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
6785900000039

第39章 回顾与展望:甘肃省散文创作述评

夏青

我们现在就来回顾甘肃省的散文创作,好像是有些为时尚早,甚至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新时期以来,甘肃省的文学艺术首先发轫的是戏剧创作。粉碎四人帮后,甘肃省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们创作出了《西安事变》、《海瑞训虎》、《南天柱》、《丝路花雨》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当时全国的戏剧创作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确立了甘肃是戏剧大省的地位,尤其是《丝路花雨》,令舞剧的舞台上掀起一阵狂飙,二十多年来多次走出国门,倾倒不知多少中外观众,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常看常新。这得益于甘肃本来就是一个产生优秀剧目的省份。在建国后,甘肃作者创作的剧目上世纪50年代有《在康布尔草原上》、60年代有陇剧《枫洛池》、歌剧《向阳川》,都曾轰动一时,都是进了北京给党中央上演过的优秀作品。紧接着是诗歌创作蓬勃发展,这也是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全国着名的大诗人李季和闻捷曾到甘肃工作过,在这里播下了诗歌的种子,所以一批青年诗人异军突起,取得不少成就,在国内一直享有诗歌大省的美誉。尤其是今年在鲁迅文学奖评奖活动中,老乡和娜夜双双获奖更使诗歌创作锦上添花。再下来是小说创作,1984年的《麦客》、1988年的《喊会》都获得过全国瞩目的短篇小说奖。惟独散文创作的成就,在甘肃似乎是一片空白,虽然在《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这本书里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甘肃的散文创作,但是我们确切地说,在上一个世纪,甘肃的散文创作一直徘徊在一种误区里。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想抹杀许许多多人曾为之努力过的散文创作。我们今天就要像医生看病一样对患者对症下药,找出制约着甘肃散文创作发展的症结所在,才会有所突破,才会出现真正的发展。究竟怎样才能使甘肃省的散文尽快走向全国呢?我们目前做的有哪些不足呢?我自己认为有以下四点:一、领导重视不够不管是经济生产还是政治工作都需要有领导的重视,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散文创作也是这样,应该得到各级作家协会领导们的重视。在甘肃全省,据我个人的了解,对戏剧创作领导们历来都是重视的,不管是行政上的领导还是业务上的领导,都能紧抓戏剧创作不放,多少年如一日,所以能够达到长盛不衰,才能又出现兰州方言话剧《兰州老街》、舞剧《大漠敦煌》等优秀作品;诗歌创作也是同样,由于领导们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一批有志之士悉心加以培养人才,省文学院光近几年就连续举办了不少次大型的诗会,所以就有了今年在鲁迅文学奖上一次有两人获奖,几乎占据全国获奖者的一半,引起全国诗歌界的一片轰动,确立了甘肃省是全国仅次于北京和四川的诗歌大省的地位;小说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比较受领导们重视的,我记得那时省作协和飞天编辑部每年都要召开创作会和作品研讨会,组织有前途的作者采风,所以才有短篇小说在全国获奖,使陇军在全国短篇小说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摆脱了新时期以来前几届短篇小说评奖甘肃空手而归的尴尬局面。到了90年代大概是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加上商品大潮的不断冲击,全省的短篇小说创作突然沉寂。后继乏人。进入新世纪以来似乎领导们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才又加以重视,今年“陇上八骏”青年作家在上海和甘肃联袂推出大概就属于这种重视的一部分。但是我们遗憾的发现,这八个人中大多是老面孔,都是在80年代就小有名气的作家,而且青年很少,除个别人外几乎全是中年人!

现在就说到散文创作了。散文创作不要说受到像戏剧和诗歌创作那样的重视,就连小说创作这样断断续续的重视都没有得到,说散文创作在甘肃省文学创作中的位置属于是“后娘手里的孩子”,一点都不过分。尽管飞天杂志社从90年代起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每期增加了散文作品的发稿量,还每年举办一次诗歌散文大奖赛,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大。为什么?说来说去还是领导重视不够。据我了解,全省迄今为止这是第一次专门为散文创作召开研讨会。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领导们真正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对散文创作如真能重视,假以时日,总会有新的突破。

