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我心中的太行山:全国网络征文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6756500000053

第53章 太行儿女……

我的家乡地处太行山腹地,生我养我的小村落就依偎在大山怀抱。

这里,群山巍峨,峰峦叠嶂,雄险奇秀,形态各异。

村里,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来的先辈们,先是依倚茅庵、窝铺、土窑、石洞寄生。而后,靠着勤劳韧性的双手,择地而栖,挖山不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从沟沟坎坎、岭岭峰峰的间隙劈出蜗居之地,顽石筑墙皮,红泥抹墙里,伐树做梁檩,列将捶房顶……原生原态,冬暖夏凉,子孙宜居,繁衍生息……

村民,出门修山道,种地翻山梁,打粮靠天收,吃水靠窖藏,浇菜靠池塘,传递信息靠“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村民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子子孙孙奔向小康,面朝黄土背朝天,劈开太行走出山,终身吃尽砥砺苦,方知天外还有天……

走出太行,是太行儿女的祈求,追逐“天外天”,是太行儿女世世代代的向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太行儿女凝聚力量,“愚公移山”,把道路修出去,让“阳光”照进来。钎锤铿锵,镐锨飞舞,在青石板上修梯田,让石头流出“油”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山下修渠,引漳河水上山,低水高调,滋润生产和生活。还用水泵带电机“磨”出电来,结束了“点灯用油,磨面用牛”的历史。农闲时,太行儿女上山挖“鱼鳞坑”,松柏戴帽,涵水固土,并把小流域治理成了花果山,柿子、花椒、核桃、苹果、桃……漫山遍野,果实累累。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裕起来的太行儿女渐渐地认知到了“山二代”的危机,纷纷把心力和精力投入到了子女教育上来。信守“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承诺,实践“贫穷出人才”、“逆境出人才”、“竞争出人才”、“尊师重教出人才”行动,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里700多口人,走出了120多名大中专生,被涉县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状元村”。我们这些从太行山里走出来的“太行儿女”,依着山的秉性,只认努力“一根筋”,认准了的理儿,九头牛都拉不回,看透了的事儿,撞上“王屋山”也不回头。

太行儿女凭借山的傲骨,蔑视一切困难,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永不言败,永不服输。

太行儿女随着山的襟怀,“平和安静,谦和大度,博爱真诚,感恩包容”。

太行儿女本是同根生养,奔波天南地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诺言,实践自己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并终身难忘地《回报》,时刻惦念着《父老乡亲》……

村里那些生我养我帮我助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叔伯、姑姑阿姨、兄弟姐妹……那一张张褶皱的老脸、一双双厚茧的大手、一副副坚实的臂膀、一个个宽阔的胸膛,无时不刻不在我的眼前浮现……那一句句谆谆的教诲、一曲曲粗犷的山音、一声声催工的鸡鸣、一串串飞扬的童声……无时不刻不在我的耳畔响起……勾引着我们风筝不断线,呼唤着我们树高不忘根。

“96. 8”大水造成滑坡、泥石流,冲地毁苗,险象环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我们鼎力——

打井配套,铺设管道,高处建水塔,家里修水柜,让村民用上安全水,我们倾力——

劈山改道,铺平扩宽,实施“村村通”,山村通汽车,我们尽力——

支援家乡新农村建设,我们开拓思路,各尽所能。包括那村西头儿三爷爷的孙女得了“白血病”,我们一呼百应,竭尽全力……

太行山是博大的,无论你身居庙堂、位显爵高,在她的面前也是那样的渺小;太行山是宽容的,即使那些太行儿女一不小心失了足、偏了轨,只要你能吸取教训,及时悔改,她总会容忍的;太行山是慈祥的,虽有傲骨而不傲气,虽然伟岸而不恃强,当太行儿女们长大了、出息了,她会显现出惬意的微笑;太行山是淳朴善良且有血有肉的,如若只求索取无以回报,或施之以粗暴的毁坏,那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作者:杜红丽

地址:河北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