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6767300000013

第13章 马克思生成性世界观的思维方式

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一致性。与西方现代哲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观和生活世界观,是从人的对象性来看待人的生活的。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因为人在生活实践中必然受到对象的制约,受到它物与他人的制约,即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

人又是感性存在物,不是像动物那样被动的接受对象的制约,是在感性活动中能动的表现自己,主动地去接受对象的制约,是由于对象被纳入人的活动系统中,对象才制约人。只是由于人在创造对象的过程中,对象才限制人。马克思认为恰恰是这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才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自觉地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自我生成的过程。在劳动中不仅创造对象,而且在劳动中不断改变对象并不断地改变完善自身。正是基于对劳动对象化活动的此种理解,马克思才把生产称为生活,才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类生活作为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等用语。所以说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人的生成性既非本质既定的,无创造的,也非虚无的无任何确定性的,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马克思生成性思维的核心是继承创造。这种生成性辩证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重过程而非本质。宇宙物质世界的演化是个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个过程,是创造发展变革的过程,而非既定本质的存在。任何事物的本质是在生成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空间生成的显现;重联系而非孤立的实体。任何事物的实体都不是封闭孤立的存在,都处在与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中。

而近代科学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单子要素组成的;重创造而非预定,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的生灭变换,但它却认为本质在过程之先便可预知,这样的过程,不是生成,而是流程。即无发展也无创造。现代哲学认为未来不可能完全预存于现在,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意味着过程的创造性;重个性而非同一,既然本质是生成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创造是不可预定的,个性和差异是实际存在的,抹杀个性和差异,只能导致权威主义,等级秩序,最终消解创造,否定生成;重具体而非抽象主义,哲学主要关心的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具体事物。

马克思要求从现实出发,把具体事物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情境中研究探索,而非抽象主义,本质主义就是抽象主义;重非理性而非工具理性。近代哲学的本质主义是与理性主义相联系的。本质主义不仅设定了世界和人的理性本质,而且将理性工具化,把人变为统治的工具的同时,也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人类历史活动的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实践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任何理论都要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对新的社会历史活动作出新的理论解释。

老子的“和合生成”性宇宙观的思维方式不仅与马克思的生成观和生活世界观具有亲合性,而且是勾通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重要。在西方激进批判思想家要求对现代哲学进行根本性改造和他们要求取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修复调整改良,和社会主义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活动,呼唤“和合生成性”思维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悟本达道,推动三大改革的超越、创新、发展。在改革实践中探索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和取代规律,实现自由的、自觉的、劳动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