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杭州出版社社长徐海荣
杭州出版社成立于1995年,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2002年发展已步履维艰。时任杭州市社科院亚太文化中心主任的徐海荣主动请命,到杭州出版社任总编辑。迄今短短5年时间,杭州出版社便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长,成为出版界的新锐。杭州出版社如何成就这样的快速发展之道?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萌发了采访徐海荣的好奇心。
初见徐海荣,一身休闲的装束,随意的T恤,深色的牛仔裤,简单的软底鞋,走起路来步履轻快。谈话中,他言语风趣,态度和悦,还不时拿自己调侃,笑声爽朗。随着话题的展开,徐海荣对杭州出版社5年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及分析。而我们也在和他的聊天中,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如果失败 卖了房子赔朋友
杭州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是杭州出版社历经数年艰辛打造而成的精品。回忆起这套书的出版过程,徐海荣似在诉说着内心那火一般的激情和执著。
徐海荣告诉记者,杭州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不同于其他阁本的《四库全书》藏本,它更具特色。原因是由于清后期战乱频仍,兵燹不断。杭州文澜阁本《四库全书》藏本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下大部分遭毁,后经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历时7年的补抄,将编撰过程中被编撰官员删除的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还有部分漏收典籍一一补录,是“南三阁”中仅存于世的一部。到了民国时期,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补抄,这就是所谓的“乙卯补抄”。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经过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补齐后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时至抗日战争,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又组织了“阁书西迁”,历时半年。
杭州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在历次浩劫中几陷于毁灭,是浙江几代人的侠肝义胆才使其能够躲过战乱而幸存下来。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历史文献价值要高于其他阁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徐海荣说到这里,语气凝重了许多:“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历经沧桑,真正是多灾多难啊!今天,身为出版人,倘不能拯救文化瑰宝于盛世,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啊!”
“我的心里一直放着对文化的执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使命感。”这是徐海荣在介绍重新整理再版《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反复说起的话。他表示,过去对历史文化不重视,现在必须抓紧时间,利用好的经济、科技条件,将杭州的历史文化瑰宝保护好,这是我们这一代出版人的责任。
说到再版《四库全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徐海荣形容“压力巨大”。原来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原书年代久远,纸质脆弱、薄透,书页与书页之间会相互粘连,或者字迹会从背面映出,为了保护它不受损坏,绝不能用扫描的方法,必须用逐页拍照的方法。但是原书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再加上书本摊开会有角度阴影等问题。制造影印本则要求必须对每一页进行拍照,除了拍完整,还得拍清晰,力求逼真展现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风采。这就要求工作团队必须在不破坏原书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克服技术难题。这给当时徐海荣带领的制作队伍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将躺在书库中的文化宝藏,完美地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来享用这道文化盛宴,徐海荣带领着众多一线技术工人日夜攻关,花了60天的时间,研究制作出了一个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正能侧的活动式翻拍架,解决了拍摄不方便的问题。为了不破坏书本,又用钢皮尺一毫米一毫米地测量每一次翻动书本的角度变化,使用特制的1畅5毫米厚的玻璃将书页压平,遇到书页粘连、字迹映出的情况,就用白纸从中间小心地穿过,使字迹不会映出,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可是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原书有3畅6万多卷,字数达1万亿,那个时候没有空调之类的任何降温设备,又时值盛夏,气温很高,工作人员怎么才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呢?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徐海荣制定了特殊的“纪律”:所有的盛水容器一律不许放在桌面上;工作人员每天的翻页拍摄数量必须按照规定的页数,不可超过规定? ?徐海荣回忆,整个拍摄过程耗时两年,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可那些特殊的“纪律”依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记忆犹新。
当记者问起再版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起因时,徐海荣回忆起了当年“撺掇”三位老友一起出资印制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那个月夜。那是2002年5月的一天,香茶几盏,相约清谈,月光特别飘逸,洒在桌面上,洒在茶杯里,洒在口中,洒在眼中,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景仰亦如月光一样点燃了四人的心,于是,出版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影印本的想法就在那银霜淡染的夜晚诞生了。
说到这三位老友,都不是旁人想像中的“老板”,手头的一些产业只能说是惨淡经营。但他们都有着一副侠肝义胆,都满怀着对历史文化的一腔热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印制工程中。有的将房子的三证抵押,有的动用了为孩子读书准备的钱。“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功德无量的事情。”徐海荣坚定地说,“毕竟总要有人开头!”当记者问起如果这件事情没有成功会怎么样时,徐海荣大笑着说:“我就把自己的房子卖了,赔给朋友!”
