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6758900000045

第45章 导读

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应对和决策时,往往会走向崩溃。而发生在索马里和卢旺达等地的悲剧,也警醒着我们,即便拥有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当今社会,一旦决策错误,也很可能会堕入灾难性的后果之中。

———(美)贾雷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2009年3月24日,我给清华大学几个院系的本科生上了一堂课,题目是“气候变化与发展”。那次课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教授开设的《国情与发展》课程的一部分,也是我离开清华园之前讲的最后一堂课,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那次课上,为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些灾难题材的大片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中,就有著名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的《后天》,托尼·米切尔的《水啸雾都》。我告诉他们,“Global w arming is global w arning”(全球变暖即全球警报)。当我问在座的同学是否看过这些影片时,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说看过。并且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还有同学讲起这几部影片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杜撰的,哪些与科学原理不符以及影片揭示什么问题,等等。同学们对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危机的了解令我吃惊,我同时也感到非常欣慰。

电影《后天》是第一部以气候变化为题材的灾难大片,讲述是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气候灾难在人们还没时间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征兆,大量的恶劣天气产生,而政府却没有应对这样的巨大灾难的经验。

2009年11月上映的《2012》则是艾默里克的又一灾难题材的巨制。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 2012 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我不知道艾默里克把电影的名字叫做《2012》是否另有所指。因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就将到期。这部影片选择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公映,显然另有深意。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被国际组织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由于与会各方分歧太大而没有实现达成减排协议的目的。最后,还是在中国等国的努力下达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政治协议。就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际,欧美地区突遭暴雪寒流袭击,一时间交通堵塞,航班延误,华盛顿联邦政府竟然停止办公,多国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惨相。此前,“千年一遇”的洪水袭击了英国。异常天气的频繁出现不断地给人们敲响警钟: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未来。

会议结束以后,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哥本哈根:谁赢谁输?》,评出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三大赢家和三大输家。据说中国“凭借高超的谈判技巧”促成了一个“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协议,成为赢家之一。“怀疑论者”和“丹麦经济”也成为赢家。而输家是“地球”、“可再生能源公司”和“碳交易商”。

但在笔者看来,哥本哈根会议上没有赢家。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个是各国的减排目标;另一个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安排。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减排目标和援助安排也就无从谈起。在关键问题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有国家都是输家。被世界各国寄予厚望,又有数以万计的参与者,哥本哈根会议最后是这样一个结局,不仅令人失望,更令人悲伤。尽管,很多人在会前就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果。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环境问题,它事关人类的生存,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生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它事关人类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它事关国家主权和全球治理,特别是大国对新的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和制定权;作为一个道义问题,它事关发展伦理和价值观,特别是世界各国如何认识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以及对“人类去向何处”的认识。

而所有的问题都要在国际政治的谈判桌上解决。争论、交易、阴谋、斗争,人类社会缺乏合作的劣根性在聚光灯下暴露无遗。“共同”的问题遭遇到了“分裂”的世界,整体的利益被分割为民族国家不同的利益诉求。

小岛国斐济的代表泪洒会场。然而,哥本哈根不相信眼泪。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正在加剧、加速,所有人都身处其中并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本不应该为气候变化负责的脆弱国家,他们正在面临“灭顶之灾”。

可悲的是,迄今为止,在缺乏世界政府的前提下,人类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一挑战巨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全球问题”的办法。

哥本哈根会议的会徽是一团网状结构的线,它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整体,处处充满了联系。世界各国,无论大还是小,无论受影响的程度深还是浅,每个国家都无法逃避。既然气候变化关乎大家,那么人人都有责任。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团乱麻。解决的办法是“快刀斩乱麻”!在这种复杂而又牵涉各方利益的问题面前,大国政治家的妥协是拯救世界的唯一出路。仅仅依靠技术官僚在谈判桌上争取所谓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尽管他们非常尽职尽责。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大国领袖们有必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框架、原则和方式。笔者希望大国政治家们不要看到这样一种场景:若干年后,人们对今天的政治家的评论是中国那句古话———“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