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6783700000030

第30章 隋唐汉族风俗文化(6)

隋唐时期,“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142],实行邻保制度。在邻保之上,“在邑居者为坊,在野者为村”。村一般是自然聚居的村落。对村落的管理,除《唐令》所载的“在田野者为村,置村正一人”[143]外,又有“社”,“百姓则二十五家为一社”[144];并在社的基础上建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145]。并有许多互助性质的“社”。如宣宗时,韦宙为永州刺史,当地“民贫无牛,以力耕。宙为置社,二十家月会钱若干,探名得者先市牛,以是为准”[146]。

唐时社交,有互称行第的风俗。如隋文帝弟杨瓒,“时人号曰杨三朗”[147];唐高祖李渊呼裴寂为裴三[148]。唐人称行第常和姓名连称,显得亲切随便,如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陈子昂《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等皆是[149]。

隋唐时期,沿袭魏晋南北朝风气,有异姓结义之俗;且结义时必焚香火。崔令钦《教坊记》载曰:长安“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之兄弟”。

民间送往迎来,讲究“扫径迎客”,如长安富商王元宝,“每至冬月大雪之际,令仆夫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径路,躬亲立于坊巷前,迎揖宾客,就本家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150]。亲友分别,流行折柳相送,唐人诗文中涉及此俗者颇多,如李益《途中寄李二》曰:“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还有一幅盛唐时折柳赠人的壁画。

社交中的投刺风俗,起源较早,“汉时未有纸,书姓名于刺,削竹木为之”,至唐时,《续事始》曰:已“用名纸代刺也”。唐时较讲究的名纸,要选用彩色笺纸。如裴思谦状元及第后,“作红笺名纸十数”[151]。

隋唐社交,讲究贵贱有等,人们相遇于道,规定:“凡百官拜礼各有差……诸官人在路上相遇者,四品以下遇正一品、东宫四品以下遇三师、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马。”[152]须行使相应的礼节。出门旅行,“凡行路之间,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153]。若拜谒尊者,所行的礼节则有蹈舞礼、趋步礼、跪拜礼、顿首礼、鞠躬礼、叉手礼等。其中的叉手礼,《事林广记》载曰:“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台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胸二三寸许,方为叉手法也。”同辈相见,则有拜手礼、拱手礼、揖礼和道万福等。拱手礼,官民通用,迎送宾客时施之;隋唐墓葬出土有不少男女拱手俑[154],可见当时此礼之流行(图74)。揖礼,两手掌子合于胸前,头稍低,系一般性礼节。“万福”,由于隋唐后人们不再跪坐,肃拜时须站立,并拢手于身侧,略提衣襟,叫做“敛衽拜”;妇女拜时则口称“万福”致颂,因而得名。宋若莘《女论语》规定妇女行为曰:“主宾相顾,万福一声。”

隋唐两代皇室均有北方民族骠悍好武之风,上行下效,使隋唐社会具有尚武任侠之风。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文入学士,着名诗人李白年轻时曾从入学剑,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更是弃笔从戎,戍兵边疆,为后人留下了气势豪迈、风格旷放的“边塞诗”。同时,由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科举成为士人人仕的途径,故社会在崇武任侠的同时,又有尚文重科举之风。唐中期以后,尚文重科举之风逐步取代崇武任侠之风,成为士人阶层的主流风气。

唐代社会两性关系比较开放,贞节观念淡薄,未婚少女私结情夫、有夫之妇另觅情侣、命妇离婚改嫁等“闺门失礼”之事屡见不鲜。如武则天在作太宗妃嫔时便与太子结下恋情;中宗韦后、上官昭容共同私通武三思;宰相杨国忠出使多时,其妻在家却身怀六甲[155],等等。对此,宋代朱熹曾评曰:“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156]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产生了如“莺莺传”、“倩女离魂”、“人面桃花”等一大批离经叛道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放异彩。

六、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1.杂记载俗的增多

隋唐私家杂记对风俗的记载明显增多。在隋唐数量可观的杂记中,所涉风俗范围广博,无所不包。而且着者与民间百姓联系密切,记录又少有隐讳,史料价值较高。隋唐杂记现存较着名的有:《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撰,全书20卷,续集10卷,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古代中外神话、传奇故事,对风俗的记述也为数颇多,举凡婚丧嫁娶礼仪、服饰梳妆、宴饮酒食,乃至信仰禁忌、吉凶预兆,均有记载。其中所记婚嫁、丧葬之俗,尤为完备,对古代举行婚礼、葬礼的时间、场所、过程等均有详细描述。《朝野佥载》,是唐代张鷟记载朝野见闻的一部随笔,记有不少有关唐代风俗的情况,诸如迷信、服饰、饮食、丧葬、礼仪、祭祀等。由于作者曾流放到岭南,所以对南方风俗有所记录。如记崖葬风俗,“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临江高山关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大唐新语》,唐刘肃着,全书13卷,分30类,内容以各朝官宦人物事迹为主,兼及婚姻、丧葬、礼仪、岁时节日、服饰和游艺等风俗事象。其中《厘革》第二十一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服饰的沿革情况。《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时期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性着作。书中记一些乐曲的制定、演员的服饰、点戏的讲究等风俗事象及300多个曲名,是研究唐代娱乐风俗的基本史籍。《茶经》,唐陆羽撰。全书共3卷,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专着。此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种茶的经验和作者自己的体会,内容包括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出、之略、之图十节,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茶的药方等,是研究唐代饮茶风俗的重要资料。此外,《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2.史志记俗传统的继承

