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郑宇民《方增先造型》
郑宇民虽然是政府公务人员,但骨子里是一个带有浓重书画情结的文人,因此,他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方增先成为莫逆之交。郑宇民用“挤”出来的业余时间,写下了具有专业品质的《方增先造型》。郑宇民在书中坦言:“作为国家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方增先从未办过一次画展。方老师把持着一个书画家的本真,把自己的精力,全都花在了创作上。他是市场经济没有浸染过的艺术家,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我是怀着一种责任感,来帮方老师做一些总结工作的。”
“外行”解剖内行
为了能走进方增先艺术灵魂中最“柔韧”的地带,郑宇民研读美术著作,自修艺术理论,整整准备了两年时间。如此艰苦的创作,他为的是什么?答:敬仰艺术。
郑宇民为方增先造型的初衷,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通透理解之后的艺术仰止。他在此书的前言中写道:“对于书画我是外行,却不自量力地来介绍方增先的水墨人生,演绎连内行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方增先独树一帜的书画理论,动因有两个:一是敬佩方增先的为人,二是尊重方增先的艺术。”
与其说这是郑宇民的书画情结,还不如说是他的民本情结。他长期在市县任职,与方增先结缘,可追溯到他在方增先的老家浦江当县委书记任上。郑宇民在浦江任上时间不长,但与前后任“接力”得很好,尤其是对于浦江“书画之乡”品牌的打造,可以说几任传承一以贯之。他只身一人为吴茀之扫墓,感动了吴茀之的后人,把吴茀之生前的书画全部捐给了家乡。因此,浦江有了吴茀之纪念馆,有了吴山明书画院,有了方增先碑刻院。至今,他的继任者还在做着书画之乡的文章。郑宇民调离浦江到兰溪任职,对原属浦江后划归兰溪版图的梅江山区的百姓特别眷顾,而悯农情结特别深厚的方增先正是梅江方家人。因此,郑宇民与方增先的交往,其实是从政者的民本思想和艺术家的悯农情结的交互,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默契,一种人生智慧的交融。
观《方增先造型》,我们可以发现,这本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称为“比博士论文还要博士论文”的理论专著,不仅有精彩的理论阐述,还有生动的事例、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哲思。传统的精神在中国画素描与新人物画的线条里光芒四射,感官的磨石在结构表现和表现结构的过程中锃亮发光,同源的双江因汇聚结构造型与书法线条而呈现出“水乳交融”的瑰丽色彩,驿动的生命在山村和孩子的对视中还原。方增先对这本书也十分满意。他说:“郑宇民是一个外行,但他深知我的内心。他把我读透了,他是一个怪才,是外行写了一本内行人敬佩的书。”
造型与时俱进
方增先在继承中国传统的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的同时,吸收了西方的以形体结构为基础的造型方法。他的以线为主是站立在结构学的基础平台上的,他的以形体结构为基础是完全适应和适用于中国线描法的。“方增先造型”的本质是结构造型,是方增先几十年从事绘画艺术呕心沥血的结晶。郑宇民为方增先造型,同时也在为自己“造型”,体现着作者本人对美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在郑宇民的笔下,造型,不但是物象、表象,更多的是心象、神象,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人的精神世界是无形而又有形的。说无形,是从物理的层面来说;说有形,是从精神的层面来说。在“象”、“美”、“神”和“是”之间,郑宇民和方增先都在努力实践着“和谐统一”。
在《方增先造型》里,可以发现方增先的用线20字法:概括对比穿插统一,流畅圆厚深入,动势变化制造;可以发现他在墨的堆积法上占据了制高点:洞透滋润,重叠积加,层染转换,古厚气接。为什么会为方增先的造型艺术所震撼?用郑宇民的话来说:他用积墨法画成群的人物,将人物处理成一片,像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山石,一段段古老沧桑的城墙。在处理整体的同时,又令各种人物各具特征,做到既统一又不失精微。无疑,这样的“山石”和“城墙”,可以触摸到艺术生命的脉搏。
在方增先的眼里,老家的土屋、田间的小路,以及天上的云彩,都是由线条构成的。在郑宇民的笔下,这些线条因为有了精神的支撑才得以站立。庖丁解牛不见牛。正因为对方增先造型有了一种深刻的理解,在郑宇民的笔下,万物皆由造型而存在,结构是因线条而存在的。国画的线条之所以不同于几何的线条,是因为其有抑扬,有顿挫,有张弛。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更是鲜活跳动的。方增先将任伯年的灵秀洒脱与吴昌硕的沉厚凝重交织在一起,组成笔墨表现的生动方式,实现了潘天寿提出的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外另辟蹊径,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物画创作革新的现实需要。
方增先造型何以立得住?从《母亲》到《北京少女》,从《粒粒皆辛苦》到《家乡的板凳龙》,从《祝酒舞》到《祭山神》,在郑宇民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与时俱进的造型,是忧国忧民的造型,是充满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造型,是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的造型。郑宇民认为,作为一个无时不浸润在艺术创造氛围里的艺术受众,应该义不容辞地介绍自己所熟知的艺术家。正是郑宇民的这种“义不容辞”,使得《方增先造型》从文字到形式都堪称精品,它的内容是立体的、厚重的,印刷和装帧统统退居幕后。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2月27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