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6785400000004

第4章 河北人

1.外貌特征

河北无论是在自然条件方面,还是在地理位置上,在全国也算得上是得天独厚了。仅在一省之中就包容了北京、天津这两个中央直辖的大都市,另外,在河北省还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以说是有山有水、有都市有港口,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实在难以抬上桌面,就更别提与那两个中央直辖的大都市相提并论了。除了秦皇岛、承德因距北京较近,成为京城的避暑胜地而沾光之外,省内其他城市在中国大多鲜有名气,可能还有一个唐山,还是因那次举世闻名的大地震出了名,代价太惨重,不提也罢。

在外地人眼中,河北人无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在性格方面,似乎都不大引人注目。当然,这里面可能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另外,也可能是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失落,以及河北人本身对这种失落的认同,致使河北人在精神上缺乏自立,在性格上缺乏张力,先天地有着一种弱势情结。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精神和性格的原因造就了河北人并不张扬的体态和外貌特征。

河北人的外貌特征是:圆脸,宽下巴,细小的眼睛,宽额塌鼻,宽阔的下巴,粗长的头发,黄色的肌肤。

2.性格特点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曲《易水寒》唱出了多少英雄视死如归的气魄。从古而论,河北理应是一个出英雄气质的地方。什么是英雄气质?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他们是社会和时代的领军人物,拥有气吞山河、敢为身先的勇气,拥有不可遏抑的开拓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自元代北京建都之后,与京都毗邻的河北人身上的那种英雄之气逐渐地消磨殆尽了。也许在河北民间的尚武精神中还保留了几分这种气质,但在不法之徒那里,英雄气概变成了意气用事,变成了粗暴与残忍,霸州警痞杜书贵这样的匪徒就是一例。但是,话说回来,大多数河北人仍然是淳朴而厚道的。

另外,由于河北地处关内的边缘地带,直接面对着关外。在少数民族逐鹿中原的斗争中,河北人经受了远比其他地区居民更多的苦难。所以在某些方面也造就了河北人无比的韧性,然而,备受欺凌、忍无可忍之时,河北人的反抗和斗争也同样会令统治者们大为震惊。有史实为证,发生在河北境内的农民起义已经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然而,在中原统治日渐稳固之后,久居天子脚下的河北人,养成了一种颇为细腻的处世心态,善于察言观色,敏于接物待人,显得老谋深算,但也不免患得患失,这样的品性不免愧对了慷慨悲歌的赵人。造就这种性格除了因为自古而来的中央集权统治产生的诸多顺民之外,也可能是由于河北地处平原地带,山地面积之比基本上是1:1。在这样富庶的土地上很容易让人产生“知足者常乐”的思想,知足便无所谓开拓与冒险。

因此,河北人的性格特点是: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言辞,举止稳重,思想保守,喜欢理性思维,有坦直的一面,但也有冷酷的一面,在某些方面具有蒙古人的强烈个性。

从以上的性格来看,河北人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他特有的地域性,另一个原因是这个民族包含了蒙古族和通古斯族血统的缘故(曾经称霸此地的异民族有汾族系、蒙古系、通古斯系即满族等,所以河北人受这些民族精神和肉体上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和蒙古人的粗犷、猛烈和严峻比较起来,河北人毕竟还是温和得多。

3.与河北人交往的方法

河北人不是很团结,老乡观念不强,他们并不喜欢拉帮结派,当然内斗也就不明显。这是因为河北人大多生长于富饶的平原地带,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河北人与天争与地搏的机会相对于其他地区都要少得多。这里的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生存下去,因此他们的群体意识就不是很强,也就无所谓老乡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了。

在与他们交往的的时候,切不能以感情影响他们的行事方法,因为他们是很善于理性思考的。因此,你可以事先作准备,作条理井然的说明,早决断,见机行事。他们基本上喜欢强迫性的交易,不习惯配合对方的步骤。

4.种族源流及特性

燕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对如今的河北曾有一句流传百世的名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句点出了此地尚武之风。在这个古代为燕国、赵国的广袤疆土上,尚武之风,代代相传。俗话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其中所说的八极拳,就是浙江少林寺的云游僧人来到河北沧州后,将此套拳法传授给了当地孟村的吴钟,从此以后八极拳才在民间广为传播。河北的武师不但众多,而且保持并发扬了燕赵古国豪侠遗风,许多着名拳家谱写了一篇篇扬国威、立正气的壮丽诗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产英雄的地界,却日渐隐退了它耀眼的光环。原因何在呢?有人说,“河北落伍的原因主要在于,建国后河北被人为地抽去了轴心”。

