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6760400000007

第7章 民居

民居是凝固的历史。源于汉民族在黄土高原创造的“凿土为窑”住宅文化,静升古镇券窑式的住宅相当普遍。传统宅院的主体建筑,均以拱券砖窑洞为主。并在窑洞前加廊,有条件的在窑顶平台上再筑楼房。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所支配,民居大都以“礼”为本,讲求方正,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在房舍的配置上,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而风水在民居建筑的选址、坐向、格局、规划、配置以及建筑小品诸方面无不体现。“土地堂”是民居不可或缺的构筑物,众多的土地龛,反映了农耕社会人们与土地的亲情,是中华历史文明的精神凝结。

精品宅第

存厚堂

又名绿门院,亦称平为福院,位于静升村恒贞堡三甲东巷,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西王氏十六世王中极的庭院。王中极官至布政司经历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宣武都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圣驾临雍”,御赐黄马褂一件、银牌一面;嘉庆元年(1796年)恭赴千叟宴。绿门院顾名思义,因大门油漆为绿色,故称。王中极作为四品中宪大夫为何敢门漆绿色,原因在御赐黄马褂、银牌上。绿门院由平为福院、松竹院和景薰院中、东、西三路前后二进、四进式大小八个方合院组成。方合院是按照周王以中土为中心辐射四方的四路诸侯方位形势而制定的礼的秩序,不仅反映了等级地位的差别,还按照方位的不同,排列出上下、前后、左右的秩序。方位观念和礼的序位不可分割。方位自天,礼序从人,反映的是天人合一,以礼为纲的传统礼教观念。绿门院严格遵照周礼观念建造。绿门院的典范性就在于不管是二进还是四进,也不管是东路还是西路,或串联,或并列,或互套,极尽变化之能事。绿门院中线上的主体建筑,大门三间一厦,门内有屏风门,大门东西抱框墙为高浮石雕刻“四爱图”(陶渊明爱菊,黄山谷爱兰,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门枕石刻有两条蟠曲青龙,极具档次。进门向东有一条南北甬道,通向二进院,甬道外侧门立有双鼓门枕石,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布局,正厅三间七架,屋宇栉比,楼堂杂错,厅内见院,院内有厅,浑然是一个天地,又形成建筑上的流动空间。从整体到局部,都是北方王府的模仿。大厅前挂落雕刻有元始天尊,后院正屋前有木雕挂落“满床笏”,即唐代功臣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显贵,笏堆满床,显示的是福禄寿考,富贵昌盛。东路松竹院档次稍低,虽与中路布局雷同,但正厅三间五架,是晚辈所居住之处。大门门楣砖雕颇为讲究,门上嵌有石联一副云:“学有渊源庭刊嘉树,居无尘杂阁明照藜。”其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进大门上反映“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实的石雕门枕石,两头狮子由御狮者牵引,驮着锦缎、法螺。寓意招财进宝,御狮者为汉人,下有西域劳动者四人,这是西汉张骞打通中西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的历史纪录。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象征。而西路的景薰院则又低一个档次,该院为四个小方院,主题各异。入大门后甬道内第一院为书塾,书院后为二合院,地基呈马鞍形,接着又是一个二合院,地势略低于前院,再后则是第四院,为私塾先生之类人的住舍。这四院分别寓春安、夏泰、秋吉、冬祥之意,合起来即为“安泰吉祥”之意。