二、创作手法陈旧

甘肃省的散文创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惨淡经营,虽然有了不少的成绩,但总体上和全国的距离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学术问题上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也不能自暴自弃、妄自菲薄。我们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散文创作在我省仍然是处于弱项地位的现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与戏剧、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成就比,还有一大段距离,还有许多路要走。一方面必须找出制约我省散文创作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出突破口。

甘肃的作家们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和外边的交流来往也不多,大多数作家还是属于关起门来写作,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自己在全省的排名还不落后就故步自封,对散文创作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巨大的嬗变不闻不问。其实也许他们知道散文创作在十多年来从文本的创新、思维的更迭到风格的异化,但是他们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能力去迎合或追赶这种潮流。解放后传统散文创作中被深藏和被蒙蔽的“我”仍然被深藏和蒙蔽着,旧的创作手法依旧在主宰着甘肃文坛。

新散文作家们以贾平凹、李国文、冯骥才、史铁生、张承志、刘亮程、祝勇、李存葆、周涛、周同宾、赵丽宏、张抗抗、铁凝、素素、周晓峰、南帆等人为代表,他们之中有的是小说家,有的是诗人,有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散文创作,但是他们却是一致用新的风格、新的视角、新的题材、新的体验、新的写法、新的语言使散文从传统的桎梏中彻底摆脱出来。新散文的特点是注重事件过程细节的描绘和独特的感受、重视内心体验的倾诉和对深层感悟的挖掘、关注日常生活中趣味的发现而不是靠猎奇来取悦读者,并在词语上显现深层的挖掘与探索,巧妙地把形象语言、抽象语言、声像语言结合在一起来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感性语言。

新散文具有多种文体的打通和交叉、想象力异常丰富、语言的革新与词语的开发、题材新而且开阔等主要特征。

甘肃的作家们缺少对新散文的认知,无论是写作意识,还是创新的自觉性都很有限。当然也有几个作家试图冲破1日传统的藩篱,但是在全国能叫响的篇目仍然是寥若晨星。

创作手法老套陈旧是制约甘肃作家散文创作最致命的因素。许多作家两耳不闻窗外事和夜郎自大,特别是甘肃文坛这些年来形成的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良好,或互相吹捧,或自吹自擂的或孤芳自赏的作风如不及时改正,那么,甘肃的散文创作不知还会落后多少年!

三、甘肃散文的现状

其实并不是甘肃所有的作家没有看到甘肃省散文创作在全国的位置和所存在的明显的差距。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识有志的作家们已不甘心我省散文创作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从新世纪开始以来的不断地向全国文坛出击就是一种证明。在这一群人中,我们除了要赞美那些卓有成效的老作家如柏原、杨闻宇也写出很有可读性的散文之外,我们还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最近几年一直在散文领地认真开拓的铁穆尔、阿拉旦、正雨、习习和赵殷等人。这些人过去在所有的文学史志方面的书籍中没有见过他们的名字,真的是名不见经传。然而他们就像是重现江湖的侠客,一下子就占据了武林的主要地位,他们是最靠近或者是最接近全国散文第一集团的人物。比如正雨,他已有两本散文集《逝去的裕河》和《怀念那棵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孤陋寡闻,好像在全省出了不下一百本的散文集,正雨所出的大概是最高档次。另外他在甘肃日报上发表的散文《陕北的月亮》被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子午书简”选中播出,好像甘肃的作家登上这个大雅之堂的也没有几个。

正雨是道道地地的土生土长的陇南人,青少年时期共和国所历经的苦难他都经历过,所以他对生活的思考是严肃认真的。也正是这种严肃与认真,奠定了他在甘肃散文创作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还有铁穆尔和阿拉旦,他们固守肃南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北方女王》等作品把裕固族这支少数民族的历史风情告诉给广大读者,让人们对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有了新的认识。习习和赵殷也都在坚守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净土,一个写繁华热闹的兰州,一个写偏居一隅的固城,一个写城市,一个写乡村,却有相通的感触。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飞天》杂志社和《甘肃日报》的副刊,这些年来他们不遗余力一如既往地对散文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发现新人和扶持新人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铁穆尔、习习和赵殷都是他们发现并扶持起来的,终于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其实他们这些人,还有不少正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作者们,就是甘肃散文创作的希望所在。