“在印制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有人笑我傻,有人笑我疯,可我从未后悔过,为了做成这件事,付出再多我也在所不惜,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国家的,也是人民的!我们这一代出版人有这个责任啊!”徐海荣深情地说。
如今,“西湖申遗”工作已经提上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杭州都在力争早日实现浙江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徐海荣希望除了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以外,还有《西湖文献集成》,让这些世界罕有的文化奇葩,为“西湖申遗”作出贡献。
不异想天开 梦想就不能成真
奇迹的创造不是运气使然,也不是命中注定,它是伴随着睿智与胆魄而奋斗来的果实。徐海荣坦言,在出版界,要想闯出一片天地,需要专业的素质和头脑,同时,也需要创新的眼光与勇气。退出“红海战略”、投入“蓝海战略”,固然会带来一定的利润,但这样的选择所需要的魄力和智慧,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具备的。徐海荣在面对市场的选择中,正是把握了主动,把握了时机,才开辟出了属于杭州出版社自己的领域。
对文化的尊重与爱护,对市场的把握与驾驭,这两者在徐海荣的手中是相辅相成的魔方。正是由于这样的完美组合,徐海荣带领杭州出版社乘风破浪,顺风顺水地航行在出版市场的海洋中。
流光溢彩、典雅高贵的丝绸《孙子兵法》,曾被作为国礼,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悠久的文明、展示着杭州动人的风韵;《五代史书汇编》,以权威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补充了同类作品中对五代时期小说、诗歌等研究内容的缺失,被列入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宣纸本的《明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用仿古的形式再现了国家一级文物、国内仅存的殿试状元卷的神采,深受国内外读者、收藏者的青睐;还有《五代贯休十六罗汉》、贡本御览《西湖志纂》、工程浩大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等,杭州出版社出版的这些图书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徐海荣以战略性的眼光选择立足角度,挖掘市场潜力,创造性地利用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他说:“先人对文化的卓越贡献,由于战乱、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许多文化瑰宝保存不善,要么腐烂破败,要么书页脱落,我们这一代出版人必须肩负起保护的责任!而出版就是最好的保护!”
