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6757900000038

第38章 三晋老宅可识多少

明代的经济政策对河东盐商和泽潞冶铁商人最为有利,明代晋商的代表当属晋南盐商和泽潞铁商。清代以旅蒙商人和票号商人最为风光,清代山西富商大多是集中在晋中一带的票商和贸易商人。这些大商人曾经都建筑了豪华富丽的大宅子。由于经历了明末清初一系列战争的破坏,现存的山西明代宅院较少,而保存较完整的大多是清代山西商人的豪宅,如清代金融中心祁县、太谷、平遥几县,交通沿线上的阳泉、介休、灵石、襄汾等地,除了对外开放的几处宅院群落之外,还有许多散落的老宅院,有些甚至藏在深闺人未识,有待进一步认识和开发。

明代山西的盐铁商人最为活跃,遗憾的是,他们当年的大宅子在兵燹战火和社会动荡中化为乌有。蒲州(今山西永济)范世逵一家,是明代以农商为业的蒲州富户。范世逵(1498—1557),少年远走他乡经商,为人干练精明,他准确把握了输粮换引(盐引)的机会,赴关陇(函谷关以西、陇山以东一带),到皋兰(今甘肃兰州),往来张掖、酒泉、姑臧(今甘肃武威)之间,经营粮草,换取盐引。范世逵经商中遵循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之最基本办法,看准时机,或囤积,或购进,或售卖,生意越做越大,数年内获取厚利,成为名扬西北的大商人。

两淮盐商祭酒杨继美(1530—1591),山西代州振武卫人。他以祖上所遗数千两银作为资本,经营盐业于两淮引地。明代淮盐产销量最大,行盐地区最广,包括安徽、江苏、江西、湖广、陕甘、宁夏、辽东、山西等省区,而杨继美出任盐商祭酒,这是一个由盐商推举的行业首脑人物,表明两淮盐商对其经商业绩的高度认可。蒲州张氏、王氏家族是明代山西最显赫的官商家族。张氏先世原居解州盐池之南,后迁至蒲州,至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张允龄成为当地富户。其长子张四维在嘉靖年间(1522—1566)考中进士,历任编修、学士、尚书及内阁首辅等职。三子张四教随张允龄经营盐业,服贾远游,历汴泗,下江淮,晚年成为盐商大户,家族资产剧增。张氏一族业盐、仕宦者颇多,且通过与政界及姻亲的联系,在商海独占鳌头。王氏一族也是业盐世家,王瑶父王馨曾官河南邓州学正,王瑶累试不第,弃儒从商。王瑶有子名叫王崇古,为嘉靖进士,历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等要职,王崇古的姐姐即上面所提张四维的母亲。王瑶的哥哥王现也是有名的大商人,业商40年,活动范围西至临洮、张掖,南至巴蜀、吴越,中原称富。类似的一些山西大商家,如何会不留宅院呢?

介休张兰镇张原村范家是明末发迹的山西富商。范氏以范毓时最为兴盛,范毓祖父范永斗,明末到张家口贸易,频繁进出辽东,成为关外八大商之一。香奇香奇入清以来,范家步入皇商之途,受封注册为官方铜商和盐商,继续经营边疆贸易,并深入内地市场,经营绸布茶粮买卖。从康熙到乾隆初年,范氏家族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均有很大发展。在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时,范氏不避艰险,运送军粮,为清军输送军粮百万石,并出私财支援前线清军,在大清王朝的统一大业中功勋卓著。仅一次拆私产助军饷,范氏出资就达几百万两白银。范家承担政府采买贩运洋铜业务,拥有的运铜船就有六七只,获利巨大。范氏在长芦、河东盐区的资本也相当可观,乾隆二十年(1755)时统计,范氏的盐业资本多达百余万两。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范氏破产前的清单上看,范氏当时在直隶、河南两省所属的20余州县遍设盐店、当铺和房地产业。家道中落,世事变迁,一个曾经声名显赫、资产巨大的家族,并没有特别像样的建筑宅第留给后世,这也是一桩憾事。

