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陈洁博士
“当前,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杭州也将是中国高新产业的下一个中心,阿里巴巴、淘宝发源于浙江有它的必然性:浙江民营资本雄厚,并有多种产业基地为依托。所有这些新动向,都对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在2009传媒产业高峰论坛的现场,陈洁博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说,“在当前出版业的数字化实践中,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诚然是对传统出版业转型的最大帮助,但是这种补助并非万能,督促、引导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才是长远大计”。目前,出版单位普遍缺乏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其招聘职位要求一般写: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对网络出版业务有浓厚的兴趣等。这样的职位要求实际是比较泛化的,面对当前的数字出版人才市场,只能以这种模糊化的表述来提出人才的要求似乎有些尴尬。面对数字出版新动向和业界人才的新需求,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尝试转型。
2009年上半年,浙江大学编辑出版专业课题组选取了我国综合性大学同类专业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无论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是教材选取,主导思维仍是传统出版。相对而言,专业性学院出版专业反应较快,纷纷在新一年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数字出版、新媒体出版、手机出版等课程。不过,由于师资力量和配套教材的缺乏,有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开设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或是有的开设了课程而实质内容并没有革新。为此,陈洁博士指出,数字化时代,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分类和运作模式都有着深刻的改变,内容生产和表现形式的分类日趋模糊,然而我们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却仍然在陈述一个若干年前的产业模式。
陈洁博士认为,出版学和经济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字化时代,发展出版学就要具备多学科的交叉思维。由于高校引进机制门槛逐渐提升和出版学专业师资现状存在反差,在课程教学上很难迅速满足新兴课程的需要。于是,浙江大学尝试运用多学科的交叉思维,打造全媒体的实践体系。在注重人文功底培养的基础之上,吸收其他学科的力量,并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打造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在数字出版领域共同研究课题、参与业界数字出版实践,探寻数字出版的真正产学研互动模式。
“高等教育并非职业教育,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技术性操作层面,而需要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叉学科思维。有业界人士曾称,理论核心课程设置是培养运筹帷幄的出版家,并非出版社所需人才。”陈洁博士认为,是否将出版理论知识的教学设为核心还待商榷,可无论专业方向如何转变,理论核心课程是不可缺少的,是我国出版学之根本。西方的出版学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开设课程强调微观层面的操作,而我国的出版学教育比较宏观,注重理论的提高和总体的把握。我国出版专业仍然是国家总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人才的理论培养仍然非常必要。因此,在数字出版方向的课程转型中,同样要兼顾总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注重多种学科的综合。
陈洁博士的研究领域是数字出版与传播,当记者请她谈谈参加此次传媒论坛的感想时,她说,前些年在写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相关论文时,面对庞杂、繁琐的调研材料总是甚为头痛。但在这次传媒高峰论坛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已然对数字出版的内涵有着明确的界定,在赢利模式的可行方案实践上进行了深度探讨。管理部门的全新理念和出版单位的实践经验,为教学研究机构带来了新的思考命题。“培养具有交叉思维、全媒体实践的数字出版人才,是我们当前的艰巨使命。”陈洁博士如是说。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10月20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