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花蕊里的子弹
6755000000014

第14章 赵凝说,出名要晚

记得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结果她就早早地出了名,然后在漫长的后半生,几乎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记得在我们小时候,有个叫宁博的少年天才,小小年纪就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在当时的报纸上、广播里成了名人,到处是对这个少年天才的吹捧文字。

还记得在我读过大一的时候,军内出了个少女作家,美丽的大照片登在《解放军画报》上,当时那个大画报封面在我们学校玻璃橱窗里展览,弄得也想当作家的我,心理痒痒的。

我听说那个少年天才长大以后成绩平平,也就是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匠。至于那个八十年代初期出道的少女作家,现在虽仍偶有作品发表,但文字平平,毫无姿色,她身上的光彩似乎都在二十年前放射完了。而和她差不多年龄却比她晚出道十年的女作家,成就超过她的一抓一大把。在她起跑的年龄,别人还在睡觉。当别人睡醒了,攒足了力气开始跑了,她却没劲儿了,倒在地上睡着了。

所以我要说,出名是一件急不得的事,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特别是写作这一行当,我不相信有什么神童或者少女作家。写作是一个需要内心积累的活儿,写作不是到台上去唱一首歌,也不是到台上去跳一个舞,写作是把笔伸到灵魂深处,不断搅动;写作是把笔伸到骨头缝里,沾着血,沾着骨髓,沾着生命的汁液;写作是把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动员起来,做一项脑体结合的劳动。

小小年纪就出名的“小作家”,大都一生停留在他的“巅峰状态”,如果他的“巅峰时期”是幼儿园水平的,那么他一生都将停留在幼儿园里,用思想骑着小木马,用“过家家游戏”代替成年人的恋爱婚姻,他们永远写不出具有成人心智的东西,他们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老了,或者,等他们已经变老的时候,心还没有长大。

“少年成名”是最害人的,比如说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他长大以后虽说还是一脸“潘冬子相”,一点都没变,但奇怪的是,当时那么红的一个人,后来却再也没人请他拍电影了,原因就在于此人不长进,你八岁的时候演过潘冬子,十八岁的时候就不能再怀有一颗潘冬子的心了。到二十八岁的时候就该当潘冬子他爹了,再一脸娃娃相,那怎么行。

我注意到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当年的北京市少年宫表演队的小演员长大后再聚到一起,回想当年的情景,我注意到这些当年很“红”的人物,长大后胖的胖、丑的丑,而且长大以后大都只是些小品演员,在中国从小演戏演到大的人,似乎个个都演“油”了,再也演不了什么正经角色,除了演个逗人乐的傻大姐,别的角色似乎无法胜任。蔡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张爱玲说,出名要早;赵凝说,出名要晚。