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倾听传媒的声音
6762600000093

第93章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见“会”插针销“三农”书

吴鸿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这位学者型的领导也是“兴林富民实用技术丛书”的主编。这套即将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丛书以“图说”的形式,指导农民如何栽培食用笋、香榧和森林野菜等。吴鸿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受浙科社领导的委托,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他见缝插针,跟农业界的委员们探讨丛书的内容编排和出版构想,得到了热烈响应。

出好书 会“吆喝”

据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傅里甫介绍,该社自1980年建社以来就设置有专门出版“三农”图书的编辑部门,28年来,已建立起一整套长效运作机制,培养出了一支能吃苦、甘奉献的“三农”图书编辑出版发行队伍,从而保证了该社“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按照“通俗、实用、价廉”、让农村读者“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能致富”的原则,近年来,浙科社紧扣市场脉搏,组织出版了“新世纪农村文库·效益农业技术问答丛书”、“农村奔小康丛书”等十多套200余种图书,以及《农业减灾实用技术手册》《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几十种单本实用技术读物和工具书。此外,“新农家万宝全书”等系列图书也已陆续启动并出版。这些图书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以及职业技能,由于选题对路、内容实用,受到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欢迎,重印率达90%以上。

浙科社长期坚持扎根基层、扎根农村,满腔热情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该社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精心组织农村科普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别出心裁而又卓有成效地开展“三农”图书的销售宣传工作。傅里甫表示,在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的今天,出版社不但要出好书,而且还要学会“吆喝”。针对“三农”图书“卖书难、买书难”的情况,该社通过加强与专家、作者单位的联合,发挥系统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三农”图书的发行网络。而利用各种专业会议和相关会议为“三农”图书作宣传,这是该社众多“吆喝”招数中最受人称道的一招。该社至今利用省内大大小小的30多场次专业会议,见“会”插针推销“三农”书,取得了显著效果。

借场子 走市场

2007年11月,第23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宁波举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植保站及全国各相关行业协会的近10万名代表参会。浙科社的编辑和发行人员利用这次全国性会议的机会,宣传促销“无公害蔬菜病虫鉴别与治理丛书”等“三农”图书。“出版社带去的几百套图书很快被抢购一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编辑部主任章建林回忆说。

类似这样见会销书的事例,在章建林们的脑海里装了好几“箩筐”!2007年夏天,听说萧山区农业局正在举办种养大户培训班后,浙科社的社领导和有关图书编辑赶紧带上几十套关于蔬菜种植方面的新书,利用会议间隙跟种养大户们交流,结果这些书当场被抢购一空。“人家请我们的要去,人家不请我们的也要主动联系去。”章建林的想法很明确。2007年底,一场全国性竹子研讨会在杭州市举办。浙科社在获得“情报”后,立刻带着竹子生产方面的图书赶过去,结果又是大受欢迎。

如果说带着图书往农业专业会议赶已经成为浙科社的“太极独掌”,那么,利用非相关会议或活动销书,则是该社用尽一切办法促销售的具体体现。2007年秋天,杭州市12位书画艺术家组织开展“艺术走进新农村”活动,浙科社又闻讯出动。他们委托书画艺术家们当自己的“义务推销员”,结果带去的100余种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新书再次受到了当地农村干部群众的“热捧”。

“以往我们的图书促销工作往往停留在跑跑新华书店,最多也只是把眼睛盯在图书订货会上。后来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利用一些农业专业会议和一些相关会议,借人家的场子,唱自己的图书销售戏,常常是事半功倍。”傅里甫对此深有体会。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4月2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