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6760400000004

第4章 堡寨

“堡”为里巷的升级,其内部规划严整,对外则有周密的防范措施,宛然一座微缩的城池。堡墙是抵御敌寇盗匪的防御工事,犹如城墙,外壁倾斜,兼护马面。堡内多为聚族而居,水源、食物、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倘有不测,则紧闭堡门,以保安全。于是自明代中叶至清嘉庆年间,仅静升村就建成8座堡院,甚是雄伟壮观。

朝阳堡

俗称东堡子,初名静升堡。明正德之后,静升村中王氏家族建堡于杨树沟与十字瓮门沟之间的山梁之上。背靠龙凤岗与栖凤塬,左右陡壁断崖,形势险峻。据明万历版《灵石县志》载:“静升堡,在县东二十里静升村北山上。此地通介休,路极坦平,往年虏易长驱,今足以遏其冲云。”明清之际,兵匪滋扰,居民依赖朝阳堡少受其害。清顺治十年(1653年),因该堡颓落严重,又加固堡墙,增堡门为两道关锁。该堡门占地面积105.8平方米,坐北朝南,堡门为砖券门洞,门洞深7.1米,宽1.5米,现存为清代建筑,至今堡门上尚存砖额“朝阳”二字,旁题书“顺治十年重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堡人王国辅倡合堡居民筹资再修,“堡墙四面俱加整饬,而门外补石坡三截”,以保其永久。朝阳堡坐北朝南,“层峦架阁,水绕山环”。堡内水井深15丈,其宅院随山梯升,均为古朴典雅之四合院。堡门楼上供奉有“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堡门之南戏台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堡外路侧设有碾磨。该堡是静升村最早形成规模的堡院,故静升东社有“先有朝阳堡,后有静升村”之说。

恒泰堡

俗称白坂足,为静升村张氏家族于明万历后期所建,位于村西端关帝庙身后之山梁上,惜堡墙已毁,堡门无存,只有宅院几处,古风犹存。

凝固堡

俗称小堡子,明万历年间由静升西王氏家族创建。位于村西肥家沟与东沟间的山梁上,占地总面积8000平方米。该堡依山就势,“形势峻巍,风气环聚”,呈不规则形,分为上下两堡,上堡围于下堡之内,呈“回”字型布局,周边悬崖峭壁之上围以土墙,设有三道堡门,分别位于东向、西南向和南向,今西南向堡门已坍塌,东向堡门占地面积19.6平方米,门顶砖刻“凝固”匾额尚存。坡下有专供看堡人居住的阍舍院、马草房等设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西王氏十五世候选州同王寅德因堡子剥落非止一处,目击心伤,于是捐金大修上堡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西王氏族人于原上堡门坡下扩建凝固堡下堡,数处宅院一线排开,周筑堡墙,并建土派祠堂于内。有趣的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在李自成起义军的节节胜利中,朱明皇室辅国中尉朱充炆从霍州逃亡静升,藏匿于凝固堡,留下了一座建在子午方向的院落,至今尚存。凝固堡历经明清两代修建,上下合一,凝而固之,形成独特的堡内堡布局。

崇宁堡

俗称西堡子,位于静升村西部最高处,与凝固堡建于同一山梁。其建筑规模宏大,具备了完整意义上的古堡形制,建筑意向被喻为“虎卧西阙”的院落布局,创建于清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城堡整体呈长方形,堡内共有院落32座,房屋960间,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其总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底蕴厚重,具有明代风格。据《创建崇宁堡碑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西王氏家族十五世监生王宪云与十六世中宪大夫王文焕为族人安身计,倡议在村西御侮防患之胜地建堡,族人众皆响应,鉴于事大工弘,族人公推王宪云、王文焕总理其事,王体直、王文灿、王心信、王望云、王凌云、王亦天为督工总纠首,由于族人同心协力,共襄此事,终于如愿以偿。共耗银5万两。

