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6783700000010

第10章 先秦汉族风俗文化(5)

先秦虽有月神崇拜,但月神的地位较低,《礼记·祭义》云:“郊之祭、大极天而主日,配以月。”至于其他星辰崇拜,《礼记·祭法》有载曰:“幽宗,祭星也。”其祭仪,《尔雅·释天》曰:“祭星曰布。”即把祭物散布开来,使众星普遍受祭。春秋之时,周人又给星神赋予了司命和司禄的神性,造出了文昌宫中的司命星和司禄星。司命星主人命运,《九歌·大司命》说司命神的职责是“何寿夭兮在赏功进士”。

先秦雨神在商代名叫“媚”,卜辞中有“多媚从雨”[97]的记载;在周代尊为“雨师”。《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农为本的汉民族先民对雨神的崇拜十分虔诚。早在商汤之时,就有求雨祭祀的记载,《淮南子·主术训》云:“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关求雨、卜雨和祭祀雨神的卜辞甚多。祭祀雨神的形式常见的有燎祭、作龙和奏舞等。故商代卜辞《安明》1828云:“其乍龙于凡田,有雨。”《前》3204云:“兮夕奏舞,出从雨。”

商代把风神想象为凤鸟,甲骨文中之“风”字即为鸟形。及至周代,北方俗称风神为“风师”,《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标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南方俗称风神为“飞廉”或“风伯”,《楚辞·离骚·远游》云:“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风伯神名也。”祭祀风神俗多用犬,商代卜辞《合集》34138:“宁风巫九犬。”34140又曰:“宁风北巫犬。”此俗到周代仍流行,《尔雅·释名》:“祭风曰磔。”郭璞注曰:“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

先秦时有雷神崇拜。商代雷神为女性,商代卜辞《后》下427云:“祭酉,余卜贞,雷妇又(祜)子。”周代则称雷神为“雷公”。《楚辞·远游》云:“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卫。”又尊称为雷师,《离骚》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其后又俗称“丰隆”。《穆天子传》云:“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注谓:“丰隆,雷公也。”雷神的形象,《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云神是先秦天神中的一个小神。商代卜辞中称云神为“面母”,为女神[98]。周代云神俗称为“云中君”[99],是男神[100]。商代祭祀云神多用燎祭,《续》2411云:“燎于帝云。”《合集》13401云:“贞燎于四云。”及至周代,云神地位下降,人们祈求天气时,多是求于天帝和雨神,而不理会云神。此外,先秦还有虹神、雪神等信仰。

对土地神的崇拜,从夏代就流行了,《史记·封禅书》云:“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久远)矣。”商代祭祀地神以其居住地的地神为主,卜辞《佚》928云:“贞,又燎于毫土。”《粹编》20云:“于毫土,卸(御)。”可见商代祭土地神之法除燎祭外,还有御祭[101]。周代,人们对土地神的自然崇拜逐渐向崇拜拟人化的土地神转化,地神被俗称为“社神”或“社主”。《说文解字》云:“社,地主也。”并以土堆为地神的象征或神体,俗称“冢土”[102]。周代社神崇拜盛行,《礼记·郊特牲》云:“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春秋战国后,社神的崇拜更是极盛,国有国社之祭,州有州社之祭,县有县社之祭,里有里社之祭。《礼记·郊特牲》云:“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

山神是先秦地神中的一位大神。《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对山神的祭法商代时主要是燎祭,周代则为瘗玉,即埋玉于坑祭祀山神。此外,还有“投”祭和“县”祭。所谓投祭,是将祭品放于山中地上,《山海经·北山经》亦云:“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103]所谓县祭,是将祭品悬挂起来礼神,《山海经·中山经》云:“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大牢之具,县以吉玉。”

商代人们主祭黄河河神。周代时称河神为“河伯”[104]。春秋以后,河伯的形象被民间描绘成一条白龙或大鱼或人面鱼身。纬书《尚书中侯》曰:“伯禹曰:臣观河伯,面长,人首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对河神的祭祀商代多用燎祭、沉祭[105]和瘗埋。周代则多用沉祭和浮祭[106],《尔雅·释天》云:“祭川曰浮沉。”祭品除了羊、犬等畜牲外,还用人牲。《后》上630云:“辛丑卜,于河妾。”《史记》则记载有战国时西门豹反对河伯娶妇的故事。

先秦的动物崇拜主要有龙、凤、麒麟、龟四灵和虎等(图15)。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普遍有龙的形象出现[107],商代甲骨卜辞则有大量关于龙的记载。及至周代,对龙神的崇拜更盛,已赋予龙有通天、管雨水、给人以祥瑞等神性,《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应龙……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周易·乾》云:“见群龙天首,吉。”并将帝王视为龙的化身,如“轩辕黄龙体”[108]、“庆都与赤龙合昏,生赤帝伊祁,尧也”等等。