隋唐时期的史书继承了汉代以来兼记风俗的传统,对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也有所载录。如《隋书》,由魏征主修,颜师古、孔颖达等人协助,共85卷,其中的“十志”涉及到隋朝以及隋朝以前的风俗,对当时礼仪、服饰、祭祀、婚姻、丧葬、娱乐等方面风俗事象的记载较为详细。如卷七《礼仪》中记载时人祀高楳习俗曰:“隋制亦以玄鸟至之日,祀高楳于南郊坛。”

此时,方志学有了很大发展。其中《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志书,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区域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郎茂撰,全书100卷,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其内容与风俗有关。如记祭祀风俗曰:“(武安郡)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历代相传,号曰祀客。”《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着作,对唐代各地的一些社会风俗多有记载。如记载唐宪宗时使人治瓠子金堤,“值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涨,泛滥瓠子金堤,以为神之所致。王尊率民众,沉白马祀水神,并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反映了当时抗洪救灾过程中的巫术风俗。

3.类书对风俗文化的整理和考索

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是我国现存的有关典章制度的最大的综合性文献。书中分门别类地叙述了历代典章制度,其中也包括不少隋唐风俗方面的内容,诸如婚姻、丧葬、礼仪、服饰、饮食等。尤其是在该书《食货典》中,记叙了田制、社会组织、赋役制度、户口盛衰、货币流通以及唐代包储、天宝计账等情况,这些资料对研究唐代经济风俗很有帮助。书中往往搀杂有一些已散佚的古籍中所载的风俗内容。另外有《初学记》,唐徐坚等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全书共30卷,分天、岁间、地、州郡、帝王、礼、乐、人、道释、居处、器物等23个部分,300多个子目。全书取材丰富,内容宏博,所记风俗资料颇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岁时、节令、祭祀、婚姻、丧葬、礼仪、宗教、居住、器用、饮食、服饰、娱乐等,皆有详细叙述。

此外,《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对历代风俗文化也有所载述和考索。

注释:

[1]《鲁迅全集》第一卷,《坟·看镜有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张亮采:《中国风俗史》,第1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宋书·臧焘传》。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183页。

[5]《史记·匈奴传》。

[6]王夫之:《读通鉴论》。

[7]《隋书·李谔传》。

[8]《隋书·柳或传》。

[9]《隋书·柳旦传》。

[10]《隋书·柳或传》。

[11]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第8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通典·州郡典》。

[13]《元和郡县志》、《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志》等。

[14]《朱子语类·历代类三》。

[15]苏鹗:《苏氏演义》卷上。

[16]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礼异》。

[17]慧皎:《高僧传》。

[18]封演:《封氏演义记》。

[19]《隋书·突厥志》。

[20]《新唐书·礼乐志》。

[21]《旧唐书·音乐志》。

[22]《中华文化百科全书(3)》,第100页,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83年。

[23]《唐会要》卷三四。

[24]《唐会要》卷三四。

[25]《旧唐书·宋申锡传》。

[26]《旧唐书·路岩传》。

[27]《新唐书·王铎传》。

[28]《太平广记》卷二三七《杨收》;卷一六五《裴坦》。

[29]《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卷一六六《白居易传》,卷一七四《李德裕传》。

[30]《唐语林》卷二《政事下》。

[31]《唐语林》卷六《补遗》。

[32]《唐国史补》卷下。

[33]《全唐文》卷二七九杨虚受《请戒恶钱》。

[34]《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35]分别见《旧唐书》卷一九三、《全唐文》卷六八0、《金石萃编》卷一0七、卷七三、卷九三、《千唐志》、《八琼宝金石补正》。

[36]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41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37]《旧唐书·舆服志》。

[38]1955年咸阳底张湾出土的贞元三年《大唐国郯国公主墓志铭》曰:公主系“肃宗

[39]《唐大诏令集》卷六七。

[40]《全唐文》卷三九《加应道尊号大赦文》。

[41]邓子琴:《中国风俗史》,第116页,巴蜀书社1988年版。

[42]《刘宾客文集》卷二五。

[43]《全唐文》卷九七六。

[44]《册府元龟》卷五一0。

[45]《太平广记》卷八四《奚乐山》。

[46]《唐两京城坊考》卷三。

[47]《唐国史补》卷下。

[48]段安节:《乐府杂录》。

[49]《太平广记》卷四五《王卿》。

[50]《三水小牍》。

[51]《唐会要》卷一八六。

[52]王建:《夜看扬州市》,《全唐诗》卷三0一。

[53]《五国故事》卷上。

[54]《旧南书·舆服志》、《新南书·车服志》。

[55]转引自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1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56]白居易:《新乐府·元和时世妆》。