崇宁堡建筑群具有有效的防御功能,堡墙高大坚实,底宽10米,上宽4.1米,高16—18米不等,内外全用青砖浆砌,中间用胶质土夯实。主堡门开在南堡墙正中,占地面积45.5平方米,坐北朝南,堡门共分二层,一层中设砖券门洞,有匾曰“崇宁”;上层建木构门楼,面宽三间,进深三椽,角檐硬山顶,四檩前出廊式构架。堡门内两侧有大小不等的藏兵洞6孔,东堡门北段有藏兵洞15孔,共57米长。南堡门外和东堡门内各建有照壁1座。堡内皆为四合院布局,建筑方正对称,格局协调,南北主道北端堡墙中央建有真武阁。嘉庆十三年(1808年)族人对堡墙又进行了补修。2004年以来,先后由民营企业家张维勤、吴靖宇出巨资进行修复开发。

恒贞堡

俗称红门堡,位于静升村道左沟与肥家沟之间的山梁上,由西王氏十五世王梦鹏、王梦简支系创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年),历时54年。恒贞堡是一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堡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39米,最高处达28米,总面积25000平方米,堡内共有大小院落88幢,房屋776间。恒贞堡建筑群的基本特点有五:一是阖族建堡,人多势众,团结一心,便于防范。建筑布局为“王”字造型,既有天地人三横一竖沟通引福致祥的含义,又有训戒子孙世守祖业的教化之意。二是东西等高布局,四甲院落前低后高,逐甲上升,每甲之间高差5米,形成依山建堡、随形就势、波澜起伏之态势。三是其建筑装饰,粗犷中有缜细,古朴中蕴典雅,图案简练,寓意深邃,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有儒有道,有文有武,有祥禽瑞兽,有历史人物,地域装饰风味浓厚,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建筑群的各个角落。四是突破前庭后寢之常规,顶甲花园建在宅区前面,成前园后室之格局。五是建筑规制档次有差别,建筑分中宪大夫、奉直大夫、州司马及诸生四等。尤其是五品以上官员的住宅进深均为二进或四进四合院,分东中西三路,前堂后室,功能齐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整座城堡三个出口处,分别开在东、南、西三个方位,南堡门为正门,设前后两道大门,堡门楼上悬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桂月恒贞堡族人同立的牌匾“阖堡同宗”。堡门外设有八字型大照壁,正面是石雕封侯挂印,路路畅通,两边石刻七绝两首。照壁背面是砖雕麒麟,配以法螺、书卷、珊瑚、方舟、如意、祥云、灵芝,称之为七珍麒麟图,集儒、道、释吉祥物于一体,构图简洁大方。在建筑意象上被喻为“青龙升腾”。1998年灵石县人民政府修复并对外开放;2006年5月25日以王家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拱极堡

俗称下南堡,清乾隆十四年至十八年(1749—1753年)由西王氏家族十六世王方章、王清喜等13户共建于静升村南平坦处,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该堡亦为规则的全封闭矩形城堡式建筑群。北堡墙一丈铺底,南面九尺,东面八尺,西面七尺,堡门开在北面中央,占地面积30.4平方米。堡门外对一壁,外屏井臼。堡内南北马道宽一丈,东西巷宽九尺,独南墙根底东西马道宽一丈三尺,东安碾一盘,西凿井一口。堡内宅院共12座,每座均为三进跨院,分三甲而建,均为南北长十三丈,东西宽则五丈三至五丈六不等。整座堡子的布局也呈“王”字造型,拱极堡象征“麟吐玉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进行大的修葺。

和义堡

俗称东南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西王氏十六世贡生王廷璋“延众相商”、“竭志经营”而建,位于静升村东南平坦处。该堡占地面积49700平方米,共有院落50座,为静升八座城堡中最大的一组建筑群。整座城堡布局呈龟背纹式,合理有序,内设水井四口,为安全计,独设西堡门一座,堡门占地面积56平方米,下层为砖券门洞,堡门内甬道南设有阍舍,以司启闭。堡门有楹联一副云:“和气极东南斗子魁利开胜地,义取争磊礼行人讲让乐光天。”堡门楼上内侧为砖券窑洞一间,内为无梁殿形式,设有药王阁,塑有唐医学家孙思邈像。堡门外设有重门瓮城,高与堡门同,堡顶建战棚,瓮门开在侧面,以增强防卫功能。相传尧王巡视部落时曾于此停车休息,故此地又称“尧车地”,和义堡象征为“龟拉尧车”,即堡门瓮城为龟头,四角楼为龟足,堡内巷通为龟纹,寓天下太平,长治久安。

