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6785400000036

第36章 性格决定命运(1)

性格怪僻的人自己往往感到孤独和不安。而我们的工作和事业环境,却越来越需要合作,如果一个人与他人格格不入,就难以与他人协作,事业难有成就,纵使有高深的学问,也难以发挥。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1.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

外向的人,自信满足,具感情,行动派,喜欢吸引人们的眼光;内向的人,凡事小心,不喜争执,具抑制力,不善于出风头。

下面,请你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

(1)理想主义者:惟我独尊,按自己脚步做事之人。不太听从别人的意见。

(2)秘密主义者:秘密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但也是深思熟虑之人。此类型属于害羞内向者。

(3)物质主义者:此类型的人凡事均以现实、物质性为出发点,有时也较悲观。

(4)梦想家:充满罗曼蒂克的思想,喜好空想,有时候会心不在焉。

(5)保守型:保守,对自己没有自信,很少会与他人沟通。

(6)一丝不苟型:凡事一丝不苟,但非常体贴人。而且,对美的事物深具品味。

(7)依赖物质型:这类型人多以物质来逃避自我,而且富有幻想。

(8)猜疑心很强:这种类型的人多有心计,不易信任人。并且不在乎梦与虚构的世界,重实际。

(9)复杂型:因凡事强迫的观念及支配欲,使心思趋于复杂之人。

(10)缺乏自信型:少话、没自信,想像力虽丰富,但凡事以安全为取向。

(11)有洁癖症:经常没有自信,太过洁癖。

(12)适应力强:凡事能顺应时势,勇往直前。

(13)野心家:观察对方反应而决断,有计划地一步步朝成功迈进之人。

(14)自信家:具有攻击性,但其也具有谦让精神,并且喜欢受到周围人的注目。

(15)怪癖者:这种人往往感到孤独不安。

2.单一的静态性格

中国人好静,中国人的性格审美观实质上体现的是对静态美的欣赏。人们对表情含蓄、说话严谨、有节制的人评价普遍较高,而对那些具备与“动”相连的性格特征的人,诸如“活泼”、“豪放”、“热烈”的人则多评价为“浮”。

毫无疑问,性格静态者较性格动态者,因其前者往往做事三思而行,故而处理问题周全而不容易出差错,包括处理具体工作,也包括处理人际关系。动态性格的人往往开拓性强,对新事物反应灵敏,对变迁的适应能力强,能及时抓住机遇。但是,出各种差错的可能性也大。中国人做事是讲究留有余地的,首先是要求不出问题,其次才有所成就。于是,静态性格的人则必然成为干部选拔中的优先考虑对象。

很显然,崇尚静态性格的传统性格审美观是与当今突变的社会变迁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改革的大潮中,传统的干部选拔观念受到了冲击,而在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与高效推进工作进度之间的权衡,则使干部的竞选处于两难困境。

目前我国管理干部的选拔类型还是以擅长人际关系的静态性格者为主流,譬如,在竞聘北京市委工业工委副书记一职时,有考题为:

一位处长思路清晰,观点亦能得到广泛认同,但得理不让人,往往影响别人发言。你如果作为副局主持会议,该如何处理?

据官方透露,北京此次副局竞聘的最后获胜者是那些理论功底和工作实绩都相对优秀,同时人际关系良好者。

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直是我国管理干部、管理人才选拔的核心内容。十几年前,当中、英两国联合在中国大陆第一次招收工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时,专业课的专题中占分数最多的一道大题是:“你将赴任某厂新厂长,现任的主管业务的副厂长和总工程师都各有所长,但相互间人际关系紧张,你上任后将如何开展工作?”显然,在主考官看来,最能体现一个人领导水平的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也的确非常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即在我国,人际关系是一个管理者、领导者所面临的最复杂、最难处理的问题。以处理人际关系作为管理者的核心内容的干部选拔,无疑已限定了候选人的性格倾向。