如此大的气魄,如此宽的胸怀,使他赢得了掌声和肯定,丰厚的利润和读者的关注就是证明。可也有人说他是“书商”,是只知道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人”,口气里充满怀疑和否定。面对这样的非议,徐海荣坦率地表示,利润对于出版社来说是其运营的基本要素,没有利润的支撑,一切理想都是空中楼阁、沙上城堡。文化事业的持续进行,需要经济的强有力后盾,才能开花结果,造福于世人。徐海荣说:“我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的好坏,并不在于资产的多少,而在于它做过什么事情,出过什么书,在社会上具有怎样的影响力。‘硬实力’固然重要,可是‘软实力’更是立足的根本,建立品牌,创造产品,才能走出固有的‘胡同’。有自己的思路才能有自己的出路。”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徐海荣将“以差异化发展赢得生存成长优势”的策略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景仰紧密结合,始终没有停下创新发展的脚步。现在,杭州出版社在编的《中国妇女通史》全12卷,系统全面地提升了妇女史学术研究的高度,从思想、伦理等多角度阐述了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套《中国妇女通史》,是我们准备向60周年国庆呈献的一份大礼。”徐海荣的语气里充满自豪和喜悦。第一部《中国市场通史》可望在今年9月截稿,相信杭州出版社这些新书将会带给广大读者和收藏者更多惊喜。
徐海荣认为,让自己深感欣慰并引以为豪的并不是那些累计上涨的利润,也不是旁人不绝的赞誉,而是自己为出版人做出了榜样,为出版界尽到了一些绵薄的力量。“不异想天开,梦想就不能成真!”话音刚落,他就爽朗地大笑,“这就是老话说的‘物应心造’吧。”
真正的出版人,要有国际眼光的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这是经营人才必备的条件。这个概念是徐海荣对今天的出版人所抱有的希望,他说:“出版人必须将弘扬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出版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之处,而杭州出版社的价值所在,便在于其产业的影响力不可估量,“我们要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杭州。”徐海荣如是说。
我是富有的 因为我有工作
和徐海荣的交谈持续了两小时左右,他十分健谈,旁征博引,出口成章。记者以为徐海荣平时一定是老友聚会的中心人物。他却告诉我,这次谈话和他平日相比较,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了。
了解徐海荣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但不是传统观念中偏执、急躁的那种,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性情十足的“工作狂”。
每天早晨,不管天气如何,他都准时在6点钟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晚上10点钟以后会读一个小时的书,吸收一些最新的讯息,零点左右入睡。但是,在睡前,会有20分钟的“发呆”时间,徐海荣笑着解释:“我会在这20分钟里把一天所做过的事情在脑子里‘过’一遍,总结一下,白天在办公室身不由己,忙于业务,也只有晚上可以想一想事情。出版业的前途永远是未知数,很多事情我必须面对。”
徐海荣不仅是个在出版界为人称道的出版家,还是一位“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作家,《中国饮食史》《中国酒事大典》《中国茶事大典》等著作均出自他的手笔。人们常形容作家“著作等身”,徐海荣所写的书摞起来,真正可以“等身”了。
精明强干的出版家,勤勉睿智的作家,果断诚恳的实干家,随性洒脱的艺术家,徐海荣的人生似乎总是那么的忙碌、充实,充斥着挑战与奋斗。
一次,徐海荣的司机因为工作原因抽不开身,可偏偏司机的儿子突然得了病,没有人照料。徐海荣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车将孩子送到医院,一直陪护在左右,端茶端水,片刻不离。司机事后对他感激万分,但徐海荣只是淡淡地说:“这没有什么,应该的。”
当我问及他平时的娱乐活动时,徐海荣的脸上浮起孩子一样快活的神情,“我喜欢和老友一起喝茶,聊天。”但我知道,这简单的娱乐也只是短短的一点时间。他形容,在那样的环境中,谈起理想,谈起人生,谈起还有很多的事情等待着自己去做,就热血沸腾,情绪高昂,每根血管似乎都流动着激情。
关于爱情,徐海荣自己打趣“对感情没有信心”,早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至今未婚,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连睡觉都是在办公室里,而分给自己感情生活的时间却少得可怜。“以前谈恋爱的时候,总是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我的‘本性’就暴露出来。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连约会的时候都心心念念想着工作,人家姑娘自然不愿意了。”说到这里,我发现徐海荣的笑容里明显有几分歉意,“但我还是‘富有’的,我有工作,有出版社。”
最近,组织部门为了表示对科技干部的关怀,让徐海荣去云南丽江疗养,可他放弃了疗养休息的机会,依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我从不觉得累,虽然我并不年轻了,但只要有干不完的工作和事情,就感觉自己的心仍像20多岁时一样。”就是这样勤奋不倦的他,多次赢得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表扬。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给予杭州出版社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认为其在研究西湖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如此赞誉,徐海荣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怀着一颗热爱杭州的赤子之心,立志要为杭州争光、为政府分忧,勇挑重担,坚持不懈地“战斗”在人生的舞台上。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8月11日08版
合作者:杨颜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