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6767300000064

第64章 中国文化的思维特质

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直觉体悟辩证思维模式所导致的“和合”、“仁爱”理想人性所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讲求悟道,以生命的生成性为开端,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悟道是为了圆满生命,完善人格,需要用心体悟以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人性与物性相融通,适应自然,开发自然为基点,由此形成了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思维特质和表达方式的根本区别。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是注重“和谐”和“平衡”,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和谐平衡,通过规范人伦关系、人际关系实现群体互动,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以“交流融合”、“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之道,逐步吸纳了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56个民族和国外文明先进成果的文化精华,逐步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的统一体,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几度辉煌繁荣,几度衰败低谷的交替,连绵不绝、延续至今,任何时候都未曾瓦解分裂中断过,依然保持着其特有精神内涵,表现着其底蕴深厚,坚仞顽强的生命力。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和而不统,保持多样性,求同存异处之。“道”是中国文化之根,不属于西方式的本体论,是东方式的本原论。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是道的属性,万物负阴抱阳,是道生化万物创造力量之源。“道”具有化育万物,终极本原的性质和作用。按照老子的观念,道无所不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根,万象变化的源泉,道贯穿于万有之中,又具有超越万有之性。道生化万物,万物各有各性。论其存在道属实有。论其性质又无形无象。是以生命为本性的有和无的统一,体现的是生命本性,表明它不是既成存在,而是代表万物生化的生命活力;在变化中化育万物,造成一切。属于生命的生命。中国文化之根的“道”作为意象性概念的内涵,必须以人的身体力行中去体悟,特别重视个人的修养,认识和实践行动的统一,“求真”与“向善”、“致知”与“崇德”的统一,一旦达到悟解,人们就会自觉地灵活地并且富有创造性的去发挥和运用无穷。

“道冲,而用之又费盈也”(《老子》通行本第4章),是说,道空虚无形,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同上,第32章),是说,道虽然经常处于无名状态,而天下没有谁能降服它。所以说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太宗师》)“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英国李约瑟博士)。道家思想把生成论宇宙观扩展到政治和人生,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促进了中国早期科学技术发展和民本思想的形成。第一个推动科学的“求真”与人性的“向善”,为学的“致知”与人性的“崇德”统一起来,以人类的全部智慧架起了人类社会达到最高境界的桥梁。

中国是古代世界技术的宠儿,指南针、火药、印刷和造纸四大发明,体现了道家完整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国在南宋时期的物质条件堪与西欧工业革命时期相比,后来停下了脚步:欧洲人迅速赶上来,征服了一个曾经豪情万丈的民族。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法国作家菲利普2004年元月13日在香港“南华日报”撰文指出,这是“孔子之祸”。哈利迪教授前不久的一次公开课上,悬尝6.4万美元征求答案,中国为什么走下坡路?答案在于:儒教。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遵儒术以来,埋没了道家思想,儒学著作被纳入科举考试,致使社会上的佼佼者无不埋头于咬文嚼字,中国的精英们满脑子因循守归,创造力日渐枯竭,中国开始从核心部分腐朽变质。

最要命的是儒家思想严禁冒险,中国丧失了进取心的活力,变得闭关自守,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变成了阴性国度,致使中国士大夫普遍存在的软弱性,温和懦弱,不愿冒险,害怕变化。特别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本属于奴隶主贵族的意识形态,普及到民间以后吸收了有价值的因素,成为做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中成为一种做人美德,经过历史发展的丰富与提升,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但是这种具有二重性的思想体系,给人们思想领域造成“伪善”的负面效应也不可低估。

目前官场上的虚伪做作与明清时期官场上的腐败虚伪行为已无不及。难怪老子教侮孔子说:“人要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悟本达道,不要给人套上仁义的伪装”。就连积极倡导新儒学的新加坡李光跃也为时已晚地领悟到新加坡迫切需要“独立特行的冒险家和见解独到的思想家”来推动它前进。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功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经济振兴,一度被国际媒体撰文评论为儒家文化的复兴和儒家文化现代性的新发展。到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又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和反思。但是我们自己非常清楚,我们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文化因素,绝非来自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恰恰相反,是对儒家因循守归思想的大胆突破,虽然当时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运行方法,但那是在敢于冒风险基础上的慎重,绝非是因循守旧思想的表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实践。

30多年来,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人们的文化心态和思想面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已经从过去的封闭、僵化的固守传统,转变成开放、灵活和追求创新。使人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没落伪善的价值观提出质疑。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系列的变化,是沿着脱儒化的道路发展的。在批判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闭关自守成分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中注重和谐和平衡智慧的精华,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作用,规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实现群体互动,矫正社会发展航向,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探索前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别于西方民主、人权、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模式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