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6759200000001

第1章 他叔爷爷很牛

在河南项城,提起袁家,人们往往都会羡慕称赞。这一切,都和一个姓郭的女人有关。

郭氏是淮宁(即今淮阳县)人,出生于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当时,与淮宁隔河相望的项城,有一个叫袁九芝的私塾先生,家里光景普通,但因为有学问,加上为人清正刚直,在十里八乡很赢得了一些好名声,就连郭氏的父亲郭如珽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袁老先生有一个儿子,叫袁耀东,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家教甚严。长大了后,为了生活,他一边读书,一边也开始教书育人。袁耀东天资不错,运气也好,参加县试、府试、院试,接连过关,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着实光耀了袁家的门楣。

当时有句俗话,“秀才是宰相的根苗”,袁耀东既中了秀才,前途自是被广泛看好,上门提亲者踏破了门槛。

那会儿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面对众多妙龄少女的庚帖,当事人袁耀东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直到父亲选定了淮宁郭家之女郭氏,他才有机会赞一声:“好!”至于好在哪儿?连面都没见过,他如何知道?

袁老先生万万没想到,他钦定的儿媳妇刚刚过门不久,自己就得了一场大病,最后竟告不治,一命呜呼。袁家人不多,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是就有不喜欢郭氏的家人在背后搬弄是非,说老爷子之死,完全是新媳妇带来的霉运。

这是没处讲理的事,郭氏(官名已是袁郭氏)大家闺秀出身,也不会泼妇骂街。好在她修养好,懒得计较太多,和老公一商量,两人就搬出大家庭自立了门户——郭氏和老公,从此站起来了!

不过站是站起来了,家境却委实堪忧。袁家本就不富裕,袁耀东两口子出来之后,小家庭的生活更显清贫。还好郭氏是个优秀的富二代,忍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不仅从不抱怨,更把所有家务大包大揽,只鼓励老公好好读书,再接再厉,中个举人给大家看看!

中举人谈何容易?虽然秀才是宰相的根苗,而且只要考中秀才,立马就能进入食利阶层,享受免除差役徭役、见县官不用下跪磕头只需鞠躬行礼、犯没犯错误县官都不能打板子等等特权,但秀才毕竟只是秀才,虽然难考,但在士大夫阶层里却不过处于最低端,还没有资格做官。但中了举人可就厉害了,不仅有了做官的资格,更有参加会试博取进士出身堂堂正正做官的机会,这是历朝历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际遇。

这当然很不容易,袁耀东屡试不中原也在情理之中。不中归不中,袁耀东倒真是没虚度光阴,教书兼勤学之余,忙里偷闲也生下了五个孩子:长子袁树三,次子袁甲三,第三子袁凤三,第四子袁重三,还有个女儿自然就叫袁氏。

可怜袁家经济收入只靠袁耀东教书的那一份薪水,虽然中秀才后皇恩浩荡免掉了各种苛捐杂税,可凭空多了五个儿女,生活就越发窘迫起来。郭氏依然不抱怨,辞掉了家中唯一的一个仆人,凭着勤劳肯干,照样把家务经营得井井有条,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袁耀东为中举而用功过度,加上屡试不中心情烦闷,久而久之,居然积劳成疾,不幸染上了痨病——也就是肺结核。痨病在当时属于不治之症,所以虽然郭氏变卖了几乎所有陪嫁来的金银首饰为老公延医买药,袁耀东最终还是不治身亡,享年仅40岁。

这下子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自然又有话说了,不再年轻的郭氏,已经没有心思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只是把几个儿子召集到袁耀东的灵牌前,拿着教鞭训话:“你们谁不发奋读书,谁就不是袁家的儿子!”此时跪在地上的几个孩子,袁树三14岁,袁甲三10岁,袁凤三5岁,袁重三只有3岁。他们此时还不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但母亲的教诲,他们懂。