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亢氏是明清山西的又一大经商家族。亢氏发迹于清初,衰落于清末,是商业、土地兼营并蓄的大家族。乾隆《临汾县志》记载,亢氏家族的第一个发迹者为亢嗣鼎。这是一个盐商世家,康熙时期,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都以盐业致富,名传天下。史书记载说,这一南一北两个富商家族,享用奢靡,富比王侯。亢氏还是大典当商和粮商,在原籍平阳府和京城里,亢氏的当铺和粮店毗连,且都称雄一方。富有的亢氏家族,曾经大兴土木,修建屋舍,在原籍平阳府,亢氏“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亢氏家人对外宣称:“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百万。”亢氏初时资产千万,清末则积至数千万资产。一个曾经“宅第连云”的大家,今日难觅踪迹。

祁县渠氏,明初由上党地方迁至祁县,清代前中期开始发迹;乾隆年间(1736—1795)渠家在包头一带的经营已成规模;到了渠家15世——近代著名实业家渠本翘的曾祖父时,渠家已积累了万贯家财;在渠本翘的父亲渠源浈时,渠家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渠源浈是著名的三晋源票号财东,该票号创办于同治初年,本金30万两白银,后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立的分号达11处,最盛时渠氏票号的营业额达到六七百万两之巨。渠家“源”字辈上,除了组建并且经营百川通、三晋源、长盛川几大票号外,还经营着银钱汇兑业,并在各省设立茶盐店、钱庄、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各类商号。到了18世渠本翘,渠家的声望达到了鼎盛。家大业大势大,渠家的这些百年票号和商铺建筑,今天在祁县城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位于祁县城段家巷北口的长裕川茶庄,俨然是渠家的又一座城堡。拱形大门坐东朝西,门宽近4米,高6米,上有阁楼。长裕川茶庄的石雕最为精致,门窗、门楣的框架全部用石雕砌筑,将平安如意、三阳开泰、六合通顺之类的寓意镂空雕刻成美丽的图案,既有装饰作用,也不乏教化功能。

祁县乔氏是闻名山西、内蒙古的风云商家。几百年来,包头盛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乔氏依托复字号向国内各大中城市发展,先后在北京、天津以及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许多商埠设立了乔氏商号。光绪十年(1884),乔家增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两个票号在全国又设立分号20多家,西至西安、兰州,东至南京、上海、杭州,北至张家口、归化、包头,东北至沈阳等地,均有乔姓商号、票号。清朝末年,乔氏在全国各地的票号、钱庄、当铺、粮店达到200多处,流动资金在700万—1000万两。如果将土地、房屋这些固定财产合并计算,乔氏当年的资产值应有上千万两之巨。财产增加了,与上层的交往也变得频繁了许多,光绪年间(1875—1908),历任陕甘总督、山西巡抚和有关的道员们,几乎都与乔家有一些往来。世纪之交的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被迫西逃,途经山西时,乔氏做到了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行宫设在乔家的大德通总号,同时还借给清廷白银40万两,以舒缓“圣驾”的困窘。此后,清朝政府对乔家也给予关照,巡抚丁宝铨将“福种琅嬛”匾额赐给乔氏。在乔家堡的几进院子里,“福种琅嬛”、“光前裕后”的匾额高高在上,似乎还在讲述乔家几百年的光荣,讲述乔家几个世纪不衰的故事。

介休侯氏是清代山西的又一个大富商家族。侯氏从康熙年间(1662—1722)发展,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便成了有商号数十家、资产达数百万两的大族。当时在平遥城里的侯家商号就有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在介休张兰镇上有义顺恒、中义永,在晋南的运城有六来信等商号。这些商号大多是杂货绸布店和茶庄、钱铺。道光年间(1821—1850),侯家一位叫侯庆来的人,将其在平遥开设的商号都易名为带有“蔚”字号的商号,即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等商号。适应时代的要求,侯庆来将蔚字商号改组成票号,又经过一位叫侯荫昌的后人的努力,蔚字号成为清代中后期国内最著名的商号之一,日后成为山西票号的龙头老大。道光十四年(1834)蔚泰厚由绸布庄改组为票号时,首任经理就是日升昌票号过来的毛鸿翙,毛鸿翙来到蔚字号以后,竭尽全力与日升昌一争高下,并迅速将侯家另外三个“蔚”字商号和天成亨布店一同改组为票号,票号事业蒸蒸日上,侯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经过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几十年的发展,蔚字号在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厦门、福州、南昌、长沙、常德、汉口、沙市、济南、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成都、重庆、兰州、肃州、西安、三原、迪化、广州、桂林、梧州、凉州、开封、周家口、道口、昆明、太原、运城、曲沃等几十个重要商埠城市设立了分庄。侯氏商号家族共有,族中总管经理钱物,并规定各门的花销额度。辛亥革命时期,侯家不少商号店铺在战火中被焚毁遭抢劫,到抗战期间,完全彻底垮掉了。

