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6758900000026

第26章 支付能力与石油危机

2006年7月5日,国际油价再次跃上每桶75美元的高位,又一次加重了人们的担忧。

油价高涨和石油危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跨过这惊险的一跳可能就在一夜之间。会不会发生石油危机,要看三个决定因素:第一,石油供应是否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第二,石油消费国是否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第三,石油的名义价格如何。

历史上之前两次石油危机都源于石油供应短缺。1973—1974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石油输出国组织,特别是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禁运、减产、提价”等集体行动,造成供应短缺。1978—1979年,即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前期,伊朗革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国际油价在 1979 年上涨了一倍。到了后期,即 1980—1981年,两伊战争又引起石油供应紧张。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启动紧急机制,西方石油消费国采取集体行动,国际油价迅速回落。

2006年的国际油价的上涨,主要是经济增长导致需求增加以及弱势美元格局的产物,而不是源于供给短缺。对局部地区局势动荡的担心,则是引起油价波动的一个次要因素。

国际油价高涨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支付能力。所谓支付能力,是指石油消费国弥补石油贸易逆差的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如果一些石油进口国的贸易盈余不足以弥补石油贸易逆差,出现支付能力问题,就可能造成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美元循环的中止。如果这些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借贷以维持其石油贸易的支付能力,又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值得庆幸的是,当前世界各国经常项目赤字状况与前几次石油危机时期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中的石油消费国,经常项目赤字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较小;发达国家中,除美国以外,经常项目账户都有相当数量的盈余。而美国虽然债务庞大,但信用程度较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需求大国,中国正在以其强大的支付能力为世界承担高油价的部分成本。中国拥有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不存在支付能力不足问题,而外汇储备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回流到了美国市场,支持了美元的正常循环,防止了石油危机的发生。可以说,中国以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支付能力,为国际石油贸易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的高油价与弱势美元相辅相成。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按照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国际油价要达到每桶80~90美元才相当于历史的最高点。而即使达到每桶80~90美元的名义价格,由于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能源的加快开发,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没有过去那么大。

不过,油价持续走高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国际能源协调与合作,维持合理油价,保证世界经济“血脉”畅通,肯定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