自此勤劳家事之外,郭氏免不了会时不时向娘家求助,日子就这么辛苦地过着。直到有一天,袁树三中了秀才,接着袁甲三也金榜题名,而且哥儿俩在考试中都名列前茅,成为廪生。廪生是秀才中的出类拔萃者,有特殊的待遇:除了不交税不磕头不挨板子之外,还按月由官府供给一定粮食。袁家的苦日子这下总算是熬到了头。

哥儿俩中秀才后便开始征战乡试考场。袁树三身为长子,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家庭事务上,以至于没考中举人,后来也只当了个陈留县教育局代理局长,正式官称是“署理训导,兼涉教谕事宜”。

老三袁凤三同样一再考不中举人,郭老太太大概是认为他天分有限,便让他死了这条心,决定为他捐个官当。捐官,就是花钱买官,在当时是合法的事情,大体上有钱人都爱干,主要是买个身份,一般来说很难补上实缺。

捐官需要钱,当时袁家经济刚开始好转,还远谈不上富裕。郭老太太一个人拿不出足够的钱,便将全家人召到一起商量。在母亲多年来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儿子不仅孝顺,而且彼此间非常团结,听说要给老三捐官,两个哥哥树三、甲三当即响应,慷慨解囊。奈何钱还是不够,大嫂王氏、二嫂陈氏便纷纷取出自己的首饰,拿到当铺去当掉,这样袁凤三总算捐上个禹州训导,只是终其一生也没能补上缺。

老四袁重三运气更差一些,他连秀才都没考上,偏偏给老三捐官之后,家里已经没有能力再为他解决官位问题。不过他并不气馁,努力经商,竟也搏出了一大片天空。

考试方面,老二袁甲三开始也不顺,和父亲一样,一考不中再考不中,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苦心人天不负,在道光十四年(1834)的乡试中,袁甲三终于傲然中举,这一年他29岁。

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第二年袁甲三赴京参加会试,居然一下子就中了进士,并被授职为礼部主事,是个正六品的官。袁甲三工作兢兢业业,官升得也平平稳稳,后来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来到礼部担任左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因为他和袁甲三两人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热衷于探讨格物致知的理学,探讨来探讨去,两个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一个这么有力量的朋友,加上袁甲三自己本身也能干,他的仕途自然更加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往上升着,到1850年,他已经升到了江南道监察御史,兼兵科给事中。就在这一年,喜讯传来,袁甲三的大儿子袁保恒也中了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袁家的门第显得更加清华风雅。

紧接着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腐败的清朝政府挡不住农民起义军的锋芒,洪秀全、杨秀清等很快就占领了江南,定都南京,清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853年,因母丧在湖南老家丁忧守制的曾国藩响应朝廷的号召,拉起一票人马办起了团练,此即为后来名噪一时的湘军。袁甲三不为人后,上奏折请缨杀敌,道光皇帝愉快接受了这个请求,派他前往皖北帮办团练,防剿捻军。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袁甲三上战场后,他的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侄子袁保庆纷纷跟随,一时间袁氏家族声名鹊起,很有点当年杨家将的意思。

这里我们需要单独说一下袁保庆,因为他将是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在1852年考中举人,次年参加进士考试,初试未中,本来想再接着考的,谁知太平天国如火如荼,朝廷很是烦恼,眼看连江山社稷都危在旦夕,哪里还有心情搞考试这些文绉绉的东西?干脆就把科举给暂停了。上进无门,袁保庆索性跟着叔父从军,很立了些战功。因为能打硬仗,后来袁保庆被督办河南团练大臣、也算是他儿女亲家的毛昶熙借调回河南老家,负责组织训练各州县的团练武装,主要是对付活跃在当地的捻军。

1858年,捻军一个叫王庭桢的首领带兵占领了项城近郊的新兴集、尚店等地,锋芒直指项城。此时袁家的当家人依然是郭老夫人,具体主事的则是袁重三。袁重三很有经济头脑,经他悉心打理,袁家此时已经成了项城首富,是捻军的重点目标。

