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谈佛说道悟人生
6785500000019

第19章 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茵。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禅里禅外悟人生

随遇而安,不是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而是人生中的一种洒脱和成熟。无论你走到哪里,只有适应你周围的环境,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别放走机会,因为幸运之神和机会总是结伴来去

有位年轻人,想发财想得发疯。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里有位得道高僧,若有缘与他想见,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那个传说中的得道高僧,他向高僧求赐给他财富。

高僧便告诉他说:“每天清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海边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愿的东西就可以实现了!”

于是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滩上检视石头,发觉不温暖又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上开始捡石头。当他发觉他所捡的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青年人大哭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刚才他习惯性地扔出去的那块石头是“温暖”的。

禅里禅外悟人生

谁都喜欢幸运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但幸运来时,或是由于养成了等待的习惯,或是由于不经心地错过了,幸运就会从身边溜走。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别让机会成为匆匆过客,因为幸运之神和机会总是结伴来去。

惟才是用,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作用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来到客堂休息,刚落坐,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事已高的禅师喊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膳。”

这位信徒看到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东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问无德禅师:“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

老禅师却非常欣慰地说道:“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用膳,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总是被固有的思想所束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惟才是举,惟才是用,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更大作用,也才能让自己从事务中解脱出来。

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不会成为生命的奴隶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活得很迷茫很累;有的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活得很清明很快乐。所以,只有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不会成为生命的奴隶。

发现偏离了人生目标,就要及时改正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株树下休息,那位行人供养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他非常饥饿,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菸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捱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此两者每日钻研,日有进境,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

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终于成为一代禅门大师。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向自己的目标进军时,要抵抗住纷繁世事的诱惑,抛弃那些会妨碍自己的因素,坚定信念不动摇。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要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事。

做事不要执着于表面形式,要懂得灵活变通

马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马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一时无语,稍后,他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做什么,如果只一味执着于表面形式,到头来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是灵活变通,只有遵循这条法则,做人做事才不会故步自封。

对有些事不要过于关心,应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于关心,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