反映在性格审美上的社会倾向性和传统价值观,不仅体现出特定的国民性格,而且通过相应的干部选拔、任用的潜在标准无形中限定了各层领导者、管理者的基本性格特征,并由此决定了我国管理者阶层的基本管理风格、工作速率乃至社会效果。

3.双重的自我性格

中国人的精力都集中在理解他人和猜度他人上,于是对“自我”便难免缺乏了解,结果有的人很自卑,而有的人却很自负。虽然,有的人表现得很自信,喜欢自吹,自我感觉似乎很好,但对别人的评语却非常敏感,稍有不佳评价就感到难以承受。这种人实际上还是缺乏自信,也正是因为不自信才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其内心深处却是十分自卑的,即以表面的自信来掩饰深层的自卑。

从总体来看,中国人是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故对别人的评价就不可能不重视,结果是,我们常常在有意无意中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乃至评价自己,而自我认识能力差的人则完全用别人的评价来勾画自我形象。由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人那儿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所以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处于对“自我”的困惑之中并难以构成稳定的自我评价。

从评价他人来看,尽管中国人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处理人际关系上,但在看待别人、分析别人和判断别人时却是非常的定型化,即习惯于以固定的框架来认识他人、评价他人,不注意变迁因素,更不注意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内容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的可能性。

人的自我是个多面体,对立面的共存是常见现象,如有的人平时很马虎,但在某些场合、某些条件下却异常认真仔细;又如有的人看上去很乐观,在众人面前总是欢声笑语,但内心深处却非常忧郁,并很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然而,多数中国人还是习惯于把个体看成是一个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统一体,即基本特征始终如一地、无断裂地发展。一旦发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出现断裂或反向发展,人们就会觉得不可思议。譬如,一个人一向很大方,突然有一次很小气,或一直很和善的人,突然恶语伤人,都会使周围的人产生震惊感、意外感乃至陌生感,并把这一切解释为是这个人以往的刻意掩饰而今日终于真相毕露,于是便从一种定型转向了另一种定型。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来自他人的定型化评价常常使我们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自我形象,即我们会下意识地使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尽量符合其原有的评价,而不管这一形象是否与我们自己的真实形象相符。于是,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每天面对着互不相同的众多他人时,我们都在自然而然地展现着互有差异的众多的“自我”形象。

其实,人的自我同时具有分裂性与综合性。有的人综合性倾向强一些,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比较明显;有些与主要性格特征相矛盾的内容或被掩饰、或被压抑而显现不出来,于是从外表上看就显得富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然而,有的人是把各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特征都展现出来,于是,自我的分裂性就显得很突出,结果就易于给旁人以怪异感。另外,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不同性格特征,特别是相互对立的特征有选择地展现给不同类型的人,其基点是以让别人易于接受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于是,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即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人得出不同的评价,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

人的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即两种对立性格特征的共存,使人的自我形象也呈多重性,并且充满矛盾。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人身上很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有意无意地维护自我的主流形象;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有框架地限定了自我认识的范围。

我们中国人在认识自我方面远没有在理解、评价他人方面下的功夫多,但恰恰是因为自我认识的水平有限而限定了理解他人的准确性以及评价他人的正确性。

4.能“忍”善“耐”的性格

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与不公,中国人的能“忍”善“耐”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格。人们一说中国人就总要提及“忍”字当头这一特点,并认为此乃性格中的一大弱点。实际上,“忍”是中国人在无奈中应对不良环境的一种生存技能。

有些记者、律师为了唤起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惜为几元钱大战公堂,而普通的百姓们却常常在损失了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后仍“忍”而不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忍”往往比“忍”付出的代价更大。“依靠法律”是百姓们得到的忠告,可法律的不健全、人治的盛行使法律成了一堵经常靠不住的墙。

是不良的环境造成了人们的不得不“忍”,还是人们的“忍”继续恶化了环境,应当说,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问题。

在一个需要“忍”字当头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不想“忍”或不会“忍”,那么他注定要陷入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之中。

几千年前孔夫子所言:“小不忍则乱大谋。”看来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

5.性格的缺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