司马第

位于静升村恒贞堡二甲西巷,为该堡最为独特的一套宅第,虽然小巧但匠心独具。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主人为西王氏十五世王寅德,因王寅德为候选州同,称州司马。大门设在东南向,迎门刻有石雕楹联一副云“传家一篇司马训,课子数卷邺侯书”。司马第前后共分四进院落,入口是整个居所的枢纽所在,所谓一门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巷端有一座歇山顶的望月亭,这在寻常宅院委实罕见。巷内三道侧门负责将各类人分别引入不同院中。其中第一道门为月洞门,上有石匾额“伫月”,门两侧嵌有石雕楹联“谈心直欲梅为友,容膝还当竹与居”;第二道门的形体由圆转方,门额为手卷匾“绵世德”;通向第三进院落的侧门隐入望月亭架空的底层,亭下还特意设有门扇加以遮挡。司马第的各个院落在格局及相互间的联系也很独特,四个院落的主题分别是加官、进禄、增福、添寿。第一进院中北向的敞廊代替了正房,位于东向的小屋南北朝向,位于西向的小屋为私塾,倒座南厅为客厅,因主人期盼子弟早日科举及第,故第一院称加官院。由加官院东向小屋南门进入,可由西面的山墙通至第二进院落,颇似一间门屋。上至望月亭的楼梯就在第二进院落东首,梯旁又是一处敞廊,由敞廊保护的壁龛内供祀着门神、土地、狐仙三尊神祇。二进院称进禄院。院北居中的垂花门将后两进院落界定为内宅,门前书案形的踏跺显示了主人的雅意。由内外宅院的布局可看出,望月亭下的第三道侧门当为避开前两进院落而直接进入内宅的捷径。第三进院落北向又设一道垂花门,门侧墙壁上嵌有“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的石雕书卷箴言,该院称增福院。第四进院为主人所居住,只能通过第三进院落的垂花门而入。该院空间最为封闭,其正房檐部的雀替和厢房的木雕几乎都是蕃草图案,只有北向绣楼望柱处雕有喻示多子的南瓜,故第四进院称添寿院。为使院落保持齐整,该院的入口与倒座南厅置于同一屋檐之下,在合院的起始点保持着一种齐整。第四进院则以高度优势和严格对称在结尾处与第一进院呼应,两道居中的垂花门更增添了这一序列的严整。这座玲珑的宅院乍看寻常无异,却成功化解了封建秩序与自由追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流动离合的感觉绵延至今。

敬业堂

又名凝瑞居,位于静升村视履堡,创建于清嘉庆年间,该院是一座三进式四合院,为西王氏十七世王汝成的宅居。王汝成官至布政司理问加三级,诰授奉政大夫。其建筑特点是:布局谨严,气势雄伟,质朴中蕴典雅,富丽中含秀朴,严格遵照封建规制而建造。府第门三间两厦,门前檐柱上的雀替,雕以华封三祝,寓多福多寿多子,并以钟鼎博古点缀其间;墀头为青龙白虎,用以镇宅避邪;大门左右廊心砖雕鹿鹤同春,画面达8.18平方米,以高浮雕刻出,构思精巧,寓“六合同春”之意。从中门进入,有仪门、左右门房,为高等仆人居住之所。正厅为三间七架结构,高大雄伟,肃穆庄严,明间帘架雕以“福禄寿”三星,边饰镂雕“暗八仙”,额枋和雀替组成的挂落,浮雕刻以拐子龙纹,刚劲有力。檐前柱础石须弥座上分别雕以鹿、兔、羊、猫、鹌鹑、玩猴,寓平安高寿,添福加禄,辈辈封侯。前院四周建筑均有穿廊,其坐斗、抱头梁,穿插枋上镂雕翼拱有60余对,内容有天王送子、仙鹤庆寿、状元游街、封侯挂印,瑞兽有麒麟、狮子,吉祥花果有仙桃、石榴、佛手等,简直成了翼拱艺术长廊。正厅前的垂带踏跺,为狮子滚绣球雕图,踏上台阶后是牡丹、玉兰图案过门石,寓意玉堂富贵。楠术制作的内檐槅扇,把正厅隔成三间五架进深,使正厅长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增加了客厅层次。正厅后窗窗框为石雕手卷图纹,窗棂为书条再古图案,窗心即是画心,把人的视觉引向更深层次的审美境界。穿过客厅后门,迎面则是雕刻精致的垂花门,四支吊柱上雕着两荷两瓜,寓意瓜瓞绵绵,连生贵子;门楣额枋雕以精细的博古图,花牙子雀替及倒挂楣子,均刻以拐子龙纹和草卷龙纹,额枋上的余塞板镂雕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麒麟吐玉书等。穿过垂花门,便是主人生活的后院。10块青石雕墙基石,高1.6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分别砌在正窑、厢窑腿上,上雕有吴牛喘月、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麒麟送子、骏马飞奔、飞马报喜、江革行佣供母、唐氏乳姑奉亲。这些石雕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在内院的东西绣楼槛墙上,镶嵌着一米高通槛长的砖雕,上下共分四层,第一、二层为花草,有玉兰、菊花、海棠等,第三层是八仙人物,间以奔骏、玩猴、麒麟、玉兔等,后院正窑顶层为祭祖堂,左右厢窑二层为绣楼,主院东侧前为养正书塾,后为厨院,厨院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尊卑贵贱,就餐等差明显。