榆次常氏是清代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世家,留有规模宏大的建筑院落群。常氏从清中叶乾隆年间(1735—1795)起,以大德玉商号的名义,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道光六年(1826)增设大升玉商号,道光二十年(1840)增设大泉玉商号,同治五年(1866)增设大美玉商号,光绪五年(1879)增设独慎玉商号,形成了著名的常氏“玉”字联营商号。正如《山西外贸志》里的评说: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150多年,尤其是晚清年间在恰克图十几个较大的中国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是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据记载,光绪八年(1882)时,常氏在汉口的商号有12家:大昌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德玉、保和玉、慎德玉、大升玉、三和源、大通玉、大顺玉、泰和玉、独慎玉,其中的独慎玉商号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号。20世纪初,常家一些人转向投资近代家庭工业,在自家的院子里组建了敦义和蚕桑局和敦睦织布厂,从京津聘请技术人才,购得机器,率族中不习儒贾者进厂做工,人手不足时另募他人,产品销至晋中平遥、汾阳、交城、文水、祁县、太谷、徐沟等地。除此之外,常家还向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积极投资,保晋公司的第四任总经理就是常家14世常旭春。这是一个对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极有影响的富商家族,从车辋常家一条街上的数十栋院落里,依稀能够辨得当年常家不俗的经商业绩。

日升昌票号的财东是平遥县西达蒲村的李大全。李家经商始于雍正年间(1723—1735),开始是铜碌作坊,后来在县城西大街开设经销颜料的西裕成商号,经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的大发展,到李大全成年以后,执掌了家产。此时的西裕成颜料庄已成为平遥的第一大商号,在北京、汉口等地也设有分号。道光初年,李大全将西裕成颜料庄北京分号的经理雷履泰召回平遥,任西裕成总号经理。在雷履泰的建议和策划下,李大全毅然将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从西裕成颜料庄析出,新设日升昌票号,从此李家的银子随着票号业务的扩大滚滚而至。李大全本人设立票号不久去世,家业由长子李视箴接管,李视箴之后由弟弟李视听的儿子李典五管理。道光三十年(1850),在日升昌票号成立的二十六七年之后,李家在达蒲村花费巨资,修筑高楼广厦四处,每处都是三进的院落,高屋峻宇,前厅后厦,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正院以外有门房、厨房、账院,大门外的镇宅石狮、拴马桩、上马石等等,一应俱全。当地人就将这四座高大的院落称为“李家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对平遥古城进行鉴定时,认为平遥城是明清时期汉民族城池建筑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原有的城池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迄今为止我国仅有的两处被完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城之一。随着明代手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平遥城内作坊四起,商贾云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工艺水平的提高。清代中叶以后,平遥城里的票号典当业迅速兴起,更加丰富了城市建筑的内容,新兴的商家都在扩建具有更多功能、具有更强商业竞争力的店铺;凭借经商而发迹的人们,大兴土木,重振家园,城乡民居建筑的质量和档次因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华美宏大、匠心独运的建筑散落在繁华的市面上,遍及平遥城的大街小巷中,在明代城墙的护卫中,富商大贾的宅院林立,成为平遥古城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平遥城里现存的四合院达3797处,其中完好者有400多处。规模较大的十几处古宅老院,包括有日升昌票号第一任总经理雷履泰于道光年间(1821—1850)在城内上西门书院街的宅子,有西门外的冀氏在明清两朝几百年间陆续修建扩建的鲤鱼跃龙门院子,有天成亨票号首任总经理侯王宾在沙巷街的老院子,有侯王宾之子侯殿元的“七间七檩”宅,有与日升昌争辉的蔚盛长票号掌柜程遵濂的旧居,有清末民初平遥城里有名的“兴隆义”布庄、钱庄的东家赵大第的院子,有晚清平遥最有名气的文人王沛霖的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