视履堡

俗称高家崖,位于道左沟东山梁上,清嘉庆元年至嘉庆十六年(1796—1811年),由西王氏十七世刑部山东司郎中王汝聪、布政司理问王汝成兄弟俩创建,为西王氏家族最后修建的一组大型建筑群。该堡占地面积达19572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在建筑风格上特点有三:一是依山建堡,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鳞次栉比,层楼迭院,错落有致。建筑借地势的高下,使平面空间结构立体化,地势则借建筑的韵律而生气势;二是堡墙高筑,四门俱全,由四道封闭圈组成的、自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多进庭院建筑,丰富了封闭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功能。主体建筑严格按照封建典章制度规定的等级品位建造,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差别及文人士大夫的意识和理想;三是气势雄伟,功能齐全,布局以南北中轴为主线,左右对称,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厅堂楼阁,各异其宜。书院、花院、厨院、围院成龙配套。石雕、木雕、砖雕,题材众多,内容丰富,雕法娴熟,技艺精湛,为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的典范。主体院落均为三进式四合院,均设有祭祖堂和绣楼。各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套院、门内套门的迷宫式感觉。仅前后左右上下相同的大小院门就有65道之多。视履堡象征为“凤凰翔舞”。1997年灵石县人民政府修复并对外开放;2006年5月25日作为王家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恒贞堡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永盛堡

位于旌介村北的关帝庙西北侧,创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该堡四周土筑围墙,高达6米,堡南向建砖券堡门,堡内建有6座宅院,水井一口。概因明代“流寇入其境界,杀人如麻,血流漂杵,妻子已掠,牲畜尽无,屋室烧毁,田园荒芜。有张元科、张希令等各输资财联合创建。”不惟时人课得以安生,今人亦一直居住于此。

西宁堡

俗称西堡子,位于旌介村之西处,创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该堡垣墉坚固,门户严密,堡墙高达8米,顶部宽1米,上有大青砖覆盖,有堡门二,如城门。然南门南向,外则东出。民国十六年(1927年)居民张珍堂捐资重修,“上覆以楼,以便了望,旁筑阍舍,以司启闭,于是管钥严而居民可以高枕无忧矣”。堡内共有8座院落,建筑考究,石碾、石磨、水井一应俱全。堡门上有石额“迎紫气”。

当中堡

位于旌介村西宁堡东侧,建于明末,占地6500平方米。因该堡位于西宁堡与永盛堡之间,故名。当中堡四周筑有围墙,高达6米,上有青砖覆盖,南向建有砖券堡门,堡内中为甬道,直通后排三宅大院,东西两侧为花园、场院,场院西又有宅院一座。多数宅院均建有地下窑洞,用以避难藏物。

坡堡子

位于旌介村东部的朝阳庵西面,因所处地形在斜坡上,故名,占地约2500平方米。相传范氏家族早在金代已入居该村,堡子修于何时,不可考。据考该堡四筑堡墙,设施齐备,现除有一个高大的土墩外,其余踪迹全无。

仁和堡

俗称东堡子,位于旌介村东的高家圪塔、旌介遗址西侧,为本村制高点,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总占地约7300平方米。据碑记载“旌介石氏家族买到城中二甲王兴和原地一十一亩,价银一十五两整。”石氏家族在这些地上新建此堡。该堡墙高6米,底宽3米,顶宽1米许,青砖盖顶,四周为4米见方的土墩墙。南设砖券堡门,堡门上置有堡门楼,堡内居民大可无忧。