宜安院

位于静升村拱秀巷内,为西王氏家族创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院落坐北朝南,前院单独成院,为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建砖券窑洞3孔,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中窑板门顶部天窗木雕有瓶、鼎、爵、尊,两侧厢房为单坡顶,上设绣楼。墀头为砖雕松竹梅兰。大门为硬山顶,门口设石狮及上马石。从该院东侧有甬道可通后院,后院为三进式四合院,东向开门,前院由正厅、东西配房和倒座南厅组成。穿过正厅是一条带小院,中轴线上建大门、正房,东西两侧建有厢房。正房共分三层,一层、二层各建砖券窑3孔,深一间,平顶,三层为祭祖堂,一层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大门为单檐悬山顶门楼,门额题书“宁静”,大门两侧有神龛,东侧有厨房库院、马棚院。嘉庆元年(1796年)十五世王睿峰对宜安院进行了大修,时任霍州知州蒋荣昌为其前院门额题书“光裕”并序,现保存基本完好。院内石刻山水画残存,门头窗雕花精美。虽历史久远,物是人非,但当年建筑艺术之匠心,仍让人赞叹不已。

祝三堂

又名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位于静升村钟灵巷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西王氏十七世顺天府督粮通判加治中衔王如琨修建,占地面积1843平方米,该院落集六幢院为一体,坐北朝南,瓮门共分二层,下层为砖券门洞,石匾门额题“怀永图”,上层为砖木结构房屋,前檐柱前设砖砌围栏。瓮门西侧为一四合院。建有正房、南厅、东西厢房、侧门、大门。大门位于院落东南角,石匾门额题“居安”,有抱鼓门枕石。正房二层,下层为砖券窑三孔,平顶,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明间设板门,次间设槛窗,南房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三檩穿廊式。主院大门位于东南角,为磨砖对缝鸡头门楼,入口处呈门屋形式,坡地高差使入口踏跺达四级,进深颇大的宅门在防风沙的同时,又加深了入口的纵深感。门屋为二层门楼,入口处的上马石、抱鼓门枕石,使得门楼更加巍峨壮观。入鸡头门向西便进入前院,前院是社交活动空间,由正厅、东西配房和倒座南厅组成,皆系木构。东西配房为高等仆人居住。正厅为三间七架结构,明间稍大于次间,惜正厅和倒座南厅已毁,仅留基址。正厅后是一小院,把前院和后院既隔离又连接在一起,折入居中的仪门,便进入三进后院,正面共有三层房屋,一层、二层各建砖券窑洞三孔,前檐均建单坡插廊,施板门、槛窗,为主人居住之所;三层为祭祖堂三间,供有祖宗神龛牌位。东西两厢各建砖券窑两孔,为儿孙栖身之处,厢窑上设绣楼,阔三间,单坡顶,前檐插廊。前檐柱间设木构围栏。仪门东出“积翠推云”便门有私塾一处,属一进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门、正房,东西两侧建有厢房。正窑共设两层,每层均建砖券窑洞,两层前檐均建木构单坡插廊五间,明间设板门,次间设槛窗。大门设砖券门洞,券楣上方有砖额“迓天休”。主院西侧为书斋,其门顶书卷型石刻“素心居”三字,为院主人亲书,印章有“好古人不俗”,足见其文化素养之高。

