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倾听传媒的声音
6762600000033

第33章 牛通社,打造报纸副牌的成功实践

访青年时报社社长、总编辑章丰

牛通社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全传媒时代,媒体要在差异化竞争中技高一筹脱颖而出,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好自己的脉,出好自己的牌。一个报业品牌的打造,需要有若干知名副牌来支撑。牛通社,作为《青年时报》的一个副牌,已经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牛通社是《青年时报》旗下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通讯社,以《牛通社社刊》为主要表现形式。目前,牛通社的合作学校已覆盖杭州六大主城区。预计到今年年底,牛通社记者将达到一万名。

青年时报社社长、总编辑章丰告诉记者,“牛通社”的名字来源于《青年时报》的品牌标识“拓荒牛”。《青年时报》创刊8年,时报人一直以“拓荒牛”精神执著前行。牛通社的孩子们以小“拓荒牛”为己任。牛通社倡导少年视角,写少年心声,传递“我的声音”给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提倡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提倡说真话、抒真情;提倡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未来;提倡自尊、自立、自强,充分展示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风生水起再著华章,牛气冲天通达未来。”这是一位家长在2009年度牛通社颁奖典礼上的留言,而牛通社口号“加入牛通社,我们一起牛”则是牛通社记者、杭州市滨江一小学生沈超奇的杰作。这留言和口号表达的正是家长的祝福和孩子的心声。

纵观牛通社一年多来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牛通社记者从一开始的数十名发展到现在的数千名,社刊从原先的每周4个版扩充到现在的每周6个版。牛通社网站人气越来越旺,牛通社记者QQ群和家长俱乐部群,参与者越来越多。牛通社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新意迭现。

因报制宜 获得社会广泛认同

《青年时报》由共青团浙江省委主管主办。办报纸和培养人才是双重任务,支撑报纸高质量发展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报人,没有报人何来报纸。《青年时报》的理念是:阳光媒体,快乐阅读。这个提法得到了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周柳军的高度赞赏。他认为,办报要以人为本。只有办报的人心态阳光了,媒体才会阳光健康、格调清新;只有办报的人时时快乐,欣赏和传递真、善、美,读者才会感知快乐、传播快乐。牛通社的采编人员正是这样一群传播快乐的人。

牛通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究其原因,章丰认为:一是因为报社及其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每次牛通社大型活动,不但有青年时报社主要领导到现场鼓劲,报社主管部门团省委领导也亲自出席。

二是因为报社战略发展的科学定位。在报业竞争中,青年时报社把牛通社的打造,作为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未来读者的重要举措来抓,真正体现了共青团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引领作用。

三是因为报社上下及各采编部门的通力协作,尤其是负责《牛通社社刊》工作的科教新闻部的编辑记者全身心的投入,才有活动的创新、版面的出彩。

四是因为各级团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使牛通社的各项活动,有了强大的后盾支撑。

五是因为牛通社记者站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心组织和科学安排。

六是因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成长大讲堂”、“生存挑战营”、“亲子夏令营”? ?到处可见家长和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2010年新年伊始,《青年时报》首次评选出了百名“牛通社2009年度优秀小记者”、86名“爱心天使”、年度十佳小记者,还有优秀站点、优秀辅导员等重量级奖项,并特别授予多次为时报报料的沈鑫、钱宸远两名小记者“新闻报料奖”。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黄建明说,孩子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次获得奖励,都有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一生。牛通社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培养孩子的媒体素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与青少年的距离看似比较遥远,但有了牛通社这个平台后,孩子可以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大家还可以相互交流。家长通过牛通社也可以听到孩子的呼声。这个平台拉近了成人与小孩世界的距离。“有这么多个站点学校,有这么多名小记者,足以说明牛通社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共青团杭州市委副书记周扬如是说。