杨家堡

位于集广村之东北岭,由村中耆老何天民与张国本、何应民、何一诚、张朝德等兴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后不知因何名杨家堡。该堡分为内堡和外堡两部分,呈“凸”字造形。近“凸”字上部者居北为内堡,俗称“堡子”,近“凸”字下部者居南为外堡,俗称“栅子”。内堡正南中间有一门与外堡相通,外堡东西两边靠近内堡之处,各设堡门一个,通往堡外,有“东栅门”、“西栅门”之称。其内堡南北纵深86米,北宽55米,南宽62米,呈梯形状,外堡南北纵深46米,北宽78米,南宽86米,亦呈梯形状。及至清顺治六年(1649年)时该堡“垣墙圮坏,似非昔比”。于是村人耆宾杨起麟、生员何其睿等25人对堡墙进行了修缮,且“复增东西悬楼二间,门楼三楹,栅外迭台二座,坚壁固守,始终无怠”。

望岭堡

位于集广村正北最高处,为杨氏家族创建于清乾隆中叶,族人掘土夯墙,修筑堡墙,挖掘水井,建筑房舍,堡人得以保卫治安以防不虞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纠首从九品杨希望等7人募银补修了堡墙;迤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已“风雨剥落,围墙塌毁者几乎殆尽”。有杨清禄、杨德鸿和杨润珄热心公益,募化银洋,“重筑围墙,改修门楼,新建门房令守门人栖也,止开合,较为便宜。”

尹障堡

俗称旧堡子,位于尹方村西,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该堡四周悬崖峭壁,西临椒仲沟水,隔沟与苏溪村相望。古人有“十里长溪尺五天”“一线路从溪上转”和“赤壁景差肖”之说,可见其形势之险峻。尹障堡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150米,四周堡墙高约7米左右,堡门开在堡南,坐北朝南,东西长23.7米,南北宽9米,占地面积213.3平方米。共分二层,下层为砖券门洞,门额为青石阴刻“尹障”。二层建木构门楼,三檩穿廊式。内供白衣菩萨,门楼宏伟壮观,雕刻细腻惊人。堡内布局合理,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堡内东北角建有六孔砖窑为二层楼,为堡内制高点,有专人居住看守门户。1938年3月曾被日本侵略军烧毁部分院落,现堡墙已残损。

翟家堡

位于尹方村正北,建于清代,为翟氏家族创建并独居之地。该堡坐北朝南,三面筑堡墙,南向敞开,藏风聚气,负阴抱阳,堡内地平线高出其他居民区地面约8米,堡墙高约8米,堡子长、宽仅为60米,呈正方形,总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整座堡内共有院落5所,北面3座院落占足东西,南向分散两座院落,奇怪的是南向西院自古以来一直称为书房院,却一直没有人入住。堡门筑在堡子西南角,为砖券瓮门,堡门一关,防卫森严。

祁家堡

位于尹方村西椒仲沟口,东处数丈悬崖峭壁之下,为祁氏家族创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现存为清代建筑。该堡坐北朝南,南北长120米,东西宽40米,夯土堡墙,墙体底宽2米,上宽1米,高7米,堡内建有土窑洞院落4处,水井1口。其余空地均植各种果树,有祁家堡果园之称。堡门设于堡南,堡门东西长6.6米,南北宽6.6米,占地面积43.6平方米,为二层结构,下层为砖券门洞,南北走向,洞长3.3米,宽7.5米,门额题“环山带水”。上层为砖木结构房屋,三檩穿廊式,内供有子孙娘娘,旧时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附近老百姓均来朝拜,现门窗已毁坏不存。

新堡子

位于尹方村西,东接尹障堡,西临椒仲沟,地势险峻,为防匪寇,四周筑堡墙,墙体高达20米,堡南筑堡门一座,现已拆毁,堡墙也已残缺。

九凤朝阳堡

位于椒仲村最高处。创建年代不详,据堡墙夯土层厚度推断应为清代建筑。堡址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50米,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堡墙夯筑,最高处约8米,底宽约3.5米,顶宽0.8米。堡内建筑坐北朝南,现存砖窑2排。堡门设在西堡墙中心处,为砖砌拱券形,门洞高3.8米,宽2米,深3.5米。

除以上堡子外,在苏溪村还有大小二堡子,均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之前;在南浦村之山头上建有“南堡”,惜除有一部分夯土墩外,无任何踪迹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