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我心中的太行山:全国网络征文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6756500000030

第30章 青山何处埋忠骨

蔺相如者何人,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大都知道。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蔺相如者,赵人也。”相如公其生轰轰烈烈,其行灿若星辰,“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燕赵悲歌之士的大智大勇,将中华文明中的忠、义、和,演绎得淋漓尽致。但又有谁知蔺公生于何地,死于何处,葬于何方?

全国范围内的相如墓葬有五处之多,《一统志》认为相如葬于邯郸西南六里处,河北曲阳县也有蔺相如墓,康熙《临潼县志》载“相如墓在马崖道上”,临汾古县北蔺子坪村蔺河之畔有相如墓,再有就是《山西通志·祠庙》和《泽州府志》中记载的,蔺相如墓位于泽州莒山。

泽州民间也有传闻,说蔺相如葬于莒山之巅,其言凿凿。生于斯长于斯的泽州人,即便不能辩其真伪,也当怀思古幽情趋之一观。

从市区驱车北上,过古镇高都,路问相如庙所在,都说在莒山。莒山位于现高平市与泽州县相交之地,传说为相如公完璧归赵所经之地,所以山麓之巅名经玉岭。

但不知道当时的和氏璧是如何途经于此的,我们顺乡间土路蜿蜒而行,时不时的有通向田间的小路交错纵横,路边不知名的枝条在朔朔秋风中沙沙作响,其扑朔迷离就象蔺相如葬处一般,使人不知所往。在淳朴的乡人指点之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来往奔波,终于来到莒山脚下的刘轩窑村。弃车徒步,才感到秋风的疾劲。它从我们的脚下席卷,鼓动衣衫,弥漫出去,碰到前方的黄土壁再辗转而回,荡起漫天的黄尘。

穿越了崎岖古道,我们登上了莒山之顶。回首放眼望去,山坡上枯草摇曳,接天处雾霭沉沉,苍松翠柏愈现碧绿,山脚下的刘轩窑村在残阳夕照之下如油画般凝重。

据史料记载,明代该地已经有了蔺相如墓,但规模较小。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国力渐盛,巍巍莒山峰顶又大兴土木,筑庙百余间,占地五亩,横跨两县,碑文描绘:“金碧辉煌,藻耀夺目,洋洋呼大观也”,数十里内,俱见其色、其势。雍正十年,又敕拨帑银重修,彩绘楼台,石砌冢墓,远近士农工商慕名来朝,气象盛极一时,名闻遐迩。如此盛大建筑,不意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数百年人文景致顿成焦土。

新建的蔺相如庙掩映在浓荫迭翠之中。拾阶而上,进入庙门,三间正殿之中供奉的是一代名相的镀金塑像,峨冠博带,长袍大袖,神情肃穆。后面是座小二楼,有房十余间,所有建筑均是改革以来附近十里八乡富起来的村民们捐资建成。跟随着长年居住在此的看庙人,我们走出庙门,踏着满地黄叶来到面前坡下的蔺相如墓。“奉旨重修,有周赵国上卿蔺大夫之墓”的青石墓碑高耸,碑前是残缺破败的石人石马,碑后是一个硕大的黄土堆。看庙人告诉我们,这就是蔺相如的安息之地。落叶纷飞于呜咽的秋风之中,苍凉的荒墓让我们一个个屏气凝神,对着这千年古墓肃然起敬。时间似乎倒流到了几千年前,我们仿佛看见侠士怀璧负剑,怀对国尽忠之义,抱与璧共存之心,月夜星空穿晋入秦,只身环视,斗群枭于章台之上,大义凛然,视秦王如草芥之流;我们仿佛看到名相辅王赴会,在剑拔弩张之下,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抱“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之志,戏大敌于股掌之间,以区区薄命维护家国尊严;我们仿佛看到功臣忍辱吞声,引车避匿,以国家大义为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感动猛将负荆请罪,共演一幕千古将相和。《史记》记载,蔺相如死于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长平之战期间,在生命垂危之际向赵孝成王忠谏:“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未知合变也”,反对用纸上谈兵赵括取代廉为将。战役的结局完全证实了名相的预言。蔺相如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一代名相如今已成一抔黄土,偃息于荒山瘠岭之间,浑然不知身后千年,战端频起,烽烟不断的七国均已汇入中华民族的浩浩大潮。当年各为其主,征战杀伐,血流成河,不过是穷天下之力逞帝王一己之私而已。

夕阳西下,灰暗的天空好像谁用如椽大笔涂抹了一片血色,朔风怒号在广袤的群山大地之间。我们告别了相如庙,一步步走回了现实。历史上只有一位蔺相如,众说纷纭的相如墓葬却遍布神州。蔺公生前为了国家大义,早已参透生死,甘愿抛弃生命甚至尊严,哪里想过生后葬身何处。何处青山埋忠骨,那是需要考古学者考证的事情,我们无法断定这里到底是不是真正相如墓。但相如公智勇皆备、侠肝义胆、虚怀若谷的不朽精神,将如影随形,永铭于泽州子孙心中,永铭于炎黄子孙心中。

作者:张海庄

地址:泽州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