袁重三的主要助手是大哥袁树三的长子袁保中,也就是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读书不行,参加过两次府试都没考上秀才,干脆捐了个同知的官衔,踏踏实实地帮着袁重三打理家务和生意。

现在眼看着捻军要来捣乱,袁重三、袁保中叔侄俩赶紧找到郭老夫人,三个人一商量,决定尽快搬家。

大户人家搬家是大事,马虎不得。袁重三请来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宽五爷。宽五爷到袁氏祖坟仔细查看后,不由得肃然起敬,只顾得上说:“贵不可言,贵不可言!”等定下心来,才悄悄告诉袁重三:“您老需要选一个大吉的阳宅,以应此阴宅,如此,日后必定大富大贵。”至于能大富大贵到什么程度,老先生意味深长地回了一句:“天机不可泄露。”

宽五爷很用心,一番勘察之后,帮着选定了项城张营东面20里处的石腰寨,此处不仅风水好,更易守难攻,很得袁家的喜欢。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袁家在此建成了一座大堡寨,命名为“袁寨”。

当时战乱频仍,河南一带这种自卫式的大堡寨相当普及,仅项城一地就有170多处,袁寨是其中最大也最有名的一个。

整个袁寨,占地270亩,共有各式建筑248间,由1800多米的寨墙围绕而成,寨墙高达10米以上,坚固无比,并配有6座炮楼,外面还挖了三道护城河。袁家男女老少50多口,加上佣人家丁以及佃户共200多人住在里面,无论主仆,所有男丁都配有刀枪,小股的匪徒根本就不敢来骚扰。遇有大队捻军前来,周围的各个大堡寨都会按照约定彼此策应,群起而攻之。由袁家牵头、联合当地富家大户组织的一支地方团练武装,更是身先士卒,着着实实地确保了一方的平安。

回过头再说袁甲三,他打仗英勇而又不乏韬略,就这么打着打着,到1859年已经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并实授漕运总督,官居一品了。

就在这一年的9月16日,袁树三的长子袁保中夫妇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因为袁甲三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率军攻陷了临淮关,故世字辈的袁老四被命名为世凯,字慰庭。袁保中先后有两个太太,都姓刘,袁世凯是小刘太太所生。刚出生的时候,小刘太太奶水不够,正好弟弟保庆的夫人牛氏前不久生了个儿子,还在哺乳期,袁家弟兄之间感情一向很好,于是袁世凯就被交给了牛夫人喂养。

奇怪的是,两个小孩子一起喂养,没过多久,牛氏的亲生儿子居然病死了,袁世凯倒是越长越健康。

袁世凯2岁的时候,也就是1861年底,袁甲三攻占捻军坚守三年的定远县城之后不久,却因寿州失陷,刚刚卸任的安徽巡抚翁同书遭到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痛劾。袁甲三牵涉其中,多亏老朋友曾国藩暗中回护,朝廷才没有太为难他,只是批准了他回籍养病的请求。

袁甲三回老家后,住在陈州的家中,养病期间,有捻军来犯。此时袁甲三的病已非常严重,但他在病榻上依然坚持向陈州守将传授破敌之计,结果捻军两次进攻都没有成功。1863年6月24日,袁甲三病故,享年57岁,同治皇帝赐谥号“端敏”,袁家因此尊称其为“端敏公”。

就在这一年,袁保庆攻陷项城尚店,将俘虏的千余捻军悉数杀光,一点不比他叔叔袁甲三仁慈。与此同时,袁重三和袁保中叔侄俩率领团练武装协助清兵攻陷西芦镇,同样是大开杀戒。

袁世凯显然是遗传了家族嗜杀的基因,又是在刀光剑影的环境里成长着,以至于他胆子特别大。据说5岁那年,有一次捻军进攻袁寨,城外厮杀得极为激烈,还是小孩的袁世凯居然一个人悄悄跑到了城楼上面,镇定自若、饶有兴味地观赏着下面你死我活的战斗,差点没把旁边的大人吓个半死。

也就是这次事情发生不久,袁世凯迎来了一次命运的转折——他被过继给了叔叔袁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