汉族先民对鸟的崇拜起源很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象征鸟崇拜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和鸟形象牙圆雕出土[109]。商代之时人们对鸟的崇拜开始融会为对风的崇拜,周代风神俗称“凤”,“凤鸟”或“凤皇”,视之为吉祥之神。《山海经·海内经》亦云:“风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另有麒麟、龟、虎等。麒麟,“鹿身、牛尾、狼蹄、一角”[110],全身有鳞甲。先秦人们视之为仁兽、瑞兽。《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风、龟、龙,谓之四灵。”《公羊传·哀公十四》云:“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龟神是先秦“四灵”崇拜惟一实在的动物。早在夏代建国之初龟就被视为国宝,《尚书·夏书·禹贡》云:“九江纳锡大龟。”商代龟卜之俗大流行,并建立了占卜的专门机构。周代龟卜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虽然日趋减弱和减少,但人们仍视龟为国宝。《礼记·明堂》云:“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礼记·礼器》云:“诸侯以龟为宝。”视龟为宝之俗一直延续到汉代。虎神先秦俗称“山君”[111]。出于对虎神的崇拜,周时天子的宫室置有虎门,《周礼·地官·师氏》云:“居虎门之左。”天子出行时,仪仗队所用的旗帜上画虎为“虎旗”。《周礼·春官·司常》即云:“熊虎为旗。”天子的卫士称为“虎贲之士。”《尚书·牧誓序》云:“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民间则崇信虎神御恶祛邪的神性,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虎,以抵御恶鬼[112]。

先秦的植物神信仰主要有稷神。稷神是五谷之神。稷即粟,《风俗通义·祀典》曰:“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夏代时以柱为稷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商代以后则以弃为稷神,《礼记·祭法》云:“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自周代以来,对稷神的祭祀常与对土地神的祭祀同祭,俗称“社稷”。《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这种血祭年年岁岁举行,“社稷”遂成为国家的一种俗称。

先秦之时人们对树神的崇拜是多元的。有的崇拜桃树,以桃木作符辟邪。《礼记·檀弓下》云:“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蓟执戈,(鬼)恶之也。”说的是办丧事时用“桃桔”驱邪气。有的崇拜枫树神,俗信枫木是蚩尤的桎梏所变,《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先秦人们对树神的崇拜还转化为立社树之俗,据《论语·作佾》所记,夏代用松木为社树,商代用柏木为社树,周代用栗木为社树,而春秋国时的楚人以桔树为社树[113]。

汉族先民从原始时代就认为:“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114]相信人死后肉体虽灭,但鬼魂犹存。商代甲骨卜辞记载了《合集》24987云:“今夕鬼宁。”17451亦云:“多鬼梦不至祸。”周代俗信鬼魂有超人能力。“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所阻),鬼神之罚必胜之。”[115]在人们对鬼魂普遍存在迷信的态势下,祖先神崇拜应运而生。

先秦供奉祖先神神主的地方为宗庙。《尚书·大禹谟》云:“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商代则将“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为示”[116]。周代宗庙或称“祖庙”,如《周礼·春官·甸祝》云:“舍奠于祖庙。”或称“宗室”,如《诗经·召南·采苹》:“于以莫之?宗室牖下。”周代特别重视宗庙的建筑,有“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风习。并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祭祀。除了特定的祭祀和临事祭祀以外,又有“杓”、“禘”、“尝”、“蒸”的四时之祭,《礼记·王制》云:“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杓,夏曰禘,秋曰尝,冬曰蒸。”杓祭即“祭品鲜薄”[117],禘祭即“依时次第而祭之”[118],尝祭即请祖先品尝新谷之祭[119],蒸祭即以牲体置于俎上之祭[120]。

先秦时,由原始时代对天神和祖先神的崇拜,又发展出对上帝的崇拜。商代的上帝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是“天”与祖先神合二为一的一元神。人们俗信人间世界的“王”,是代表“上帝”来行使统治权的,他不仅是“天意”的传达者,还是“天意”和“人意”的联络者。商代作为一元神的上帝,到周代逐步发展成为天与祖先神分离的二元神。《诗经·大雅·文王》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在这里天帝与文王是分离的,同时先王又是与天帝相配的,所以祭上帝时,要同时祭先王。《诗经·周颂·思文》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这样商代一元神上帝变异成了二元神的天帝。在天帝崇拜的影响下,周代天命观逐渐盛行,俗信天意是衡量人间一切受行的善恶标准,于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21]、“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22]等天命俗信在先秦民间影响久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祭天习俗,如里祭、郊祭等。

为了预测天意,于是就有了占卜之俗。夏代占卜大多利用猪羊、牛、鹿等的肩骨甲骨作占卜材料。至晚商殷墟邑,甲骨占卜盛极一时,骨料主要采用牛胛骨和龟甲,又有用牛肋骨、象骨、鳖甲者。及至周代因龟被视为国宝,故龟卜之俗比商代更盛行,凡遇大事,皆卜龟问疑(图16)。

在占卜风俗流行的同时筮占、占梦等俗也相继兴起。筮占,即数占,据揲蓍草所得数字变化定休咎祸福,是八卦的滥觞。占梦之俗据胡厚宣先生研究,甲骨卜辞中有关商王占梦的记载很多,所占问的梦象有人物、鬼怪、天象、走兽、田猎、祭祀等,说明占梦在商王的生活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23]。周代占梦之俗继续流行。上至周王,下至民众,几乎无不迷信占梦。据《周礼·春官·大卜》记载,周代设有专职的占梦官。