[57]李商隐:《玉溪生诗笺注》。

[58]李商隐:《玉溪生诗笺注》。

[59]《清异录》卷上。

[60]《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珏传》。

[61]尉迟偓:《中朝故事》。

[62]李肇:《唐国史补》。

[63]《文博》1993年第5期。

[64]《唐会要》。

[65]《旧唐书·马林璘传》。

[66]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7]《太平广记》卷三四四《寇鄘》。

[68]敦煌S4707文书,《马法律宅舍测量》残卷。

[69]敦煌写卷,伯3865《宅经》。

[70]《旧唐书·舆服志》。

[71]《隋书》卷四九。

[72]《明皇杂录》卷下。

[73]《旧唐书·奥服志》。

[74]《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75]《唐会要》卷三一。

[76]《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南州》。

[77]《太平广记》卷三四六《马震》。

[78]《太平广记》卷三八五《辛察》。

[79]《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崔尉子》。

[80]《太平广记》卷五十《裴航》。

[81]常沂:《灵鬼志》。

[82]《太平广记》卷一七九《阎济美》。

[83]《全唐文》卷六七0。

[84]《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

[85]李白:《赠汪伦》,《全唐诗》卷一七一。

[86]储光羲:《蔷薇》,《全唐诗》卷一三九。

[87]马端临:《文献通考·俗乐部》。

[88]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89]褚人获:《坚瓠十集》卷一。

[90]《格致镜原》卷六十。

[91]孙思邈:《千余方·养胎论》。

[92]《新唐书·礼乐志》。

[93]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第744页,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11月。

[94]《唐摭言》卷三十。

[95]《敦煌掇琐》。

[96]《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

[97]《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

[98]洪遵:《泉志》卷十五。

[99]《通典》卷一三八。

[100]《旧唐书·舆服志》。

[101]《清异录·丧葬》。

[102]《唐代墓志汇编》,第1017页、第2016页、第7031页。

[103]张籍:《征妇怨》,《全唐诗》卷三八二。

[104]《通典》卷八一《礼·凶》。

[105]《旧唐书·姚崇传》。

[106]《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

[107]韩鄂:《四时纂要》。

[108]陶谷:《清异录》。

[109]韩鄂:《四时纂要》。

[110]韩鄂:《岁华纪丽》。

[111]杜台卿:《玉烛宝典》。

[112]《开元天宝遗事·百丈灯树》。

[113]高承:《事物纪原》卷八。

[114]姚合:《晦日送穷三首》,《全唐诗》卷四九八。

[115]《大唐诏令集》卷八十,贞元五年《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

[116]韩鄂:《岁华纪丽》卷一。

[117]杜甫:《清明》,《全唐诗》卷二三三。

[118]《辇下岁时记》。

[119]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全唐诗》卷一二五。

[120]《隋书·地理志》。

[121]韩鄂:《四时纂要》。

[122]《开元天宝遗事》。

[123]杜台卿:《玉烛宝典》。

[124]韩鄂:《岁华纪丽》卷三。

[125]韩鄂:《岁华纪丽》卷三。

[126]《旧唐书·王缙传》。

[127]朱弁:《曲洧旧闻》卷八,转引自《笔记小说大观》第八册,第140页,江苏广陨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128]《开元天宝溃事》。

[129]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0]《旧唐书·白居易传》。

[131]《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132]《开元天宝遗事》卷下《灵鹊报喜》。

[133]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第117~11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4]《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135]《新唐书·蔼镇淄青横海》。

[136]《新唐书·徐岱传》。

[137]《唐律疏议》卷十二《户婚律》。

[138]《旧唐书·刘弘基传》。

[139]《新唐书·杜伏威传》。

[140]《新唐书·张亮传》。

[141]《新唐书·穆宁传》。

[142]《旧唐书·职官志》。

[143]《资治通鉴》卷二八七,胡三省注引项安世《家说》。

[144]《隋书·礼仪志二》。

[145]《隋书·食货志》。

[146]《新唐书·循吏传》。

[147]《隋书·滕穆王传》。

[148]《唐摭言》卷十五。

[149]《全唐诗》卷七七、卷八八。

[150]《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扫雪迎宾》。

[151]《唐摭言》卷三《兹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152]《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

[153]《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

[154]《湖南长沙唐墓清理记》,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

[155]《开元天宝遗事》上。

[156]《朱子语类》卷一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