中山堂

位于静升村和义堡内,为府同知祁霖元的宅第。创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进院落布局。大门建于宅院东南角,前院是社交空间,由正厅、东西配房和倒座南厅组成。正厅后有一小院,中轴线上有“晖吉”门,折入中门便进入后院生活区,正面砖券窑五孔,平顶,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主窑顶上为祭祖堂,祭祖堂面宽五间,进深三椽,四檩前出廊式构架,是用于专门供奉祖宗阴灵之地。一层东西厢窑各有砖券窑两孔,二层为小姐绣楼,这样的布局,既符合封建宗法礼制,又便于安排家庭成员住所,从而造成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富家庭院

敦古斋

位于静升村崇宁堡内,清雍正间由西王氏家族创建,总占地面积544平方米。属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二进院倒座南厅、三进大门和砖券正窑三间,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东西各建厢窑两间,大门位于东南角,为单檐悬山顶。2004年予以修缮。

承启居

位于静升村仁厚西巷内,为清雍正间江西吉安府知府郑熺的庭院。该院坐北朝南,属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建仪门,有体现功名的抱鼓门枕石。正房为二层楼院,上下各建砖券窑四孔,为明三暗四布局,进深一间,平顶,二层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有绣楼,古朴典雅,尽显其中。

树德院

位于静升村敬阳巷内,为东王氏十五世王履谦的宅院。王履谦,字伯恭,号荷溪,清嘉庆癸酉拔贡,道光辛巳举人,吏部拣选知县,授文林郎。该院坐北朝南。为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南厅,正窑,东西两侧建厢房,正房为砖券窑洞三孔,深一间,平顶,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南房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现南厅已毁。大门设在东南角,为仪门式,门上有额“树德”,大门外建有照壁,大门内甬道顶端有侧门,上有石刻门额“钦厥止”。

燕贻居

位于静升村程家巷内,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67平方米。为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南房、正房,东西两侧建厢房、侧门、大门。正房为砖券窑三孔,深一间,平顶,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南厅为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桅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明间施四扇六抹槅扇门。二门上有匾云“清芬”,大门位于东南角,有额云“燕贻”。

随时自爱院

位于静升村田家巷内,占地面积447平方米。该院坐北朝南,为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南厅、正窑,东西两侧各建厢房两间,正房为砖券窑三孔,深一间,平顶,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大门位于院内东南角,门额题“随时自爱”。门口有抱鼓石,大门外设有砖砌照壁,壁心图案为龟背纹。

下河滩院

位于苏溪村南,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为耿氏故居。院主人耿文光,字星垣,别号苏溪渔隐;清同治壬戌科举人,曾任训导,为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其宅居内设有“万卷精华楼”藏书46类146卷8万余册;所著《仁静堂书目》、《目录学》、《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紫玉函书目》、《苏溪渔隐读书谱》为目录学佳作典籍;《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收入《山右丛书初编》。下河滩院坐北朝南,为四进院落布局,院落虽已大部坍塌,但仍可窥当年之规模。中轴线上有正厅、正房,正房共分两层,下层为砖券窑三孔,深一间,平顶,前檐建木构单坡插廊,上层建有木构房,为祭祖堂三间;两厢各有厢窑二孔,上设绣楼;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出廊式构架;后院与正厅间有垂花门与花墙,正厅前两厢各有厢房三间;正厅前中线南端有三间窑洞,东西均为封闭之居室,中间作门;三孔窑洞上层有木构楼房一栋,该楼即为闻名全国的“万卷精华楼”;前院东为书房,西为马棚,南设大门,门内外均有影壁。当年的万卷精华楼与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一南一北,闻名遐迩,而今只见残垣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