,占65%;其中永康的有60家。

洼地效应还为武义与周边县市带来了“双赢”的结果:周边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武义落户,既带动了武义的工业化,又为发达地区腾出了发展新产业、新经济的空间,有利于其产业升级。桐琴镇一位领导在接受访谈时说到了这种“双赢”的好处:

用我们的工业园区来发展永康的企业,可以达到双赢。把我们武义和永康融在一起,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对武义有利,对永康也有利。永康老板在我们这里投资办企业成本低,服务好,赚钱也容易,他们赚了钱可以拿到永康去花,促进永康的消费和发展,而我们武义也获得很大的社会效益:大量的武义人在企业里工作,周边农民的房屋出租,整个第三产业都带动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对武义人观念转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武义人提供了一个办企业的“实习”机会,在老师的带动下,从一般的打工者到变成懂得技术,懂得销路,到最后武义人自己当起了老板。可以说,就是通过永康企业的进入为我们武义培育了一批老板。武义在引进永康的企业之后,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四、鲶鱼效应:本土企业的再生

挪威有位精明的船长,为防止捕获的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亡,总在鱼槽里放上几条凶猛的鲶鱼。娇贵的沙丁鱼由于惧怕和躲避鲶鱼的攻击,一改以往懒洋洋的习性,一直在紧张而快速地游动,结果激发了自身活力,反而长久存活。这就是着名的“鲶鱼效应”。

1998年,武义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得一批批外来企业纷纷落户武义,短短一二年时间,其中一些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便大大超过了本地企业,而且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全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前20位里,外来企业占了一半,外向型经济“龙头老大”的地位基本被外来企业所垄断。外来企业就像凶猛、好斗的“鲶鱼”放进了原本平静的池塘,极大地增加了武义本地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逼迫本土地企业再一次萌发了创业冲动,并促使他们纷纷加快二次创业的步伐,由此产生了“鲶鱼效应”。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的发展就是“鲶鱼效应”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该公司创立于1994年,是一家产品以电锤为主,其他电动工具与汽车齿轮、高档织机齿轮为辅的机电制造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销售额都徘徊在2000万元左右。1998年以后,随着海阔公司、工力公司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外来电动工具企业纷纷落户武义,其中有的企业销售额迅速逼近1亿元,恒友公司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企业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经理吕志辉坦言:“以前一直没有什么压力,直到重量级的外地同行来到家门口,我才急了。”于是,在“鲶鱼效应”的激发下,恒友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新时期。一方面,恒友公司开始频频参加国际博览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公司也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2001年,恒友公司买下7万平方米土地,投资1850万元兴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此后,企业的发展一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1-2003年连续三年被县委、县府授予“首强私营企业”称号,2003年成为金华市民营企业50强和全国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排名优秀企业。据统计,“九五”期间,恒友的销售产值平均增长达46.5%,2004年比2000年增长3.37倍。恒友公司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01年和2002-2003年斥资4000多万元在现址进行二次电锤扩产技改,形成年产300万台电锤生产和出口能力。目前,该公司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资产近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值5400万元。2005工业总产值2.35亿元,销售收入2.2亿元,自营出口创汇432万美元,上交税金1100万元,实现税利1300万元。自2001年起,公司电锤产量销售额和出口额均居国内同行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锤生产和出口基地,被称为国内“电锤大王”。

初期进入武义的外来企业多是机电生产企业。因此,武义张氏包装有限公司、武义正点实业有限公司、武义隆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并没有恒友公司那种直面近在身边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的焦虑,但外来企业的急速扩张还是给他们造成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纷纷加大技改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档次,快步进入“二次创业”时期。