眼下我们有一大批已经功成名就的诗人涉足散文领域。这是好事,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和跳跃的情绪无疑会使甘肃的散文创作增添活力,他们会把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很快地应用到散文创作之中。但是也要注意散文毕竟不等同于诗歌,它是介于小说、诗歌和政论边缘的一种新文体,或者说是它们的杂交种。其实没有比散文更自由更本色更浩瀚的文体了。费尽心机编造的小说为逻辑严密而苦恼,如履薄冰的政论则必须瞻前顾后,还有亦步亦趋地在布满意象、词藻、韵律和节奏的荆棘中跋涉的诗歌,远不如仿佛是在黄土高坡或南海椰林里愿意怎么喊就怎么喊的散文来得痛快。生搬硬套诗歌成功的经验只会使散文创作走进一条死胡同,因为散文的灵魂是真情实感。倾吐真情就要大胆展示灵魂的色彩,就要诚实倾吐心里的声音。是真情,即使是轻微的流露,也会传得很远,一直传到知音者的心灵。不必把哲理和深刻绑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写活自己的感受,写的和别人不一样,哪怕只是一幅淡淡的素描,一缕朦胧的情感,只要真实生动,有属于你自己的性格那就可能是深刻的,但没有了个性,还谈什么深刻不深刻!我不是要我们的作者追风趋时的赶时髦,而是在开拓体裁和表现手法上追求新意,就像一个人,经常变换一下穿的衣服让旁人觉得新鲜,然而身子和骨架还是原来的。因此只能是有选择的借鉴而不是生吞活剥,每个作家和诗人们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我倒是希望更多的小说家进入散文创作领域,他们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散文创作可以说是游刃有余,柏原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我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多召开散文创作研讨会和散文作品讨论会也是促进散文创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只要我们努力了,找准了方向,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甘肃散文的希望

说到我省散文创作的希望,需要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制止妄自尊大倾向的同时,也要克服妄自菲薄自叹弗如自抛自弃的情绪。

我所理解的散文。前边我已说过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散文是诗歌、小说和政论的杂交种。可是在我们这里,除了少数人已能随心所欲来驾驭这个自由的文体外,大多数人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散文的妙处。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眼下就要向诗歌学习青春的活力,跃动的灵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散文比诗歌应该更好写,人类的良知、想象、回忆、深情、惶惑、忧愤、激情、挣扎、痛苦、稍纵即逝的回归和延续、新旧中外文化的冲撞、惊醒以至于梦幻都可以用笔触去填充文学的沃野。

甘肃是一块神奇无比的土地,中国古代文明从这里诞生,我们不说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也不说享有盛誉的敦煌,我们只说在这里诞生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就足以让我们骄傲再骄傲多少年!秦王朝离我们多远?现在离他们在礼县发迹的时间包括在内就是三千年左右的时间。准确点说,我们离从秦始皇称始皇帝,中国从奴隶制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只有2225年!在这块土地上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甘肃神奇亘古的文化根源等待我们的作者去探源寻根,于是我们不能舍近求远,不去挖掘埋藏在我们身边的宝藏而羡慕别人的地方多好。我们成功的散文作家如正雨,他写的都是生活在他身边和曾经生活在他身边普通的虽然有些是死去的但是活生生的人;赵殷则立足于一个小小的固城,把她熟悉的戏楼、菜园、村庄甚至野草介绍给人们。

让我们走出模仿,走出自欺,走出非个性,走出对前人对散文的误解和肤浅的认识,承认因为生活无处不在,散文就无处不在的现实。散文应该就是你,而你就是一个世界。散文不是亘古不变的日晷,而是千姿百态的树,是草原,是花的海洋,是千百人心中不同的夜空,是现实的冷静、愤怒、尖锐、调侃、快乐,是上溯地球形成原因的奇思妙想,下至亿万年的未来的推测……只要是你的,只要你相信,只要你不侮辱自己,你就一定能写出和生命一样妙不可言的文章来。

甘肃的山多,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在中国,大多数作家把大山作为自己寄托人生和人情的焦点。我们就生活在大山之中,上得天时而下得地利,我们没有理由写不出精品力作来。

大艺术家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生在太古老的民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他负担极重:有悠久的历史,有种种的考验,有令人厌烦的经验,有智慧和情感方面的失意。”我们是摆脱这些羁绊还是作茧自缚,是所有作者的选择。

(作者:陇南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