3.尊卑有序的社会风俗

先秦家庭自祖父以上各辈尊长均俗称为“祖”。最初始的祖先俗称“始祖”。父亲的父亲俗称“祖父”。《礼记·丧服小记》云:“祖父卒,而后为祖田后者三年。”父亲俗称“父”,已死去的父亲为“考”,《礼记·典礼下》云:“生曰父……死曰考。”父之兄弟俗称“世父”。《尔雅·释亲》云:“父子昆弟,生生为世父。”父之弟俗称“叔父”。《尔雅·释亲》云:“父子昆弟……后生为叔父。”

母亲俗称“母”,已死去的母亲为“妣”,《礼记·典礼下》云:“生曰母,死曰妣。”周俗,不同地位和身份的母亲有不同的俗称,如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又称君母、民母。《仪礼·丧服》:“君母之父母、从母。”郑玄注:“君母,父之适(嫡)妻也;从母,君母之姐妹。”称被父亲休弃的生母为出母,称父之妾为庶母,称代母哺乳子女者为乳母,等等。

先秦人们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至于儿辈则依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俗称,主要有:嫡子,即正妻所生之子;宗子,即大宗的嫡长子;支子,即诸位嫡长子以外的余子;庶子,即非正妻所生之子,即庶出之子;有时称谓范围较大,包括嫡长子以外的其余嫡子,即包括支子。

先秦汉族先民家族的亲属关系延伸广,称呼分得细,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亲属体系。亲属关系虽然庞大,但宗亲关系却以“九族”为限,九族以内的亲属俗称“内亲”,九族之外的亲属无男系血缘关系的俗称“外亲”。故《尚书·尧典》云:“以亲九族。”所谓九族一般从直系方面,由己身上推至四世高祖,下延至四世玄孙;从旁系方面,由己身横推至族兄弟,即兄弟、堂兄弟、再从兄弟、族兄弟。俗规在九族范围内,具有各种干涉和继承权。

先秦时期代表具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的称号是“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生亦声。”表明同姓人的都是同一位母亲的后代,姓起着“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的作用。同一姓的部落由于人口增多,活动区域扩大,便逐渐分出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例如嬴姓分出徐、郯、莒、钟离、蜚廉、黄江、秦、赵等十余氏,姬姓分出四百三十二氏,等等。氏具有“别贵贱”的作用,先秦之时只有贵族才有氏。所以,春秋时期贵族男子不称姓,只称氏。及至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宗法关系的崩溃,旧贵族日趋没落,姓氏体系就极为混乱了。

周代取姓因身份、地位等不同而有不同风俗,主要有: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郭、西门、南宫、百里等;以封国为姓,如齐、楚、燕、卫、鲁、陈、宋、郑、曹等;以职业为姓,如陶、巫、卜、甄、匠等;以官爵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以族号为姓,如姬、姚、姒、妫、娩、姑、坛、蜩、嫪等,原先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部落名。

先秦时期,名与字各有含义和用途,故命名起字各有俗规。夏商时流行以天干[124]入名的风俗,如夏王朝世系中的太康、仲康、少康等,据陈梦家先生研究“康”即“庚”,故太康、仲康、少康即为大庚、中庚、少庚,均系以天干命名[125]。商俗以生日为名。《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纪世》亦云:“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周代风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取名时遵行“信、德、象、假、类”等俗规,并有取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牧,不以器币”等禁忌习俗,此乃后世避讳习俗之肇始。

周俗,男子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故于名之外,又有“字”。字与名相为表里,俗称“表字”。如孔子名丘,字则为仲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则为伯鱼。

先秦社交,由于流行席地而坐,故人们在向对方表示敬意时,盛行俯头拜礼之俗。据《周礼·春官·大祝》的记载,依拜时头与手的高下深浅及次数的不同,可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俗称“九拜”。其中稽首,是臣拜君、子拜父之礼。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至地后整个面部抵地要停留片刻;顿首,是平辈或地位身份相同相近者之间的拜礼,行礼时俯身引额头触地即起,俗称“叩头”或“叩首”;空首,俗称“拜”、“拜手”,通常用于身份尊贵者对待卑微者的答拜,行礼时,先屈膝跪地,并以两手空至地,再头至手;肃拜,是妇人的常拜之礼,行礼时,跪而微低头,拱手向下[126]。

先秦行九拜礼时都要拱手。所谓拱手,《尔雅·释诂》郭璞注:“两手合持为拱,以示恭敬。”拱又俗称“揖”,《说文解字》云:“手着胸前日揖。”揖礼亦根据身份、地位之不同分为时揖、天揖、土揖、特揖、旅揖、还揖、三揖等。除拜礼和拱手礼外,还有弯腰曲体的鞠躬礼。《论语·乡党》云:“摄齐升堂,鞠躬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