接触社会 提高小记者综合素质

牛通社的形象是阳光的、健康的、富有爱心而又充满活力的。

章丰介绍说,在老师和时报记者的带领下,牛通社记者们的足迹从校园内向校门外的广阔天地不断延伸。他们不但采访了各行业劳动者,还采访了文化名人和政府官员,甚至远赴澳门采访,写出了不少生动活泼、反映时代、贴近生活的好文章。牛通社记者们在采访活动中愉快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采访,小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得到了明显提高,一大批优秀小记者脱颖而出。牛通社记者活跃在校园内外,学校重视,家长关心,社会关注,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参加牛通社活动,最直接的受益者自然是学生,但同时受益的还有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整个教育。

《青年时报》与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为牛通社的记者们开展益智健体、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同时,邀请语文特级教师点评,教学生如何写作,如何应对考场作文。

值得一提的是,牛通社在组织学生多写稿、写好稿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心灵和人格的塑造,积极鼓励孩子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培育孩子的爱心。当孩子们提着小橘灯,上街为柑橘滞销而滞留杭城的衢州橘农叫卖橘子时,当孩子们参加地球熄灯日活动而冒雨在雷峰塔前守夜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怎么会不怦然心动、感慨万千?

助力教育 为新闻队伍培养新苗

小记者工作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工作,加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扩大了媒体的影响,促进了媒体的发展,为新闻队伍培养后备人才。

在感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牛通社,又何尝不是新闻媒体为素质教育推波助澜、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一种有益探索呢?

章丰告诉我们,牛通社带给孩子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小记者从最初写文章无从下笔,到现在写起新闻评论来头头是道;有的小记者原先很少关心社会新闻,而现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会给大记者提供新闻线索;还有更多的小记者,不但被激发了写作兴趣,而且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成了报社采编人员的小帮手。

实践证明,通过“牛通社”这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而牛通社与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全面合作,不仅为打造牛通社品牌形象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各项品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形式上的有效保证。

善待每一篇来稿,善待每一个来自孩子的诉求。《青年时报》在打造牛通社的活动和版面上不遗余力,十分舍得投入,“新闻参与教育”体现的正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媒体领导人的战略眼光。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媒体与学校殊途同归,难怪有那么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把做好牛通社的工作当作自己的“分内事”了。

报纸是一个载体,孩子在这儿得到的锻炼是全方位的:团队意识、创新能力、自理能力、观察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作为全国众多的学生通讯社中的一员,牛通社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全传媒时代,媒体要在差异化竞争中技高一筹、脱颖而出,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好自己的脉,出好自己的牌。一个报业品牌的打造,需要有若干知名副牌来支撑。牛通社,作为《青年时报》的一个副牌,已经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2月22日04版

附:短评

为社长带头写社论叫好

浙江省《青年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章丰写的一篇署名社论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作为报社的一把手,章丰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记者,然后才是报社领导,带头写稿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从《为了杨济源同学的纪念》到《不妨学伍皓,上网围脖》,章丰写的社论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时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体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一定要在做优内容上下工夫,如果说宽度和速度是屏幕阅读的长处,那么,深度和信度则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深度解读和提供观点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的影响力大小。青年时报社提倡人人动手写时评,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抢先发出自己的声音。最近两年来,该报的影响力持续增长便是一个明证。

纵观新中国的新闻史,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在内的很多媒体的领导人都是社论的写作者和倡导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邓拓特别重视社论的写作。在1952年一年中,邓拓自己动手写了19篇社论。这些社论,准确有力地宣传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评论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阐明了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和方针,对推动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为社长带头写社论叫好,因为作为报社的领导,其行为对报社所有工作人员的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我们为社长带头写社论叫好,因为作为领导,考虑问题较普通采编人员站位更高,更全面,掌握的信息更丰富,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更完备,写出来的社论更到位。

“社长社长一社之长,总编总编总是在编”这句顺口溜说明了作为新闻单位的领导人,不能游离于新闻业务之外。曾几何时,受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一些报社领导人无法静下心来办报纸、做学问,这直接影响到一个报社的士气和锐气。但愿有更多的报社社长、总编辑能拿起笔来,成为“本报评论员”中的一员。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3月23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