浙江武义张氏包装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1年,是国家一类纸箱生产企业,主营纸箱、纸盒、印刷及纸板、浪纸销售。1998年,经省商检局、省外贸厅等部门严格考核,公司被认定为省出口包装定点企业。当时的“张氏包装”即已名声雀起,永康、金华、义乌等地客户纷纷慕名前来洽谈业务,企业呈现出一片红火的景象,在一般人眼里,已经是一家很不错的企业了。然而,面对外来企业迅速扩张带来的压力,张氏包装的创业激情被再次激发出来。1999年,公司作出重大决策:投资引进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巨大的投资使这一决策在当时完全是一种冒险行为,弄不好整个企业将前功尽弃、全军覆没。被激发出来的再次创业的激情却已经使企业无法停息前进的步伐。新的设备投产后,公司如虎添翼,产品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产值连年稳步增长。2001年,公司又进行了三次创业,征用了10万平方土地,建造了5万多平方的花园式新厂房,进行了七层瓦楞纸箱及彩印纸盒生产线技改,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增强了公司在包装行业的竞争力,产值一下子由原来的1000万元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5000多万元,并在200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目标。

“恒友机电”、“张氏包装”的发展轨迹,只是武义工业园区“鲶鱼效应”的一个缩影。在武义工业园区,像这样被“鲶鱼”逼成的“蛟龙”或正在被赶着跳龙门的“鲤鱼”还有许多。“鲶鱼效应”的出现,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再生,使得原来外来企业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武义工业园区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本土企业的面孔,带动了武义工业经济的良性竞争和快速发展。

五、蛟龙效应:龙头企业的脱颖而出

产业的提升与发展,离不开优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在洼地效应和鲶鱼效应的推动下,武义一大批“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武义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孵化出了一大批相关的中小企业,促进了本地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和相应产业的迅速集聚,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蛟龙效应”。

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和浙江宏马铜业有限公司作为武义化工和冶金方面的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凭借工业园区迅速发展的东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不少产品产销量已经在国内产业界居于领先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义县本土企业家胡荣达,原来从事莹石采选加工。1999年,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莹石资源优势,胡荣达创办了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凭借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经营理念进军氟化工生产领域。由于以人为本,注重科技,严格管理、诚信经营,企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十五”期间以年均增长100%的速度发展,被同行誉为氟化行业的“黑马”。目前,公司HCFC-141b(二氯一氟乙烷)和AHF(无水氟化氢)的生产能力及销量分别列全国同行业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产品销往国内三十个省市和日、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公司产值达6.2亿元,销售收入达6.1亿元,自营出口创汇2700多万美元,上缴国家税5116万元,员工年平均收入2万多元,在武义县民营企业的“龙虎榜”中独占鳌头。

在武义“洼地效应”的吸引下,永康老板应宏标于1998年投资4000多万元,在武义桐琴凤凰山工业园区,创办了浙江宏马铜业有限公司。伴随着武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宏马铜业有限公司不断实现着自身的扩展完善,从早期单一从事铜材加工到进入金融担保、汽车销售和房地产等领域,成为武义的一大龙头企业。2003年5月成立武义宏马中信担保有限公司;2003年6月成立武义宏马置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成立武义宏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截至2004年底,应宏标的宏马集团已位居国内铜材产业界的前列,总资产达到5亿元。2004年,浙江武义宏马置业有限公司斥资2.5亿元兴建宏马?时代广场。该工程占地总面积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集时尚购物、商务办公、上流会所、高档住宅为一体,成为武义标志性的商业中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营配套、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并创下开盘两天,一期住宅销售即告售磬的武义楼市记录。“宏马”实业在武义发展蒸蒸日上,2005年,“宏马铜业”、“宏马置业”双双荣登武义县纳税大户行列。

“蛟龙效应”的出现,使得武义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以保康公司、中润公司为龙头的金属制品业,以恒友、工力等企业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张氏包装为龙头的印刷业,以钓鱼扑克为龙头的文教用品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武义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洼地效应、鲶鱼效应、蛟龙效应,使武义工业经济快速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2005年,武义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9548亿元,同比增长30.4%,增速名列金华市前茅。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全县累计进区企业977家。规模型工业的出现,使武义工业经济增展的极点向龙头企业转移。2005年武义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特色产业占了758%的份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了559%的份额。一批“小巨人”企业迅速涌现,全县销售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2005年达23家,其中位居第一位的三美化工公司实现产值6.2亿元。另有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3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41家。2005年纳税额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76家,一大批新进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令人刮目相看。

六、三大战略:向思路要出路

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发展战略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发展的客观规律。

1.“三大战略、三个接轨、三大布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