河北省,在清代的时候被称为直隶,是京都的重要之地。当时直隶的总督在清廷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到了北洋军阀时期,河北省曾经与直系军阀一样,在中华大地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任何人都不敢俯视之。新中国成立后,北平成为首都,并更名为北京,直接隶属于中央管辖,北京理所当然在河北界内,但是这个概念逐渐地被淡化了。而天津在做了一段时间省会后,也被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当然天津同样是在河北的界内,这个概念也在逐渐地被淡化。北京和天津要以自己独有的姿态面对世界,这就是直辖市的权利。

“京津两地的剥离,使河北失去了经济的轴心。”其实何止是经济的核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它对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着不可抵挡的巨大吸引力,而河北又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地域,顺理成章地注定了燕赵之地的人才是先流北京,后选天津。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于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纵观华北地区,高等院校比比皆是,但惟独河北寥若辰星。“失去了北京和天津的河北省,就如同被抽去了轴心的大厦,其辉煌和显赫只能存在于史书上了。”

改革开放后,在全国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与山东毗邻并同样拥有港口的河北,为什么发展的步伐比山东慢,这其中不能不说没有主观的因素,但是主、客因素相比较,基本上还是客观因素占的比例要多一些。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它的存在使秦皇岛港、唐山港都很尴尬。而对于外资的引进毫无疑问地要以这两个地域为主。

“河北省的国内外声誉与本身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在国内外,人们一提中国先进发达的省份,就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辽宁,甚至四川、湖北、河南。而河北好像是很穷的省份。这一方面是因为河北省内没有能与大连、青岛比肩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河北人做事低调不事张扬的结果。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河北省地域面积近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六千四百多万,绝对是一个大省。经济总量位于第十名左右,也应列入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可能由于山东的崛起,使河北人感觉尴尬。京津之地都是燕赵文化喂养出来的,北京则溶人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如皇族文化、异族文化等。天津则有一种混混文化做内核。但是这两地文化的主干还是以燕赵文化为主。现在,河北急需的是轴心,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或者是在精神上的。”

然而,这个“轴心”的建立也还需要河北人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俗话说得好“人自助者,天之助”。

[附记]赵匡胤的容貌及其“黄袍加身”的政变

在祖籍河北的代表人物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对我们从遗留下来的宋太祖赵匡胤的肖像画来分析他的性格是十分有益的。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生于涿郡,出生地约在北京西南60公里处,历代世居该地,并担任地方的官吏,是正统的河北人。

赵匡胤的母亲是河北定州的杜氏豪门的女儿,也生于河北,是位相当贤淑的夫人,从流传下来的肖像分析,她也是圆脸、细眼的典型河北型。

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大都会洛阳。他从小调皮捣蛋,长大后并不喜欢读书,而对十八般武器和骑马十分精通。他的勇敢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想骑马过门,不小心碰到门梁而应声落马,但他若无其事,拍拍屁股又骑着马奔驰而过。看到该情景的人,无不为他的豪胆咋舌。

当时正值五代乱世的后半期,为了成就一番大业,赵匡胤漫游诸国,后来成了山西军阀郭威的部下,开始了他建功立业的历程。当时的河北,大多在异族的统治之下,人民都渴望产生汉族的皇帝,在这个时期,赵匡胤在郭威的麾下,与北方的契丹作战,立下了辉煌的战功。

郭威死后半年,幼帝治世,赵匡胤由此而“陈桥兵变”,最终黄袍加身,被拥为宋太祖。这些事实在太祖的传记《飞龙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匡胤在宿舍中,像平时一样,喝得昏昏欲睡,就在他不知不觉之中,他的心腹以及友人却挥剑逼他自立为皇,匡胤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以不对幼帝施暴和不发生流血事变为条件,终于在众人的拥戴下,黄袍加身,完成了这次政变。”

尽管这个历史事件可以说是非常戏剧化,但是赵匡胤的豪放,以及有别于常人的应变能力,却维妙维肖地呈现出来,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赵匡胤在当了皇帝之后,照样喝酒,高谈阔论,但又不负众人的期望,南征北伐,十分活跃,巩固了汉族的政权和宋朝的基础。

故宫博物院陈列的那幅赵匡胤肖像给人的印象是,丰满的面颊,虽然看起来很严肃,但是圆脸容易受到全体的爱戴。他还拥有军人的黑肤色,像野人般的相貌,但同时也具备了令人喜欢亲近的小眼睛、塌鼻子,以至于不会给人留下冷酷刻薄的印象。由此看来,赵匡胤既是河北人的代表,也是蒙古族和汉族特征混合的典型。

赵匡胤的容貌既不像客家人那样有一对圆圆的杏眼,也不像通古斯人那样拥有细嫩、白晰的肌肤,这与以后我们要研究的山东人鹰样长脸也不相同。另外,在河北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文物“持灯的侍者”,它的相貌就是河北人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